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区别

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的区别?分别是何?都是何种机理?地质灾害与不良地质作用大同小异,不良地质作用指的是作用形式,地质灾害指的是结果。
如采空区,不是地质作用的形式,而是结果,所以只能称地质灾害。
①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行规范规定地质灾害有6种: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②不良地质作用: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库岸浸没、冻胀与融陷、活断层、场地地震效应、地下采空区变形塌陷、岩溶和土洞、隧道开挖中的瓦斯、突水、突泥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③不良地质现象:由地球的内外营力造成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质作用或现象.现行规范规定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9种,有断裂、地震、岩溶、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冲刷、潜蚀等等.形成的机理:山体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雨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过程。
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又叫地面下沉或者地陷。
工程地质课件第6章不良地质现象

第一节 概述
• 一、什么是不良地质现象?
•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 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 震、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建筑、桥 梁、公路、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产生 巨大破坏作用。
节理 软岩
• 4、拉裂-崩塌
• 在悬臂岩体上,当A
点的拉应力超过岩
体的抗拉强度时,
岩体开裂,在长期
断面
重力、地震、风化
(特别是根劈和冰劈)
作用下,节理不断
向下发展,产生的
崩塌。
• 5、错断-崩塌
• 陡坡上的柱状、板状 的不稳定岩体,当地
壳上升或河流下切,
使岩体自重增加,或
由于风化或剥蚀作用
岩体截面减小,当岩
泥石流—房屋的破坏
2010年8月12日舟曲县地质灾害共造成1144人 遇难,60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亿人民币。
• 4、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 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 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 象的总称。
• 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 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 峭壁。
岩溶景观—溶洞
岩溶景观—黄龙
• 4、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 3 人以下或者 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 (三)我国地质灾害现状
•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 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 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 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 害隐患点25000处。
• 土崩:产生在土体中者称为土崩 • 岩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为岩崩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向、主干管上做分支管道的三维空间连接方法、散热器的安装高度和连接方法、散热 器片数、自动排气阀〔集气罐)安装位置和标高等内容。
(7、用文字也无法说明的地方,可用详图画出,包 括节点图、大样图和标准图。
3.1.1采暖工程施工图
(5)采暖平面图
室内供暖平面图表示建筑各层供暖管道与设备的平面布置。内容包括: 采暖管道系统的干管、立管、支管的平面位置、走向、立管编号和管道 安装方式;散热器平面位置、规格、数量及安装方式(明装或暗装); 采暖干管上的阀门、固定支架以及与采暖系统有关的设备(如膨胀水箱 、集气罐、疏水器等平面位置、规格、型号等);热媒入口及入口地沟 情况,热媒来源、流向及与室外热网的连接等。
岩溶是地壳岩石圈内可溶岩层(碳酸盐类岩层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 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等和卤素类岩如盐岩等)在具有侵蚀性和腐蚀能 力的水体作用下,以近代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包括水体对可溶岩层的机 械侵蚀和崩解作用,而被腐蚀下来的物质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 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又称为喀斯特(Karst)。由岩溶现象造成 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称为岩溶作用。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温故知 新 ➢1.施工图构成
3.1.1采暖工程施工图
(6)采暖系统图
系统图又称流程图,也叫系统轴测图,与平面图配合,表明了整个采暖系统的全貌。
供暖工程系统图应以轴测投影法绘制,并宜用正等轴测或正面斜轴测投影法。当采用 正面斜轴测投影法时,y轴与水平线的夹角可选用45°或30°。系统图的布置方向一般 应与平面图一致。系统图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布置情况,立支管的连接方式和
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2020/1/14
图7-1 岩性、节理与崩塌的关系
山东理工大学 木工程系
二、崩塌的形成机理
崩塌的规模大小、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活动方式、运动途径、堆 积情况、破坏能力等千差万别,但形成机理是有规律的。常见的有五种
1. 倾倒-崩塌 2. 滑移-崩塌 3. 鼓胀-崩塌 4. 拉裂-崩塌 5. 错断-崩塌
边 石 坝三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石幔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石柱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柱贵 州 神 仙 洞 石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白岩脚洞内石林
2020/1/14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石 笋
2020/1/14
2020/1/14
黑龙江镜泊湖火山 山东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
● 滑坡和泥石流 一、滑坡
(一)概念及其分类 是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在重力作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发生整体下滑的现象。组成滑坡的主要 要素有三个,即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坡床(见图)。
