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南海泡沫经济事件
案例一 南海泡沫事件

案例一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一、案例资料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
英国政府在银行家的建议下,将发行中奖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盈利前景诱人的殖民地贸易。
南海公司经过了10年的惨淡经营, 1719年政府允许中奖债券的70%(约1000万英镑)与南海公司股票可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利好消息,并预测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1719年中期,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
1720年7月公司老板布伦特实施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同时又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此时南海的股价扶摇直上,股价高达1050英镑,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各种职业的人都被卷入这场漩涡。
《大恐慌》一书描写当时的情形: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记了高傲和虚荣。
其实,1720年6月英国国会已通过了《泡沫经济取缔法》,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继股价高达1050英镑后,外国投资者首先开始抛售南海的股票。
1720年9月28日公司股票下跌到190英镑,1720年12月公司股票下跌到124英镑,1720年底,政府对公司财产清查,其资本已所剩无几,1720年政府逮捕了布伦特,有的董事自杀,相应的地主和商人倒闭。
“南海公司”倒闭的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惊呆了正陶醉在黄金美梦中的债权人和投资者。
迫于舆论的压力,1720年9月,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由13人参加的特别委员会,对“南海泡沫”事件进行秘密查证。
在调查过程中,特别委员会发现该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明显存在蓄意篡改数据的舞弊行为,于是特邀了一名叫查尔斯·斯内尔的资深会计师,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目进行检查。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南海公司于1711年由英国贵族创办,是由英国政府特许的一个贸易公司,具有在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垄断经营。
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1719年英国政府接受了用南海公司股票偿还英国国债的建议,于1720年向公众出售南海公司股票。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当人们看到南海这种泡沫起来后十分赚钱,民间就纷纷组织公司,并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
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
《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被民间俗称为“泡沫法”,它的意思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股票是泡沫,政府用这部法律去打击民间股票的发行,但同时却助长了南海泡沫的形成。
有半数以上的英国议员是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连英国国王也禁不诱惑也买了十万英镑的股票,更有甚者就是大科学家牛顿也卷入了漩涡,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的股票价格狂飙。
再由于不断散布谣言夸大南海公司的利润前景,股价从1月的128英镑一路飙升至7月的1000英镑,六个月涨幅达到700%形成了南海泡沫。
随后,内幕人士开始大举抛售股票,股价一落千丈,12月跌至129
英镑,南海泡沫破灭。
“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
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

南海事件泡沫分析年级: 10金4学号: 20101810426姓名: 张可专业: 金融二零一三年六月目录一事件回顾二事件成因1.直接原因2.深层原因三事件总结与影响正文一事件回顾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
英国的“南海股市泡沫”几乎是与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同一时期发生的一次大型股票投机活动。
南海公司的幕后操纵者通过运用阴谋诡计来蓄意骗取广大投资者的巨额财富,吹起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股市泡沫,然后再将其吹破,留给英国老百姓的只是一个关于财富的传说。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1711年,牛津名人哈利·耶尔创建了一家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海外。
尽管英国的私人资本较多,但当时的英国政府却由于同西班牙、荷兰战争的缘故而负债累累,为了清偿总价近1000万英镑的陆军、海军债券和其他一些上市债券,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达成了一种用交易来换取经营权的协议,即由南海公司承担约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
这是一个由商人组成的公司,他们连公司名字都没想好,就把这么多的债务背到了自己身上。
于是,这个经过议院批准而成立的公司,新取了南海公司这么一个连他们自己也没听说过的名称。
政府保证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6%的利率。
