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第五单元知识梳理一、课文内容概说1.《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宗璞女士偶然在家乡见到开得很旺盛的紫藤萝,心情感到十分舒服,淡化了弟弟离去的悲痛,感到生命的顽强、永恒和美好。
2.《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对自己成长的隐喻,艰难但倔强;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关心呵护“我”成长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3.《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是两首新诗。
虽然主题是关于人生和成长的。
4.《登幽州台歌》是诗人写于公元696年的作品。
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5.《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在齐、赵漫游时的作品。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登飞来峰》:是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7.《游山西村》是陆游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的诗作,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8.《己亥杂诗(其五)》:是龚自珍清于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辞官回乡所做。
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二、文体常识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
其特点表现为:(1)形式自由;(2)意蕴丰富;(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七年级上语文书第五单元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语文书第五单元的知识点七年级上语文书第五单元主要介绍了汉字的构成和演变,以及汉字中的一些语言文化知识。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汉字构成和演变汉字是中国汉族人民的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构成有部首、偏旁和笔画。
部首是汉字中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所属的范畴,可以根据其分类汉字;偏旁是部首相加其他汉字构成的部分,可以用于学习汉字的构成规律。
笔画是汉字的线条构成,是书写汉字时必备的技能。
汉字的演变也是汉字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字的演变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从古代文化中体现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体、用法和书写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也是汉字学习的难点之一。
二、汉字中的一些语言文化知识汉字不仅是中国汉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字,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文化知识。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字中,也有很多与阴阳五行有关的字词,如“天地人和”中的“和”就代表五行之和。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汉字中,也有很多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字词,如“孝”、“仁”等。
3.人生哲理:汉字中还有很多表达人生哲理的字词,如“人生如梦”中的“梦”字,意味着一切都是虚幻的,要懂得珍惜现实的生活。
三、学习汉字的方法和技巧学习汉字需要耐心和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学习汉字的方法和技巧。
1.通过分类学习:常用汉字有几千个,如果直接背诵会非常繁琐。
建议通过分类学习汉字,可以将汉字按照历史、形式、构成等方面进行分类,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2.通过拆分学习:拆分是学习汉字的重要步骤之一,拆分汉字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字形结构。
可以通过拆分学习和认识每一个部首、偏旁来提高识字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学习汉字需要不断进行写作的练习,通过写字来熟悉汉字的笔画,以及认识字形的构造和用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归纳语文五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五个单元分别是“言语与交际”、“古文观止”、“民间故事”、“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以下是这五个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一、言语与交际言语与交际是语文的基础,它不仅包括说话的技巧,还包括听、读、写的技能。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语言的分类:语言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是日常生活中用的语言,而书面语则是用来记载文字的语言。
2. 交际中的语言技巧:学生需要了解在交际中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注意表达语气和语调等问题。
3. 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表达方式包括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而虚词则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连词、助词、介词等。
二、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古文的基本特点:古文包括文言文和白话文,其特点是语言规范、用词严谨、表达简练。
2. 古文的分类:古文可以按照体裁分类,比如诗、文、曲、辞等。
3. 古文阅读和鉴赏:学生需要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注意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
三、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民间故事的特点:民间故事以传人为目的,形式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彩。
2. 民间故事的分类:民间故事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比如神话、传说、寓言等。
3. 民间故事的阅读和鉴赏:学生需要用正确的方法阅读和鉴赏民间故事,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现代文阅读现代文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文体,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现代文的特点:现代文通俗易懂、内容具有现实性、语言贴近生活。
2. 现代文的分类:现代文可以按照文体分类,比如小说、散文、报告文等。
3. 现代文阅读和鉴赏:学生需要用正确的方法阅读和鉴赏现代文,关注其中的社会现象和个人体验。
五、诗歌鉴赏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诗歌的特点:诗歌是语言压缩和艺术化的高度体现,它具有一定的音乐、韵律和节奏。
七年级上册五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五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五单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修辞法》、《议论文》、《小说》。
下面将对这三个部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修辞法修辞法是指作文中用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各种语言技巧。
七年级上册的修辞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 比喻比喻是用一种不与所形容的事物直接相关的事物来描绘所形容的事物,以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2. 拟人拟人是用人的言行来描绘非人的事物,以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
3. 夸张夸张是通过在描述事物时夸大其实际情况来达到突出表达重点的效果。
4. 对比对比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使其相互映衬,突出各自的特点,增强表达效果。
二、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说服力的写作形式。
主要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论述和事实阐述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以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的议论文主要有下面两种。
1. 观点性议论文观点性议论文是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看法、思想的一种文章形式。
其特点是以作者的个人观点为主,主要通过论据和事例的佐证来“说服”读者。
2. 对比性论述文对比性论述文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对象或事物的利弊或优劣,来表达作者对一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和主张。
三、小说小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对人物、生活、情感、道德等的刻画和渲染,来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七年级上册的小说主要有下面几种。
1. 青春小说青春小说是一种以青少年的成长为主题的小说。
它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来阐释青少年心理、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2. 心灵小说心灵小说主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过程。
它通过对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来反映社会、人性和命运的问题。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相信同学们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和掌握会更加精细和深入。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单元部编版)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单元部编版)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单元部编版)
第五单元
语文知识:
