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雷电防护
什么是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保护等级

什么是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保护等级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雷电防护分区·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3.1.1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
3.1.2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的地区;
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天,不超过40天的地区;
3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天,不超过60天的地区;
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以上的地区。
3.1.3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雷电防护分级·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2.1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次/年)值N=N1+N2(计算方法见附录A)。
4.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10-1.5/C(次/年)。
(计算方法见附录A)
4.2.3将N和NC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1当N≤NC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2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4.2.4按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式E=I-NC/N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1当E>0.98时定为A级;
2当0.90<E≤0.98时定为B级;
3当0.80<E≤0.90时定为C级;
4当E≤0.80时定为D级。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 标准条文说明1总则1.0.1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设备的应用已深入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电子、微电子装备已在各行业大量使用。
由于这些系统和设备耐过电压能力低,雷电高电压以及雷电电磁脉冲器入所产生的电磁效应、热效应都会对系统和设备造成干扰或永久性损坏。
每年我国电子设备引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惊人。
因此解决电子信息系统对雷电灾害的防护问题,雷电防护标准的制定工作,十分重要。
由于雷击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雷击强度的随机性,因此对雷击的防范,难度很大,要达到阻止和完全避免雷击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024和国家标准GB50057均明确指出,建筑物安装防雷装置后,并非万无一失。
所以按照本规范要求安装防雷装置和采取防护措施后,可能将雷电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减小被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遭受雷击损害的风险。
1.0.4雷电防护设计应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这就是说,凡是影响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侵入通道和途径,都必须预先考虑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将雷电高点压、大电流堵截消除在电子信息设备之外,不允许雷电电磁脉冲进入设备,即使漏过来的很小一部分,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将其疏导入大地,这样才能达到对雷电的有效防护。
科学性是指在进行防雷工程设计时,应认真检查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在地电的地理、地质以及土壤、气象、环境、雷电或冬、信息设备的重要性和雷击事故的严重程度等情况,对现场的电磁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和计算,并根据表4.3.1雷电防护级别的选择确定电子信息系统的防护级别,这样,才能以尽可能低的造价建造一个有效的雷电防护系统,达到合理、科学、经济的效果。
1.0.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遭受雷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雷击,又有从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等侵入的雷电电磁脉冲,还有在建筑物附近落雷形成的电磁场干应,以及接闪器接闪后由接地装置引起的地电位反击。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Ⅰ类试验的SPD条增加至37条,新增部分主要是SPD的性能指标 和试验参数
