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菩萨兵》第二课时 苏教版

《菩萨兵》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民同胞的优秀品德,体会藏民与红军的鱼水深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民同胞的优秀品德。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板书设计:7、菩萨兵躲寻找藏胞跑帮助春耕感激教学过程:一、解题。
(先写好课题,齐读课题)经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菩萨”给你什么样的影象?(指名答)文中把谁称作菩萨兵?那我们通过读课题,现在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菩萨”和“兵”怎么会扯到一块的呢?或者为什么藏胞称朱总带领的红军是菩萨兵呢?)在课题后打上个大的“?”。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第一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第二遍,读读想想划划,藏胞主要是因为哪几件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的呢?引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躲)讨论交流:1、“急坏了朱德总司令”。
急什么?是怕影响部队休整吗?既然不影响休整,那就随他去好了,还急什么呀?2、(结合回答,出示朱总说的第一句话)这时朱总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肯定受不了。
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再出示指名读,这段前句是个反问句,谁能改成用句号的语气。
(肯定受不了)为什么会受不了呢?谁能想象一下藏胞躲在山中的情景?(板书:躲)(设计成几个藏胞之间的对话也成)(给几分钟商量,然后回答)一藏胞(愁眉苦脸):我们回去吧,你看……另一藏胞(也是愁眉不展):不行啊,你忘啦……指导朗读:上下两句比较读,哪句好?为什么?(用反问,语气强烈,体现出朱总着急的感觉。
)所以朱总决定什么?(板书:寻找藏胞)那从句末的感叹号中,你又能读出什么呢?(“!”说明朱总为藏胞着想的决心坚定。
)朱总又苦恼又着急,谁能读好这段话?总:从这段朱总的话中,你体会到朱总是个怎样的人?(善良,有菩萨一样的善心。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菩萨兵》这篇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与作者;2.能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对此进行理解;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道德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情感变化;3.培养思辨能力与道德情感;教学难点1.通过故事情节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2.理解角色的情感变化并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学准备1.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菩萨兵》课文;2.教案、教学PPT;3.板书工具、师生活动交流卡;4.其他辅助教学工具;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给学生出示图片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菩萨兵的图片,并向他们解释这个词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猜测一下菩萨兵是什么样的人物。
阅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菩萨兵》,并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入今天的课程内容。
“昨天,我们从故事中领略到了一个识人的螳螂和一只强大的蝉的故事,今天呢?大家猜想一下作者可能会给我们讲什么故事呢?”第二步:阅读课文与分析故事情节1、听故事老师让学生听《菩萨兵》故事,并在故事结束后,向学生讲解故事情节。
2、重点解析老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解析:•故事中阿狸对醉汉的态度是怎样的?•阿狸一开始对哥哥的笑话并不感兴趣,随后却被醉汉的言语所吸引,为什么?•为什么主人公阿狸不想加入菩萨兵,又为什么他在失去朋友之后却又决定加入了菩萨兵呢?3、探究菩萨兵的意义通过故事情节,探究菩萨兵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友情和正义的关系以及友情是如何影响人生选择的。
第三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1、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主人公阿狸在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并交换意见探讨一下不同的看法。
2、故事重点解析老师引导学生从角色特征入手、对话、事件转折等方面,分析阿狸的情感变化。
第四步:思辨探究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阿狸在加入菩萨兵之前,对于揭露丑恶行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那么在加入之后呢?•菩萨兵的行为是对还是错?2、类比描写教师用一些类比场景,就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探究,以帮助学生体会道德与道德内涵。
小学三年级《菩萨兵》语文教案二:神秘的菩萨故事

