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伦理问题

合集下载

是否应该允许安乐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允许安乐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允许安乐死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允许安乐死。

1. 尊重个体自主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

尊重个体的自主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因此应该允许安乐死。

2. 减轻病人痛苦,一些疾病无法治愈,病人长期承受痛苦和折磨。

允许安乐死可以让病人在无望的情况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痛苦,体现了对病人的关怀和尊重。

3. 人道主义考量,安乐死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做法,它可以让病人在尊严的环境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在痛苦中度过最后的时光。

反方观点,不应该允许安乐死。

1. 伦理道德问题,安乐死可能导致滥用,一些人可能会利用安乐死来解决其他问题,比如家庭纠纷或财产问题。

这会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严重的冲击。

2. 医学技术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原来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在都有了治疗的希望。

因此,不应该轻易放弃治疗,而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延长病人的生命。

3. 人生的尊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应该尽量珍惜和维护。

安乐死可能会让人忽视生命的尊严,认为生命不值得珍惜。

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不尊重。

名人名句: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珍惜和保护它。

”——爱因斯坦。

“尊重个体的自主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

”——孟德斯鸠。

经典案例:
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允许安乐死的国家,他们通过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有效地避免了安乐死的滥用。

这表明,只要有严格的监管和程序,安乐死是可以被合理地实施的。

安乐死的伦理问题

安乐死的伦理问题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指“善终”或者“无痛苦”的死亡,在20世纪,也解释为“仁慈的杀死”,指遵照病人或家属的要求,对于身患不治之症,濒临死亡,而又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病人,使用医学手段使其无痛苦地死亡。

安乐死概念本身也是颇有争议的。

一些学者认为,“安乐死”的概念是含糊的,应当用“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死”三个概念来替代。

“听任死亡”指的是当一个人患有所有医疗处置都毫无效果的晚期疾病时,让患者在舒适、平静和尊严中自然的死亡。

“仁慈助死”是指根据患者的要求,采取直接行动结束其生命,这实际上等于一种受助自杀。

“仁慈杀死”指的是不经患者同意,由某人采取直接的行动结束其生命。

这一决定的前提是,患者的生命被认定为不再“有意义”,而且如果患者能够讲话,他也会表达出求死的愿望。

在研究安乐死问题时,我们也应当注意作出两种区分:1、就安乐死的方式而言,包括了“被动安乐死”和“主动安乐死”。

“听任死亡”相当于“被动安乐死”,而“仁慈助死”和“仁慈杀死”可以理解为“主动安乐死”,1986年,美国医学会伦理司法委员会宣布,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和植物人,医生可以根据伦理判断停止包括食物和饮水在内的“所有维持生命的医疗手段,这实际上是对被动安乐死的认可。

2、就当事人的意愿而言,包括了“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

“自愿安乐死”或是由行为的接受者来完成,或是应行为接受者的要求来完成,而“非自愿安乐死”是指在没有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完成的安乐死,这或是因为患者没有能力作出决定,或是因为患者的意愿无法知道。

安乐死也能够在违背某人的意愿情况下完成,这也属于“非自愿安乐死”。

多数安乐死的讨论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非自愿安乐死”。

按照上述分类,近来被媒体吵得沸沸扬扬的特丽案例从安乐死的方式来说,属于“听任死亡”或者是“被动安乐死”,而就当事人的意愿而言,则相当于“非自愿安乐死”。

安乐死一直是国内外争议较多的伦理难题,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自己的伦理依据。

生命伦理热点问题探讨 安乐死

生命伦理热点问题探讨 安乐死

• 4.阻碍医学进步,加深医患矛盾:
安乐死必然要涉及到医学领域中的相关 问题。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 疾病的奥秘,从医学发展的历史来看, 没有永远医治不了的疾病。随着当今世 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医学技术的 不断提高和创新,一些目前无法攻克的 疑难杂症也一定将会被逐渐攻克。
我国安乐死问题案例
安乐死的行为分类
• 一般分为两大类 :1.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 亡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 2. 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 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 安乐死的在讨论中,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1.垂危病人的安乐死。 这里,安乐死只不过使死亡时间稍稍提前一些。 2.非垂危病人的安 乐死。若不进行安乐死,病人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一定自 觉痛苦,但他的生活质量是低下的,对社会家庭是一个负担。例如 畸形或发育不全的婴幼儿或患不治之症但尚未处于垂危阶段的病人, 以及植物人等。无论从伦理学还是从法学的角度来看,消极的安乐 死接近自然死亡,而积极的安乐死则接近故意杀人。
• 反对方: 1.生命神圣论:生命伦
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尊严活 着的权利,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神圣 性。个人的生命是与生俱来的,任何 人都没有资格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 2.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冲击: 尽管有很多杰出的伦理学家要求对安 乐死合法化,但法律的进展却甚为缓 慢,就是在因为道德上的纷争久久不 能得到解决。安乐死这种外来的死亡 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悖 反,公众要理解和接受安乐死存在较 大障碍,要将安乐死得以实施将面临 重重阻力 。3.与中国的现行法律 相冲突 :从目前的法制状况来看,中 国法律还没有关于安乐死的成文法, 宪法和各项法律均未对安乐死行为作 出相应规定,也就是说法律并没有授 权给任何机构和个人实施安乐死的权 利。