2.0.33 插入损耗 传输系统中插入一个浪涌保护器所引起的损耗,其值等于浪 涌保护器插入前后的功率比。插入损耗常用分贝(dB)来表示。 2.0.34 劣化 由于浪涌、使用或不利环境的影响造成浪涌保护器原始性能 参数的变化。 2. 0. 35 热熔焊 利用放热化学反应时快速产生超高热量,使两导体熔化成一 体的连接方法。 2.0.36 雷击损害风险 (R) 雷击导致的年平均可能损失(人和物)与受保护对象的总价值(人 和物)之比。
3.2.3 保护对象应置于电磁特性与该对象耐受能力相兼容 的雷电防护区内。(电磁兼容)
•3 雷电防护分区
建筑物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区划分
4 雷电防护等级划分 和雷击风险评估
• 4.1 一般规定
• 4.1.1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可按本规范第4.2 节、第4.3 节或第4.4 节规定的方法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3 雷电防护分区
• 附录F 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 表”,是根据可获得的最新资料进行整理 归纳的,仅列出直辖市、省会城市及部 分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供参考使用。 实际工程中还应收集、了解、考虑当地 气象统计资料。
3 雷电防护分区
• 广西区内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数: • 南 宁:78.1 d/a 柳 州:61.5 d/a • 河 池:58.3 d/a 来 宾:73.3 d/a • 贵 港:79.8 d/a 钦 州:94.3 d/a • 防城港:84.7 d/a 玉 林:90.6 d/a • 桂 林:63.9 d/a 梧 州:89.4 d/a • 贺 州:82.4 d/a 百 色:72.9 d/a • 崇 左:69.2 d/a 北 海:83.1 d/a
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术语

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术语
1. 雷电流:雷电流是一种由云层中的高能电荷移动所产生的短暂的大电流。
2. 雷电防护:雷电防护是一种技术,旨在防止雷电流通过电气设备和电气系统造成的损坏。
3. 雷电击穿:雷电击穿是一种现象,指雷电流穿过一个电气系统的一种方式,通常会导致电气系统的损坏。
4. 雷电放电:雷电放电是一种由云层中的高能电荷移动所产生的放电过程,可能会导致电气系统的损坏。
5. 雷电流抑制器:雷电流抑制器是一种电气设备,它可以防止雷电流通过电气系统而造成的损坏。
6. 雷电流抑制系统:雷电流抑制系统是一种电气系统,它可以防止雷电流通过电气系统而造成的损坏。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一、引言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是指为了满足建筑物内电子设备运行需要而建设的系统,包括通信系统、网络系统、安防系统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系统在建筑物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确保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制定本防雷技术规范,旨在规定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必要技术要求和防雷措施。
二、技术要求1. 防雷设施建设: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设施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包括建筑物外接闪电等防雷器、接地装置以及预防雷电波通过线路进入建筑物的措施。
2. 天线避雷器:对于通信系统、无线网络系统等使用天线的电子信息系统,应安装天线避雷器。
天线避雷器具备快速反应速度和高能量吸收能力,能有效保护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
3. 建筑物接地系统:建筑物的接地系统是防雷的基础。
接地装置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并与建筑物的金属结构、设备设施等可导电部分连接良好,确保防雷措施的有效性。
4. 防雷保护装置:对于建筑物内重要的电子设备,应设置防雷保护装置,如防雷电源、防雷插座等。
防雷保护装置能够及时将雷电流引入地下,保护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
5. 建筑物导线布线:建筑物内的导线布线应合理规划,避免在高雷电活动频繁区域设置。
导线应选择符合防雷要求的特殊材料,以提高其防雷性能。
同时,导线的连接点应进行可靠的接地,保证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联能够正常运行。
三、防雷措施1. 选择合适的建筑物位置:在选址阶段,应避开雷击频繁和雷电活动强度较高的地区,选择相对安全的建筑物位置,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威胁。
2. 定期进行防雷设施维护和检查:防雷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特别是雷电接地装置,应及时清除导电部分的积灰和杂物,保持良好的接地效果。
3. 安装避雷带:对于高层建筑物,应安装避雷带。
避雷带能将雷电引入地下,避免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造成直接威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浅谈雷电防护技术在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1 信息网络 系统的雷 电防护
网络 设 备 之 间均 需 安 装 信 号 浪 涌 保 护 器 , 防止 双 绞 线 引 入 的 以 电压 损 坏 与 之 相连 的 网络 设 备 。 ・
点的接地, 在此主要考虑低压侧的保护。
1 . 电源线路 的 防护 .1 2
