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主题阅读——大胆想象(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主题阅读——大胆想象(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主题阅读——大胆想象(一)奔跑的春天四月的小雨浙淅沥沥打湿了梦的衣裳,眷便来了,脚步轻盈,身姿曼妙。

春,活泼得像个孩子,红扑着脸蛋在淡绿的田野奔跑,牵着小伙伴的手,像风筝的另一端,翻飞着五颜六色的梦。

卷起裤腿迈进春的云雾缭绕。

露水湿漉漉的,湿了鞋帮,湿了脚丫,滋润了一深一浅的歪歪扭扭的脚印。

同学们的笑声一串双一串,像风中摇曳的铃铛。

四月的绿色仿拂春的裙裾,在淡淡暖风中轻轻摆东,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

柳絮飘然是她的柔发,丝丝缕缕;野地钱绿是她的衣裳,单单薄薄。

春,安静地来,在河流的波光里柔柔地荡漾,流躺着淡淡的和煦。

燕子来了,在入梦的时候偷偷飞到屋檐下,那黑白色的精灵是春的使者,乖巧伶俐。

春天唤醒了万物,小跑在春天,那是春带给我们的活力。

(1)找出文中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改正过来。

仿拂________ 摆东________ 钱绿________ 流躺________(2)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________,再写三个你知道的表示颜色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柳絮飘然是她的柔发,丝丝缕缕。

”这是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像这样的句子,我也能写出来,如:含羞草的叶子是它的________,________。

(4)“四月的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梦的衣裳,春便来了,脚步轻盈,身姿曼妙。

”这句话写出了()A. 小雨到来的姿势B. 春天是小雨迈着轻盈的脚步,扭动着曼妙的身姿带来的C. 春天优美的身姿和到来的方式(5)第________自然段描写了同学们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地玩耍的情景。

第________自然段描写了春天静静地到来。

“那黑白色的精灵”指的是________。

(6)把你认为的本文写得最好的一句话抄下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7)根据下面的提示,接着往下写。

春天唤醒了万物,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被春姑娘柔软的春风唤醒了,。

第一单元“可爱生灵”(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

第一单元“可爱生灵”(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

阅读要素: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设置了四篇文章:《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

《古诗三首》本课三首古诗展现了古代诗人眼中美丽的春夏景色,令人陶醉。

学习时,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每首诗描绘的景象。

《燕子》学习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燕子活泼可爱的特点;通过优美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荷花》文章用看似普通的词语勾勒出美丽的画面,或静或动,引人入胜。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这“一幅活的画”吧!《昆虫备忘录》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昆虫的秘密;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分享最感兴趣的部分,想象画面,体会有趣的语言。

大自然的生灵是多么可爱,凑成了一幅永看不厌的画卷。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时,要注意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并试着想象画面,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神奇!知识点拓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优美的语句修辞基本特点作用举例比喻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❷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❸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①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②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赏析思路❶比喻: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 比作xx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 物的xx 特点,表达了xx 感情。

❷拟人: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 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 物的xx 特点,表达了xx 感情。

❸夸张: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xx 的xx 特点,强烈地表达了xx 感情。

❹排比: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xx 物的xx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xx 感情。

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❶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使人觉得亲切;❷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乐山大佛
我国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四川的乐山大佛。它地处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
乐山大佛形象生动,气魄雄伟。佛像坐东面西,双眼似睁似闭,面容慈祥,双手扶膝,安然端坐。整个造型比例匀称,体态庄严。它高71米,仅头部就有10米宽,双肩的距离为28米,耳长7米,耳朵里可以藏进几个人,一只脚背上竟可以站一百多人。真是“头大与山高,足宽踏浪涛。千年仍未老,静坐看朝朝!”
名称
数量
活跃范围
类别
天敌
大熊猫
2000只
中国
熊类
狼、黄喉貂等
朱鹮
不到500只
中国
鸟类
乌鸦、杜鹃
雪豹
1000只以下
中国西藏
豹类
人类
1.【提取信息】以上阅读材料中提到的是()
A.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B.可爱的野生动物。
C.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2.【分析推理】阅读材料,完成练习。(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1.【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世无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认真读文章,读懂每一自然段的内容。照样子找出关键词句,填一填表格。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试题-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试题-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一)中国结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

他们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结,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到了现在,人们进一步将绳结精致化,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含蓄特性,表现得更加贴切。

你看:打一个“寿桃结”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爷爷、奶奶,他们一定很高兴,因为它代表着长寿;在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送上“同心结”的贺礼,他们也会满怀喜悦,心中充满甜蜜。