小学三年级《菩萨兵》语文精选教案二:神秘的菩萨故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菩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祇,其形象也十分威严、庄重。
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将有机会认识这位神秘的菩萨,探索他的故事以及他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进入《菩萨兵》故事中,掌握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一、故事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当时岛上发生了一场战争,各大势力争斗不休。
正当人们绝望之时,一个出世人出现了,他叫做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来到了苏门答腊岛上,拯救了人们,让他们重拾希望和信心。
二、故事情节南无阿弥陀佛在苏门答腊岛上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但岛上的各大势力还在不停地争斗着。
为了结束这场战争,南无阿弥陀佛变成了一个军官,率领一支军队,与各大势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但南无阿弥陀佛并没有使用武器,而是使用了非常特殊的方式:他和他的士兵们,口中不停地念叨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凭借着信仰的力量,击败了敌人,带来了和平。
三、故事意义1. 南无阿弥陀佛的出现,拯救了苏门答腊岛上的人们。
这个情节告诉人们,人们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并不是没有希望,只要我们相信,勇敢面对,一切都可以克服。
2. 故事中的南无阿弥陀佛,不使用武器,而是用念佛来达到胜利的目的。
这说明,当我们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并不是打打杀杀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动。
3. 故事中的南无阿弥陀佛,率领士兵们共同战斗,这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够取得胜利。
4. 故事中的南无阿弥陀佛,通过口中不停地念佛的方式,展现了佛教的中心思想:放下心中的杂念,专注于当下,依靠佛法信仰和智慧,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四、教学设计1. 故事朗读教师可以通过录制的方式,朗读这个故事,或者在课堂上朗读。
通过声音和语调的变化,表现出南无阿弥陀佛的神秘形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境和蕴含的意义。
品读有情语言 结识菩萨英雄——《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导 入
心 和 爱 护——军 民 鱼 水
深情 。
设 计 意 图 : 阅 读 能
力 的 一 个 标 志 是 能 否 从
1 :中 国工农 红军 . 师 在 13 9 4到 13 9 5年 由江西
转 移 到 陕 北 ,一 共 爬 过
l 条 山脉 ,渡过 2 河 8 4条
整 体 上 把 握 全 文 。 这 一
是 落 汤 鸡 ,剩 下 几 个 残
兵 败 将像 是 一 只 只 打 了
总 之 ,教 师 在 教 学
情 的语 言 ,能 体 验 到 真
理 的 价 值 ;教 师 的独 到
过 程 中要 注 意语 言 的规
范 性 、启 发性 、趣 味性 、
败仗 的 狗 。 夹着尾 巴 灰
溜 溜地逃 窜 了。 学生听 ”
题 ,让 学生 对 “ 萨兵 ” 菩 这 个 词 有 了感 情 色彩 上 的认 识 , 为 学 习本 文 打
下基础。 二、 聆 听 话 语 。惑 悟
指 导 朗读 :同学们 ,
让 我 们 抓 住 这 个 问 号 和 感 叹号来读好这两句话 。
胞称 我们的红军为 “ 菩 萨兵 ” ( 。 播放 长征 录像 )
1 . 正确 、流利 、有感 情地朗读课 文。
2 系上下文理解 词 . 联
习朱 德 总 司 令 和 红 军 战
士对 藏 族 同胞 的关 心 与 爱 护 ,感 悟 藏 民与 红 军
之 间的鱼水深情。
【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 学过程 】 教
的趣味性 呢?其 中 ,幽默
感 的 培 养 不 可 缺 少 ,幽
后 哈 哈 大 笑 。 学 生 在 心
教学方案:小学三年级语文《菩萨兵》教案二

精选教学方案:小学三年级语文《菩萨兵》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兵》故事的主要情节。
2. 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4.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1. 用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呈现《菩萨兵》中的一些情节,让学生简单了解故事内容。
2. 以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你们还记得上次学习的故事是什么吗?故事讲述了什么?主人公是谁?”二、讲解1. 大声朗读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领会到语言和情感。
2. 回顾上一节课教授的手法,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
三、分析1. 导入社会、历史或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2. 结合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人物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道德选择。
3. 让学生思考主人公的身份和职责。
四、实践1.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介绍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交流,了解其他小组的回答。
五、总结1. 引导学生听故事,让他们回想故事的意义和氛围。
2. 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了解他们对于故事的掌握程度。
六、评估1. 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于故事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提供不同的评估方法,从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估。
教学重点:1. 了解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回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2.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认识到人物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道德选择。
教学提高:1. 采用多种媒体手段呈现故事,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2. 采用小组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菩萨兵》教学设计