系 统 的 电源 线 路 的 防 护 应 不 少 于 三 级 , 装 相 应 匹 配 通 流 安
电源 电涌保护器 的效能 。雷击的强大能量, 要靠 电涌保 护器在 几纳秒 内响应 , 把雷 电流释放 入大地 , 能使 电压在极 短的时 才
间内降到设备 耐受水平 。各类 电涌保护器 的接 地 电阻应 小于
1。 O 接地泄流线应沿最小距离接入地网, 线径应符合要求, 如第
一
级 应 不 小 于 1 r 的 铜 线 。所 有 插 座 接 地 线应 良好 接 地 。 6m a 供 电 引入 线 宜 采 用 直 埋 式 低 压 电力 电缆 埋 地 引入 , 电缆 金
路进行屏 蔽接地处理 , 免架空线路 , 避 降低雷 电直击 网络传输
线 和 网 络 设 备及 电源 线 的 可 能 性 。网 络 系统 接 地 网应 从 建 筑 物
成 电路 的芯片 , 空间不太 强的电磁场就可 以使之 感应 出几伏 电 压, 即使不 能够一次性破 坏设备 , 每次 的过 电压冲击都将 加速
信 息网络 系统 防雷包括外部 防雷和 内部 防雷两部分组成 ,
雷电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种途径及防护措施

雷电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种途径及防护措施摘要现代生活生产中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雷击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研究雷电入侵计算机系统的途径及防护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了雷电入侵计算机系统的2种主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计算机信号线系统、计算机电源系统、接地系统、机房所在的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雷电灾害;防护措施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
电子器件的集成化、超大规模集成化及新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耐受能力差等致命弱点,一旦遭受雷击过压的冲击,轻则造成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中断、设备永久性损坏,重则对系统所承负的需实时运行的后续工作造成中断瘫痪,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直接与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影响,对于金融、证券、医疗、保险、航空、航天、国防等国家重要关键部门尤其如此,雷击侵害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因此,研究计算机系统的防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雷电入侵计算机系统的途径雷电入侵计算机系统主要有2种方法:直击雷入侵和感应雷入侵。
雷击直接击在物体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称为直接雷击。
直击雷击中建筑物会发生强大的雷电流,如果电压分布不均则会产生局部高电位,对周围电子设备形成高电位反击,会损坏计算机系统硬件设备,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
而由雷电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经导体感应出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称为感应雷。
感应雷由电磁感应产生,通过电力线路、计算机网络的信号线路入侵计算机网络,造成计算机系统设备的大面积损坏。
雷电入侵计算机系统主要有以下2种途径:一是直击雷击中计算机系统所在的建筑物并通过建筑物的接闪器泄放雷电流,导致数万伏的地网地电位,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接地线侵入计算机系统形成电位反击;二是通过电源线、信号线或天馈线引入感应雷击,通过电感性耦合(磁感应)耦合到各类传输线而破坏设备。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1 总则1.0.1 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1.0.3 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安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
当需要时,可在设计前对现场雷电电磁环境进行评估。
1.0.5 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图)。
1.0.6 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电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7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电子信息系统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由计算机、有/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差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2.0.2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其他设备和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0.3 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2.0.4 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统称。
