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知识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与作品鉴赏

文学常识与作品鉴赏

文学常识与作品鉴赏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表达。

作为文学爱好者,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和作品鉴赏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文学常识和作品鉴赏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并提供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文学常识1. 文学分类:文学作品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几个主要分类。

其中,小说以故事为核心,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具有较大的虚构性;诗歌以韵律和节奏为特点,突出表达形式和感情抒发;散文是最接近日常语言的一种文学形式,涵盖了各种议论、叙述和描写;戏剧则强调人物角色的表演和互动。

2. 文学流派:欧洲文学中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不同的文学流派,而中国文学中有古文、近现代文学、现代派等流派。

了解各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有助于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手法。

3. 文学史:文学的发展有其历史脉络,通过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进程和演变。

例如,中国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先秦、汉赋、唐诗、宋词等不同的历史阶段。

二、作品鉴赏1. 阅读态度: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不仅关注故事情节本身,还要体会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和情感。

2. 文本分析:对于文学作品,不仅要通读其整体,还要进行细致入微的阅读分析。

可以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句,分析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意象等元素,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达。

3. 背景知识: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社会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

例如,读《红楼梦》时,了解清代封建社会的种种制度和风俗习惯,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有着多重的解读可能,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

尝试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解读,可以拓宽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深度。

5. 纵深阅读:对于一些经典作品,为了更好地鉴赏,可以进行多次阅读。

小学文学作品鉴赏知识点整理

小学文学作品鉴赏知识点整理

小学文学作品鉴赏知识点整理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下面将对小学文学作品鉴赏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1.主题: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2.情节: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包括起承转合、高潮等。

3.人物: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角、配角、形象描写等。

4.环境:文学作品所描写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二、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1.描写手法:用文字描写事物的形象,包括直接描写、比喻描写、拟人描写等。

2.叙述手法:叙述文学作品的事件发展过程,包括直接叙述、回溯叙事、倒叙叙事等。

3.对话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来推动情节和表达思想。

4.联想手法: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写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5.夸张手法:通过夸大和渲染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三、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1.写实主义: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题材,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2.浪漫主义:重视个人感受、想象和情感的表达,追求个性和自由。

3.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追求真实和客观。

4.寓言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寓意一些道理或表达某种观点。

5.童话故事:特别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常常具有幻想和想象力。

6.神话传说:包含了人们的想象、神秘和宗教信仰等元素。

7.讽刺幽默:通过夸张、反讽等手法对社会问题进行讽刺和批评。

四、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1.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背景。

2.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习俗、传统和价值观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通过鉴赏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五、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1.审美价值: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2.情感体验: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启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3.思想启迪: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考意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鉴赏方法: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作家作品: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另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3、鲍照,字明远。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辞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代表作《拟行路难》。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史诗”。

诗风沉郁顿挫(思想感情低沉郁闷,语调音律停顿转折)。

5、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

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职。

光宗时官至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故乡。

6、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

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

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书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

7、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鉴赏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阅读并不完全等于鉴赏。

阅读可分为消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和批评性阅读。

欣赏性阅读超越了单纯的消遣性阅读,它追求审美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升华。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受到艺术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其中思想,形成完美的思维和逻辑判断。

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鉴就是鉴定,赏就是欣赏,鉴定是理性的,欣赏是感性的,鉴定是客观的,欣赏是主观的。

欣赏可以不需要理由,喜欢就是喜欢了,但是这只是完成鉴赏的一半,因为还有一个“鉴”,鉴定必须拿出理由。

(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即所谓“赏析”的出处,赏析与鉴定,都是强调主观与客观。

)文学鉴赏的四个特征: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文学鉴赏必须具备的条件1.作品本身必须是具有审美魅力、审美内涵、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

2.鉴赏者必须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

3.鉴赏者必须和审美鉴赏对象之间建构起相应的审美关系。

美的形态自然美:有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和未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形态;社会美:社会生活与社会事物的美;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

具有典型性,理想型,普遍性;自然美:大自然给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

比如朝阳晚霞、春花秋月、长河落日、园林田野等,都是自然美。

大自然以其美景秀色,能给人以多方面的精神享受,自然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社会美:“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作用PART 1:表达方式1.议论(表达方式一)论证方法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事实证明道理,从而提高说服力。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道理,从而提高说服力。

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从而提高说服力。

对比论证使论点更鲜明,更突出,增强论辩的逻辑力量。

备注:各种论证方法均要理会对于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2.记叙(表达方式二)(1)手法一:记叙方式顺叙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脉络分明,线索清晰。