为了提供这部分每年相当于60万英镑的利息,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赋予其经营中南美洲一带的贸易特权以及与这些地区进行远洋贸易的垄断权,这个垄断权规定:所有未经准许就进入这个地区进行贸易的船只都会被没收。
船上的货物其价值的1/4归英国政府所有,1/4归告密者所有,另外1/2归南海公司所有。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分别什么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分别什么世界金融史上最为著名的三次泡沫事件:荷兰的郁金香狂热、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和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
三大事件在教科书和传媒中都被归结为少数骗子做局,政府监管不力,大众疯狂跟进,结果人财两空,经济遭到破坏而造成金融与社会的悲剧。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郁金香狂热欧洲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为博美人青睐,三位勇士分别送给少女一件礼物:皇冠、宝剑和金块。
少女对三人都不感冒,于是向花神祷告,花神就将皇冠变成枝干,宝剑变成绿叶,金块变成球茎。
这个球茎就是郁金香球茎。
在花语的世界里,郁金香也曾代表未必美好的爱情;在金融的世界里,郁金香代表真正可怕的危机。
众所周知,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于16世纪从中东传入荷兰,1570年一位荷兰花匠从奥地利宫廷偷回了球茎。
此后,郁金香一经绽放“举国称奇”。
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非常有限,“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极其昂贵。
在崇尚浮华和奢侈的法国,很多达官显贵家里都摆有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
1608年,就有法国人用价值3万法郎的珠宝区换区一只郁金香球茎。
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
在那个时代的荷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佩戴郁金香绝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当郁金香开始在荷兰流传后,它巨大的利润很快就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人们开始倒卖郁金香球茎。
最初在1635年前后,还只是在上层社会倒手,毕竟郁金香是奢侈品,普通人与之无缘。
这时候,证券交易所就派上了用场。
郁金香在荷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
为了让普通人也能有投资的机会,交易所甚至把单株郁金香分割为细股,而且制定了一系列交易规范。
在轰轰烈烈的全民郁金香运动中,荷兰人创造了“期货选择权”,1636年可以卖出1637年出世的郁金香球茎,交割前不需要付款,交割时只需交割证券市场差价,而且推出交易杠杆,允许买空。
现在,我们耳熟能祥的“看多、看空、期权、期货”等证券市场名词基本都是那个时候由荷兰人发明出来的。
南海泡沫事件

• 英国经济陷入衰退,制造业、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 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利率、削减开 支等,以应对危机
03 金融市场监管加强,金融市场逐步规范
• 南海泡沫事件暴露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监管缺失 • 英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金融市场逐步规范
02
南海泡沫事件:揭秘18世纪的经济危 机
01
南海泡沫事件背景及影响
南海公司的成立与发展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
• 为了与法国争夺南美洲殖民地,英国政府成立南海公司 • 南海公司获得了英国与西班牙签订的一项贸易协议,垄断了南美洲的贸易 • 公司股价迅速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1719年,南海公司扩大业务范围
投资者行为
• 投资者纷纷涌向股票市场,寻求高回报 • 投资者在市场中进行投机行为,加剧了市场泡沫的形成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南海公司开始涉足其他领域,如保险业、地产业等 • 公司股价继续上涨,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加入
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爆发
• 南海公司股价暴跌,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 英国经济陷入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英国经济环境与泡沫生成
南海公司成为市场热点,泡沫逐渐生成
• 南海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 投资者对南海公司的前景过于乐观,导致泡沫逐渐生成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 18世纪初期,英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 较小 • 金融市场透明度较低,投资者难以了解公司真实情况
监管缺失
• 英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源自较弱,缺乏有效的监管 手段 • 南海泡沫事件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市场的 投机行为
英国南海公司案