安乐死伦理问题(完整版)

安乐死伦理问题(完整版)

小z
Logo here
道德哲学家
无本质区别
它们的动机都是相同的。两者都属于有意,但又是无可奈何的 行为。杀死和让其死在道德上是相同的。
公共政策学家
存在根本区别
1、被动安乐死,患者死于疾病,主动安乐死,患者死 于另一人的行为。 2、主动安乐死排除了纠正误诊的可能,而撤消或终止治疗,还有发 现、纠正误诊的可能。
04
怎样实施安乐死?
小z
Logo here
注射氰化物
12-34%
注射催眠剂使患者入眠的 情况下,注射氰化物导 致患者死亡。
注射氰化物
34-67%
口服安眠药品使患者入眠,再注 射有呼吸 抑制作用的中枢麻醉 剂,通常指一些会导致窒息的 强力镇静药品。
注射氰化物
12-34%
先让患者以麻醉剂沉睡,再注射 凝血剂堵塞静脉。
中国禁止主动安乐死,允许被动安乐死。重症病人可以以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要求被 动安乐死。当病人因病重无法表达意愿时,其亲属可以代替他做出决定。
03
主动、被动安乐死
小z
Logo here
李燕,一个提交《安乐死申请》议案的女孩。 她,28岁,从1岁起就得了一种医学界称之为“超级癌症”的“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直到6岁才确诊,就是说,她的肌肉吸收不 了养分,最终导致肌肉和各种器官萎缩。到现在,她的全身只有头 和几根手指能够微微动,“我吃饭妈妈喂,我上厕所她抱,我睡觉 她要一夜给大大小小翻十多次身。” 28年,她就是这样活下来的。 她坐在轮椅上,头发清洁,向陌生人微笑,还学会了画画——虽然 画一朵花要用5个小时。她想通过全国两会代表帮她提交《安乐死 申请》议案。她把这个愿望发到了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的 博客(blog)里,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关注。她说:“我爱生命,但我 不愿活”。 她说她有信心活到40岁,但是她恐惧,“我必须死在父母的前面, 否则我的生活会很惨,我会变得很脏、很臭、很难受,而且我那时 候的生活限制要比现在的限制多上百倍千倍,我承受不起更不想那 样的死去,我很恐惧那样死去……” 面对即将枯竭的生命,是终结还是延续?

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的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的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的伦理问题伴随着人类医学科技的进步,生命结束时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医学伦理学作为研究医学伦理问题的学科,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引导人们在生命结束过程中做出合乎伦理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一:安乐死与尊严死亡安乐死是指在无法治愈的病情下,通过医疗手段来提前结束患者的生命。

对于安乐死问题,医学伦理学存在一定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通过安乐死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长时间的痛苦折磨。

另一方面,反对者则主张尊重生命,认为医生不应该成为终结生命的工具。

而尊严死亡,强调的是在维持患者尊严的前提下,以合理的医疗手段来缓解病痛,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医学伦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促进尊严死亡的实现。

伦理问题二:器官捐献与道德约束器官捐献是一种在生命结束时,将自己的器官用于他人生命延续的行为。

尽管这是一种伟大的慈善行为,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伦理问题。

首先,如何确保器官捐献是自愿的,而非被迫的?其次,如何保证捐献者以及捐献者家属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此外,如何在保证器官捐献合法性的前提下,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医学伦理学应当以保护捐献者的自由意愿和尊严为中心,倡导建立健全的器官捐献制度,并致力于推广器官捐献的伦理观念,以便更多人参与到器官捐献中。

伦理问题三:临终关怀与病人权益临终关怀是指面向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提供身心灵的关怀与支持。

在临终关怀中,医学伦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权益和人格尊严。

过度治疗、无效治疗及患者痛苦治疗等问题是临终关怀中常见的伦理困境。

医学伦理学旨在帮助医生明确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何时停止治疗,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痛苦缓解措施,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心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伦理问题四:断绝维持生命支持的伦理考量断绝维持生命支持是指在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情况下,主动中止生命维持措施。

这个问题涉及家属、医生和伦理学家之间的合作和探讨。

医学伦理学应当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伦理指南,帮助医生和家属做出正确的决策。

安乐死的伦理透析

安乐死的伦理透析

安乐死的伦理透析安乐死是指在不给予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的情况下,让患者自然地结束生命。

这个话题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将从伦理角度对安乐死进行透析。

安乐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社会,安乐死的合法化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通过了安乐死法案,允许患者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安乐死,而其他国家则禁止安乐死。

从伦理角度来看,安乐死的道德性质存在争议。

一方面,安乐死可以减轻患者无法治愈的痛苦,让他们在尊严和舒适中离开这个世界。

另一方面,安乐死也可能会被滥用,导致不人道的行为。

因此,需要对安乐死进行法律规范和监管,确保其合法性和安全性。

在法律方面,安乐死的合法化需要考虑到医学、法律和人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医生需要确诊患者患有无法治愈的疾病,并确保他们已经充分了解了安乐死的含义和后果。