插叙内容与主要事情有关,但不是主要事件,可以丰富作品内容,深化主题,调整叙述节奏,使行文跌宕多姿。

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起兴趣;使情节更曲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补叙补充说明,起到诠释作用;使行文更缜密。

关于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2)手法二:人称手法第一人称联系自我直接抒情,感情真挚;能够真切自然地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制造气氛;抒发感情,呼告抒情更强烈。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

(3) 手法三:叙述线索 明线和暗线:以事件、事物、人物、感情或某句话、某个行动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而且使主旨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3. 描写(表达方式三) (1)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人物描写细节 更加准确传神地反映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白描 抓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特点进行描写。

正侧面描写 正面实写和侧面虚写相结合,侧面描写有衬托、映衬和烘托的效果。

文学鉴赏的角度及鉴赏写作

文学鉴赏的角度及鉴赏写作

【知识基础】鉴赏文,也叫赏析文,就是将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所进行的鉴赏或赏析写成文章。

鉴赏文的写法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表现为自由的随笔;也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常用严谨的议论。

但当其作为论述类文章的一种体式时,是指后者。

一、文学鉴赏的角度和层面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那么到底有哪些角度和层面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形象、主题、技巧、风格四个方面。

1.形象,即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生动具体、蕴含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

它在不同的体裁中有不同的表现,如小说中的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都可以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

2.主题,即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寄寓在作品的形象之中而又具有比形象更为深远的意蕴。

3.技巧,是文学作品用以塑造形象、传达主题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手法。

如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象征、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过渡、照应、铺垫等行文结构方法。

运用上,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其相对稳定的手法。

4.风格,即特定的内容通过特定的形式达到表达的统一,体现了作家、作品在处理题材、熔铸主题、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技巧和语言等艺术手段方面的特色。

这四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样式,适用于鉴赏所有文学体裁。

但是,对不同文学类型的赏析还应有所侧重。

如诗歌鉴赏,可以鉴赏形象、欣赏语言、探讨构思的艺术,揣摩语言的风格,但常以情韵、理趣的欣赏为重点。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认为:“对一件艺术品做较为仔细的分析表明,最好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包含标准的体系,而要把它看成是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

”正是由于文学作品内涵丰富与理解多样,再加上不同读者的阅历、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

我们的鉴赏写作,其实就是要把这些独特的审美认知与感受呈现出来。

二、鉴赏文写作基本要求首先,着眼点要小,要有明确的中心观点。

文学作品的鉴赏讲解.doc

文学作品的鉴赏讲解.doc

文学作品的鉴赏(黄建宏编)第一章文学作品鉴赏综论文学作品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跃,而形成的认知、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

文学鉴赏有多种模式,有的以体会作者创作意图为中心;有的以作品为中心。

只有考察的重心向读者倾斜,确立读者的鉴赏主体地位以后,读者才彻底摆脱了鉴赏的被动性,文学作品的多元化鉴赏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通过多种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

第一节文学作品鉴赏的性质文学作品鉴赏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广阔的范围,对其进行现象描述和理性认识,并运用现代美学的理论武器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文学作品鉴赏的性质。

一、文学作品鉴赏实践的现象描述和理性认识一般说来,文学作品鉴赏主要有四种模式。

以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心的鉴赏是将阅读文学作品同内容的时代背景等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摹仿论。

以作家创作意图为中心的鉴赏是将阅读文学作品同作家的思想、人格、创作风格、动机、意愿等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表现论。

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是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同作品本身的人物、语言、结构、意象等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及结构主义。

我们并不否鉴赏模式在具体作品鉴赏中的作用。

当作者的创作理念和读者的鉴赏理念相同时,读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常有恰当的把握。

但是,任何一种鉴赏模式的不恰当运用,都会削弱使文学鉴赏的意义。

上述各种文学鉴赏模式,都很难完全体现读者的鉴赏主体地位,各种鉴赏模式中,都有某些规定或指向,限制读者进行自由活动。

而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鉴赏活动,却不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刻板摹写和被动、消极的接受,它允许读者穿梭于作品与自身背景之间,进行自由的思想活动。

尽管这种鉴赏模式有时会因过分强调审美主体而走向负面,但它在培养读者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

