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05489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和信仰。

这些意识形态塑造了德国社会的特点,并在国内外发挥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德国社会及其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上,德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动荡的时期,例如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德国以及二战后的东西德分裂等。

在这些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相互对峙。

这些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流塑造了德国的命运,并对欧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表现出德国民族特点。

德国人民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强调理性和效率。

他们善于创新,推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德国以其对教育的重视而闻名,这种精神在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德国人还重视社群感和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制度的建设,这种特点体现了德国人民对整体利益的关注。

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反映了德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具备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德国人民崇尚合作与包容,积极承担起国际责任。

他们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以应对共同的挑战。

德国的对外政策也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这与他们长期积累的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最后,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意识到了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

德国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源于德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通过与德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和友谊。

只有通过开放和包容的对话,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第一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也是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领会到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而编造出来的幻想,是掩蔽显示关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教育来代替革命实践的幻想出发,由此批判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整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包括:一:社会存在是一切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基础和来源。

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史,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二: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映.也是完全独立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与当时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有必然的联系.思辨的唯心主义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的发展.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具有滞后性。

它落后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五: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

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歪曲人类史。

我们需要真正的认识历史,就需要看到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即社会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历史辩证法的观念。

六:意识形态将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终结。

而破解这种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处理是革命实践。

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的主体。

只有革命实践活动才能摧毁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且扬弃意识形态的本身。

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上,理论批判是重要的,这种批判必须立足于现实。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初读时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可随着深入研读,仿佛拨云见日,让我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现象。

就拿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来说吧。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

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有人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器,有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还有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身心疲惫。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分工到底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想想看,以前我们的祖辈大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工人。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再说说我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广告无处不在,它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消费理念,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幸福。

于是,我们拼命工作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可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真的就变得更快乐了吗?或许在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这是不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呢?书中还提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斗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阶级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有点晦涩难懂,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竟也慢慢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物资。

我们一群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书籍、文具和衣服,兴冲冲地赶到了那个偏远的小山村。

那地方,真的是穷啊!房子破破烂烂的,孩子们的衣服也都是补丁摞补丁。

但他们的眼神,却透着一种纯净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把东西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那种开心和感激的样子,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其中有个小女孩,拿到一本崭新的故事书,紧紧地抱在怀里,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的笑容。

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知道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甚至不知道手机和电脑是什么。

但他们却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期待。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贫困的环境、匮乏的资源,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优越环境中的人,因为有着丰富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我们的社会意识自然也就更加多元化和广阔。

再回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其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生产方式等各种因素塑造的。

比如说,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业绩的表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和谐的社区里,人们可能会更关注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区的共同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颇有感触。

想想我们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负责自己那一小块的工作。

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和狭隘。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 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分工越发达, 说明生产力越发达。

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这就产生了所有制。

所以, 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 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 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 在一个民族内部, 分工的发展, 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 导致所有制的出现, 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 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 成为被统治阶级。

分工的不同阶段, 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 通过分析他们特点, 马克思得出结论, 认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是由意大利墨索里尼撰写的,书中阐述了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感想。

首先,我对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表示担忧。

书中阐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民族至上。

尽管在书中墨索里尼试图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美化和辩护,但我仍然担心这种思想会引发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苏。

历史上,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纳粹德国的兴起,并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混乱和悲剧。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这样的思想,并更多地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和平发展。

其次,我对墨索里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表示质疑。

在书中,墨索里尼试图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来解释社会经济问题,但我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和片面。

社会经济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墨索里尼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忽视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多角度去解析问题,而不仅仅局限在意识形态的范围内。

另外,我认为墨索里尼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书中,墨索里尼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整合了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试图通过这种思想体系来统一国家和民族。

然而,在实际的历史发展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没有带来民族和谐与统一,而是导致了纷争和混乱。

墨索里尼似乎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和复杂性,过于理想化和美化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意识形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过分追求意识形态的纯粹性和绝对性。

