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作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全面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
一)写作背景1、揭露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史观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革命实践的需要二)创作与出版1、创作:1845年秋至1846年5月2、出版:马恩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书发表三)篇章结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有两卷组成,每卷各由三章组成1)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该卷包括:序言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费尔巴哈》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由四个手稿构成。
莱比锡宗教会议第二章圣布鲁诺第三章圣麦克斯莱比锡宗教会议闭幕2)第二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该卷包括: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一章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第四章卡尔·格律恩。
“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1845年达姆斯塔德版)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第五章“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
(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已缺失)著作的最后还附有恩格斯的著作《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它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直接承续。
二、文本解说——对《费尔巴哈》四份手稿的分析手稿Ⅰ(P6~P18,第1段至第29段):着重阐述分工与所有制在历史发展的的不同阶段上的相互对应关系,并阐明了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的观点。
1、写作目的: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实质(1-4)2、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9)3、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前提:现实的个人的存在(10-14)4、生产和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幻灯片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幻灯片2《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幻灯片3一、写作、出版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幻灯片4(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
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幻灯片5(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幻灯片6(四)写作背景:《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幻灯片7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
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
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幻灯片8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作对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健康地展开。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思想创见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历史正是由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的。基于人的 实践活动,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不是意识决定 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而这里的“生活”,指的就是人的社会实 践活动。虽然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将哲学拉回了人与自然。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将主客体的 关系分裂开来,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仅仅从抽象的个人及其感性 的直观层面去理解,因而没有真正理解人的现实活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 及其当代价值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XX年XX月
目录
CONTENTS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背景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创见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当代价值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背景
(一)革命实践的迫切要求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内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欧 洲工人运动空前高涨,各国的无产阶级开始觉醒,自觉组织各种工人 团体、共产主义组织进行反抗。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资产 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团体中占据了主流地 位。这种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其实质是反对阶级斗争、反 对革命,主张阶级调和的。显然,这种反动思潮直接危害工人运动的 发展,必须进行批判。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 当代价值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求人的现实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所讲的人,区 别于单纯的动物属性,其实质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有社会关系的总 和”,确立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到 “人”的能动作用和历史作用,重视人的实际诉求,这与马克思唯物 史观思想一脉相承。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1)写作背景。
①德意志形态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算作为当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而且同时也是为告别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过去的信仰而写的。
②在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斯和恩格斯不仅在思想上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而且弄清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他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已经形成的共同见解,系统阐发了新的世界观,这一任务正是通过德意志形态的写作来完成的。
③德意志形态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
(2)主要内容。
(20年、21年都考过)①提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第一,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二,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三,生产力决定分工,进而决定所有制和交往形式。
第四,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出发点的确立,打破了以往思想史和观念史的神秘性,是科学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成为可能。
②强调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出发理解社会历史,第一,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第二,人的生产表现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关系,历史表现为物质,决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第三,分工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异化的根源;第四,受生产力制约的交往形式,即市民社会是历史的舞台和发源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个经验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和改造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一种经验的客观的发展过程,理解为以物质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从地域或民族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过程。
③论述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实质上也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第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意识形态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要是统治阶级中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的产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伍胤鸿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建立唯物主义史观的标志性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做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今天我们再去研读这部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人的解放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意识形态理论中产生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对我们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的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意识形态理论;启示作为唯物史观建立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彻底的清算的同时也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当代中国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领的。
从经典文本中寻找对当代社会建设有启发性的理论是很重要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大约在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期间。
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会面时就商定:“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1]这本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创作《神圣家族》之后的另一篇巨著。
因为各种原因《德意志意识形态》没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发表,后世的译本存在与原文意思不符的现象,但是这不影响人们对重要理论的理解。
通过这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想去建立并深化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利用这样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来完成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转变,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转变。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成书正是这两次转变大致完成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六讲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一、《形态》的写作背景(一)与工人运动日益密切的联系,并因而产生的以科学理论武装工人运动的使命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根本动力。
(二)批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通过清算自己过去的信仰来制定新世界观,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直接动力。
(三)回应鲍威尔、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的指责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直接原因。
二、《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世纪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书。
三、《意识形态》全书结构☐在整个内容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第一卷第一章),是全书的中心内容。
☐《形态》的第一卷包括一个序言和三章:☐在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
首先在于揭露青年黑格尔派“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的实质。
☐第一卷第一章标题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正面阐述唯物史观以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同时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这一章在理论上最重要,起全书的总论的作用,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一卷第二章标题为“圣布鲁诺”。
这一章是批判鲍威尔,篇幅很小,只有20多页,分四小节。
☐第一卷第三章标题为“圣麦克斯”。
这一章是批判施蒂纳的。
这一章篇幅最大,占第一卷的三分之二,结构也最复杂。
☐《形态》的第二卷是对“各式各样的先知”所代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有一个序言和五章:☐序言简要地说明本卷的中心思想。
“他们把一定的、受历史条件制约的的各生活领域的意识同这些领域本身割裂开来,并且用真正的、绝对的意识即德国哲学的意识的尺度来衡量这个意识。
”(全集三卷536)☐第一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是批判卡贝、泽米希和马特伊的论文。
☐第四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主要代表格律恩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结构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作的历史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同任何一部经典著作一样,《形态》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
把马克思逐出巴黎。
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来到了那里。
当他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
欧洲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相继出现。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极力主张把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
于是1846年初,根据马克思的倡议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大量书信,通报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交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增长。
后来恩格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投入政治运动;我们已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选》,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第2卷,第342 页)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社会民主党“民主派兄弟协会”、特别是“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
“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的手工业工人联合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部分是布朗基主义,一部分是魏特林主义。
魏特林原是德国的裁缝工人,他的早期著作和言论,无疑地曾经起了促进革命的作用,可是他很快地就变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绊脚石。
魏特林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企图把“正义者同盟”变成一个俯首贴耳地追随他的宗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义者伺盟”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图使它成为真正革命的、共产主义组织。
1846年5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另一些成员发表了《反克利盖的通告》,这个通告对克利盖的冒牌共.产主义宣传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

密码:mkszyxy “马克思主义学院”拼音的首字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标志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标志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杰
原手稿样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况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写作与发表情况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 不是教条, 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 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 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 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 质生活条件。 质生活条件。”(第23页) 页
二、结构和基本内容
(一)结构
第一卷(序言、 第一卷(序言、1—3章) 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卷(序言、 第二卷(序言、1—5章) 5
(二)基本内容
1、第一卷:一篇序言、三章 、第一卷:一篇序言、 主要内容:阐述唯物史观, 主要内容:阐述唯物史观,批判青年黑 格尔派,但重点是费尔巴哈。 格尔派,但重点是费尔巴哈。 第一章:《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 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 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第二章:《圣布鲁诺》 :《圣布鲁诺 第二章:《圣布鲁诺》 第三章:《圣麦克斯》 :《圣麦克斯 第三章:《圣麦克斯》 2、第二卷:一篇序言、五章 、第二卷:一篇序言、 主要内容:批判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批判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思潮。 思潮。 第一章:《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 第一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第四章:《 真正的社会主义” :《“ 第四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 编纂学》 编纂学》 第五章:《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第五章:《真正的社会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