英格兰银行非常不愿意惹祸上身, 英格兰银行非常不愿意惹祸上身,但是在公众众口一词的 要求下,不得不被迫进场试图挽救大局。经过双方的协商, 要求下,不得不被迫进场试图挽救大局。经过双方的协商,英 格兰银行同意为支持公共信用预购300万南海公司的债券。然 万南海公司的债券。 格兰银行同意为支持公共信用预购 万南海公司的债券 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未能够挽救南海公司。 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未能够挽救南海公司。人们对南海公司的债 务缺乏信心,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滑落, 务缺乏信心,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滑落,甚至引发了大量的银 行挤兑的现象。英格兰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 行挤兑的现象。英格兰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但南海公 司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股票价格跌落到了150英镑,几经动 英镑, 司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股票价格跌落到了 英镑 荡后跌到了135英镑。英格兰银行在恢复公众的信心,阻止毁 英镑。 荡后跌到了 英镑 英格兰银行在恢复公众的信心, 灭性的潮流方面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灭性的潮流方面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 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 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英国南海公司案-泡沫形成 英国南海公司案 泡沫形成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 年 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 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 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 的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的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采取拉拢贿赂政府高官的手段获得了除英格兰银行和 年 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3100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南海公司 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 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 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 股票一夜之间由130英镑涨到了 英镑涨到了300英镑。 英镑。 股票一夜之间由 英镑涨到了 英镑 4月12日,南海公司宣布发行 万新股, 英镑, 月 日 南海公司宣布发行100万新股,每股资本金为 万新股 每股资本金为100英镑,售价 英镑 英镑, 次付款, 为300英镑,可以分 次付款,每次 磅。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争相申购, 英镑 可以分5次付款 每次60磅 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争相申购, 人们发疯一样涌向交易所,第一次认购的数量就超过了200万股。仅仅 万股。 人们发疯一样涌向交易所,第一次认购的数量就超过了 万股 几天之后,股票的价格涨到了340英镑每股。为了能够将公司股票的价 英镑每股。 几天之后,股票的价格涨到了 英镑每股 格哄抬的更高, 月 日的董事会上 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10%, 日的董事会上, 格哄抬的更高,4月21日的董事会上,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 , 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如此优厚的股利。 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如此优厚的股利。这似乎更进一步印证了假想 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然后董事会又决定第二次发行新股, 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然后董事会又决定第二次发行新股,这次 发行的数量仍是100万,以400%的溢价发行。人们刚刚吃到了股利的甜 的溢价发行。 发行的数量仍是 万 的溢价发行 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以至在消息发布几个小时之内, 头,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以至在消息发布几个小时之内,人们申 购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50万股。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其中包括 万股。 购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 万股 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 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 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 万英镑的股票。 万英镑的股票。
经济危机之英国南海泡沫危机(股票)

经济危机之英国南海泡沫危机(股票)1689年至1815年英国与法国为争夺欧洲霸主,爆发了第二次百年战争。
1689年后,英国为了与法国战争筹集经费,发行了近1000万英镑的国债,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经费帮助英国打败了法国。
1711年南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发行股票,筹集资本和资金,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英国政府投桃报李,对南海公司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退税,将南美洲(当时英国称南美洲为南海)的贸易垄断权授予南海公司。
