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德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它起源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

德国启蒙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理性和自由,对人类思想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成型。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强调文化认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认为德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德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2.崇尚理性和科学德意志意识形态崇尚理性和科学,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科学才能实现人类智慧的最大限度。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社会公正,认为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应该降低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4.强调领袖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领袖作用,认为领袖应该具备高尚品德和出色能力,能够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呈现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文化自信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德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和创新成果取得了广泛认可,德国人也更加关注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2.科技创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通过对科技的投资和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德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强调社会公正,德国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也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生活质量。

4.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在于:不仅是对德国民族自身的认识和肯定,更是指引人类进步的方向,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启示作用,促进了全人类的文明发展。

五、结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世界上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进步性的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意义1. 德意志意识形态告诉我们要重视思想的力量,就像一把利剑能劈开迷茫的云雾。

想想看,在生活中,当我们有了明确的想法和理念,是不是就能更坚定地前行?比如在选择职业时,有了清晰的职业观,就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

2.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这不就像是建造一座大厦,需要每一块砖都稳稳当当。

比如在社区建设中,大家都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好啊。

3.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简直就如同走路,只有一步步踏实地走,才能到达目的地。

想想那些通过不断实践而获得成功的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比如运动员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取得优异成绩。

4. 当代意义中还包括对自我意识的重视,这就好像是给自己点亮一盏明灯,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在面对困难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呀,不是吗?5. 它让我们懂得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这和医生看病一样,要全面分析才能找到病根。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多角度思考,才能避免误会和冲突。

6. 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提示我们要保持批判精神,这就像啄木鸟,能找出树木的毛病。

在面对各种观点和现象时,我们要有质疑和思考的能力,比如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勇敢地提出意见。

7. 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也是其当代意义之一,这不就像是守护家族的宝贝一样重要吗?看看那些努力传承传统文化的人,他们让我们的文化瑰宝得以延续。

8. 它让我们意识到个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就如同鱼和水,相互依存。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些观点能让我们更珍惜自由和独立,这就好像鸟儿渴望蓝天一样。

当我们拥有自由时,才能真正展现自己的价值,不是吗?比如在追求自己的梦想道路上自由翱翔。

10. 其当代意义还在于提醒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这和探险家寻找新大陆有啥区别?只有勇于尝试新事物,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比如科技领域的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中形成并影响其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潮和观念体系。

它源于德国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和政治等多个领域,对德国的认同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
1.理性与知识追求: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理性和知识的重要
性,并将它们视为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键。

德国在哲
学、科学、文学和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强调人
的智力和理性能力。

2.哲学思想和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离不开德国哲学
家们的思想影响。

众多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的
思想对德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德国特殊性和独立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的特殊性
和独立性。

它认为德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并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

4.国家和民族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国家和民族意识
的重要性。

在德国历史上,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一直是重
要的主题。

这种意识形态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作至高无
上的,并倡导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5.社会责任和社会正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注重社会责任和社
会正义。

它强调社会团结、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并倡导
优先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非一种统一的思潮,而是由多种思想流派、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组成的多元体系。

在德国的历史上,不同的观点和思潮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和政治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需要参考历史和文化的复杂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甘雅娟)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现实的个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即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所制约的个人。

二重性的直观:费尔巴哈。

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遍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

社会关系: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历史: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着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联系,因而表现为“历史”。

所有制:家庭中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这种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所有制就是私有制。

世界历史: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消灭,历史表现为世界历史。

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等级资本:这种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不是以货币计算的资本,是直接同占有者的特定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同它完全不可分割的资本。

行会:在封建社会,为了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建立起一种组织叫行会。

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

超出行会制度范围,是以机器,尽管还是以具有最粗陋形式的机器为前提的劳动的生产部门。

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的工业。

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表示“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形式。

在《形态》中提出,有个性的个人是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相适应时现实的个人的表现形式,偶然的个人是交往形式成为生产力桎梏时现实个人的表现形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到19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再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分裂,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塑造着世界的格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从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启蒙运动的兴起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家如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为德国的哲学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民族主义与德意志意识形态19世纪的德国是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下实现了统一,这一过程中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得到了极大加强,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纳粹意识形态对德国和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激发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反思与重新定义。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1.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作为欧洲大陆的核心国家,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既包括德国对欧洲价值观和法治体系的传播,也包括对欧洲政治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塑造。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的贡献德国一直是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德国的意识形态不仅在欧洲范围内产生影响,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德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因为如此,深入理解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格局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

