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

三一文库()〔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2

• “生产”不是“思想”的外化,而是本来
就在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之生存。现实个人 的“生存”不是由自在的自然界所设定的 生物行为,而是他们以自身 的“感性存 在”(物质生活,或"在自然界中的生活") 作用于对象的创造活动:人们之所以有历 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 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就是以 “生产”的生存论意义来说 “历史”的本
4
•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 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 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 制……‘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 想活动。”
因此,重新理解生活与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批判德国哲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原则的出发点。
5
• 二、“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
28
• 所谓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就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 要注意,这里讲的“实证科学”与经
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所讲的实证科学根本不 是一回事。
• 后者的对象是所谓直接的经验事实,前
者的对象则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 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
•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
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 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 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23
•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
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 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 有的前提产生的。”
• 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实证”。一种
是“实证”给定的现存事实,另一种是 “实证”现实的人及其世界的历史性构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导读

第四,分工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人的 实践活动发生异化的根源。 分工最初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天 赋、需要、偶然性等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 分工。 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 开始的,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有的。 只要分工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 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者 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第三,生产力决定分工,进而决定
所有制和交往形式。 马克思对物质生产的内在矛盾进行 了分析,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后 来理解为生产关系)的矛盾,并具 体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生产力和交往 形式的关系。
第四,人们的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 定人们的意识。 人们的意识、精神和他们的存在是什么关系? 以往历史观把人的精神、意识作为人的存在 和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唯心史观)。马克 思恩格斯坚持从物质实践的观点出发,把意 识、精神看做事“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 物”,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 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不是意 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三)论述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 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第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第三,统治阶级维持思想统治需要职业 思想家。
第四,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一是把进行统治的个人的思想同这些 进行统治的个人本身分裂开来,从而 承认思想或幻想在历史上的作用;二 是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证 明一个承继着另一个而出现的占统治 地位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 系,好像思想本身具有独立的历史和 独立的发展。三是把思想变成某种人 物,如“自我意识”或“思维着的 人”、“哲学家”、“意识形态家”。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内容提要和注释内容提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I]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
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第一片断)3.分工。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
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
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
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第二片断)4.个人和社会。
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5.意识和存在。
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三片断)[Ⅱ]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实践。
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3.意识、语言和分工。
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人们之间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

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
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
象也是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
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 一样。(第7页)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 是从人间升到天国。……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 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 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 展。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 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 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 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 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 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8页)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 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
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
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
道德、宗教、形而上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
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 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 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 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MING RI FENG SHANG319文 艺 评 论文|董文君《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一、文本综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宏伟巨著,写于1845年9月—1846年5月,1932年用德文全部出版。
在这部著作中,他们系统的概括了直到那时为止他们还不曾制定过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著作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序言和三章,序言主要概括地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核心,阐明写作的目的,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指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该部分在全书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书的总论、总导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独立意义,第二、三章批判了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第二卷批判了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的代表。
二、写作原因1)清算之前的哲学信仰—费尔巴哈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局限性:未能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未能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仅仅只是对宗教的批判。
2)揭露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的制定和阐发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重新认识,这一次的重新认识,使马克思了解到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三、“现实的个人”解读1、“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
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历史理论的前提是抽象的、思辨的,不论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施特劳斯的“实体”论;亦或是费尔巴哈的“类”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等,都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考察人,用纯思想领域的观念斗争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斗争。
这些历史理论以及他们所做的批判都仅仅只限于他们自身物质环境的联系问题,没有一个正真提出了关于德国现实与德国哲学之间的联系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2)