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等国的金银矿藏,将会变成金块银币运回英国,南海公司的业绩被人们看成一片大好。
南海公司发行的股票很受投资者喜欢,大家都积极认购。
1719年,南海公司贿赂政府官员,英国政府同意南海公司股票与政府债券进行转换。
政府的认可和对收益的过高预期,投资者疯狂认购南海公司的股票,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投资者还疯狂购买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所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泡沫法案》,以遏制股市泡沫的蔓延,这部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股份有限公司的立法。
依据泡沫法案,英国很多股份有限公司被解散。
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各类公司的股票。
南海公司也未能幸免,1720年7月份,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跟抛,南海股价一落千丈,9月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跌到124英镑。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清算,发现南海公司早已经资不抵债,投资者损失惨重。
多名政府官员因贿下台或者入狱。
100多年后,英国才逐渐摆脱南海泡沫危机的影响。
南海泡沫事件是一次股票危机,也是一次金融危机,也是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事件说明制定法律防范经济危机的必要性。
(部分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

欧洲三大金融泡沫:欧洲三大金融泡沫分别是郁金香泡沫事件、南海泡沫事件、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是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在英国南海公司引发的脱离常规的投资狂潮,最终因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历经一个世纪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是指法国在1719至1720年的密西西比公司股市泡沫破裂的金融事件。
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
1720年5月法国股市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
郁金香泡沫,指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一度在鲜花交易市场上引发异乎寻常的疯狂,郁金香球茎供不应求、价格飞涨,投机者疯狂涌入,当价格崩溃时,成千上万的人倾家荡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语即源于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在那一时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
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事件起因源于南海公司(South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仍然进行时创立,它表面上是一间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实际上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
南海公司在夸大业务前景及进行舞弊的情况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价由原本1720年年初约120英镑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镑以上,全民疯狂炒股。
然而,市场上随即出现不少“泡沫公司”混水摸鱼,试图趁南海股价上升的同时分一杯羹。
为规管这些不法公司的出现,国会在6月通过《泡沫法案》,炒股热潮随之减退,并连带触发南海公司股价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镑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无归,连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也蚀本离场。
南海泡沫事件使大众对政府诚信破产,多名托利党官员因事件下台或问罪;相反,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混乱,协助向股民作出赔偿,使经济恢复正常,从而在1721年取得政府实权,并被后世形容为英国历史上的首位首相,此后,辉格党取代托利党,长年主导了英国的政局。
至于南海公司并没有因为泡沫而倒闭,但事实上,公司在1750年以后已中止对南美洲进行的贸易业务,它最终维持至1853年才正式结业.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
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
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
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
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
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大科学家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
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
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
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
“南海气泡”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
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
