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补充。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费尔巴哈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德意志人的意识形态,并将其与经济基础联系起来。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这一观点使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们不能仅仅从意识形态本身去理解问题,而要把它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其次,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对现实的幻想和追求。
通过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并希望人们能够从迷信和盲从中解脱出来。
这让我对宗教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使我更加明白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费尔巴哈在书中对哲学的分析也非常深入。
他批判了德国现存的哲学体系,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他强调哲学应该是人类实践的理论指导,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学问。
这使我对哲学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认识到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读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最后,我想说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著作。
通过这本书,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信念。
总之,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精深的著作,它的理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社会、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和发展费尔巴哈的思想,为实现真正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说实话,一开始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我心里是有点犯怵的。
毕竟,这种哲学著作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术语和复杂逻辑的书。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这部分内容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的产生和作用等方面的探讨,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观念。
就拿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交流来说吧。
我们跟朋友、家人聊天,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这看似简单平常的行为,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的语言、我们表达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经历和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谈论时尚。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觉得不就是穿个衣服嘛,有啥好说的。
但后来了解到她的成长环境,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注重外表和时尚的家庭,周围的人都对时尚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
所以对她来说,时尚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表达自我、融入社交圈子的方式。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观念想法,其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再说说工作吧。
我之前在一家小公司实习过,公司的规模不大,但是工作氛围特别紧张。
老板总是强调业绩和效率,大家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
那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不能轻松一点呢?读了这部分内容后,我明白了,这其实是由公司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需求决定的。
小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拼命努力,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
所以,那种紧张的工作氛围并不是老板故意要为难大家,而是为了适应外部的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
还有我们对于爱情的观念。
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那种浪漫的、理想化的爱情,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伴侣,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但是,这种观念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是受到社会文化、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看到的电影、小说、广告,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某种关于爱情的标准和模式,久而久之,我们就把这些当成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他们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精神出发来解释历史,而忽视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无法真正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还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发展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
他们还深入探讨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分工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阶级的分化和对立。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分工使得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迫出卖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剥削和压迫。
关于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并不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真实的反映。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会掩盖社会的真实矛盾和阶级对立,为其统治地位进行辩护。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但实际上却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获取利润。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展望。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空想,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不再受到异化劳动的束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正确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要深入分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方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接触《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之前,说实话,我对这类哲学著作心里是有点犯怵的。
总觉得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这部分内容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新大门。
书中提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一个偏远的乡村游玩。
那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我们在那里遇到了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
老人住的房子很破旧,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但他每天依然早起晚睡,忙着种地、养鸡。
我们和他聊天,问他为什么不尝试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他笑着说:“娃呀,俺们这儿的人,世世代代都这么过,俺没念过啥书,出去能干啥?再说了,这地总得有人种,不然大家吃啥?”当时我只是觉得老人的想法有些局限,现在想来,这正是生活决定意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老人所处的环境、他所接受的教育、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想法和选择。
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没有接受过新的思想和观念,所以他认为种地养鸡、守着这片土地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再想想我们自己,生活在城市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
我们的意识和观念,不也是由我们的生活环境所塑造的吗?我们追求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舒适的生活,这些想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费尔巴哈章中还强调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的职场。
在公司里,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
销售部门负责拓展市场,研发部门负责开发新产品,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资金……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着公司的发展。
但有时候,过度的分工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就像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他所在的部门只负责一个很小的环节,每天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初读时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可随着深入研读,仿佛拨云见日,让我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现象。
就拿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来说吧。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
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有人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器,有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还有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身心疲惫。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分工到底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想想看,以前我们的祖辈大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工人。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再说说我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广告无处不在,它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消费理念,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幸福。
