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知识点教学提纲

加法运算定律知识点教学提纲
加法运算定律知识点教学提纲

加法运算定律知识点

精品文档

运算定律

知识点: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

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

减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即:a-b-c=a-(b+c)。

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c=a-c-b。

简便运算的思想:

1、运用运算定律

2、凑整(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算)

简便运算的实例:

75+168+25 67+25+33+75 528-53-47 487-187-139-61

=(75+25)+168 =(67+33)+(25+75) =528-(53+47) =487-187-(139+61) =100+168 = 100+100 =528-100 =487-187-200

=268 =200 =428 =300-200

=100

545-167-145 672-36+64 197-(42+97) (68+37)+(63+132)

=545-145-167 =672+64-36 =197-97-42 =(68+132)+(37+63)

=400-167 =736-36 =100-42 =200+100

=233 =700 =58 =300

解决问题:

1、海豚馆第一天卖出452张门票,第二天上午卖出243张,下午卖出257张。

这两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完整)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一、乘法交换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b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 ×b ×c ×d =b ×d ×a × c 二、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 ×b )×c =a ×( b × c ) 运用: 1、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通常利用的算式是:2 ×5 =10 ;4 ×25 =100 ;8 ×125 =1000 ;625 ×16 =10000 ;25 ×8 =200 ;75 ×4 =300 ;375 ×8 =3000 如:125 ×25 ×8 ×4 =125 ×8 ×25 ×4---------------------------- 乘法交换律 =(125 ×8 )×(25 ×4 )----------------- 乘法结合律 =1000 ×100 =100000 2、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 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 或8 时,可以考虑将另外的因数分解为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4 或8 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如:25 ×32 ×125 =25 ×(4 ×8) ×125 =(25 ×4 )×(8 ×12 5 ) =100 ×1000 =100000 三、乘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c = a × c +b ×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a - b )×c = a × c - b × c 3、以上几个算式均可以逆用,即: a ×c + b × c =(a +b )×c a ×c - b × c =(a -b )×c 4、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以上几个算式应注意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理解:a + b 个 c 等于 a 个c 加上 b 个 c ,而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运算中熟练运用,减少失误。 5、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与特点: 实质:利用乘法的意义将算式转化为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 特点:两个积的和或差,其中两个积的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或两数的和或差,乘同一个数。 6、当算式中没有相同的因数时,考虑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因数。

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赛教案 课题:《运算定律》复习课 学校: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李官镇中心小学学科:小学数学 姓名:葛洋洋

《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1、小学四年级学生 2、学科:小学数学 3、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4、通过一阶段的运算律的学习,学生对运算定律有了初步的掌握,但是还没有 的热情,并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 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 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 再教学乘法的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 的运算律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 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 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 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 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 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 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在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时,对于基本题型学生掌 握的较好,但是稍微变换一下形式,特别是乘法分配率的反向应用,中下等 生在学习上就有困难,提倡小组互帮,会的学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共 同进步。 四、教学设想: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网络图,让学生对运算律有整体的系统的认识,再设 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学生将运算律掌握扎实。

分层次作业设计课题:运算律练习题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运算律。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演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两个算式之间填什么符号?40+56 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__ (生:等于65+25) 78+64=________ ⑥加法交换律练习: 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课件) 运用学过的加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课件) 课堂练习(课件) 加法的验算(课件)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板演线段图:根据学生回答列出不同算式。

(完整word版)运算定律知识点归纳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重点知识归纳 运算顺序:有括号时,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再算大括号里的;然后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没有括号,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乘除可以交换顺序,加减可以交换顺序。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 b b a +=+ 2.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注意:加法结合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的和刚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将原式中的加数进行调换位置,再将这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运算。 3.减法的性质 注:这些都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减法性质①: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b c a c b a --=-- 减法性质②: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4.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拆分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103=100+3,1006=1000+6,… 凑整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整百、整千的数减去一个较小的数的形式,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注意:拆分凑整法在加、减法中的简便不是很明显,但和乘除法的运算定律