历经一个世纪之后,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南海气泡”告诉人们:金融市场是非均衡性的市场,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导致泡沫急剧膨胀。
正如凯恩斯所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政府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南海计划在1717年,密西西比公司推出股票换国债计划,为法国政府融资。
虽然南海公司的董事很早就认定密西西比计划不会成功,但他们却对该计划的内容相当有兴趣,决定加以仿效,并相信会取得成功。
结果在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一个名为“南海计划”(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换股计划,以换取更大利益。
在当时,英国政府总共发行了大约5,000万英镑的长期国债,国债的分布如下:1,830万英镑国债由三大机构持有:英格兰银行持有国债340万英镑、东印度公司持有国债320万英镑、南海公司持有国债1,170万英镑。
1,660万英镑属于可赎回政府债券(Redeemable Government Stock)1,500万英镑定期债券:较长期债券(Long Annuities)总值1,330万英镑、较短期债券(Short Annuities)总值170万英镑。
英格兰银行的计划没有被采纳。
起初,南海公司打算买下所有国债,但由于考虑到买入英格兰银行及东印度公司所持之国债会引来较大阻力,因而放弃方案。
到1720年1月21日,南海公司向财政部提供方案大纲,计划购入市场上总值3,160万英镑的可赎回政府债券及定期债券。
在方案中,南海公司还愿意向政府无条件支付150万英镑,以及额外支付不多于160万英镑款项,但这笔款项要视乎公司最后取得多少债券而定,换言之,政府最多可从计划额外获得310万镑。
在1月22日,下议院就方案展开讨论,但院内的辉格党议员建议英格兰银行也提供方案,好让议会能够作出比较及选择。
英格兰银行随后于1月27日如期提供方案,英格兰银行表示,如果能够取得所有可赎回政府债券及定期债券,将额外向政府支付近560万英镑,条件明显比南海公司的310万镑吸引。
为了获取下院支持,南海公司在英格兰银行提出建议的同一日修订方案,同意将原本无条件支付的150万英镑上调至350万镑,再加上原先有条件地支付的160万镑,使政府最多可从南海方案中获得510万镑。
此外,南海公司又愿意将国债利率在1727年夏天以后,由5%调低至4%,以进一步减少政府在利息上的庞大支出。
由于两大机构提供的方案相当接近,下院要求两公司再度修订方案,并著方案在2月1日呈送下院。
在2月1日的修订方案中,英格兰银行没有再提供其他优惠,但就列明愿意以每1,700镑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换取每100镑的较长期债券,而较短期债券的换购价则因应持有期而相应调整。
至於南海公司方面,虽然修订方案透绝透露换购价,但就表示将无条件支付的350万镑进一步上调至400万镑,而有条件支付的款项亦获得上调,使政府最终最多可额外获得760万英镑,比英格兰银行多出近200万镑。
在事件中,南海公司向不少政府要员进行大举贿赂,其中内阁掌权人巽得兰勋爵及斯坦厄普勋爵更分别收受南海公司市值50,000镑的股票以及25万贿款,使他们大力声援方案,又令财政大臣约翰·艾思拉比负责推销有关计划,以求让方案获得广泛支持。
再加上南海公司的方案比英格兰银行的吸引,最终使其方案在2月2日获下院通过,其后在4月7日获得御准生效。
在方案获得通过前,辉格党的下院议员罗伯特·沃波尔曾经对此大力反对。
他一方面担心方案会演变成不良的投机买卖,而且又警告南海公司透过方案人为地增加公司股票面值,本身的实力根本有限,因此方案将带来相当高的风险。
尽管如此,但当时社会上下都对方案十分着迷,每当沃波尔在下院就方案陈词时,议事厅内的绝大部分议员甚而选择退席离场,对沃波尔的顾虑嗤之以鼻。
不少人要到日后股灾爆发,方才如梦初醒。
在南海公司与国会达成的最终方案中,南海公司愿意购入市场总值3,160万英镑的可赎回政府债券及定期债券,并以南海公司的股票作交换。
而公司会无条件支付政府400万镑,再加上有条件地支付的360万镑,使政府最多可从方案获760万镑。
购入债券后,政府只需向南海公司支付5%的利率,利率到1727年夏天后会降至4%,那时开始南海公司所持的所有国债都会变成可赎回政府债券。
这个方案在当时被视为让政府与南海公司缔造双赢局面,原因是原本市场上的国债持有人享有高达7%至9%的利率,支付大笔的国债利息对政府构成沉重的财政包袱,现在经南海公司换取国债后,利率得以下调,使政府财政压力舒缓。
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从南海公司最多取得760万镑的款项,成为一笔可观的进账。
至於对南海公司而言,由于其股价在当时大受追捧,公司可趁机以远远高于面值的股票换取回报稳定的国债,变相赚取丰厚利润;此外,公司还可每年从政府赚取稳定的债息。
南海泡沫南海公司虽然名为贸易公司,但实际上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在当时是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
事实上,南海公司本身的贸易业务平平,它虽在1711年成立,却要迟至1717年才开展远航贸易,至於在西班牙的规定下,南海公司一年其实只可派船三只前往南美贸易,而贸易本身到1718年更复因英、西交恶而中断。
南海公司股票之所以受公众追捧,是因为它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关系,令大众对之放心,而另一方面,公司在推销南海方案时又向大众谎称,公司将会在南美贸易上赚取极丰厚的利润,将来股票持有人将会获得可观股息,使得大众深信不疑。
虽然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计划在20年以失败收场,但英国大众却依然对南海计划充满信心。
公司的计划在取得御准后不出数星期,就已经成功向逾半国债持有人换取债券,使他们成为公司股东之一,而同时间,南海公司股价亦开始节节上扬。
在1720年年初,原本只处于128英镑的南海公司股价,到3月上升至330镑。
在4月的时候,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已经以每股高达300镑的价钱售出225万股股票。
到5月,南海股价上扬至500镑,6月升到890镑,7月的时候更上试到每股1,000英镑的价位。
尽管每股逾千镑,但公司董事仍然在这个价位售出500万股股票。
自南海公司开始股票换国债的行动后,社会上下全民疯狂追捧南海公司股份,有说“政治家忘记政治、律师放弃打官司、医生丢弃病人、店主关闭铺子、牧师离开圣坛,就连贵妇也放下了高傲和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