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汇总

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汇总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 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二)机械的“是”与历史的“应当”
在文本中,“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中,社会存在 并不是外在于人并且只按照自身固有规律发展的客观物质存在, 它就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 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 程。
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 着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中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
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
个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生活
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共产党宣言》
2、社会存在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存在 (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
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不是人们的 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 意识”。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部著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深邃与犀利。

他们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

书中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生产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和思想关系。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塑造力是巨大的。

我们不能脱离物质生产去空谈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制约或促进的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反之,当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引发社会变革。

这使我明白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社会结构的分析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这种对社会结构的清晰划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

关于人的本质,书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人,而应该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批判了当时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

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

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

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 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 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 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 的使命” 。
马克思自己也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共产党宣言》
2、社会存在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存在 (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
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不是人们的 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 意识”。
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
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
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
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
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
存在。

海德格尔本人也惊叹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他在《人
道主义的书信》中这样写道:“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
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
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中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基本观点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第四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费尔巴哈章》部分)

第四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费尔巴哈章》部分)
三关于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等这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创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骨架基本形成
《提纲》的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在谈论人的 本质问题时,忽略了对人的本质作历史的、实践的 考察,不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关于《提纲》的这一条,学界通常 把它理解为实践的人本质论。 《提纲》的第七条:上承第六条,指出费尔巴 哈哲学的对象、题材,如它所观察的宗教情感、他 所分析的抽象个人,并不是思想自身所面对的超历 史的课题,而是历史的产物,即“实际上是属于一 定的社会形式的。” 《提纲》的第八条: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才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关键前 提。而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自身的社会历史根 源,本身就是人类实践因其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 式。
是创造和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因而它是在外的、 感性对象性活动。因此,“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 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历史不是思想史,而首先是生产 史。 三是以“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原则。历史之真正的本体论根据既 已确立,就不能再把历史与自然对立起来,应该以现实个 人的生产史相联系起来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 巴哈的抽象的感性本体论时,重点指出了他不能理解在人 的感性活动中建构的“历史的自然”既是自然科学的真正 对象与材料,又是人类社会状况演变的真实根源,从而必 定重新陷入唯心主义;“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 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 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和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授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授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写于1845-1846年(在此收录的版本是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编译。

)《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一书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五月。

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当时在布鲁塞尔会面,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全书分成两卷,其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哲学观点。

由於书报检查制度及其它种种原因,这部着作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八月和九月号发表了第二卷第四章,其馀手稿则惨遭“老鼠牙齿的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直到1932年才以原文发表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份第五卷。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

写於第一卷成书的不同时间。

但就理论内容而言,该章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着作之一。

第一卷序言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

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

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他们在幻像、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的枷锁下日渐萎靡消沉,我们要把他们从中解放出来。

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

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幻想,另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批判地对待这些幻想,还有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从头脑里抛掉这些幻想,这样——当前的现实就会崩溃。

