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练习 专题5 课题2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专题五细胞呼吸-高考真题篇(附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专题五细胞呼吸-高考真题篇(附答案)

专题五细胞呼吸高考真题篇1.(2022河北,4改编,2分)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无氧呼吸不产生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的气体B.种子萌发时需要有氧呼吸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C.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D.长时间通气培养的酵母菌液过滤后,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变为灰绿色答案B2.(2022全国甲,4,6分)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

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ATPB.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参与[H]和氧反应形成水的过程C.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D.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答案C3.(2022海南,10,3分)种子萌发过程中,储藏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在酶的催化下生成简单有机物,为新器官的生长和呼吸作用提供原料。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子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等因素的影响B.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增强,储藏的有机物的量减少C.干燥条件下种子不萌发,主要是因为种子中的酶因缺水而变性失活D.种子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颗粒,说明该种子含有脂肪答案C4.(2022北京,3,2分)在北京冬奥会的感召下,一队初学者进行了3个月高山滑雪集训,成绩显著提高,而体重和滑雪时单位时间的摄氧量均无明显变化。

检测集训前后受训者完成滑雪动作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结果如图。

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A.消耗的ATP不变B.无氧呼吸增强C.所消耗的ATP中来自有氧呼吸的增多D.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增多答案B5.(2022江苏,8,2分)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照下,叶肉细胞中的ATP均源于光能的直接转化B.供氧不足时,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C.蓝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D.供氧充足时,真核生物在线粒体外膜上氧化[H]产生大量ATP答案B6.(2022山东,4,2分)植物细胞内10%~25%的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NADPH、CO2和多种中间产物,该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

高中生物 专题5 必修2总结性高端实时备课(1)

高中生物 专题5 必修2总结性高端实时备课(1)

2010年鲁、琼两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文本资料专题5:总结性高端实时备课课程专家:朱正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参与成员:张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于璇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郭莉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主持人:张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第1学时张华:老师们好,今天我们这一讲的专题名称是针对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和进化》这一模块的某一节课做一次备课的研讨。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参与研讨的嘉宾,首先是国家课程呢个标准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朱正威先生,还有来自北大附中的于璇老师和郭莉老师。

如果我们说基于模块的备课还属于中观的备课的话,我相信很多老师更关心微观的,每一节课的备课,今天我们就将针对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这一节课,和现场的嘉宾探讨一下这样的一节课如何来备课。

首先我想请北大附中的郭莉老师谈一下在实践新课程的时候,在备这样一节课时与你熟悉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你自己有什么想法。

郭莉:是的,以往教材是大纲为蓝本,学生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减数分裂都比较熟悉了,所以这样看,从逻辑上看是比较顺畅的,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现在,新教材是按照科学史的发展去教学,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一无所知,或者只限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或者初中的内容,这就是我们在一线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于璇:郭莉老师的这个问题,我有同感,我们第一次做教学时,有不少老师仍然难于理解,有时仍然按照旧的讲法。

他们主要有这样的几个考虑,目标定位知识目标,先他们认为这样学生很容易达成知识目标。

第二个角度,就是他们更习惯。

第三,还是理解不透彻,他觉得课标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就按课标,很多人还跟我们争论很长时间。

我个人的理解,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达成三维目标,我们遵循历史的规律,先讲孟德尔的定律能更好的达成这个目标。

张华:新课程不是一个教材知识的改变,肯定有一些课程理念在里面。

我想请朱先生,朱先生是国家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研制主要的专家,而且是人教版教材的主编。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高考模拟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高考模拟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一、选择题1.(2020·海南省高三二模)下图表示细胞内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D )A.a过程中必定有[H]的产生和消耗B.通过a过程,能源物质中的能量大多数可能是以乙的形式散失的C.放能反应一般与图中b代表的反应相联系D.图中c代表的反应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解析】a过程进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有[H]的产生和消耗,A正确;细胞呼吸过程中有大部分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为图中的b,C正确;图中c代表的反应是ATP的水解过程,可发生在所有细胞中,b代表的反应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D错误。

2.(2020·湖南省长沙高三月考)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CO2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不一定发生有氧呼吸,但一定有水产生B.不一定发生无氧呼吸,但一定有能量释放C.不一定有生物膜上进行,但一定有酒精产生D.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但一定有葡萄糖的消耗【解析】有水产生的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A错误;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有CO2产生,且一定有能量释放,B正确;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于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是在生物膜上进行,也没有酒精产生,C错误;细胞呼吸的底物一般是葡萄糖,但也可以是脂肪或蛋白质,D错误。

