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附答案)学校姓名座位号一.现代文阅读(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名著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名著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八年上册指定阅读应考的名著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斯诺)2.《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二、实战过关练习(一)《红星照耀中国》本书(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
《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一、简答题1、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答案】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2、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答案】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3、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是什么?【答案】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4、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答案】红军一共爬过 18 座山脉,渡过 24 条河流,经过 12 个省份,占领过 62 座大小城市,突破 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 6 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5、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答案】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16题,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10分)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
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③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
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
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④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⑤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
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
“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⑥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
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
要让3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⑦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第1节记叙文专项一课堂练习父亲的背影章中林①和父亲不相见已是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
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晣可辨,上面只裏着一张皮。
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
我空闲时,喜欢到他那里玩耍。
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
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
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应该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
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
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不会对他跷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
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
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
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
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
望着他步履蹒珊的样子,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
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
望着树顶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代人的年曹文乾一进入腊月,街上到处挂着大红灯笼,一张张琳琅满目的年画绚丽多彩,透露出新春的气息,年货市场更是火爆,人们大包小包地把年货争相拎回家,到处散发着浓浓的年味。
眨眼间新年又来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过年的认识也就不一样。
父辈们惧怕过年,我们小时候盼望过年,现在的人顺其自然,对过年既不怕也不盼。
据奶奶讲,有一年除夕,她早早起床,生了一大堆火,然后去打理安顿她的九个儿女。
那时娃儿们没衣穿,男娃子便在肚脐处用一块“遮羞布”缠住,这就算是穿衣了。
父亲九兄妹把小脚丫插进热灰里,围坐大火笼,活像几只灰老鼠。
奶奶那天为全家人准备的团年饭是“野菜面子汤”(将小麦面兑水搅拌而成的面疙瘩与野菜煮沸)。
全家人正端碗吃着,忽然门外传来一阵“哐咚哐咚”的军靴声,这是日本鬼子进村大扫荡来了。
奶奶紧紧抱住她的幺儿子——我的父亲,心一下子悬到了嗓门眼,万幸的是日本鬼子总算没有闯进屋来。
父辈们那代人,到了过年那天总算可以吃上一口白米饭,真真切切地体味纯米饭的滋味,365天解一次馋,因而盼望过年也是人之常情。
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有一次过年,父亲手里拎着从生产队分来的一斤半猪肉和3斤菜油,满脸的欢喜。
他孩子般的一边大声嚷嚷:“过年有肉吃啰!”一边手舞足蹈。
我依稀记得那次年饭桌上,母亲摆上了12个菜,那可是一年中最丰盛、最可口的饭哩。
我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天天掐着指头算还有几天过年,盼过年是因为那时候很穷,平时生活都是吃一些红薯和菜饭,甭说猪肉、饺子了,等到过年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有了,我们就狼吞虎咽一饱口福。
平日里也没有新衣服穿,因为一没有钱,二没有布票,那个时候凭布票购布匹,每人每年划不到一件衣服的布匹,我们5兄妹就轮流地买布做衣服,老大穿不了的衣服就老二穿,老三老四老五依次“捡旧”,直至这件衣服补丁连补丁。
过年还有我们男娃子最喜欢玩的鞭炮,平日里听不见鞭炮声,也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可以放鞭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一、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冠:帽子。
B.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
C.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D.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富贵不能淫》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一语不仅仅是孟子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论述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国家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段)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隐土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链接材料】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④之矣。
”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⑥,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⑦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新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⑧。
”——《歧路亡羊》节选(有删减)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乡党,邻友;③竖:仆人;④亡:逃;⑤奚:怎么,表疑问;⑥之:去,往;⑦怪:(认为)……奇怪;⑧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根本(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
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
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
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
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
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
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
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不超过40字。
答:。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2·父亲的节日(金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
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
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
我逗他,给我吧。
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
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
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
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
竟让我无法回答。
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
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
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
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
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
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
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
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
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
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
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
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
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
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
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
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
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
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
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
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
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
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
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
默了好一阵子。
8.本文围绕“父亲的节日”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至少写3 伟(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3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⑨段划线句“父亲很开心”中“父亲”开心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末划线句“沉默了好一阵子”中“沉默”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 3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一个具体语句简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不超过50 字)( 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句号“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
2.善,信,顽强,进取,创造
3.“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
”
4.比喻比如“人生是一句话”,又如“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
5.人生是一句话,要由我们的脚印落成美丽生动的文字,让后人为我们堆起的那座坟墓竖起一个感叹号。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二)·参考答案
8.( 3 分)答案示例:女儿送给我手工做的桃子,并祝我节日快乐。
/父亲给我们送钱来。
/我送书及戏票给父亲。
/小男孩为他的父亲准备节日礼物。
9.( 3 分)反复夸孩子“懂事”,反衬“我”作为孩子的不懂事。
10.( 3 分)有儿子送的戏票可以陪“我”那喜欢看戏的母亲看戏了;可以把儿子写的书带回去给庄上人翻翻。
11.( 3 分)渐愧、内疚及自责。
12.( 4 分)答案示例:第①段写小男孩的语句:“……给我吧!”他立即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出小男孩把给父亲的礼物看得非常神圣,不容侵犯。
突出小男孩的天真可爱及对父亲的爱。
第②段写父亲的语句:“在裤兜里摸了半夭,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
通过对父亲摸钱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准备的钱藏得非常安全,体现了父亲对儿子周到细致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