1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核心。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到19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再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分裂,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塑造着世界的格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从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启蒙运动的兴起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家如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为德国的哲学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民族主义与德意志意识形态19世纪的德国是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下实现了统一,这一过程中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得到了极大加强,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纳粹意识形态对德国和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激发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反思与重新定义。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1.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作为欧洲大陆的核心国家,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既包括德国对欧洲价值观和法治体系的传播,也包括对欧洲政治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塑造。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的贡献德国一直是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德国的意识形态不仅在欧洲范围内产生影响,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德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因为如此,深入理解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格局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PPT课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PPT课件
2019/11/8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写作时间是 1845 年 11 月至 1846 年 8 月。作为被
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但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却由于各 种原因(主要是党内的不同意见) 未能公开发表(仅发表了第 2 卷的第四章)。直 到 1924 年, 经苏联梁赞诺夫整理, 它才以俄文优质
11
4.法的本质应当表述为国家意志性而非阶级性
• 国家意志不等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 国家意志是转换了的统治阶级意志, • 国家意志包含的内容和范围更为广泛:
(一)统治阶级的意志, 占绝对优势地位; (二)同盟阶级的意志, 占有一定地位; (三)社会公共意志, 占有必要地位; (四)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占有缓和矛盾的地位。
2019/11/10
优质
14
优质
13
结论: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对于法阶级性的表述
• 第一,法律的阶级性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 •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逐步消除法的阶级性。 •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法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重点在于批判资产阶
级法的不合理性。资产阶级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资产阶级的意志,是指资产阶级 把客观存在的法归结为只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以便以法的名义来掩盖其法律的 阶级偏私性 ,合理的、优良的法律不应当仅仅是一个阶级意志的体现。
2019/11/10
优质
3
《德意志意识形态》知识梳理
•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个人” • (二)政治及法的结构同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 • (三)法是表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国家意志 • (四)法的价值分析 • (五)私法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
2019/11/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可能的原因是:(1 可能的原因是:(1)从这一思路出发的概述已经完成; (2)感到从这一思路出发进行的概括与后面的系统表述 在逻辑上不一致,需要重新写一个“开头”。 第二个开头(即第五手稿)是不同于第一个开头的独立 理论表述,这一表述是从历史进程的具体发展来说明新世 界观的。 这两个开头可能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阐述新哲学的, 前者是共时性视角,即社会结构性视角,体现的是从现象 道本质的哲学逻辑分析的思路;后者则是历时性视角,即 社会历史的过程性视角,用三种社会形态的具体发展过程 来进行经济学的理论说明。体现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思 路。
18
视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认为只有“我”才是唯一真实的 最高存在,宣扬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 马克思认为,施特劳斯“实体”、鲍威尔的“自我意 识”、施蒂纳的“唯一者”以及费尔巴哈的“类”,都不 过是黑格尔 哲学中“绝对理念”的别名,都摆脱不掉神 秘主义,因为他们总是抽象地谈论问题。 2、青年黑格尔派只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 P23第2 段):他们认为宗教统治着一切,是社会弊端的总根源, ):他们认为宗教统治着一切,是社会弊端的总根源, 他们将宗教的范围夸大、扩大了。 3、 P23—24第3、4段:从“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 从“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 统治着现存世界”的观点出发,青年黑格尔派把批判的任 务归为改变人们的意识,他们实际上是将对现实的批判归 结为对天国的批判,颠倒了意识与现实的关系。
4
(三)文本的重要地位
1、1844年的《手稿》是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1844年的《手稿》 和黑格尔以来的异化理论,特别是赫斯的经济异化思想, 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一次尝试。 费尔巴哈人本学中的内在唯心主义此时尚未被马克思发现, 更谈不上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在这里是被马克思作为 试图超越蒲鲁东、赫斯等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新的批判路 径来使用的。 2、1845年的《提纲》,是马克思拟定的批判德国古典 1845年的《提纲》 哲学,特别是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提纲。在《提纲》 哲学,特别是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提纲。在《提纲》 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 仰,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从而实现了思想的重大转 折:从隐性唯心主义过渡到了唯物主义;恩格斯因此而把 它看作是新世界观的第一次萌芽。但由于各种原因,马克 思并没有将《提纲》 思并没有将《提纲》写作出来。
三、《形态》第一章的有关问题
(一)第一章的主要任务
1、通过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背后的隐性唯心史观 ,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创立新世界观。 2、系统阐述马哲的新世界观。 上述两个目标没有在形式上完全实现,没有完成其完整 的理论建构,恩格斯后来也谈到这一点,说这一章没有写 完。
(二)第一章的结构
1、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 这一部分是对《提纲》 这一部分是对《提纲》的展开和深化。 2、正面阐述马恩的新世界观 (1)马恩对马哲基本原则的“制定”(广义唯物主 义的历史本体规定),体现的是哲学语境中的思路; (2)从分工出发现实地历史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 生产方式,体现的是经济学语境中思路;
(二)文本结构在写作中的变动情况
马恩最初只是想对德国哲学界的混战提出自己的看法、 界划他们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异质性,没准备写一 大部头,所以最初的内容只是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 施蒂纳三人,但写着写着内容就增多了、丰富了,于是 第一章专门批判费尔巴哈,二、三章专门批判鲍威尔与 施蒂纳。
8
(三)《形态》中的线索
第四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1
一、文本概况
(一)写作与发表情况 《形态》的写作始于1845年11月,主体部分于1846年4 形态》的写作始于1845年11月,主体部分于1846年 月结束,1847年 月结束,1847年1—4月,恩格斯补充了第二卷的最后一章。 马恩生前没有发表这一文本,该文本于1932年在前苏联首 马恩生前没有发表这一文本,该文本于1932年在前苏联首 次出版。 (二)写作背景与目的 1、背景:马克思1845年的活动及德国理论界的状况 背景:马克思1845年的活动及德国理论界的状况 1845年 1845年2月,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他把主要精力投入 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去了,3月写下了《评李斯特》 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去了,3月写下了《评李斯特》,4 月写作了《提纲》,之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7 月写作了《提纲》,之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7—8月随 恩格斯前往英国的曼切斯特,除社会活动外,又进行了紧 张的经济学研究,写下了《曼切斯特笔记》 张的经济学研究,写下了《曼切斯特笔记》。
12
(三)第一章的两个开头问题
教材节选部分内容是新编版本,它是第四、第五手稿特 殊结合的结果。 这两个开头实际上是马恩在写完第一章,也即制定完哲 学新世界观之后,试图从总体上概括自己观点的两个不同 角度的努力。这一问题长期以来被忽视。
13
(四)第一章的写作过程及问题
第一章的写作不是一次完成的,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完成。 它的写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共由5 它的写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共由5个手稿构成,我们现在 所面对的文本乃是后人将第四、第五手稿结合在一起的怪 物。写作过程的大致情形是: 1、第一阶段:1845年11—12月,第一手稿。本意是批 、第一阶段:1845年11—12月,第一手稿。本意是批 判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并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但写作中初衷改变了,把批判鲍威尔和施蒂纳的两部分单 列成章,此即第一卷的二、三章,而把评述费尔巴哈的和 阐述自己观点作为第一章,第一章是第一手稿的核心。
2、与以往形而上学进行彻底决裂,将《提纲》中的 历史性逻辑展现为一种完整的“历史科学”。 《形态》的前提是走出哲学(张一兵)。马克思指出: “须要‘把哲学搁在一旁’,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 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 这表明马克思开始摆脱欧洲哲学史中从爱利亚学派开始 的那种走向事物背后的彼岸理念论,返回到真实生活本身 ,他基于经济学和现实历史而建立的新的历史科学就是历 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
19
为什么说青年黑格尔派是最大的保守派(P24 为什么说青年黑格尔派是最大的保守派( 第3—4行)? ?
4、 P24(第5段):德国哲学家们的根本缺陷——没 有想到哲学与现实的联系。
20
(三)第二个开头: 对社会形态的实际分析 (P24—29)
1、P24脚注2:“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在第一章中,马克思没有使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 他在此处所讲的“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指的是与 以往历史理论都不同的、与唯心主义相对的新的历史哲学。 德国的历史探讨很多,最知名的是黑格尔,但所有这些 探讨都是在纯粹精神(意识)的抽象哲学范围内探讨的, 他们把意识形态当作是独立自存、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 东西。