3.(2020·上海高三二模)如图是酵母菌呼吸实验装置示意图(BTB溶液是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可以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B.可以用花生油代替石蜡油C.可以用NaOH溶液代替BTB溶液D.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代替水浴【解析】乳酸菌是完全厌氧型生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在此实验中无法用BTB溶液检测,A错误;装置中的石蜡油起到液封的作用,为酵母菌提供一种无氧的环境,花生油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B正确;溶有二氧化碳后,由于会形成碳酸,BTB溶液变黄,可以检测是否有CO2产生,不可以用NaOH溶液代替BTB溶液,C错误;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会导致受热不均匀,还有可能导致试管破裂,D错误。

高考生物专题5-食物网中能量的相关计算

高考生物专题5-食物网中能量的相关计算

(三)、食物来源比例发生改变的计算 • 题6: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 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 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 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B )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四、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确定营养结构、生活 范围及稳定性
1.以生物体同化量的总量为特征的计算(如题 1)
2. 生物量(质量单位)表示法及计算 题2:假设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从前一营养级的 不同生物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人的体重每增 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水藻 975 kg
变式训练: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 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 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 约消耗植物( D ) A. 10千克 B. 28千克 C. 100千克 D. 280千克
典例导悟
1.以生物的同化量为标准的“极值”计算 题1.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 为7.1×109,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从理论上 计算,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C )
A.2.31010
B.7.1108
C. 4.8 107 D5 9 . 5 107
二、能量值的几种不同表示方式及相关计算
四、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确定营养结构、生活范围及稳定性 五、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能量传递中的极值计算
【理论阐释】 1.含义:这是一类关于能量计算的含有“最多”或“至少” 等字眼的问题。 2.常见题型 (1)已知前面营养级的值,求后面营养级获得的至多或至 少值。 (2)已知后面营养级的增值,求至多或至少需要前面营养 级的值。 3.解题技巧:10%或20%取值法

高考生物真题加练习题 专题5细胞呼吸

高考生物真题加练习题 专题5细胞呼吸

高考生物真题加练习题专题5 细胞呼吸考点一细胞呼吸的原理考向1 需氧呼吸(2019浙江超级全能生8月联考,13)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阶段A发生在细胞溶胶中,产物只有丙酮酸和ATPB.阶段B产生的物质①中的氧原子均来自丙酮酸分子C.阶段C产生的物质②中的氧原子均来自氧气,产生的ATP最多D.阶段C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中,仅[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答案C考向2 厌氧呼吸1.(2020届浙江温州9月联考,23)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厌氧呼吸。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中有NADH生成B.1分子葡萄糖中的能量与2分子丙酮酸中的能量相等C.丙酮酸转变成乙醛需NADH提供氢D.乙醛转变成乙醇需ATP提供磷酸基团答案A2.(2020届浙江丽衢湖9月联考,13)如图①②③表示厌氧呼吸的不同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发生于细胞溶胶,过程②③发生于线粒体B.过程①无ATP产生,过程②有ATP产生C.氧气的存在可抑制过程②③D.人体细胞中可发生过程①②③答案C考点二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考向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1.(2018浙江稽阳联考,12)在面包制作时,先将一定量的酵母加入和好的面团中,后经蒸烤得到松软可口的面包。

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酵母菌进行了乙醇发酵B.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有CO2产生C.丙酮酸产生乙醇时伴随ATP的生成D.酵母菌线粒体中,特殊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答案C2.(2018浙江绍兴联考,3)下列现象与厌氧呼吸无关的是( )A.久置的大苹果切开后有酒味B.在面团发酵初期,表面会有水珠渗出C.用手长时间举重物时,会感觉手臂酸软乏力D.装满新制米酒的塑料瓶出现爆瓶或打开时酒液喷出的现象答案B方法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方法1.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条件下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

高考真题高考生物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含答案

高考真题高考生物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含答案

专题0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1.(2018北京卷,3)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

在适宜条件下,向类囊体悬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DCIP,照光后DCIP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该反应过程中A.需要ATP提供能量B.DCIP被氧化C.不需要光合色素参与D.会产生氧气【答案】D2.(2018海南卷,4)高等植物细胞中,下列过程只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A.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B.光合作用中CO的固定2C.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D.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答案】A【解析】高等植物细胞中,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只能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光合作用中CO的固定2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即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和叶绿体基质中,D错误。

3.(2018江苏卷,18)如图为某一植物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净光合速率,下列假设条件中能使图中结果成立的是A.横坐标是CO浓度,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2B.横坐标是温度,甲表示较高CO浓度,乙表示较低CO浓度22C.横坐标是光波长,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D.横坐标是光照强度,甲表示较高CO浓度,乙表示较低CO浓度22【答案】D4.(2018全国Ⅲ卷,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答案】C【解析】植物在黑暗中有氧时可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散失、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除了最高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B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CO2和H2O、CO2和酒精,某些组织或器官是乳酸,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D正确。

