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迅 拿来主义》2课时详细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2. 教学科目:语文3. 教学年级:高中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自信心;(2)学会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文章内容;(2)掌握作者鲁迅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特点;(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2)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阐述“拿来主义”的内涵;(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6. 总结反馈:(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4. 学生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鲁迅创作《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第二教时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第二教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要点: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1.检查复习:注音: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ǔ)残羹(gēng)冷炙(zhì)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五、六、七节。
注意对“吝啬”、“为”、“髓”正音。
吝(lìn)啬(sè)为(wéi)髓(suǐ)(2)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3)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先破后立。
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
“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
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4)齐读、背诵第七节。
(5)指导阅读第八、九两节,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6)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7)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对待文化遗产,“占有”的前提,“挑选”是关键。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3)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 作者观点的把握和论证方法的鉴赏;3. 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作者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评价;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写作能力的展现。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分享心得的质量。
七、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与《拿来主义》相关的鲁迅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3.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性学习,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拿来主义》优质教学设计1(第2课时)

《拿来主义》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2.学习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论证的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学习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从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在进行论证时的逻辑思路,深入领会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的效果。
2.探究“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文章中的深刻内涵,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重点难点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教学设计一、链接高考,导入新课“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类作文常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是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时评类作文,可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写时评文时,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这种作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更容易出彩。
(设计意图:链接高考,吸引学生注意,引出本课重点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二、分析归纳,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1.什么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2.学生阅读《拿来主义》,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破立结合的。
明确:1.“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
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
并且,这个观点是与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在“破”与“立”之间,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
第1段批判“闭关主义”的危害及“送去主义”的一些可耻行径,是破。
第2段提出“拿来”,是立。
第3、4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是破。
第5段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是立。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鲁迅《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方法。
2.分析并领悟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思想内涵的理解。
2.论证方法的把握及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拿来主义》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鲁迅的哪些作品有所了解?对这些作品有什么感受?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
2.分析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讽刺、深刻等。
3.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提到的“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存在着“拿来主义”的现象?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鲁迅《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拿来主义”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危害。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我对‘拿来主义’的看法”为题,写一篇短文。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提示写作要点。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拿来主义”。
五、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
六、教学反思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拿来主义”,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重庆育才中学刘康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泼辣幽默、睿智深刻的语言特色,感受比喻、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在本文说理中的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结构以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的递进式结构的严谨的论证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的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批判地继承鲁迅在本文所体现的关于选择性的吸收中外文化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分两课时教授本课;(2)阅读本文可从理清思路入手,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论点。
(3)阅读本文要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在说理时还应对“拿来主义”这个核心观念作宽泛解释和界定,从而提升全文的主旨。
(4)教学本文,要联系时代背景。
(5 对语言的揣摩要联系杂文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词句,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学习跳出文体的拘囿,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观照、解读文本的方法②根据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③学习本文主要运用原起法、证伪法和比喻论证来说理的方法,从而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质疑、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从而体会鲁迅杂文思维缜密、思想深邃与语言的犀利幽默高度统一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不仅学会正确对待文化,更应正确认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以及国与国之间正确沟通与交往的问题。
(2)教学重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理解本文运用原起法、证伪法以及比喻论证等方法来阐述的拿来主义的内涵、“拿来”的原因以及如何“拿来”。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2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三研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
“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四质疑五小结六延伸探究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拿来主义》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学科领域:语文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结构、手法和观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结构、手法和观点。
(2)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2)将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拿来主义》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思考,导入新课。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的主要观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4. 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观点进行分析。
(2)学生展示分析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并阐述“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合作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设计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观点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自由朗读最后一节;教师提问,学生背诵: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背诵第一句。怎样“拿来”?背诵第二句。“拿来”的目的何在?背诵第三句。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背诵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师生一起背诵文章的最后一句。
四、小结
第一部分(第l一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2)第l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
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注音: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ǔ)残羹(gēng)冷炙(zhì)
二、重点语段品读
第一部分
『品味』(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12)齐读最后一节,指出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是全文思想和语言的精华所在。
(13)要求学生逐句讲述含义,明确: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在板书“吃掉”“存”“走散”后面分别写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等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论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1)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7)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讲读课文后半部分。
(5)指名朗读第五、六、七节。注意对“吝啬”、“为”、“髓”正音。吝(lìn)啬(sè)为(wéi)髓(suǐ)
(6)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五、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上汉语拼音: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
(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细读两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排外)
破
送去主义(媚外)
拿来主义
破——三种错误态度
立——拿来主义
立——拿来
第七课时《拿来主义》(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三、讲读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8)齐读、背诵第七节。
(9)指导阅读第八、九两节,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
(10)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11)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对待文化遗产,“占有”的前提,“挑选”是关键。“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横生。
第二部分(第3_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实面目,划清“拿来”与“送去”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
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4)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要求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第二节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样呢?
(3)学生默读第三节,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默读巡视、指导,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