于是,我们拼命工作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可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真的就变得更快乐了吗?或许在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这是不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呢?书中还提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斗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阶级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句子理解1.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个人理解:马克思充分阐述解释了在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中,实际上归根到底都是依附于黑格尔理论体系里的。
而无论是老年黑格尔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的理解方法与解释方法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与不足。
老年黑格尔派把一切问题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认为这样便可以解释一切,这种做法无疑禁锢了自身思想的发展与对问题的观察,使得自身理论固步自封。
而青年黑格尔派则是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杀那个的东西来批判一切,青年黑格尔派的做法把一切现象与情况都归入了宗教与神学的领域,这无疑使得青年黑格尔派的所有思想与理论蒙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这也使得青年黑格尔派的所有理论都无法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无论是老年黑格尔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两者的做法都偏于极端化,也是这样,使得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筹措不前的一个原因。
2.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个人理解: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该民族的分工情况上看出来。
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伴随的是各种工作的分工发展,任何新产生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只是因为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而来的是更高的效率与经济利益要求,而只有分工的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
而一个民族内部分工的不断发展,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脑袋里像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晕头转向,这书里的理论和观点复杂得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
也许是我水平有限,也许是它太深奥,反正我是费了好大劲才慢慢有点头绪。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阐述的那些关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东西,让我觉得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说,他们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难道真的只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可能不是吧,也许是受到周围环境、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读着读着,我就想,要是按照他们的观点,那我们现在追求的那些梦想和目标,是不是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左右呢?我觉得吧,这既让人有点沮丧,又让人觉得有希望。
沮丧的是,感觉自己好像没那么自由;有希望的是,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些影响,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书里的一些观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但不管怎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素材,让我这个大学生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磕磕绊绊,但真的挺好!篇二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哇塞,《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我满心期待,想着能从中获取一些超级厉害的知识,让自己瞬间变得高大上。
可谁能想到,读起来那叫一个费劲!我不停地问自己:“我能读懂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书里讲的那些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
我努力想要看清前方的路,却总是被错综复杂的树枝挡住视线。
不过,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推动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智能手机、互联网,这些不都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吗?但反过来想想,难道只有生产力重要吗?文化、思想这些东西难道就不重要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充满了新奇和挑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等诸多深刻的问题。
刚开始读的时候,那些复杂的理论和论述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逐渐揭开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看到了社会运行背后的本质逻辑。
比如说,他们提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他家在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小工厂。
一开始,他们厂只有几台老式的机器,工人也没几个,生产效率特别低。
这时候,他们的生产关系就很简单,朋友的爸爸既是老板,又是技术员,还得管销售。
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他们引进了新的先进设备,生产力大幅提高。
这时候,生产关系也变得复杂了起来,得招聘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得重新划分部门和职责。
再说说分工这个点。
书中说分工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门口的那条商业街。
最开始,只有几家零星的小店,卖卖日用品和小吃。
后来,随着小区居民越来越多,商业需求增大,店铺也越来越多,分工就逐渐明确了。
有专门卖水果的店,有只卖衣服的店,甚至还有了专门的宠物店和花店。
这种分工的细化,一方面满足了大家各种各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每个店铺能够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
还有关于意识形态的部分,这让我联想到了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和观点。
有时候,一些热点事件出来,大家的看法五花八门。
有的人站在这个立场,有的人站在那个立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这其实就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比如,我们为什么会追求某种生活方式?是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还是受到了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是也被某种意识形态所塑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现有的观念和制度,而应该去思考它们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我们生活的真正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主要的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
本书第一卷“第一章 费尔巴哈”主要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可以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唯物史观的前提(第23页的倒数第2段开始,1-5段)
第二部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6-15段)
第三部分:社会存在(生活)与社会意识(意识)的关系(16-30段)
第四部分:分工理论(31-39段)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24年发表《费尔巴哈》章俄译本;1932年全书在苏联第一次以原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1955年出俄文第二版。1960年中文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1988年《费尔巴哈》章中文单行本出版。
(二)结 构 分 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大约写于1845秋至1846年8月。共分两卷:“第一卷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二卷 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其中第一卷第一章标题是“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主要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没有写完。
第五部分: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40-47段)
说明了唯物史观:
(三)主要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第一卷第一章和第二章)
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揭露人本学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实质
费尔巴哈把人作为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强调人同自然界的联系,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产物。因此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人”,即从自然主义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所以,他没有超出人的自然关系的界限而进入社会生活,那么,他的“人”就只能是“自然人”。另外,费尔巴哈所谈论的“人”只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并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说:“种是多,而类则是一,因为类是各个不同种的集合”,在“类中一切人都是共同一致的”。这种说法就其实质而言,他都是把人理解为生物学、生理学的人,这是从自然主义出发来考察人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把“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这就是费尔巴哈所得的“人自身”,他根本没有想到,人的“内在本性”只能是历史的产物,社会关系的产物。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谈论“人”、“人的本质”和“类”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们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就是人的头脑对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换句话说,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关系、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