滑坡的分类见下表。 (二)分布及危害
山区。毁坏或淹埋农田、建筑物、道路。 (三)滑坡形成的条件
。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 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
分布; (5) 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

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一、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是地球演化和地壳形成的基本原因。
然而,并非所有地质作用都对人类活动或工程建设有利,一些对地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作用被称为不良地质作用。
本文将围绕不良地质作用的概念展开,介绍其主要类型和影响。
二、不良地质作用的定义不良地质作用是指那些对于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
这些作用可能导致地表塌陷、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三、主要类型1.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周围的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带来极大的威胁。
2.地面沉降:地下水过度开采、土壤压实、沉积物压实等因素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不仅影响城市基础设施,还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陷等问题,给地下工程和建筑物带来损害。
3.地下水位下降: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这不仅影响农田灌溉,还可能导致地层沉降、地下空洞形成,给基础设施和地下工程带来不利影响。
4.土壤侵蚀:不良的土地利用和过度开发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土壤侵蚀使得土地质量下降,农田失去肥力,同时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灾害。
5.地热活动:地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地热活动可能导致地热梯度的变化,对周围地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可能引发地壳的变形和地震活动。
四、影响与防治1.影响:不良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则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土壤侵蚀和地热活动也威胁到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2.防治:针对不良地质作用,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地质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采取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科学规划和管理城市用地,加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摘要:不良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地质现象。
若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安全和质量。
本文主要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几种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处理措施,并指出防治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处理措施;0前言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掌握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发生、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运用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减少不良地质作用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1崩塌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
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陡峭的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
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1]。
1。
1崩塌形成条件(1)地形条件:高陡斜坡;(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形成高峻的斜坡;(3)构造条件:当各种构造面或软弱夹层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附面;(4)其他自然因素:强烈风化;冻融循环;植物根系的楔入,暴雨、久雨或强震后;(5)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路堑的开挖、边坡过陡、无坡面防护、不当爆破等。
1。
2崩塌的危害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
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危害。
1.3崩塌的防治[2](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2)拦截:即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墙或用废钢轨支撑;(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5)镶补沟缝:对岩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主要分类方法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类型介绍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1]成因分析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
岩土勘察规范中部分术语辩析

岩土勘察规范中部分术语辩析2007-10-17 河北长城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李春亮我们在岩土勘察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词,用得不很规范,有的是理解错误,有的是不规范,下面对经常使用的经常用到的一些词进行论述,以期在工作中注意。
一、关于“腐殖质”、“腐植质” 和“腐殖物”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经常见到写“腐殖质”、“腐植质” 和“腐殖物” “腐植物”几个词,而以写为“腐植质”为最为常见,不论写为那种,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准确不准确,没有多少人去深究,究竟那个是准确的?1、新华词典中的解释:腐殖土(fǔzhítǔ):[humus soil] :主要由腐烂的植物物质(如落叶)组成的一层混合物。
腐殖质(fǔzhízhì)[humus]:土壤中细小的无生命有机物,由动植物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而成。
字典中没有腐殖物这个词。
2、农业方面的解释土壤腐植質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有機體進入土壤後,最終轉變的聚合形態。
土壤腐植質是由很多種複雜的有機成分所組成。