文学作品赏析能力
(三)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挖掘能力 作家创造意境也好,塑造人物形象也好,都是为了表明 他对现实生活的看法,表现一定的主题。如果说,意境和人 物形象只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躯壳,那么,主题则是文学作品 的内在灵魂了。经验告诉我们,认识外在躯壳易,明察内在 灵魂难。认识了外在躯壳,不一定能明察内在灵魂。因此, 培养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要学会通过作品的意境和人物 形象,积极联系社会现实或时代背景,挖掘作品的主题,领会 主题的社会意义,从而体会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影响社 会生活的巨大功能,真正认识文学作品讴歌真、善、美,鞭 挞假、恶、丑的能动作用。
余光中一向被誉为有三只手,右手写诗,左
手写散文,第三只手兼擅评论与翻译;以诗、 文、论、议四者成为当代华文文学世界中的 大家;他具有诗人、作家、学者、教授、翻 译、编辑等多重文化身份。 他21岁离开大陆,人到中年有一种少年想出 来,中年想回去的乡愁情感。
他也曾在一篇散文中幽默地说:“大陆
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
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 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 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 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 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 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 了这两句,点头自叹,心下自思说‘原来戏 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 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鉴赏知识张建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空间栏目:人文词典共391篇文章| 附件【】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张建发表于 2011-9-18 4:10:08 阅读(293)评论(0)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

这种精神活动,同阅读政治、哲学、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著作时的精神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

文学鉴赏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而且是一种参与艺术创造的活动。

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形象思维,并且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作品中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扩大、丰富,这一过程也就是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读者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联想发掘形象中更隐蔽的意义,甚至会发现作者未曾想到的问题,领悟到作者没有领悟到的意义。

所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显然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包含读者形象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

因此,文学鉴赏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具有审美愉悦性的精神活动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其实也就是对美的欣赏。

在欣赏过程中,读者可以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愉悦。

这种审美愉悦又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次上,它超越了生理基础而进入了社会历史文化层次。

看悲剧性作品,心情沉痛;看戏剧性作品,心情愉快。

这都是由欣赏者深层的文化原因所决定的。

审美愉悦表现为喜和乐,也表现为苦和愁。

例如欣赏戴望舒的《雨巷》,鉴赏者似乎也跟随着抒情主人公进入了一条烟雨迷蒙、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跟随着他去追寻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而又倏忽即逝的姑娘。

鉴赏者随着诗中的节奏、旋律和作者笔下的艺术形象,既能倾听到诗人内心那份浓浓的感伤、苦闷和抑郁,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希望的执着追求。

文学的审美愉悦性决定了文学鉴赏和消遣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

消遣性阅读有时也可能包含着审美因素的成分,但读者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磨时光,对此只是浅尝辄止,很难让读者能忘情地进入美的境界。

当然,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使得文学鉴赏活动本身同时还包含有认识、道德、教育和娱乐等价值特性,这些因素都是融化在具有审美特性的艺术形象体系之中的,读者获得的这些思想与精神满足也正是在欣赏作品时得以实现的。

二是文学鉴赏是一种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

读者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意义和内涵的认识,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感受和情感理解联系在一起的。

如诗人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呵!”读者通过诗歌中一系列典型的形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能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并把这些形象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感受和情感理解联系在一起,能体会到这些艺术符号背后所象征的整个民族经济的贫困和落后。

脱离了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是不能称为文学鉴赏的;但是单有感觉而没有理解,单有情感没有认识,也不能深切领会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样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

在文学鉴赏中,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

这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

三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参与艺术再创作的精神活动文学鉴赏的艺术审美性质,决定了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通常优秀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总是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审美意义和信息,读者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领会、把握、深化、升华作品的内涵。

鲁迅曾说过:“现代的读者看《红楼梦》,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秀、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摸样。

总之和三四十年前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是截然两样的。

”这正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形象的创造,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即欣赏者头脑里再现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形象的确定性与规定性,又有欣赏者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二、文学鉴赏的方法文学鉴赏活动的进行主要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

读者是鉴赏活动的主体,作品是鉴赏活动的对象,而无论是作家在创作作品、还是作品所展现的艺术世界以及读者的阅读环境,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

因此,文学鉴赏的方法与这三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一要了解作家作品的背景,知人论世文学鉴赏活动的对象是文学作品。

一部作品,总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审美理想和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展现。

当我们还不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而去阅读他的作品,往往一时难以确切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有时甚至茫然不知所谓。

因此,我们想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首先就要深入地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

孟子曾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鲁迅对此作了十分精辟的阐释:“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所谓“知人”,也就是指不仅要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而且要注意了解作家写作该作品的意图。

“论世”,指的是不但要了解作品反映的那个时代背景,同时也要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