• 《费尔巴哈》章的开头部分同时也是全书的绪言,
揭示了作者所要批判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 德意志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就是 “来自意识、观念的,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 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 是,事情的真相是,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 奴役。”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只是提 出了改变意识的要求,并以为意识的改变必然带 来世界的改变,这就是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继存 留着的黑格尔主义。
复习:
1.马克思的早年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主 要思想内容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异化性 质表现为几个方面?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共产主义的 关系如何?
3.为什么恩格斯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着 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天才大纲”?换句话说,《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核 心范畴和原则是什么,马克思从哪些方面提出了批判 旧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纲领?
内部的自我活动,而是创造和改变“物质 生活条件”的活动,因而它是在外的、感 性对象性活动。与此同理,外部世界也不 是与感性活动无关的单纯的“物质环境”, 而是与"活动"相应的、作为"活动"之"条件 "的"世界",这其实正是"感性世界"之概念。
• 由此出发,才能发现历史之为历史的本体
论根据:“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 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 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历史不是思想史,而首先是生产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 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一部巨著,仅次于《资 本论》,全书50多万字,共两卷:第一卷,对费尔 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 的批判;第二卷,对各式各样的先知所代表的德国 社会主义的批判。我们这里讲解的是其第一卷第一 章,即“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 的对立”。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书籍作者:马克思恩格斯郭沫若译图书出版社:群众出版社出版时间:1949-04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于历史一)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内容提要和注释内容提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I]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
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第一片断)3.分工。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
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
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
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第二片断)4.个人和社会。
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5.意识和存在。
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三片断)[Ⅱ]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实践。
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3.意识、语言和分工。
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人们之间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
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
分工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根源。
分工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异化的根源。
4.异化及其扬弃。
所谓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异化扬弃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异化才能成为革命对象,才能避免贫困的普遍化,才能建立普遍交往;个人才能由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
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交往为前提的。
它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第一片断)5.市民社会。
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第二片断)6.世界历史。
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7.其他四点结论。
(1)在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已成为破坏的力量。
(2)阶级统治的条件是利用一一定的生产力的条件。
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力决定于财产状况,并表现为相应的国家形式。
(3)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
(4)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推翻统治阶级,而且在于改造无产阶级自身。
8.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它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
9.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
(第三片断)[Ⅲ]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意识形态的本质,提出了下述一些基本原理:1.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统治阶级既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既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
2.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编造的。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开始时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或普遍性形式。
5.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进行统治的个人、同作为其基础的社会物质关系区分开来。
[Ⅳ]这一部分论述了下列一些主要问题:1.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个人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个人活动与交往形式的关系。
个人交往的条件最初是与个人的个性相适合的条件,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
但后来就逐渐转化为个人自主活动的桎梏。
交往形式的更替构成交往形式的历史联系和序列:已成为桎梏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逐渐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取代,等等。
由于交往条件是适应一定时期的生产力产生的,故交往形式的历史可以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归结为个人自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2.个人、阶级、共同体。
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
只有在共同体中,各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以往的共同体,仅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是虚假的共同体。
共产主义是真正的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必须推翻现存的共同体,即资产阶级国家。
共产主义共同体是个人把自由和运动发展的条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个人的一种联合。
建立共产主义具有经济性质:为自由个人的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3.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
个人的个性是由阶级关系决定和规定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全部生存条件都已变成偶然的东西。
因此,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必须推翻他们面临的生存条件。
共产主义将是偶然的个人的扬弃和有个性的个人的实现。
4.劳动和自主活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已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成为摧残生命的方式,成为自主活动的否定方式,成为手段。
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实现自主活动同物质生活的一致,实现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
5.基础和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
它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
私法是现存私有制关系的表达。
学习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以上内容,应注意着重研究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下述一些基本原理:1.现实的个人与物质生产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与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历史时,不是运用思辨的方法,从任意的前提出发,而是运用经验的方法,从现实的前提出发。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现实的前提表述为“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着重揭示的是处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个人与这些个人的活动的关系。
他们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而,第一个需要确定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个人的肉体组织决定着人们必须进行自己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使生活资料的生产成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从而成为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同时,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不仅是他们的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决定他们的本质的东西,因为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因此,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任何科学的历史观所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基本事实。
这样,通过对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的揭示,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历史认识的意义,论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赖以建立的经验基础。
在此方面,应该注意研究和把握的要点是:(1)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出发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3)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肉体存在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们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生产什么和怎么生产。
(4)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2.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的活动的分析,第一次阐明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人的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或三个因素,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以及与种的繁衍相关的家庭。
这三种因素作为人的生命的生产活动,包含了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的生产方式或工业阶段始终与一定的合作方式和社会阶段相联系。
由此出发,他们就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从诸种社会现象中划分出来,生产关系在多数场合又被称为“交往形式”或“交往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矛盾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生产力与作为劳动组织形式和分工结果的所有制的矛盾发展的历史。
通过考察,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它们都不过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一矛盾所采取的附带形式。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物质活动的关系。
交往形式受制于生产力,它在历史的每一阶段上都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也就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个人的活动条件转化为它的桎梏,从而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新旧交替的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交往形式迄今为止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以及现代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
在此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如下一些富有启示意义的重要论点:(1)各个人的力量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