2.0.5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信息系统雷电防护
摘要:通过对信息系统雷电灾害的分析,采取有利措施,重点探讨了雷电流对信息系统产生的危害及雷电防护措施,对减少信息系统遭受雷击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字:信息系统;雷电;防护
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信息设备对雷电较敏感,耐雷电电磁脉冲(lemp)能力差。
因此,信息系统雷电害灾害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
由于信息系统防雷牵涉的范围很广,必须系统考虑才能达到有效的成果。
1.雷电灾害概况
2010年3月31日21时20分左右,哈尔滨市呼兰区谋企业办公信息系统遭雷击,该单位监控系统服务器、多个摄像头破损后无影像,办公多台计算机主板、卫星天线及场区所有弱电系统全部受损。
造成此次雷电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该企业无信息系统防护设施和感
应雷防护装置。
2.雷电对信息系统的危害
2.1直击雷的危害:
雷电放电主通道通过被保护物,就称被保护物被直击雷击中。
信息系统设备或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被雷电直接击中会造成设备
损坏,人员伤亡等极大危害
2.2 感应雷的危害:
雷电放电主通道没有经过被保护物,但放电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瞬变电磁场在附近的导体中感应到电磁脉冲,称为lemp,即感应雷。
lemp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感应方式侵入导体。
一是静电感应,在雷云中电荷积聚时,就近的导体会感应相反的电荷,当雷击放电时,雷云中电荷迅速释放,而导体中的静电荷在失去雷云电场束缚后也会沿导体流动寻找释放通道,就会在电路中形成lemp;二是电磁感应,在雷云放电时,迅速变化的雷电流在其周围产生强大的瞬变电磁场,附近的导体中就会产生很高的感生电动势,在电路中形成lemp。
lemp沿导体传播,损坏电路中的设备或设备中的器件。
信息系统中系统接口多,线路长,给lemp的产生,耦合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环境,而信息系统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成度越来越高,抗过电压能力越来越差,极易受lemp的袭击,并且损害的往往是集成度较高的系统核心器件,所以更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感应雷防护也成为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的重点。
3.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措施
3.1直击雷的保护:
为了尽量减少lemp的产生,一般宜采用抑制型或屏蔽型的直击雷保护措施,如避雷带,避雷网和避雷小针等,以减小直击雷击中的概率。
并尽量采用多根均匀布置的引下线,因为多根引下线的分流作用可降低引下线沿线压降,减少侧击的危险,并使引下线泻流产生的磁场强度减小。
引下线的均匀布置可使引下线泻流产生的电
磁场在建筑物内空间内部部分抵消,以抑制lemp的产生强度。
接地体宜采用环型地网,引下线宜连接在环型地网的四周,这样有利于雷电流的散流和内部电位的均衡。
3.2感应雷的保护:
静电感应产生的lemp一般通过电力电缆,通信电缆,视频电缆,光纤电缆的金属外皮和天馈线侵入信息系统。
所以对于进出电缆防雷防护的主要措施是:
一要进出电缆必须带金属屏蔽层,且应埋地进出建筑物,并在进出户外电缆金属外屏蔽层与联合接地体作等电位联结;
二要在电源上逐级加装三级以上spd,实行多级防护,使lemp 在经过多级泄流后的残压小于信息系统设备的耐压值;
三要对于天馈线防雷主要在同轴电缆进户处加装相应的高频浪涌保护器,并且天馈线的顶端通过金属支架接地,如无金属支架,则采用φ12以上镀锌圆钢下引接地。
如果天馈线较长,在其中间应隔20米左右与下引接地线跨接一次;
四要在建筑物内的信息系统综合布线保护管宜采用金属管。
避雷器的防雷能力与安装方式有密切关系,主要是引线阻抗会产生额外的残压。
应尽可能地缩短电力线与避雷器间的连线以及避雷器与接地汇流排板间连线的长度。
多级布置避雷器可减小引线阻抗产生的额外残压,因为前级避雷器已将大部分雷电流泄放入地,在后级避雷器中泄放的雷电流较小。
u1=i1×(z11+z12+z13),
u2=i2×(z12+z22+z23),一般来说,后级泻放的雷电流i2为前
级i1的20%左右,所以必然导致引线上的附加残压减小。
低阻抗地线均压网络设计:
lemp造成危害主要是lemp引入后产生的毁坏性浪涌电位差造成。
上述各种防雷措施主要也是想尽可能减小浪涌电位差,这是信息系统防雷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单凭装避雷器是不可能解决信息系统防雷的。
确保雷击时不产生毁坏性浪涌电位差的关键,是在于需要设计一个低阻抗地线网络系统,该系统由适应不同电特性和负载特性的地线网络组成。
它们间相互绝缘,并只能由一个公共接地点连接,彼此间没有闭合回路,并由公共接地点给各地线网络提供基准零电位
可以保证不会因为公共阻抗过大而产生的共态共模干扰和相互间
的传导,耦合干扰;等电位联结可以保证不会因为lemp通过接地极时因接地阻抗过大使某段地线网络电位上升,而产生毁坏性电位差。
可以始终保护其低阻抗均压的性质。
并且该接地汇集下引线与其他下引线的多重互连是对安全有益的。
结束语:
信息系统防雷重点是防感应雷,而其防雷基础是努力实现等电位。
由于信息系统设备种类繁多,它们的耐过压能力也有差别,因此,还不能对防雷的等电位进行定量分析。
上述措施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不表示是最可靠和最安全的,我们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来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才能雷电防护工作健康、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