《四则运算与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宜良县北墩子小学李刚【教学内容】第一、三单元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自主整理四则运算知识。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计算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巩固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运算技能。 3、能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在观察、比较中会灵活地选择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玩过扑克吗?老师在玩扑克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那好(多媒体出示扑克牌:2、3、4、6),如果要使4张牌面上的数字经过运算得到24,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 1、小组合作 2、交流汇报 3、设疑导入 刚才算24点,我们用到了哪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四则运算) 二、知识梳理 1、什么叫做四则运算? 2、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①、谁来说说这几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多媒体出示) ②、师生交流后明确: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③、小结(板书) 3、运算定律 谁来说说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定律吗?(板书) 三、知识闯关 1、第一关:填空,并说明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 2、第二关:数学诊断室 3、第三关:火眼金睛识简便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复习,相信你有很大的收获,谈谈你的收获吧! 通过复习:①、加深了对四则运算定义的理解;②、系统地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③、能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了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第一级运算) 从左到右 ×、÷(第二级运算) 运算顺序含有两级运算:+、-、×、÷从高到低 有括号:()、〔〕从里到外 四则交换律:a+b=b+a 混合运算加法 结合律:(a+b)+c=a+(b+c) 交换律:a×b=b×a 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c±b×c 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性质:a÷b÷c=a÷(b×c)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点归纳和练习题

一、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 2.乘除法的意义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运算 例:340÷[(12+5)×5] (113-65)÷(12÷4) 4.用优化思想选择实际问题中的最佳方案 1.扎龙保护区门票有两种出售方案: 方案一:成人票30元,儿童票半价 方案二:团体10人以上(含10人)每人22元 (1)成人3人,儿童7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2)成人7人,儿童3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2.某游乐园售票处写着:成人票价30元,学生票价15元,团体票价18元(30人及30人以上),7位老师带领46名学生到这个游乐园游玩,怎样购票最合适? 二、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2.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 + b×c 简便运算: 25×82×4 50×(37×20) 88×125 25×44 167×6+167×7-167×3 37×29+37×44+37×27 25×64+25×36 16×98+32 62×37×125-37×125×54 35×99 57×201 3.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1)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2)运用除法的性质:a÷b÷c=a÷(b×c)

计算: 801÷(9×2)560÷(7×4)420÷35 45×12 2700÷45÷2 630÷(63×2)20000÷125÷2÷5÷8 三、小数的意义 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的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是常用小数来表 示。 2.小数的意义: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际、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 数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如7 100用小数表示就是_______;29 1000 用小数表示是__________ 3.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如0.9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或0.1),0.35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或0.01)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4.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意义不同: 说出下列各数中“7”所在的数位及其表示的意义 13.73 7. 9 0.357 0.27 5.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小数的性质 1.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天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化简: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会改变 3.利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复习进程

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 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 一、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 = b×a 2、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 a×b×c×d = b×d×a×c 3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字母表示为:(a×b)×c = a×(b×c) 4 、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 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 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结合运用 1、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简化运算的实质与算式特点实质: 把其中相乘结果为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因数先相乘。通常利用的算式是: 2×5=10; 4×25=100 ; 2×125=250; 8×125=1000 ; 8×25=200 ; 75×4=300; 2、简便计算。 8×(30×125) 5×(63×2) 25×(26×4)(125×12)×8 (25×125)×8×4 78×125×8×3 25×125×8×4 (25×3)×4 3、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或8时,可以考虑将另外一个数拆分为4或8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48×125 125×32 125×88 25×32 25×44 25×18 75×32×125 65×16×125 4×55×125 125×25×16 4 、乘法交换律: a×b=b×a 25×37×4 75×39×4 65×11×4 125×39×16 8×11×125 5 、乘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 38×25×4 65×5×2 42×125×8 6×(15×9) 25×(4×12)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设计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内容:运算定律P17——P31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

运算定律…………………3课时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11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2、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四、教具准备 备课、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30+20= 28+72= 38+50= 20+30= 72+28 50+38= 二、讲授新课 (一)谈话导入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运算。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30+20=50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30和20叫做加数、50叫做它们的和。)(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 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能像上面的算式一样写出来呢? (例如:8+6=6+8等等) 这几个式子都是等式吗? 数不变位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 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 (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 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 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题。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12+59=123-39=203+99=128-99= 2、口算。 第一组:78-16-14=80-18-12=95-25-15= 第二组:78-(16+14)=80-(18+12)=95-(25+15)= 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加法运算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知识点和练习题

下册 第三讲 运算定律 知识点一、加法的简便运算 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记为a+b=b+a 。 加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 变。记为:(a+b)+c=a+(b+c) 备注:加法的结合律可以和加法的交换律一起使用 例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1)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 □ 56+40 (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 1 89+( )=23+( ) a+12=12+( ) 2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5+68)+32=25+( ) 130+(70+4) =( )+4 能力提升 用简便方法计算 36+158+64 74+(68+26) 149+57+51 知识点二、减法的简便运算 减法性质①: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b c a c b a --=-- 减法性质②: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 个数的和。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例2、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2、计算下面各题,怎么简便就怎么计算 528-53-47 545-167-145 487-187-139-61 456-(27+156)-73 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1006=1000+6,… 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注意:拆分凑整法在加、减法中的简便不是很明显,但和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结合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7-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时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探究单、测试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明确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1:加法运算定律有几个?(板书:几个) 生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板书:用处)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师: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大问题是加法运算定律有几个?学习它有什么用处? 三、自主尝试,交流成果