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运用丝绳不同的颜色、粗细与柔软度,来往穿梭,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绳结。

这些绳结有鱼、兔等各种可爱的动物,有琵琶、古筝等乐器的造型,还有糖果盒、纸巾盒等日常用品。

外国人看了惊叹不已,称这些美丽的绳结为“中国结”。

光彩耀眼的中国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由实用性的绳结发展为装饰性的手工艺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如今,中国结()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喜爱这具有中国风味的传统工艺。

1.【词语运用】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①因为……所以……②既……又……③不仅……还……2.【写法分析】第2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画上“”。

3.【梳理脉络】“中国结”的发展演变是怎样的?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

时间作用功能类型表现形式几千年前实用性现在手工艺品各种造型、日常用品(二)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猜灯谜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主题素养阅读1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主题素养阅读1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三单元主题素养阅读阅读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童话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2.阅读时能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分析童话故事中各角色的形象。

选文一那一定会很好①老奶奶家的蚕吐丝啦。

“一团团地挤在一起可真难受。

我一定会舒展开,变成美丽的样子,那一定会很好。

”蚕丝想。

过了一会儿,老奶奶来了,她把蚕丝织成了美丽的布。

②后来的一天,美丽的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_____________”布这样想着。

③孙女乐乐开学了,老奶奶给她做了个小书包,乐乐天天背着小书包上学、放学,跑来跑去,小书包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④小书包慢慢变老了,有些地方都磨破了。

“______________”小书包一边这样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⑤过了些日子,小书包被拆开做成了布娃娃的小裙子。

小裙子满意地被乐乐抱在怀里,快乐极了。

1.仿照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试着用“一边……一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用“_______”画出主人公的生命经历过的阶段,想想主人公在不同阶段有什么想法,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3.想一想,小裙子后来还会经历什么呢?简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关于本文与课文《那一定会很好》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两篇文章想象丰富,都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

( )(2)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在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

( )(3)两篇文章主人公的愿望,经过一段段历程,最后都回到了原点。

( )选文二快乐王子燕子在这个大城市的上空飞着,他看见有钱人在他们漂亮的房子里作乐,而乞丐们却坐在大门口忍饥挨饿。

他飞进阴暗的小巷,看见饥饿的孩子们露出苍白的小脸没精打采地望着昏暗的街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主题阅读——有趣的故事(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主题阅读——有趣的故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主题阅读——有趣的故事(一)爱动脑筋的孩子华佗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华佗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他每天帮助母亲打柴、放牛、养蚕。

有一天,华佗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摘桑叶,一位老爷爷路过,问他们:“谁能摘下树顶上的叶子?”小朋友们抬头一看:树那么高,树顶上的枝条那么细,根本上不去呀!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一头拴了一块石头,把石头抛过枝条,枝条就被压弯了。

他又用双手使劲拽绳子,枝条更低了。

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

老爷爷笑了___说___这孩子爱动脑筋___好___我就收你做徒弟吧___原来___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___(1)给文中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老爷爷笑了________说________这孩子爱动脑筋________好________我就收你做徒弟吧________原来________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________(2)从文中找出几个带“扌”的字,模仿一下它们的动作。

(3)按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方法提示:认真读文章,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①华佗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干什么的?②华佗是怎样解决老爷爷提出的问题的?③为什么老爷爷只收华佗做徒弟,而不收其他的孩子?(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呢?读了这些故事,你想过长大后要干什么吗?为了实现你的理想现在该如何做呢?写一写吧。

(二)小白兔盖楼一只小白兔要盖一座楼房,去找公鸡商量。

公鸡说住二楼好,冬暖夏凉。

动工这天,小白兔早早地就来到工地干活。

山羊劝他把地基打好。

他说:“不要紧,我住二楼。

”过了几天,楼房盖好了。

一天傍晚,下了一阵大雨,房子下面的土块变成了泥浆(jiāng),楼塌(tā)了。

小白兔又找来山羊伯伯,请他教一教盖楼,山羊伯伯说:“你记住,不管盖什么房子都要打好基础。

”小白兔记住了。

(1)文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2)小白兔要盖楼房,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都给它出主意。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类文阅读拇指姑娘(节选)整个夏天,可怜的拇指姑娘形单影只....,住在这个巨大的树林里。

