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MING RI FENG SHANG319文艺评论文|董文君《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一、文本综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宏伟巨著,写于1845年9月—1846年5月,1932年用德文全部出版。

在这部著作中,他们系统的概括了直到那时为止他们还不曾制定过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著作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序言和三章,序言主要概括地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核心,阐明写作的目的,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指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该部分在全书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书的总论、总导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独立意义,第二、三章批判了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第二卷批判了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的代表。

二、写作原因1)清算之前的哲学信仰—费尔巴哈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局限性:未能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未能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仅仅只是对宗教的批判。

2)揭露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的制定和阐发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重新认识,这一次的重新认识,使马克思了解到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三、“现实的个人”解读1、“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

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历史理论的前提是抽象的、思辨的,不论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施特劳斯的“实体”论;亦或是费尔巴哈的“类”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等,都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考察人,用纯思想领域的观念斗争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斗争。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第 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

这部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在第一卷第一章的开头,马克思就交代了当时德国盛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到黑格尔哲学解体以来的各种思想派别,尤其讲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

一下是我看了原文,结合相关资料整理出来的一些思路:1(老年黑格尔派:原文“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都是可以理解的。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第一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也是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领会到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而编造出来的幻想,是掩蔽显示关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教育来代替革命实践的幻想出发,由此批判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整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包括:一:社会存在是一切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基础和来源。

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史,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二: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映.也是完全独立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与当时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有必然的联系.思辨的唯心主义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的发展.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具有滞后性。

它落后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五: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

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歪曲人类史。

我们需要真正的认识历史,就需要看到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即社会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历史辩证法的观念。

六:意识形态将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终结。

而破解这种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处理是革命实践。

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的主体。

只有革命实践活动才能摧毁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且扬弃意识形态的本身。

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上,理论批判是重要的,这种批判必须立足于现实。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

三一文库()〔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体会

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体会

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学习《德意志意
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斯·费尔巴哈撰写的一部著名的社
会哲学著作,它主要介绍了物质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该书中,费尔巴
哈重要提出了物质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即所有的历史变化都是物
质性质存在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史观”。

费尔巴哈进一步说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性质的
决定性作用。

人类文明,要想发展,必须基于客观实践和物质需要,
形成合理完整的物质体系。

只有在此基础上,以基于物质性质的理念、知识、技术和实践,才可能发挥物质性质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是强
有力的,不容忽视。

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发明、使用物质
产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从而有效改善了生活水平。

反过来也是
如此,当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人类行为发生变化时,客观上也会影响社
会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提出的物质史观基本原理是:物质性质决定
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人类社会的进步也要以人类实践和物质需要
为基础。

人类的行为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而物质世界又基于人类的
行为产生变化,在该过程中衍生出非常复杂的历史发展规律。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社会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理解德国历史和社会思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这一章节,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其思想和主张产生了一些看法。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中,分析了德国社会的特点和起源,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点。

他认为,德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传统和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德国社会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费尔巴哈指出,德国人民的特殊性格和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绝对真理和理性,这也导致了德国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阅读费尔巴哈的这一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德国的特殊性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德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到的德国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让我更加意识到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到的德国人民对于绝对真理和理性的追求,引起了我的思考。

他认为,这种追求是德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对各种各样的真理和观点,很难判断哪一个才是绝对真理。

与此同时,理性的追求也会使人们过度注重事实和逻辑,忽略了感性和情感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真理和理性的理解,并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考方法提出了质疑。

费尔巴哈在书中对于德国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使我对于德国社会和思想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思想启示让我明白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也让我认识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对于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总之,阅读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给我提供了对于德国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全新视角。

通过他的思考和观点,我对于德国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对于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真理的追求有了新的思考。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摘要:作为工科生,在高中的时候也没有过多接触到马克思,进入大学虽然上过关于马克思课程,但是没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当时也没有认真的去学。

懵懂的我直到选修了这门课程,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没能上全所以的课,但是为了写这篇论文浅谈也做了一些准备。

主要写了一下我对马克思的认知以及我所参考资料的理解和根据我大学学的相关课程、大一的入党培训。

有些观点是我借鉴别人的,还有些想法是个人拙见。

关键字:马克思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一、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的重要概括,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及其追求的重要目标,突出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关键。

二、德意志形态全面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轮廓,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墓本的原理;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巴想;第一次表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应该说,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但是,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和《德意志形态》本身的思维逻辑这纵横两方面进行考察,这几种说法又都还没有真正落到最深层的范畴上,也没能揭示出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

比如,说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轮廓,但它是从什么基础出发进行这种勾画的,其一系列原理的核心物在哪里,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能回答的。

故其研究只是浅层的,而非根本性的。

个人认为《德意志形态》最核心的思想是科学的物质生产范畴的形成和发挥。

它是的理论基石和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三、感受据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3—1852年间,是有众所周知的革命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

虽然书中是以唯物主义谴责了唯心主义并且阐述了法律、道德的观点以及其他宗教信仰。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变化。

德意识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识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本文仅对文章中的某些言论和观点作一二个人体悟式的生发。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以历史进程的幌子掩盖它给当下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所带来的真实境遇,任何大而不当的口号都是对身处其间铺砌历史道路的具体个人的人格侮辱和存在扭曲,任何为了抵达据说的目的地而抛弃同一车厢中曾经患难与共生死与同的战友的列车都将驶进人民早已为它挖好的大坑。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是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它们的生产是一致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

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对于每一个具有一定哲学素养的人们来说,关于这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书定将有所耳闻吧!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性的观点。

全书共分为两卷: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

《费尔巴哈》是这部著作第一卷的第一章。

它概括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是整部著作的导论。

而现在我将告诉大家我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的个人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

在那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十分黑暗的时期,在大批邪恶大资本家的疯狂压迫下,大量无产阶级运动的开始兴起,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和冲突。

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进行革命实践和总结革命经验之下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通过大量的论证得出了本章的主要观点——唯物史观并真正做了经典的表述。

马克思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而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得出一些背离客观事实和真理的结论。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提出了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而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

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

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

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

同时也给我们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的本质,告诉我们青年黑格尔派从来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

并且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一样,都把观念的东西当成世界万事万物的决定者和创造者。

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实质是一样的。

青年黑格尔派完全脱离现实,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活动。

总之,青年黑格尔派错误的根源,在于:“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我得知,认识一切事物的本质要从实践开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并不是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强加于客观的事实。

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它告诉我们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我们要走出社会睁眼看世界。

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