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教案文件

企业管理学教案文件
企业管理学教案文件

第一章企业与企业治理

§1.1 企业与公司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产品或劳务满足社会需要并猎取盈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设立的经济实体,是社会经济的差不多单位。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经济组织

2.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3.企业必须依法设立,依法经营

二、企业的分类

(一)按企业组织形式划分

1.个人独资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

定义:由单个自然人出资兴办,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出资者直接经营和治理并享有企业的全部经营利润,同时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优点:规模小,结构简单,建立和歇业的程序简单;产权能够自由的转让;经营灵活,决策迅速;利润独享,保密性强。

缺点:筹资能力有限,难以做大规模(个人财力有限,取得贷款的能力差);企业生命力脆弱,假如业主无意经营或健康状

况不佳无力经营,则企业终止。

2.合伙企业

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合伙经营的企业,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分享收益,共担风险,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优点:能够从众多的合伙人处筹集较多的资本,筹资能力有所提高。

缺点:合伙关系比较复杂(合伙企业依照合同建立,每当一位合伙人离开或同意一位新的合伙人,就必须重新确立合伙关系);合伙企业的重大决策都需要通过所有合伙人的同意,尽管经营决策有了制约,可不能因个人失误造成重大错误,但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延误。

3.公司企业

定义: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并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我国公司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企业的优势:

①有利于资本的大规模集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②集中经营,使企业制度化、专门化和科学化;

③形成了独立的企业生命,企业生命大大延长;

④有限责任解除了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刺激了投资的欲望和积极性。

(二)按照企业所属行业划分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三)按照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划分

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三、公司

(一)有限责任公司

定义:亦称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由一定数额的股东出资建立,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公司的特征:

1.股东人数有限制

我国公司法规定不超过50人(一人公司:两种情况);

2.募集资本的封闭性

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不向社会公开募集,不能发行股票,

股东出资额协商确定,可多可少,不要求等额。

3.法定资本有最低限额,但比股份公司少得多

4.出资转让的限制性

有限公司股东所持资本不能随便转让,如向第三人转让,必须在其他股东同意的条件下才能转让,同时老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5.设立程序简单

一般无需设立审批,只需直接办理工商登记即可。

6.不必向社会公开披露财务、经营等信息

(二)股份有限公司

定义:又称股份公司,是指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公司的特征:

1.股东人数有最低要求,而无上限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必须有发起人,发起人为2人以上200以下,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宅,发起人承担公司筹办事务。

2.资本募集的公开性。公司法同意股份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公开募集资本。

3.注册资本的数量要求较高,最低限额500万。

4.股份的等额性。股份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这是股份公司与有限公司的要紧区不。

5.股份转让的自由性

股份公司的股份能够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自由转让,而无需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

6.设立程序复杂,须经国务院授权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7.必须向社会公开披露财务、经营等信息。

(三)两类公司的优缺点比较:

1.有限责任公司:

优点:设立程序比较简单;不必发行公告,也不必公开账目,尤其是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一般不予公开;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灵活。

缺点:不能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范围和规模一般都较小,难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2.股份有限公司:

优点:除承担有限责任外,还可获准上市,向社会发行股票,具有大规模的筹资能力,能迅速扩展企业规模;此外,股票易于

转让,资本的流淌性好。

缺点:设立程序复杂;财务经营状况须向社会公开,保密性不强;股东购买股票往往为获利,缺少对企业长远进展的关怀;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会产生复杂的托付——代理关系。四、公司治理结构

定义: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四个部分组成,他们分不代表着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结构体制。

§1.2 企业治理的性质与职能

一、企业治理的概念

(一)治理的概念

何谓治理?学术界争论了上百年,至今仍是众讲纷纭。

治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通过打算、组织、领导和操纵,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从而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

1.治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

活动;

2.治理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3.治理的本质是协调。

(二)企业治理的概念

概念:依照企业的特点及其生产经营规律,按照市场反映出来的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打算、组织、领导、操纵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企业的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细分:经营决策与打算治理、产品开发治理、市场营销治理、财务治理、生产治理、质量治理、设备治理、人力资源治理、物流治理等。

(三)治理的几个差不多问题

1.治理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普遍性

2.治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分类: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军事组织等。

3.治理的主体是治理者

1)治理者的概念:在组织中行使治理职能、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业务的人,区不于作业者。

2)分类:

按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可分为:

①高层治理者。②中层治理者。③基层治理者。

4)治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4. 治理的客体是各类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时刻资源等。

5.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企业治理的性质——二重性

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社会化生产中的协作活动需要治理,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2.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治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阻碍和制约。

补充:治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治理的科学性:治理反映了治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是能够学习的。

2.治理的艺术性:治理者在治理实践活动中对治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治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

三、企业治理的职能

含义:是治理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差不多功能,也即治理过程中各项活动应该担负和完成的差不多任务。

关于治理职能,也是众讲纷纭,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讲法是:打算、组织、领导和操纵。

1.打算——对以后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谋划。要紧包括:环境分析(预测)、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方案。

2.组织——对组织内的资源进行制度化安排。要紧包括:建立组织机构(部门、层次、岗位)、人员配备、维持组织运行。

3.领导——利用组织给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阻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治理活动过程。要紧包括:带领指挥、沟通和激励。

4.操纵——为保证打算的实现而对组织行为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调整的治理活动。要紧包括:制定操纵标准、评定活动、采取措施。

§1.3 治理的流程与框架

流程 (process) 是指一系列的,连续的,有规律的行动,而这种行动,以确定的方式进行,并导致特定的结果的实现。

企业治理流程是一个系统,由决策指挥、执行操纵和监督保

证三个子系统组成。

§1.4 企业治理的对象、方法和法律环境

一、企业治理的对象

即企业的各类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时刻资源等。

二、企业治理的方法

企业治理的方法是指在治理活动中为实现治理目标、保证治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包括:

1.法律方法

2.行政方法

3.经济方法

4.教育方法

5.技术方法

三、企业治理的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指法律的内容及事实上施对相关事物所形成的外部客观条件和差不多氛围。包括:

公司法、税法、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爱护相关法律、环境爱护相关法律等。

第二章治理理论的历史进展

§2-1 西方企业治理的进展

一、西方早期的治理实践和治理思想

1.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著《国富论》,提出劳动价值论、劳动分工论和“经济人”观点。

2.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英国数学家和机械学家。著《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进展了斯密的观点,同时提出分工能够减少工资的观点。

3.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1732-1792),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在企业中应重视人,“现代人事治理之父”。

二、古典治理理论

(一)产生背景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的进展对治理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那个时代出现了三位治理学大师:泰勒、法约尔、韦伯。

(二)泰勒和他的科学治理理论

泰勒,美国人,1886年出生于宾西法尼亚,工人出身,其研究侧重于车间治理。要紧著作:《科学治理原理》(1911年),

被称为“科学治理之父”。

泰勒制的要紧内容:

1.全然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以科学的治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治理。

3.核心问题是要求劳资双方在思想上来一次“精神革命”

泰罗提出的科学的治理方法:

(1)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同时通过工时研究和动作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工作量;

(2)实行“差不计件工资制”;

工资率按照完成定额的程度浮动

(3)标准化治理——方法、工具、设备、材料、环境等;

(4)治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5)例外治理。

对泰罗制的评价

列宁:“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使治理从经验走向科学;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