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所用工具:新的 需要
生产自己 生命
繁殖:生命的再 生产
家庭(最初的社会关系)
生活、生产工具的需要、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并一直在历史中起作用
历史——生产
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指:许多个人 的共同生活)。
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种共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总 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 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这样的历史德国人写不出,缺乏理解能力和材料,缺乏“感性确 定性”(批判)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表现为历史)
生产——意识
:不纯粹,受物质的“纠缠”。 :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 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 (语言和意识都是由于需要而产生)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 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关系”,而且根本没有 “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 关系存在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
现实——人的解放
批二:从词句中“解放”一个没有被词句统治的 “人”,“人”的“解放”并没有前进一步。(批判 青黑派的“纯思想”批判) 马恩认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 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首先是物质资料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 动,不是思想活动(同根深蒂固的思想作斗争,同这些思想的支 持者作斗争)
《德》是马恩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 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分两卷: 第一卷:批判费、鲍、施的唯心史观,阐发 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论述了共产主义和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第二卷:批判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真正 的 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揭示了这种假 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它涵盖了德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

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概念相对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

在德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变。

例如,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德国特殊道路”的思想,即德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民族特性。

这种思想主张强调德国的文化优越性和民族使命感,同时也与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

另一个重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欧洲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德国社会和政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此外,纳粹主义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纳粹主义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在德国建立起极权主义政权。

纳粹主义强调种族优越性、民族纯洁性和国家的权威性,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

德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理解也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需要考虑到多个角度和不同的学术观点。

总结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它涵盖了德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变,包括德国特殊道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及纳粹主义等。

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作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全面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

一)写作背景1、揭露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史观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革命实践的需要二)创作与出版1、创作:1845年秋至1846年5月2、出版:马恩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书发表三)篇章结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有两卷组成,每卷各由三章组成1)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该卷包括:序言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费尔巴哈》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由四个手稿构成。

莱比锡宗教会议第二章圣布鲁诺第三章圣麦克斯莱比锡宗教会议闭幕2)第二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该卷包括: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一章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第四章卡尔·格律恩。

“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1845年达姆斯塔德版)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第五章“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

(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已缺失)著作的最后还附有恩格斯的著作《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它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直接承续。

二、文本解说——对《费尔巴哈》四份手稿的分析手稿Ⅰ(P6~P18,第1段至第29段):着重阐述分工与所有制在历史发展的的不同阶段上的相互对应关系,并阐明了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的观点。

1、写作目的: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实质(1-4)2、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9)3、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前提:现实的个人的存在(10-14)4、生产和分工。

劳动分工和所有制的形式: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15-25)【P129,文本节选Ⅰ:3、4,第10到25段】5、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6-29)【P133,文本节选Ⅱ:5,第26到29段】手稿Ⅱ(P18~P42,第30段至第59段):着重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强调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其实就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共产主义者。

1、人的解放(30-31)2、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性观、不彻底性(32-34)【P137,文本节选Ⅲ:1、2,第30段到第34段】3、三种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人的生产,家庭)(35-38)【P140,文本节选Ⅳ:3,第35段到第38段】4、社会分工及其结果:私有制、国家、社会活动的异化(39-45)【P143,文本节选Ⅴ:4,第44、45段】5、世界历史性的存在(46-48)6、国家与作为历史发源地的市民社会(49-51)7、历史进程的继承性、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渐变以及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52-55)8、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的概要(56)9、以往一切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特别是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何以不能成立(57-58)10、对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理解的批判(59)手稿Ⅲ(P42~P47,第60段至第69段):着重阐述了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是支配者精神生产资料的阶级的观点。

1、统治阶级与统治意识(60-63)2、黑格尔关于精神在历史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64-69)手稿Ⅳ(P47~P80,第70段至第149段):着重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与说明。

1、生产工具与所有制形式(70-71)2、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行会制度(72-76)3、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商业从工业中独立出来、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劳动分工、工场手工业(77-95)4、最广泛的劳动分工、大工业(96-98)5、作为社会革命基础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99-100)【P146,文本节选Ⅵ:4、5,第96段到第100段】6、个人竞争与阶级形成、个人与其生活活动条件之间的对立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单个人的虚假共同体和共产主义条件下个人的真正联合、社会生活活动的条件对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服从(101-112)7、个人与其生活活动条件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形式的更替(113-116)8、暴力(征服)在历史中的作用(117-120)9、在大工业和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矛盾的发展、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121-122)10、消灭私有制的必然性、条件和结果(123-129)11、国家与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0-134)12、社会意识的形式(134-149)三、重要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文本中马恩对唯物史观阐述如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

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

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