郑振铎《猫》、梁实秋《鸟》、康拉德・劳伦兹《动物笑谈》、蒲松龄《狼》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
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数词和量词、代词
⑶读思结合、勾画、摘录、概括中心
重点词语:
【猫】污涩绫小侣怂恿预警怅然蜷伏逗缕倚妄消耗
忧郁懒惰安详乞丐叮嘱惩戒悲楚断语冤枉虐待芙蓉鸟畏
罪潜逃
【鸟】羽翮瞵视昂藏抟扶摇而直上啭吱曳喙斑斓丰腴�纤顾盼
倏地鸢鹰客愁�R�缩缩感喟戟张褴褛烟突窗棂鸱枭栅栏
圆润旭日杜鹃酸楚白昼俊俏胸襟干瘪臃肿迷惘伫立魁梧
蓦然料峭战栗蓬松不暇据为己有孤苦伶仃
【动物笑谈】嗔怪怪诞不经凫大相径庭需索神采奕奕蹒跚敛
哺乳羞怯写照匍匐原委鹦鹉温驯禁锢滑翔余晖俯冲柠檬【狼】屠止缀行甚远投以骨从两狼之并驱如故窘受其敌顾积薪苫蔽成丘弛眈眈相向少时径去犬坐于前久之瞑意暇甚暴洞
其中隧入尻假寐盖黠顷刻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⑴什么是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的主旨所在。
⑵中心很重要: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⑶作文的基本要求:围绕中心写作;
⑷如何突出中心: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可采用卒章显志;前呼后应、铺垫渲染、抑扬对比等技巧。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猫》1.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
1920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耿济之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文学革命活动。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2.背景资料《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3.重点字词污涩(sè)相称(chèn)红绫(líng)怂(sǒng)恿(yǒng)一缕(lǚ)妄(wàng )下断语怅(chàng)然蜷(quán)伏惩(chéng )戒①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②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
③提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不敢去做某一件事,就好像手里提着自己的心,自己的胆悬在半空中一样。
4.请找出作者养第一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填写下表。
5.找出作者养第二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填写下表。
6.找出作者养第三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填写下表。
7.精读课文“芙蓉鸟事件”,解读课文内容案发现场情况: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②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2、字词注音、字形掌握。
骸骨(hái)潜行(qián)葱茏(lóng)峰峦(luán)弥漫(mí)顷刻(qǐng)喧嚣(xiāo)喑哑(yīn)静谧(mí)篡夺(cuàn)霎时(shà)连亘(gèn)窗扉(fēi)倏忽(shū)黯然(àn)缥缈(piǎo)悄然前行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姿态万千风云变幻津津有味窃窃私语更胜一筹惊慌失措弱肉强食开膛破肚毫不犹豫窸窣作响夜色苍茫遥遥在望昂首挺立一叶扁舟高垣睥睨黯然飘渺风定天清海市蜃楼碧瓦飞甍历历在目化为乌有3、课文内容把握。
①《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德云和天气的关系。
③《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绿色蝈蝈的外表、习性介绍的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④《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它真实的记载了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⑤《山市》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4、与“月”有关的诗词。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要介绍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句型。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掌握它是学习汉语的必修课程,也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一、文言句子的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比较严谨,一般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要素。
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要素,而定语、状语则是对主语、宾语、谓语进行修饰和补充的成分。
文言句子的结构通常比较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和理解。
二、文言文常用句型1. “有……之……”句型这个句型是文言文中非常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常用于强调某种关系,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以……为……”句型这个句型通常用于表示以某种方式作为另一种方式的基础或标准,例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3. “不仅……而且……”句型这个句型表示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通常用于表示一件事物的重要性与价值,例如:“不仅要学好语文,而且要学好数学。
”4. “何以……”句型这个句型表示问题的提出,通常用于引导读者思考或者探究问题的答案,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 “之……”句型这个句型用于表示特定的人或物,有时也用于强调某个事物的属性或特点,例如:“司马光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三、文章语言的基本特点1. 重视修辞手法文言文一般采用诗歌化、修辞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它讲究音韵、格律,重视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达到意境的深入。
2. 重视文化意蕴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等,因此,它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偏重形式美文言文着重于语言的形式美,即文字的魅力,包括用字精细、对仗工整、句式华丽等,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需要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还需要注重其形式美。
总之,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常用句型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而在写作方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五单元的5篇课文,都围绕着“亲情”这一主题展开。
在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来亲情的丰富和多样。
引起我们的共鸣。
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本文为考生总结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考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掌握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的重点内容,并且加大复习的力度,掌握彻底。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风筝》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
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⑥《世说新语》,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寂寞(mò)吐蕾(lěi)嫌恶(wù)可鄙(bǐ)惊惶(huáng)瑟缩(sè)虐杀(nvè)堕落(duò)诀别(jvé)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è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笑嘻嘻(xī)
苦心孤诣毫无怨恨无可把握恍然大悟不可抗拒形影不离无可挽回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步履蹒跚相委而去诚实守信聪颖机智
3、课文内容把握。
①《风筝》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毁坏童年的弟弟自制的风筝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也告诉人们游戏事儿童的天性,应当加以保护。
②《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
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
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④《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⑤《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
是献给亲爱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⑥《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⑦《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二、针对性练习
(一)默写:
1、请写出《咏雪》中父、兄、妹咏雪的三句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如下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期行②去后乃至③尊君在不④门外戏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是有理还是无理?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
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期) 去(离开) 委(委任) 信(信用)
B.期(约定时间) 去(离开) 委(舍弃) 信(信用)
C.期(日期) 去(到……去) 委(舍弃) 信(相信)
D.期(约定日期) 去(去往) 委(委托) 信(相信)
3.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
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参考答案
1.C
2.B
3.①即“令尊”,指代陈太丘②“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