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合集下载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Feuerbach)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其中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性、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思考。

其中关于“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是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概念进行浅析。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现实的个人”是指真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理念或虚幻的概念。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只是一种虚幻的抽象观念,而真正的现实是由具体的个人所构成的。

他强调要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而不是被抽象的理念所束缚。

费尔巴哈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存在,他们不应被任何宗教、哲学或政治意识形态所规定和束缚。

他批判了宗教对个人的压迫和奴役,主张个人应该拥有自主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受制于外部权威与规范。

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重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不要被意识形态所奴役。

费尔巴哈还指出,“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他认为,个人的意识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要改变个人的命运,就需要改变整个社会的现实。

他呼吁人们不要过分强调个人主义,而是要重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环境。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其实是为了批判和否定宗教、哲学和政治领域里虚幻的抽象概念。

他认为,现实的个人是真实的存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社会现实的根本要素。

要解决社会问题,就需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关注和关心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它强调了对具体的人的关注和尊重,批判了虚幻的抽象观念,提出了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浅析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 “ 以 人为 本”思 想
马克 思 主 义 与科 学 发 展 观
浅析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 “ 以人为本”思想
张 娇
7 1 0 0 6 4 ) ( 长安 大 学政 治 与行政 学院 陕 西西安
【 摘
要 】 本文分析 了 《 德 意志意识形 态》中的以人 为本 思想, 探 讨 了其带来的现 实启示 。认 为 “ 以人 为本 ”思想作 为一条主线贯 穿
《 德意 志意 识形 态 》首 先是从 现 实的个 人 出发来 研 究历 史唯 物 主义 的 , 所 以充分 说 明了 “ 以人 为本 ”思 想的 重要 存在 性 。个人 是 社会 的 组 成部 分 , 马 克思 和 恩格 斯 全文 都 涉及 到对 人 的论 述 。《 德
意志 意 识形 态 》是 马 克思 和 恩格 斯 第一 次对 历 史 唯物 主义 基 本原 理所 做 的 系统 阐述 , 其中 现实 的个 人 作 为唯 物 史观 的 前提 和 条件 , 不仅 仅是 指我 们普 通 的自然 人 , 而是 指在一 定历 史条 件 下从 事实践 活动 的社 会主 体 , 正 如马 克 思和 恩格斯 所说 的 : “ 这里 所说 的个 人不 是 他 们 自 己或别 人 想 象中 的 那种 个人 , 而 是现 实中 的个 人 , 也就 是 说, 这 些个 人是 从 事活动 的 , 进行 物质 生产 的 , 因而是 在一 定 的物质 外 衣 。 的、 不 受他 们任 意支 配的界 限 、 前提和 条件 下活 动着 的 。 ”… 如 果没 三 、“ 以人为本” 思想所 带来 的现实启 示 《 德 意志 意识 形态 》的诞 生 , 标志 着历 史唯 物主义 的诞 生 , 是马 有 现 实 的人 作 为 前提 条件 , 那 么唯 物 史观 只 剩下 一个 躯 壳 , 没有 实 际的 内容在其 中 , 所以 首先研究 现实 的个人 是十分 必要 的 。 克 思主 义 发展 史上的 一次 伟大 尝试 , 文中 “ 以 人为本 ”的思想 对我 在 《 德 意志 意识 形态 》 中, 虽然 马 克思 和恩 格斯 没有 明确 提 出 们 建设 社 会主义 现代 化 , 实现 中国 特色 的社会 主义 伟大 事业带 来 了 人的观点, 但 是 从论 述 的 诸多 问题 中 可 以清 楚 的了 解到 , 人 是其 核 不 少的启 示 。 心 内容 , 在 马恩 描绘 的共 产 主义社 会里 , 认 为个人 是有 个性 的个 人 , 首先, 科 学发 展观 的核 心是 “ 以人 为本 ” 。党的 十七 大 报 告中 “ 科 学发展 观 , 第一要 义 是发展 , 核心 是 以人 为本 。 ”所以 要时 因为在 共 产主义 社 会里 , 物质 条件 能够 满足 人们 的积 极性 和创 造性 指出 : 的发挥 。所 以无 产 阶级 为了 使自 己成 为有个 性 的人 , 就必 须为 了 自 身, 为 了共 产主 义而 战 , 努力推 翻 资本主 义社 会 的阶级 压 迫和剥 削 , 早 日获 取自 由和解放 。 劳 动是 区分人 与 动物 的根 本标 志 , 人 要在 社会 上 生存首 先要 学 会 进 行 生产 , 生 产劳 动 是 “ 以人 为 本 ”思 想 的物质 基 础 , 作 为现 实 的 个人 必须 从事 生产 劳动 ,“ 从 直接 生 活的 物质 生产 出发来 考察 现 实 的 生产 过 程 ” 人 类 进行 的 物质 生产 是 整个 社会 不 断发 展的 根 本基石, 人们 通 过生 产 方 式产 生的 交 往关 系 , 形成 了我们 所 说的 生 产关系, 从 而决 定了 整个 社会发 展 的方 向 。物 质资 料 的生产 方式 决 定 每一 历史 阶段发 展 所具有 的 特性 , 生产 方 式是社 会生 活的 物质 基 础 和根本 源泉 , 制约 着整个 社会 中人们 的全部 活动 。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

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1.出现分工前。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

