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补充。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费尔巴哈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德意志人的意识形态,并将其与经济基础联系起来。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这一观点使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们不能仅仅从意识形态本身去理解问题,而要把它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其次,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对现实的幻想和追求。

通过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并希望人们能够从迷信和盲从中解脱出来。

这让我对宗教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使我更加明白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费尔巴哈在书中对哲学的分析也非常深入。

他批判了德国现存的哲学体系,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他强调哲学应该是人类实践的理论指导,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学问。

这使我对哲学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认识到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读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最后,我想说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著作。

通过这本书,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信念。

总之,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精深的著作,它的理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社会、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和发展费尔巴哈的思想,为实现真正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1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接触《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之前,说实话,我对这类哲学著作心里是有点犯怵的。

总觉得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这部分内容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新大门。

书中提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一个偏远的乡村游玩。

那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我们在那里遇到了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

老人住的房子很破旧,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但他每天依然早起晚睡,忙着种地、养鸡。

我们和他聊天,问他为什么不尝试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他笑着说:“娃呀,俺们这儿的人,世世代代都这么过,俺没念过啥书,出去能干啥?再说了,这地总得有人种,不然大家吃啥?”当时我只是觉得老人的想法有些局限,现在想来,这正是生活决定意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老人所处的环境、他所接受的教育、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想法和选择。

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没有接受过新的思想和观念,所以他认为种地养鸡、守着这片土地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再想想我们自己,生活在城市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

我们的意识和观念,不也是由我们的生活环境所塑造的吗?我们追求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舒适的生活,这些想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费尔巴哈章中还强调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的职场。

在公司里,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

销售部门负责拓展市场,研发部门负责开发新产品,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资金……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着公司的发展。

但有时候,过度的分工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就像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他所在的部门只负责一个很小的环节,每天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初读时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可随着深入研读,仿佛拨云见日,让我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现象。

就拿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来说吧。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

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有人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器,有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还有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身心疲惫。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分工到底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想想看,以前我们的祖辈大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工人。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再说说我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广告无处不在,它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消费理念,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幸福。

于是,我们拼命工作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可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真的就变得更快乐了吗?或许在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这是不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呢?书中还提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斗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阶级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有点晦涩难懂,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竟也慢慢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物资。

我们一群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书籍、文具和衣服,兴冲冲地赶到了那个偏远的小山村。

那地方,真的是穷啊!房子破破烂烂的,孩子们的衣服也都是补丁摞补丁。

但他们的眼神,却透着一种纯净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把东西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那种开心和感激的样子,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其中有个小女孩,拿到一本崭新的故事书,紧紧地抱在怀里,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的笑容。

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知道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甚至不知道手机和电脑是什么。

但他们却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期待。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贫困的环境、匮乏的资源,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优越环境中的人,因为有着丰富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我们的社会意识自然也就更加多元化和广阔。

再回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其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生产方式等各种因素塑造的。

比如说,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业绩的表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和谐的社区里,人们可能会更关注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区的共同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颇有感触。

想想我们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负责自己那一小块的工作。

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和狭隘。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对于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独创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

下面是我对于这本著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现象,是人们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信仰和价值观的集合。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意识形态具有塑造和影响人们行为的能力。

这种观点让我思考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被运用于不同的权力关系中。

其次,马克思的分析方法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其对于社会生活的压制和控制。

这种批判性的观点让我认识到,意识形态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这让我思考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要加以审视,并保持批判性思维,以避免被意识形态所束缚。

此外,马克思在书中提到的多个重要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通过对民族国家和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实质。

这让我对于国家和宗教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认识到了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局限。

马克思还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果。

通过这一观点,我认识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这让我反思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社会结构来改变和塑造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知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马克思的思想和观点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并激发了我对于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思考。

我相信这种学习经历将对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参与有所裨益。

总结起来,学习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对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脑袋里像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晕头转向,这书里的理论和观点复杂得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

也许是我水平有限,也许是它太深奥,反正我是费了好大劲才慢慢有点头绪。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阐述的那些关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东西,让我觉得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说,他们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难道真的只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可能不是吧,也许是受到周围环境、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读着读着,我就想,要是按照他们的观点,那我们现在追求的那些梦想和目标,是不是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左右呢?我觉得吧,这既让人有点沮丧,又让人觉得有希望。

沮丧的是,感觉自己好像没那么自由;有希望的是,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些影响,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书里的一些观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但不管怎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素材,让我这个大学生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磕磕绊绊,但真的挺好!篇二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哇塞,《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我满心期待,想着能从中获取一些超级厉害的知识,让自己瞬间变得高大上。

可谁能想到,读起来那叫一个费劲!我不停地问自己:“我能读懂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书里讲的那些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