(完整word版)【优选整合】优选同步选修1专题5课题2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练)(解析版)

(完整word版)【优选整合】优选同步选修1专题5课题2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练)(解析版)

选修1专题5课题2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练)1.在PCR扩增前,需要将下列哪些物质加入微量离心管中?()①模板DNA②模板RNA③DNA解旋酶④耐高温的DNA聚合酶⑤引物⑥PCR缓冲液⑦脱氧核苷酸贮备液⑧核苷酸贮备液A.①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⑥⑧C.②③④⑤⑥⑦D.①④⑥⑦⑧【答案】A【解析】PCR扩增需要的条件是①模板DNA 、④耐高温的DNA聚合酶、⑤引物、⑥PCR缓冲液、⑦脱氧核苷酸贮备液,A正确.2.复性温度是影响PCR特异性的较重要因素。

变性后温度快速冷却至40~60 ℃,可使引物和模板发生结合.PCR的结果可不考虑原来解旋开的两个DNA模板链的重新结合,原因是( )A.引物是人工合成的B.引物为DNA聚合酶提供了3’端C.加入引物的量足够多而模板链数量少D.模板链加热解旋已经变性不可能再次结合【答案】C【解析】PCR的结果可不考虑原来解旋开的两个DNA模板链的重新结合,原因是引物为DNA聚合酶提供了3’端。

故C正确。

3。

有关PCR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B.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C.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D.PCR扩增中必须有解旋酶才能解开双链DNA【答案】D【解析】A、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A正确;B、PCR技术以解开的双链作为模版,利用的原理是DNA复制,B正确;C、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C正确;D、双链DNA模版在热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可见该过程不需要解旋酶解开双链DNA,D错误.4.有关PCR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B.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C.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D.PCR扩增中必须有解旋酶才能解开双链DNA【答案】D【解析】A、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A正确;B、PCR技术以解开的双链作为模版,利用的原理是DNA复制,B正确;C、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C正确;D、双链DNA模版在热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可见该过程不需要解旋酶解开双链DNA,D错误.5.引物的作用是( )A。

2020高中生物 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练习(含解析)1

2020高中生物 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练习(含解析)1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基础全练]1.下列有关PCR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了DNA分子的热变性原理B.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3′端向5′端延伸C.PCR过程需要用到DNA模板、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酶D.Taq DNA聚合酶的特性是耐高温解析:PCR利用的是DNA分子的热变性原理,在80~100 ℃的温度范围内,DNA双螺旋结构解体,双链分开,当温度缓慢降低后,两条彼此分离的DNA链又重新结合成双链,A正确;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B错误;PCR过程需要用到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相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C、D正确。

答案:B2.在PCR过程中,双链DNA解聚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结合以及形成新的子链所需要的大致温度依次是()A.72 ℃、50 ℃、90 ℃ B.90 ℃、50 ℃、72 ℃C.50 ℃、72 ℃、90 ℃ D.50 ℃、90 ℃、72 ℃解析:双链DNA的解旋,需要高温(一般需要90 ℃左右)来破坏氢键。

温度下降到50 ℃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此过程为复性。

温度上升到72 ℃左右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新的DNA链,此过程为延伸。

答案:B3.如图表示PCR扩增的产物,请分析它是第几次循环的产物()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解析:在PCR反应中,以引物为标记,第一次循环时,以加入的DNA 为模板,两条DNA链可分别由引物Ⅰ和引物Ⅱ与模板链结合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所以形成的每个子DNA中只有一种引物;从第二次循环开始,上次产生的DNA分子又可作为模板参与反应,所以会形成DNA分子两端均含有引物的情况.因此题图中所出现的情况是第一次循环的产物.答案:A4.如图表示DNA的变性和复性,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由左向右的过程表示热(80~100 ℃)变性的过程B.由右向左的过程为DNA双链迅速制冷复性C.变性与在生物体内解旋过程的条件、实质都相同D.图中DNA片段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4个3′端解析:变性后的DNA在缓慢降温后才会复性;变性与在生物体内解旋过程的条件不同、实质相同;任一DNA片段都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5′端)和两个3′端.答案:A5.在PCR扩增的实验中,加入一种提取物(一种模板DNA片段),但实验得到的产物中却有两种DNA.其原因可能是()A.扩增时间过短B.Taq DNA聚合酶发生变异C.基因污染D.温度过高解析:发生题中所述状况的原因是基因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5课题2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DNA的复制需要引物,主要原因是()
A.可加快DNA的复制速度
B.引物可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
C.引物的5′端有助于DNA聚合酶的延伸DNA链
D.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解析:选D DNA聚合酶不能从5′端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DNA复制需要引物。