最后,我认为墨索里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例如,他强调了国家的重要性,强调了民族的团结与自豪,这些观点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然而,我们必须更加全面地看待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不能提出片面的、偏激的观点。

我们应该摒弃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追求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以德国为中心的哲学和思想体系,对于德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我对其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意志。

这种思想认为,个人应该以自己的道德准则为指导,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主张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而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注重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德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德国和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意志意识形态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种思想观念不仅在德国,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和最负盛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这充分反映了德国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重视。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个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观念对于建设知识型社会、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

德国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公平和责任的理论,致力于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社会应该追求公正和人道主义,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并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的机会。

这种思想对于抵制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推动社会的公正、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德意志意识形态倡导人文主义和人类尊严。

德国文化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认为,人类是自由和有尊严的存在,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人权的保护,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暴力。

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推动了人权意识和社会公正的进步。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重要的哲学和思想体系,它对德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它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深度剖析,展示了作者王晨曦对这一主题的独特见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通过作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起源到发展再到现实应用的透彻研究,更好地理解了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的重要性,同时也思考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意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或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对于生活和存在的理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融合了德国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为德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这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中引导了德国人民的行为和决策,塑造了德国社会的特点与风貌。

其次,我从书中也深入了解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质和特点。

作者通过对德国思想家、领袖以及历史事件的分析,探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和价值。

例如,作者提到了德国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重要的观念,并阐述了它们对德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同时,作者还以德国纳粹党为例,深入挖掘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的利弊。

这些深入的讨论使我对德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意识形态的关注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思考了意识形态引发的一些问题。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它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意识形态可能导致人们对其他观念和信仰的排斥和歧视,从而形成狭隘的思维方式。

此外,如果某个国家或群体将意识形态过度强调,可能会导致对个体的压制和控制。

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意识形态的确对社会有重要作用,但我们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最后,我要说的是,通过阅读《王晨曦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或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文化、历史和价值的集合,对一个国家或群体的发展和存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理论的力量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对德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一开始,吸引人的,应该是德国人那紧绷着,严谨的不透风的性格。

但是众所周知,德国自从二战之前,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国家,而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却在短极短时间里迅速崛起,我想,这与德国独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有莫大的关系。

这本书我并不能说看懂和理解。

只表达一下零星破碎的感受。

首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和纯自然的人的批判,确定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人类历史的源头是物质生产,并以此作为出发点,研究和探讨了人类历史,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对着世界发问开始,人就在思考,人到底应该以一种怎样的面貌来生存。

书中指出,人类历史是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的,但是,有生命个人的存在和这种存在能持续下去,始终是以为满足人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为基础的。

然而这一切都是遵从历史唯物主义。

恩、马两人他们对于历史观的描述是:我们的“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几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沿着这一途径,首先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辩证关系,指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很本
动力。

他们在这里,用“交往形式”来表达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

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而历史上各国的改革等等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成功也说明新的生产关系并不适应于当时的生产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对于分工及其作用的做了分析。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分工只是草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

分工是私有制、国家和阶级斗争的前提。

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产生了所有制。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他们指出,经济基础是“整个历史的荃础,然后必然在国家生活的
范围内描述”经济基础的活动,同时从经济基础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
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他们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

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

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德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却是社会主义的鼻祖,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中国。

因此,这其中的很多理论,值得处于现在这种状况的中国存在重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学习这些知识,不是只是无聊来打发时间,而希望我们可以学以致用,中国还在长大,而作为中国新一代的我们,应该担负起责任,引领着祖国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由此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经济开始腾飞。

然而,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是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民主法制的不健全…其中,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无疑是最令国人担忧的问题。

当今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没有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的能够消灭那
种“异化”所要求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水平。

因此,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要彻底地
消除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的。

相反,由于“分工”所造成的这种贫富差距,如果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能够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这种差距不能过大,否则会引起和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也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

邓小平说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强调的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

我们要采取消除那些不合理的贫富差距,把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异化”的分工和私有制的消失,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随之消失,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

Love is not a maybe thing. You know whe n you love some 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