师: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两个问题拿出课前探究单,打开课本17页,看一看探究单上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补充的? 课前探究单 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可以列式为: 还可以列式为: 由此可以得出: 你的发现是: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拿出课前探究单,打开课本

17页,看一看探究单上的问题还有什么内容需要补充的吗? 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按照课前探究单上的问题进行汇报) (一)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可以列式为:40+56=96(km) 还可以列式为:56+40=96(km) (二)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生: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师板书算式)师:观察这组算式:40+56=56+40,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 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验证定律 师: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谁能举例说一说?(生举例,师适当板书) 四、师生梳理,提炼规律 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就叫加法交换律。 生:同桌互记定律,全班共同熟记(板书:加法交换律) (一)用字母表示定律 师:我们用语言叙述比较繁琐,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记忆加法交换律方法?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板书) 师:加法交换律表示的方式很多,用字母表示定律更直观更方便。

(完整版)《运算律》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第四单元《运算律》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乘法结合律 1、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 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是: (a×b)×c=a×(b×c). 使用时机: 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 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 8、50和4、500和2等。 加法运算时也有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表示为:(a+b)+c=a+ (b+c) 2、认识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他们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如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那 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1)上述规律可推广到更多个数相乘。如:125×4×8×25=(125×8)×(25×4)=1000× 100=100000 2)加法运算时也有交换律,如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那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a+b=b+a。 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得一些运算简便。50+7+40+9=(50+40)+(7+9) =90+16=106 练习题: 73×25×4 125×63×8 4×(25×93) 12×125×5×8 32×125×25 48×125×5

乘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 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数: (a+b)×c=a×c+b×c或(a-b)×c=a×c-b×c 1、式子的特点: 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 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逆运算) 2、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 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 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习题: (80+4)×25 34×72+34×28 (23×99)×25+(77+71)×25 25×99 9999×2222+3333×3334 6666×3333+2222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课27、28、29页及相关练习 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会运用加法 交换律验算加法。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A、36+29 29+36 B、68+51 51+68 C、72+13 13+72 二、新课 (一)、教学例1 1、讨论:观察这三组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结果:相同 位置:交换

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学生读一遍) 36+29=29+36 68+51=51+68 72+13=13+72 像这样的规律,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什么(加法交换律),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全班齐读)2、讨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课件出示 字母表达式) 3、师:其实我们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就是课本28页例1的内容, 我们一起来看。 4、同学们知道以前哪果就用过加法交换律吗 5、练习。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 + 600= + + 65 = + 35 25 + = 75 + 36+ = 64 + 56+44= + a+ = 12 + 6、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谁能说说这幅额头的内容(学生回答)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解答: 88 + 104 + 96 = 192 + 96 = 288(千米) 88 + (104 + 96)= 88 + 200 = 288(千米)

《运算定律》知识点

《运算定律》知识点 一、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字母表示:a+b=b+a (2)加法交换律中变化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两个加数及它们的和。 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结合律。 字母表示:(a+b)+c=a+(b+c) 3、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计算几个数连加的算式时,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4、.连减的性质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中依次减去和里的每一个加数。 字母表示: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字母表示:a×b=b×a (2)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b)×c=a×(b×c) (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字母表示:a×(b+c)=a×b+a×c 或者(a+b)×c=a×c+b×c 三、乘法及除法的简便运算 1、同一道乘法算式的不同简算方法 计算某些特殊的乘法算式时,可以将其中一个因数拆分成两个数的积,再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来进行简便计算;也可以将其中一个因数拆分成两个数的和,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连除的简便计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被除数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 a÷b÷c=a÷(b×c)(b≠0. c≠0) (2)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依次除以这两个因数。 a÷(b×c)=a÷b÷c (b≠0. c≠0)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9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192+96 =288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P17——P31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 运算定律……………………………………………………3课时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

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 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30例3及练习五5—7题。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https://www.360docs.net/doc/3f14112028.html,]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 +c=a+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

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多媒体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https://www.360docs.net/doc/3f14112028.html,]的观察能

《乘法运算律》复习课教案

《乘法运算律》复习课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合作归纳 教学用具:课件 课型课时:复习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买3本《成语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