当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2.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CR技术利用的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PCR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判断亲缘关系等
C.PCR技术需在体内进行
D.PCR技术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个阶段
解析:选C PCR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在体外快速大量复制DNA片段的一种新技术。

3.下列属于PCR技术的条件的是()
①单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引物②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③脱氧核苷酸④核糖核苷酸
⑤DNA连接酶⑥耐热的DNA聚合酶
⑦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④⑤⑦
解析:选B PCR技术的条件:模板,本题为第②项;引物,本题为第①项;原料,本题为第③项;酶,本题为第⑥项。

4.下图是PCR反应过程中哪次循环的产物()
A.第一次循环B.第二次循环
C.第三次循环D.第四次循环
解析:选A在PCR反应中,以引物为标记,第一次循环时加入的DNA为模板,两条DNA链可分别由引物Ⅰ和引物Ⅱ与其结合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所以形成的每个子DNA中只有一种引物;从第二次循环开始,上次产生的含引物的DNA分子单链又可作为模板,形成的DNA分子两端均含引物。

5.右图表示DNA变性和复性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向右的过程为加热(50~60 ℃)变性的过程
B.向左的过程是DNA双链迅速致冷复性
C.变性与在生物体内解旋过程的实质相同
D.图中DNA片段共有8个游离的磷酸基、8个3′端
解析:选C DNA体外的变性同体内的解旋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使氢键断裂,DNA双螺旋打开,只是体内需解旋酶,体外是高温条件。

6.PCR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各种试剂时,只需一个枪头
B.离心管的盖子一定要盖严,防止液体外溢
C.用手轻弹离心管侧壁的目的是使反应液充分混合
D.离心的目的是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底部,提高反应效率
解析:选A在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各种试剂时,每吸取一种试剂后,移液器上的枪头必须更换,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离心管的盖子一定要盖严,防止实验中液体外溢;离心约10 s的目的是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底部,提高反应效率。

7.下列有关PCR技术中引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物是一小段DNA分子或双链RNA分子
B.扩增一个DNA分子至少需要的引物数目等于新合成的DNA子链数目
C.两种引物之间能够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5′端连接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B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分子或单链RNA分子;在DNA分子扩增时,需要两种引物,由于新合成的子链都需要引物作为复制的起点,则扩增一个DNA分子至少需
要的引物数目等于新合成的DNA 子链数目;两种引物分别与DNA 母链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并不是两种引物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NA 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从而使子链DNA 分子的复制方向只能是5′端→3′端。

8.复性温度是影响PCR 特异性的较重要因素。

变性后温度冷却至40~60 ℃,可使引物和模板发生结合。

PCR 的结果可不考虑原来解旋开的两个DNA 模板链的重新结合,原因不包括( )
A .由于模板DNA 比引物复杂得多
B .引物和模板之间的碰撞结合机会远远高于模板互补链之间的碰撞
C .加入引物的量足够多而模板链数量少
D .模板链加热解旋已经变性不可能再次结合
解析:选D 复性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解旋后DNA 分子变成单链,碱基序列未发生改变,冷却后仍可以进行复性。

二、非选择题
9.在进行DNA 亲子鉴定时,需大量的DNA 。

PCR 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可以使样品DNA 扩增,获得大量DNA 克隆分子。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DNA 的半保留复制,在试管中进行DNA 的人工复制(如下图,图中黑色长方形是引物)。

(1)图中的变性、延伸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PCR 反应中的DNA 模板为P ,第一轮循环的产物2个子代DNA 为N 1,第二轮的产物4个子代DNA 为N 2,N 1、N 2中分别含有模板DNA 单链的DNA 分别有________个、________个。

若继续循环,该DNA 片段共经过30次循环后能形成________个DNA 片段。

(3)某样品DNA 分子中共含3 000个碱基对,碱基数量满足:A +T G +C =12
,若经5次循环,至少需要向试管中加入________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不考虑引物所对应的片段)
(4)若下图为第一轮循环产生的产物,请绘出以a 链和b 链为模板经PCR 扩增的产物。

解析:(1)变性的实质是DNA 双链解旋;延伸的实质是以DNA 单链为模板,按照碱基
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的过程。

(2)由于PCR原理为DNA双链复制,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无论复制几次,模板链一直存在于2个DNA分子中。

DNA复制的数量变化是指数式增长方式。

(3)由(A+T)/(G+C)=1/2可知A∶T∶G∶C=1∶1∶2∶2,所以A的比例为1/6,在一个DNA分子中的数量为3 000×2×(1/6)=1 000个,5次循环的DNA数为32个,所以以原料合成的DNA数相当于32-1=31个,至少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31×1 000=31 000个。

(4)画图的关键是注意引物A、B的位置和所对应的模板链。

答案:(1)模板DNA双链解聚形成单链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原料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新的DNA链(2)22230(3)31 000
(4)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