近年研究認為土壤或沈積物中,腐植質的分子量可由數百至三十萬以上,而且土壤有機質中約有1/3~1/4之量,即為土壤腐植質。
根據學者懷特(White, 1987)指出土壤中有機質大致可次分為三大部分:一、大型有機物:此部分乃新加入土壤中的動物及植物碎屑。
二、輕質部分:包括半腐質化及已粉碎之動植物殘體的有機物。
三、腐植化部分:大部分有機物均成此狀態,很強地吸附在礦物粒子上,尤其是黏粒,而形成有機礦物複合體。
3、其它学术论文解释腐殖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及动物碎屑腐败、生物降解过程,作为植物生物降解过程的最终产物,它们广泛、稳定地存在于天然水、土壤和海洋沉淀中。
从各种方法的解释来看,农业部门及化探工作中常用腐植質,但其都有一个定语,即土壤腐植質。
其它学术论文中各种写法都有,这可能就是对其的认识问题,或者是不重视,认为怎么写都是对的,没有细究。
由岩土专业上来讲:“腐殖物”和“腐植质”两个词全是错的,或者说是不精确的,准确的用词为腐殖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4.1 岩溶 §4.2 滑坡 §4.3 危岩和崩塌 §4.4 泥石流 §4.5 采空区 §4.6 地面沉降 §4.7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4.8 活动断裂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第4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也叫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 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 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2岩溶发育规律
岩溶的形成、发育和发展要有其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形成岩溶一般 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地区要具有可溶性的岩层,岩性不同,溶蚀强度不 一;②要具有溶解可溶岩层能力的溶蚀体,在自然界中主要是co2和足够 流量的水;③要有溶蚀水体能够沿着岩土裂隙、节理等孔隙而渗入可溶岩 体上,进行侵蚀作用的通道。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2岩溶发育规律
4.1.2.2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节理裂隙:岩溶发育与可溶岩节理裂隙的分布有关。所以,岩溶 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常沿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部位呈带状分布。 2.褶皱:背斜核部承受张应力,垂直张节理发育,地下水沿张节理 垂直下渗,然后向两翼运动。沿背斜轴部,岩溶多以漏斗、落水洞、竖 井等垂直洞穴为主。背斜倾伏端,节理裂隙发育,岩溶也发育。 向斜核部为地下水汇集地点,当向斜轴与沟谷一致时,地表水和 地下水共同向轴部汇集,并沿轴向流通,或向河流排泄,所以向斜轴部 岩溶以水平溶洞或暗河为主。同时,向斜轴部也发育有各种垂直裂隙, 也会形成溶洞、漏斗、落水洞等垂直岩溶形态。向斜仰起端节理裂隙发 育,岩溶也发育。 褶曲翼部,岩层倾斜,是地下水的径流通道,岩溶也发育。但褶 曲节理裂隙由核部向翼部逐渐减弱,所以翼部岩溶没有核部发育,岩溶 从核部向翼部逐渐减弱。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1岩溶
4.1.2岩溶发育规律
4.1.2.2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断层:正断层属张性断裂,断层破碎带受张拉作用,断层角砾岩 结构松散,张性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水渗透溶解,是岩溶强烈发育地 带。其两侧断层影响带,节理裂隙发育,也是岩溶发育地带。 逆断层属压性断裂,断层破碎带受挤压作用,断层角砾岩挤压紧 密,有的甚至挤压成糜棱岩或断层泥,地下水不易流通,所以岩溶发育 较差。在逆断层主动盘的断层影响带内,节理裂隙发育,并受下伏断层 破碎带隔水的影响,该影响带内地下水富集,岩溶发育。扭性断层为张 扭性时,岩溶发育强烈;为压扭性时,岩溶发育差。 4.岩层产状:当岩层产状水平或倾斜时,溶洞发育,当岩层产状直 立时,漏斗、落水洞发育。 5.可溶性岩与非可溶性岩接触带或不整合面岩溶往往发育。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2岩溶发育规律
4.1.2.1岩溶与岩性的关系 可溶岩可分为易溶的卤素盐类(如岩盐)、中等溶解度的硫酸盐类( 如石膏、硬石膏、芒硝)和难溶的碳酸盐类(如石灰岩、白云岩)。卤素盐 类及硫酸盐虽易溶解,但分布面积有限,对岩溶的影响远远不如分布广 泛的碳酸盐类岩石。 碳酸盐岩常由不同比例的方解石、白云石组成,并含有泥质、硅 质、有机质等杂质。纯方解石的溶解速度约为纯白云石的两倍,故纯石 灰岩地区岩溶发育,当含白云石时次之。当含硅质、有机质等杂质时, 岩石溶解减慢,岩溶发育程度降低。当含黄铁矿或石膏时,SO42-离子 形成的酸效应能促进岩石溶解,加速岩溶发育。当含粘土杂质时,由于 粘土颗粒包裹方解石、白云石矿物,减少了岩石有效溶蚀表面,降低岩 溶速度。但如地下水具有一定流速,冲刷并带走粘土颗粒,则加快了整 个岩溶过程,使岩溶发育大于无杂质岩区。当含生物碎屑时,因孔隙度 增加,导致岩溶发育。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1岩溶及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 在修建水工建筑物时,岩溶造成的库水渗漏,轻则造成水资源或水能 损失,重则使水库完全不能蓄水而失效。 在岩溶地区开挖隧道,常遇到溶洞充填物坍塌,暗河和溶洞封存水突 然涌入,溶洞充填物不均匀沉降导致衬砌开裂等问题。当遇到大型溶洞时 ,洞中高填方或桥跨施工因难,造价昂贵,不仅延误工期,有时甚至需改 变线路方案。如天生桥隧道开挖到山体内部,遇到一个高100 m(路基下高 度大于50 m)、宽120 m、长90m的大洞穴,建筑物悬空,技术上很难处理 ,被迫加设弯道统避。 此外,岩溶地面塌陷,风化表土不均匀沉降或岩溶漏斗覆盖土潜移, 也对工程建筑造成危害。因此,充分认识岩溶作用及岩溶现象,对岩溶地 区修建工程建筑有着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1岩溶及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岩以溶蚀为主的长期地质作用及其形 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
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是岩溶现象的典型地区,国际上最早在此开展 全面研究,并用此地名代表岩溶现象,称为喀斯特。我国在1966年第二届 全国岩溶会议上,按成因确定用岩溶一词取代喀斯特。
可溶岩中以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在我国广西(有13.9万km2)、贵州 (有15.6万km2)、云南(有24.1万km2)、四川(有36.0万km2)、湖南(有11.3万 km2)、湖北(有7.8万km2)等地,都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岩,如贵州 面积的51%,广西面积的33%,都是出露的碳酸盐岩。这些都是著名的岩 溶地区。此外,在我国华南、华东、华北以及青海(有19.0万km2)、西藏( 有86.3万km2)等地,也有大量碳酸盐岩分布,因此,我国是一个岩溶发育 的国家。全国陆地碳酸盐岩分布面积344.3万km2,出露面积90.7万km2。
我国是地质灾害较多的同家,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 200亿~500亿元,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其中主要是崩塌、 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震造成的损失。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类工程活动的数量、速度及规模越来越大, 由人类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的损失已超过自然地质灾害,因此研究人类 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