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

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

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

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

”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一部作品,是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
分析,其中提到了“现实的个人”。

这个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自由被限制,无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个性。

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工人们只是一个劳动力的
“承包人”,他们失去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控制和决策权,只能为了生计而工作。


种情况下,个人的自由变得虚无缥缈,无法真正地实现和体现。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是无情的,只有成功者才能得到社会地位和收入的提高。

但是,为了变得更具竞争力,个人必须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以适应市场的
需要。

这导致了人们的需求、想法都趋同于某种通用的标准,从而忽略了个人独有的价值
和需求,导致了“排他性”。

最后,现代社会中的媒体、广告等工具,塑造了消费主义的文化形态,使得个人消费
成为了衡量他人价值和地位的标志。

这使得人们几乎无法脱离消费品所带来的束缚,强烈
的“消费主义”意识让人们的价值观失衡,并忽视了真正的自我实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一、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它为理解人的本质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对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探讨其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二、人的本质理论概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的本质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还包括社会关系、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变化的、多元化的概念。

三、人的本质理论的构成要素1. 社会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核心要素。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都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2.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物质生产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

3.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

它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

文化传统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之一。

四、人的本质理论的意义人的本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它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人们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最后,它为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五、结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1. 引言1.1 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一种哲学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方式,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走向共产主义的演进。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他们强调了个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强调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驱动力量,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通过研究“现实的个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概述“现实的个人”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概述是非常重要的。

现实的个人是指具体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和表现,是人的具体存在形式。

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实的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意识形态的形成。

现实的个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和行为。

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质。

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意义在于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历史进程中,现实的个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表现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迁。

2. 正文2.1 现实的个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现实的个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19世纪中期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有许多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描述着重于其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费尔巴哈指出,现实的个人是在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行为也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新意的,因为在费尔巴哈之前,人们对于个人更多地是从自然本质而非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的。

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提出了新的认识,即坚持个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还包含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费尔巴哈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个人虽然有其独特性和个性,但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个人既是社会的成员,也是社会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实践来改变社会,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塑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还涉及到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

费尔巴哈认为,个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

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使得个人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改变社会,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

但与此费尔巴哈也指出,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制约,因此他们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既涉及到个人的社会和历史的背景,又包含了个人与社会、自我意识和自由、个人与人类全体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的思想,认识到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是与社会和历史相关联的,同时也与人类全体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一、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于我们理解人的本质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研究,以揭示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二、人的本质的哲学探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人的本质不是一种先验的存在,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首先,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

人的本质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

这表明人的本质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其次,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行为和思想必须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决定了人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基本活动方式。

通过实践活动,人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着新的本质特征。

三、人的本质理论的研究价值《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其次,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的本质不仅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还具有个体性和主体性。

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性格、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个体,我们应该认识和尊重自己的个体性和主体性,同时也应该在社会关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人
一、个人的含义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在马克思的哲学和思想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个人始终是马克思进行研究的一条主线。

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当今社会所特别强调和提倡的”集体主义”--就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是有些出入的,那么究竟集体和个人谁是更基础性的?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笔者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是基础性的,集体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重新发现个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各项权利,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的集体才更有活力,更强大,集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对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应该建立在上一个答案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个人遇到这个问题时,个人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你可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可以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个人有选择的权利。

单个人遇到这个问题,单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这是自由的和偶然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考虑,总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或者多数人会选择”个人利益是第一位的”,或者多数人选择”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无论单个人怎样选择,从统计上讲,总会有一个多数人的选择,这个却是必然的,就是这个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对问题的最好回答,也是问题的最后的答案。

这里面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在调节着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选择和解决。

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上的两个错误,第一、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而不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现实的历史的人”。

第二、批判费尔巴哈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简单、直观地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没有看到人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在完成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批判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对”现实的人”作了具体说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
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二、个人所受到的束缚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处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因为共同生活本身不是自愿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
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身心方面的某种程度的萎缩。

当分工发展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时,全体社会成员便开始严重地片面发展起来。

分工和生产力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分配,进而引起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

分工和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反过来世界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分工、生产力和世界市场分裂着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

最终表现为以对抗形式对人们进行奴役,把每个人都束缚在狭小而固定的范围内活动,终身执行着一种局部职能,成为机器的附属物,这样的人就注定是片面的畸形发展的受限制的人。

三、个人的解放
“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而人从来就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
在这里,马克思先是批判了德国哲学教对人的解放的超现实的,仅仅是词句的理解,接着提出了自己的人的解放理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气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四、解放的途径
“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给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完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按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完全摆脱了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人们职业上的局限性和发展的片面性,获得了才能的全面发展,这里的”才能”首先是指劳动者的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

从而使人成为既能从事直接物质生产,又能从事文化科学工作,具有广泛兴趣爱好,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共同体(指共产主义社会,作者理解),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这个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

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而这些条件从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并且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同单个人对立的。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着社会历史,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社会历史的改变,首先就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人的力量的发挥和发展程度的现实表现,因此,也可以说,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一致的”。

“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大工业的产物,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

因此,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

同样,对于21世界的人类来说,现存的社会制度同样在束缚着人类的解放,束缚着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没有办法,人类的解放最终只能通过现存制度的最终发展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现存制度一方面束缚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又要好好的,乖乖的,在这种制度下生活,努力使这种制度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并依此来获得人类的解放,获得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是不可跨越的必然要经历的唯一的道路,也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