我努力想要看清前方的路,却总是被错综复杂的树枝挡住视线。

不过,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推动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智能手机、互联网,这些不都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吗?但反过来想想,难道只有生产力重要吗?文化、思想这些东西难道就不重要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是他们对于德国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而对我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阐述,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其次是分析德国哲学、政治经济学、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根源;最后是对革命和社会变革进行提倡和呼吁。

这本书说到,人类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

确实,现在的社会如此先进,如此进步,可以说是人类物质生产和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难道说,就像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社会就能发展起来,历史就能丰满起来?就好比,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人想要登月,那么他的思想和观念就和现在航空航天员的思想几乎无二,那么为什么现在就是能够实现的,成为历史的,为什么那时候的人就没有成功,只让这样的想法成为历史,却没有让这事儿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辉呢?虽然中国有句古话”有心者,事竟成”,并且意志在中国这个民族的心中,也确实发挥着难以言表的作用。

拥有坚定的意志也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潜能。

那么既然意志这么重要,为什么唯心又为什么受到这么多的抵制和不理解呢?其实,这就要归结到唯心的主张上了,他主张意识的第-位,物质第二位。

意志是重要,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那种意志决定一切的地步,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够做到的,历史也不是我们后人可以靠我们的意志就能够改变的。

这样想来,也难怪很多人对唯心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对社会历史的一种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正因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本书毫无疑问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重要的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在哲学上彻底破除了黑格尔的体系,创立了新的世界观,实现了对历史的重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Impressing after Reading 《The German Ideology》:Theory onNature of Man and Societ y.关键词:唯物史观生产力生产方式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间。

在这本著作中他们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正文:《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间。

在这本著作中他们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该书虽然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重温这部经典文献,仍获益匪浅,感受到了它重要的启迪意义。

分析书中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对于其历史出发点的看法,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而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的指出了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的观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这一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在上述表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

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在上述表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

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理解了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后,引起了我对人的本质的一些思考,首先,“感性的活动”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得以存在的方式,马克思首先注意到,人的第一个存在对象是自然,因此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样,自然只是在以人为存在对象时,它才从它的最高产物因而也是最新对象那里获得了“人的自然”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在于人与自然的互为对象性,而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生动不已的关系却在于主体的人的对象化和客体的自然的“人化”。

所以,没有主体的人的对象活动,没有自然界的“人化”,或者说没有“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没有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自己的存在。

同时,马克思注意到,人的这种“生产生活”是在“需要”和“满足”这一链条、开放、互生的关系中持续不断地展开的。

这一展开,一方面使作为人的存在的对象的自然日益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也使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日益成为“人的自然存在物”的人。

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这种生产实践的不断展开是人类整个历史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就必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又由这种满足和生产活动引发新的需要。

“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就是这样以自然为对象存在,在“感性的活动”作用下,循着“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运动,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只不过是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时间中的一种展开。

第二,“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全部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结构,是人的现实的生存境遇或人的生命活动的现实。

《形态》中,马克思这样概括自己的历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围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我们认为马克思对自己历史观的这一概括,最明白不过地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整体揭示,以及对这一整体境遇中人的各种生存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描述。

马克思还进一步地指证了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1)意识形态是世俗基础本身分裂的结果。

(2)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3)意识形态具有思辨目的论和抽象普遍的形式。

(4)意识形态总是歪曲颠倒现实的关系。

正是意识形态的这些特点,它实际地透露了现实世界中人的不同生存状态。

所以,马克思又指出,对意识形态必须进行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

从理论上说,不揭示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秘密,就不能去除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况的歪曲和对自身的掩蔽。

从实践方面说,既然意识形态是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分裂,是从部对立的人的生存状态中产生的,那么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意味着实际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意味着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对立,而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其目标指向的是理想的人的生存状态。

最后,“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的集体”是人倾向于未来的最佳生存状态。

《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偶然的个人”和“虚幻的集体”这样的概念。

在马克思看来,随着人的生活进展,“异化”现象终究会得到“扬弃”,而“偶然的个人”和“虚幻的集体”也将最终为“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的集体”所替代。

这是“感性活动”的主体的价值取向,也是历史运动本身的逻辑必然。

共产主义就是对这种价值的认定和逻辑必然的揭示,其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在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关系中可能得到的解放。

通过对《形态》整个思想的阐释,我们看到,当马克思把“感性的活动”理解为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并循着把“历史”理解为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时;当马克思把“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的集体”作为“人类解放”的一种终极可能和最佳生存样态时;当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全新世界和关系的获得不是一个理论或伦理问题,它的现实性在于处在非人的生存境遇的人对既在世界和关系的实践地扬弃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实际地道出了人的存在的秘密。

无怪乎,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这样评价道:“人们可以以各种不同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据,但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看来,确定不疑的是,一种对有世界意义的东西的基本体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了。

”海德格尔的这一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马克思作为一位当代哲学家,他对人的存在的澄明,是在新的存在论哲学基地上,通过去除理性形而上学,洞穿意识形态的虚幻,着意于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返回“存在本身”,而通达“存在之真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