《菩萨兵》教学设计《菩萨兵》教学设计1第二教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节,知道藏族同胞吃尽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好好观察课文最后的这幅图,你能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吗?二、学习第8、9两节:1、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描述出当时的情景。
(军民一家亲)2、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8、9两个自然段)3、指名读最后一节。
理解“菩萨”对藏族同胞来说,意味着什么?出示藏民伏地膜拜的照片,师讲解藏民对菩萨、对佛的崇拜。
故事中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拜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4、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
怎么到后来夸奖官兵是“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呢?”转变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三、学习第2到7节。
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心地慈善,从哪里可以体会到红军官兵的菩萨心肠呢?引到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可以做如下引导,相机进行教学:本来是来这里做什么的?(休整)他们休整了吗?他们在这里做什么了?1、找藏胞: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a、“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b、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2、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A、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了解“节气”。
b、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B、课件播放“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
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朗读。
菩萨兵 第二教时 表格式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兵第二教时表格式教案第二教时总第30教时上课时间3/14教学目的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
3、会用“热火朝天”“尽心尽力”造句。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1、抽读词语:菩萨藏民地区一段朱德翻译糊涂春耕糟蹋挨饿播种同胞怨不得尽心尽力热火朝天干干净净平平展展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称赞红军呢?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些什么事呢?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菩萨兵二、探究学文。
(一)藏族同胞为什么离开家园躲红军1、感知课文2、讨论理解。
(1)第一自然段。
a、体会藏族同胞对反动军队的恐惧和对红军的误解。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藏族同胞为什么要躲红军?·藏族同胞对反动军队害怕到什么程度?b、体会朱总司令对藏族同胞的关心。
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
·朱德总司令急到什么程度呢?·指导朗读。
(2)第二~五自然段。
a、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说说朱德总司令为什么着急。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把原句换成“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会受不了的”,表达效果一样吗?为什么?·“动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一句话后面要用省略号呢?b、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想想:翻译进山找藏胞回来为什么要叹气?翻译为什么会说藏族同胞“真糊涂哇”?朱德总司令同意翻译的看法吗?他是怎么说的呢?“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
《菩萨兵》教学设计

《菩萨兵》教学设计《菩萨兵》教学设计篇1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第二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关于朱德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尽心尽力、热火朝天”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三、设计理念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四、设计思路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主要完成认知目标。
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本课的设计思路如下:1、紧扣课题,导入新课;2、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3、前后对比,升华情感;4、总结课文,延伸内化;第三教时,练习复述故事,进一步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五、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朱德总司令领导的工农红军到达藏民居住的地区以后,在藏族同胞对他们有误解的情况下,为了争取藏族同胞,朱德总司令带领大家为藏族同胞进行春耕,从而赢得了藏族同胞的理解和信任,体现了中国的工农红军关心人民利益,以人民为亲人的崇高宗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
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悬念: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1、藏胞们为什么要躲红军呢?(害怕)
他们害怕到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引读)
你怎么读这句话。
2、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
朱德急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急坏)
藏民的躲藏并没有影响红军的休整,为什么种总司令却急坏了?(担心藏民在深山受苦)
试试把朱德当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3、红军长征历经了两万五千里,一路上翻山越岭,还要与敌人
周旋,十分的疲累,当他们来到这里想休整一段时间,却被当地的藏族同胞误解,以为他们与反动军队一样,藏民们都躲进了深山,这可怎么办呢?
三、教学2~5自然段
自读课文2~5自然段,你能从朱德总司令和翻译的这两次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1、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换个说法怎么说?哪种说法效果更好,更能表达出这是朱总司令着急的心情?
谁会读
长时间呆在深山,吃住条件都十分恶劣,朱德同志担心藏胞们受不了。
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着急、担心、关切)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
你能试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吗?
2、听了这样的话,翻译带着几个红军战士进山去找藏民们,过了大半天才回来。
他对朱总司令说了什么?指名读
翻译为什么要叹气?(没有成功劝他们回来)为什么会说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红军跟反动军队不一样)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当红军到来时他们又误认为是反动军队又回来,藏民对
红军不了解。
3、当翻译回来报告说,藏胞一见红军就跑,埋怨他们糊涂时,朱总司令有没有责怪的意思(没有)朱总司令不仅没有责怪藏胞,而且还表现出深深的体谅。
他是怎么说的?
4、这些话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总司令很理解他们?(这也怨不得他们)
指导朗读
5、这一次朱总司令没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帮藏胞把地(引读)
6、前一次急得是担心藏民们在深山受苦,这一次急的是什么?(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可见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关心藏胞的疾苦。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四、教学6~7自然段
我们的红军和欺压百姓的反动军队是不一样的,为了让藏民们能回来,为了能改变藏民们对红军的认识,朱德总司令动员红军战士们为藏民们进行春耕。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说了这么一番话:指名读
1、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A、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
尽心尽力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把这些词去掉能体现出这种感情吗?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要把感情投入进去。
B、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
但又不仅仅是指春耕,还指什么?
通过自己的行动是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使红军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这里用上省略号有什么意义?(永远长存,不会消失)
2、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引读)
热火朝天是一种什么景象?你能使使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五、教学8、9自然段
这些种子终于发芽了,这在藏族同胞眼睛上的乌云也被红军的真诚所驱散了。
1、齐读8、9自然段
2、当他们看到红军所做的一切,终于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会想什么?
3、引读:他们说:
庙里的菩萨是什么样的?(善良、慈祥)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
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藏民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由衷的话语,让我们好好
的疤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六、总结课文
藏族同胞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祥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让我们也满怀着感激把课文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课后迁移)
八、音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