因此,只有先在“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在结合运用其他的方法,才能较好地鉴赏作品。

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很多读者都误认为这句诗表现了曹操当时的消极颓废的情绪。

只有当我们对曹操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的生平思想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准确的把握这首诗的意义和审美意蕴。

曹操在诗歌中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这并不是在抒发人生苦短而应追求及时行乐的情感,而是在慨叹时光易逝而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二要理解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

经暗示传递出去的艺术信息,它比直接铺叙的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杨柳”、“江水”、“日出”、“雨”、“晴”——读者一看就能理解它们的基本涵义。

但在这宁静而生动的境界中,隐含一种激情,一种含蓄而奔放的爱恋表达,它们在人(***者和听歌者)的内心达成了一种美好的关联,彼此心照不宣。

于是,自然景致描写成了人的心灵境界的描写,这才是这首诗歌的真义所在。

小说的语言也有同样的妙用。

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妓女马斯洛娃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的一段对话:“您在作什么工作呢?”庭长又问一遍。

“我在一种院儿里”,她说。

“什么院儿?”戴眼镜的法官厉声问道。

“您知道那叫什么院儿”,马斯洛娃说,微微一笑。

马斯洛娃的这句答话是一个双关语,隐含着她对法官的嘲弄。

在“你明知故问”的表层意思里,它则蕴涵着深层含义——“你自己不就是一个妓院里的常客吗?”这一暗示不仅触到了法官的隐私,而且启发了法庭上听众的思考,透露出对道貌岸然的法官辛辣讽刺和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抨击。

三要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事物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总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对照中来显示出自己的本身的特质。

鉴赏文学作品也是一样,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独创性。

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一个以豪放飘逸见长,一个以沉郁顿挫取胜。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李白和杜甫以及他们作品的特色和风格,我们就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解读。

他们都写过岳阳楼的诗词,以此为例。

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杜诗善于借用自然的无限来烘托凄凉孤零的个体的忧伤,国恨家愁,感人泣下;李诗则在整首诗中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极力描写出了岳阳楼之高,笔调挥洒飘逸。

我们阅读的作品越多,对作品的理解也越深,从比较中得到的收获也越大。

总之,在文学领域里,比较的天地是无比广阔的,大到可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比较,小到从事件、人物、细节、词语等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这都可以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认识。

四要能“入其内,出其外”文学创作需要感情的投入,读者在进行文学鉴赏时也一样需要与作者达到一种感情的融合,所谓“入其内”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但是,鉴赏者“入其内”,也要能“出其外”。

就是说,如果鉴赏者一直沉浸在作者所描写的世界里出不来,那么他就不可能对作品作出客观的深刻的分析和评价。

例如,吴俊忠先生对崔颢《黄鹤楼》诗的鉴赏和分析:“鉴赏者初读这首被誉为…绝唱‟的七律诗,很自然地会被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旅思乡愁,以及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会驱动自身的人生和情感体验。

或遗憾…空有大志,人生无成‟;或感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

渐入诗中之境而流连忘返。

但鉴赏者不能沉湎于此…诗境‟,必须反复吟诵,调整视点,跳出境外,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理解诗的意蕴和内涵。

读着、读着,鉴赏者把此诗放到当下的文化视野来…解读‟,若有所悟,忽生新感:自然万物均在变与不变之中,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触景生情,见物思事,乃人之常情。

然而生何种情,思哪些事,乃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和情绪心境。

与其感叹山河不变人事非,倒不如睹物思人,更上层楼。

黄鹤楼巍然屹立,白云悠悠缭绕,并不因天晚而望不到故乡,有此自然美景,足以慰思乡之情,又何必触景生愁?!山河不变人事变,有志者当珍惜时光,努力奋发,不应在无为的忧愁中虚掷时光。

”吴先生的分析,就跳出了诗外,没有让自己沉迷在诗歌的愁绪中。

空灵的艺术需要空灵的心境去领会其中的美好,优秀的文学作品也需要欣赏者的慧眼。

三、诗歌鉴赏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之一。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与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社会和艺术的发展,诗歌从乐、舞中逐渐分化独立出来,使它成为一种以富有节奏韵律感的语言抒发强烈感情的文体。

阅读和鉴赏诗歌,了解诗歌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其主要的特点包括浓郁的抒情性、形象的独特性、结构的跳跃性、和谐的音乐美四个方面。

鉴赏诗歌,一是从语言入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诗歌语言的表达是非直陈性的、反常化的,常常运用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甚至打破常规语言的规范,以新鲜独特的面孔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