她用草叶为自己编了一张小床,把它挂在一片大牛蒡(bànɡ)叶底下,好使得雨不淋到她身上。

她从花里取出蜜来作为食物,她的饮料是每天早晨凝结在叶子上的露珠。

夏天和秋天就这么过去了。

现在,冬天——那又冷又长的冬天——来了。

那些为她唱着甜蜜的歌的鸟儿现在都飞走了,树和花都凋(diāo)零了。

那片大的牛蒡叶——她一直是在它下面住着的——也卷起来了,只剩下一根枯黄的梗子。

她感到十分寒冷。

因为她的衣服都破了,而她的身体又是那么瘦削和纤细——可怜的拇指姑娘啊,她一定会冻死的……在她现在来到的这个树林的附近,有一块很大的麦田,不过田里的麦子早已经收割了。

冻结的地上只留下一些光秃秃的麦茬(chá)儿。

对她来说,在它们中间走过去,简直等于穿过一片广大的森林。

啊,她冻得发抖,抖得多厉害啊!最后她来到了一只田鼠的门口。

这就是一棵麦茬儿下面的一个小洞。

田鼠住在里面,又温暖,又舒服。

她藏有整整一房间的麦子,还有一间漂亮的厨房和一个饭厅。

可怜的拇指姑娘站在门口,像一个讨饭的穷苦女孩子。

她请求田鼠施舍一颗大麦粒给她,因为她已经两天没有吃过一丁点儿东西了。

(选自《安徒生童话》,有删改)1.【理解词语】想象第1自然段中拇指姑娘无论做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的情景,我知道加点的“形单影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要素】根据故事内容填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拇指姑娘的床是用______________编的,她把______________当作自己的房子,把_ _____________当作食物,把______________当作饮料。

3.【语言运用】拇指姑娘请求田鼠施舍一颗大麦粒给她,请想象一下她会对田鼠说些什么。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部编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部编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部编版)(含解析)知识点: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在介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三首》品读这三首古诗,看看它们分别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收集相关资料,感受不同节日的习俗和节日氛围吧!《纸的发明》仔细读课文,了解不同时代纸的特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把纸的发明过程写清楚的,说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有哪些优点。

《赵州桥》读课文,了解赵州桥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作者又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清楚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了解《清明上河图》上画了些什么,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画上的内容介绍清楚的。

说一说《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并收集整理传统节日的资料,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重点句子: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该段)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补充:说明文专题阅读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事物的文章,如介绍某一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一类是说明事理的文章,如解释事物隐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说明文的阅读要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功能等方面。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比较明显,可以通过看标题、抓首段、抓结尾段、找关键句的方法来确定。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抓首括句和中心句,也可以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摘要组合。

2.理清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1)空间顺序接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说明。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2)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一)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效仿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hào)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白居易借中秋感怀“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中秋节盛行于宋代,如,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中的“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二)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四个重
要的中国节日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清明节、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名叫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于被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mì)罗江自尽。

出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地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安抚汨罗江中的蛟龙。

虽然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

有唐代诗人文秀赞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
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宋代爱
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
年年夺锦标。


在端午节时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糯(nuò)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

农历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

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

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多种含有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1.【提取信息】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下列与中秋节有关的诗句是()
A.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B.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C.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2)端午节是农历的()。

A.八月十五
B.九月初九
C.五月初五
D.三月初三(3)下列不属于端午节的习俗是()。

A.赛龙舟
B.观月祭拜
C.包粽子
D.挂艾草(4)下列与中秋节没有关系的传说是()。

A.嫦娥奔月
B.吴刚伐桂
C.玉兔捣药
D.屈原投江
2.【梳理内容】下列对文段(一)和文段(二)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是()
A.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习俗有龙舟竞赛、吃粽子、挂艾草等。

B.主要介绍了人们在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

C.主要介绍了中秋节和端午节的来源及相关习俗。

D.主要介绍了有关中秋节与端午节的传说。

3.【小试身手】想象人们过端午节或中秋节时的情景,写一写你们家过节日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端午吃粽子的历史
※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世界各地的特色“端午”
1.【提取信息】端午节已有________多年的历史。

它的由来,最受认同的
是纪念______说。

2.【提取信息】在晋代,______被定为端午节食品,在____代开始出现蜜
饯粽。

在端午,英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马来西亚的裹粽比赛、韩国的________端午祭都很有特色。

3.【提取信息】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的节日。

我们是从________年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放假的。

4.【拓展积累】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另外三个是春节、_____节、中秋节。

我知道春节的习俗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1)A (2)C (3)B (4)D
2.C
3.端午节到了,母亲会带着我到河边采来芦苇叶。

傍晚时分,我和弟弟围坐在母亲身边,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在母亲手中变成了一只只棱角分明的粽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2000 屈原
2.粽子宋“剑桥端午龙舟节”江陵
3.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
4.清明贴春联、拜年、守岁、放鞭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