6
二、文本结构与线索
(一)《形态》全书的文本构成:共两卷、八章 1、第一卷:一篇序言、三章 主要内容: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但重点是费尔巴哈,马 恩认为只有费尔巴哈才值得认真对待。第一章(即教材节 选部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批判十分重要,因为新世界观的 产生是在否定、超越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第二卷:五章 主要内容:批判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
1、马克思在哲学上受到了冲击,费尔巴哈的类哲学人 本主义被施蒂纳等人批判,使马克思在经济学方面实现了 一个转换,即从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直接否定转向到了基本肯定,承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学的客观逻辑,否定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和人本主义,这 反映在如下事实中:在第一卷的三章中,马恩十次援引政 治经济学以反对施蒂纳;
(二)第一个开头: P22—24 第一个开头:
1、对“德国的批判”的批判:P22第1段 德国的批判都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 句话暗示:马克思要脱离旧哲学进行现实批判。 说明:“德国的批判”的历程——三年代,黑格尔派分 裂为老、青两派。首先,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否定了 宗教与哲学一致的观点,这成为黑格尔派解体的标志。青 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批判施特劳斯“福音全书来自实体” 的观点,主张一切取决于“自我意识”。费尔巴哈又批判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仍是唯心主义的,不过是替代了黑 格尔的“绝对理念”而已,主张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青 年黑格尔派的另一代表施蒂纳,批评鲍威尔、费尔巴哈都 不彻底,忽
14
2、第二阶段:1846年1—4月,第二、三手稿。补写了 、第二阶段:1846年 二、三章的开头,特别是写第三章时写了两个一般性的理 论性评述,正面阐述唯物史观,后来又将这两部分移到了 第一章。 3、第三阶段:1846年6—7月,第四、五手稿。修订草 、第三阶段:1846年 稿时,写下的两个誉清稿,第四手稿共5 稿时,写下的两个誉清稿,第四手稿共5页,无统一编码, 包括现在被删掉的“导言”。 第五手稿除包含第四手稿 的内容外,尚有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第四、五手稿是马恩作完新哲学的构架后,试图为第一 卷所写的开头(即引言),以说明第一卷哲学批判的针对 性,但第四、五手稿在相同的开头后,却出现了两种从不 同思路出发的“开头”,这是问题的难点所在。第一个开 头写着写着就中断了,为什么会中断呢?
3
验的东西,其所谓类本质还是黑格尔的“绝对”、康德的 验的东西, “自在之物”、基督教的“上帝”,不过是一种换了 名称的宗教而已。鲍威尔也指责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本 主义是用“类”来压迫个性。同月,施蒂纳也发表了 是 来压迫个性。 文章作回应。 恩格斯将上述德国理论界的状况戏称为“莱比锡宗教 会议”。 。 马克思在4月的《提纲》 马克思在4月的《提纲》中已经发生了哲学革命,面对 喧闹的德国理论界,尽管其主要的理论兴趣已转向到 经济学方面,但他与恩格斯还是回到了旧哲学面前作 出反应。 2、写作目的 通过自我反思、批判,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彻 底将自己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从而全面 建构自己的新世界观。
16
四、引言与两个开头
(一)【Ⅰ】(引言)P20—21
1、对德国1842—1845年三年间理论界状况的概括( 1—3段):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过程中,德国理论界的混 战,以及参与混战者将这一混战意义的夸大。 2、表明该书的写作目的(4段):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揭露青年黑格尔运动的渺小卑微及其地域局限性。 Note:(1)“德国以外的立场”:即超越德意志意识 形态的立场; (2)P21脚注2:只有费尔巴哈才值得认真对 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