其次,法律需要明确规定安乐死的适用范围和申请流程,避免出现滥用的情况。

最后,国家需要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人权,允许他们在满足法定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安乐死。

安乐死在文化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安乐死的看法存在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安乐死被视为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安乐死则被视为对生命的亵渎和否定。

因此,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提高公众对安乐死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

个人认为,安乐死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被接受的。

首先,患者应该拥有自主权来决定自己的生命,不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和侵害。

其次,医生应该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是否已经达到了无法治愈的程度。

最后,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患者的权益以及避免出现滥用的情况。

在实施安乐死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准则。

我们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安乐死不仅是对个体的选择,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安乐死的制度建设,以确保其对社会和个体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安乐死

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安乐死

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 安乐死安乐死作为近年来在医学伦理学领域一个讨论的重点话题,一直广受大家的关注, 在医学事业单位等考试中也作为高频考点出现。

本文从事业单位的考试出发, 结合实际案例对安乐死进行分析, 以帮助广大考生理解记忆该部分内容。

今天医疗研究院为大家总结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之安乐死, 希望能给广大考生复习以帮助。

【案例】患者李某, 男, 40岁, 因患肝癌转移在家接受一般性治疗。

由于患者疼痛难忍, 多次恳求妻子王某帮他结束生命。

夫妇俩平日感情深厚, 王某不忍丈夫在生命的晚期再经受这些痛苦, 于是王某含泪给丈夫。

服了农药, 丈夫不久死亡。

事后李某的弟弟向法院起诉王某, 结果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伦理分析】1、患者在癌症晚期疼痛难忍的情况下求妻子结束其生命, 这确是令妻子为难的事情, 但妻子在医学和法律上的无知, 反而又使患者本已痛苦的身心倍受煎熬。

2、安乐死目前虽无法律, 但安乐死是否符合道德还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领域, 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 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 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 经医生认可, 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患者寻求安乐死需满足以下条件:患者疼痛难忍、疾病晚期、有诚挚解脱之意愿、家属同意。

本案例中, 家属中成员未达成一致意见, 而且死亡方式上也不舒适, 患者很痛苦, 这便触犯了法律。

3、一般来说, 法律和道德是一致的,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依据, 法律为道德提供, 但有时二者并不一致。

本案例中患者的妻子本质上是为丈夫提供帮助;自己忍受精神的痛苦而帮助丈夫死亡, 道德上值得人们同情, 但是, 在法律上她考虑得不周全, 与法律相抵触, 事先未解决好可能存在的纠纷, 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是未处理好医学中法律与道德关系之苦果, 也是后人应吸取教训的。

更多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请关注!。

生命伦理辩论辩题

生命伦理辩论辩题

生命伦理辩论辩题正方,生命伦理辩题,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

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安乐死应该合法化。

首先,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

安乐死的合法化可以给那些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或慢性病的人一个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能够在不必承受极端痛苦的情况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符合人权和自由意志的原则。

同时,安乐死的合法化也可以减轻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的负担,让他们不必见证患者长时间的痛苦和折磨。

此外,安乐死的合法化可以避免一些不人道的情况发生。

有些患者因为医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被延长生命,但是却无法获得治愈。

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陷入长期的痛苦和折磨中,对于他们来说,安乐死可能是一种解脱。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安乐死并不是对生命的蔑视,而是对痛苦的怜悯。

”。

最后,安乐死的合法化可以避免一些不人道的情况发生。

有些患者因为医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被延长生命,但是却无法获得治愈。

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陷入长期的痛苦和折磨中,对于他们来说,安乐死可能是一种解脱。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安乐死并不是对生命的蔑视,而是对痛苦的怜悯。

”。

反方,生命伦理辩题,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

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首先,安乐死的合法化可能会滑向滥用的风险。

一旦安乐死合法化,就会给一些不道德的人提供机会,可能会利用安乐死来解决一些不道德的目的,比如财产继承、家庭纠纷等。

这样的滑坡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安乐死的合法化可能会给医生和家庭成员带来道德困境。

医生可能会面临着是否执行安乐死的抉择,而家庭成员也可能会面临着是否支持患者进行安乐死的抉择。

这样的道德困境可能会给医生和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困扰。

最后,安乐死的合法化可能会削弱对患者的治疗和关怀。

一旦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导致一些医生和家庭成员放弃对患者的治疗和关怀,而选择安乐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样的结果是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医疗伦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荷兰有许多老人越来越不相信为他们治病的医生,甚至对亲 属也不相信,他们单独或者结伴越境逃往其他国家,以免遭受安 乐死,在最近四个月里面已经有三万荷兰老人进入德国
少医生联合亲属操纵老年人的生命。根据调查,
在接受安乐死的案例中,41%的死亡者是由亲属 提出结束患者痛苦的合法死亡,其中有11%案例 中患者死亡前还保持清醒的意识,而且有能力 做出决定,但是没有人问过它们是否愿意死去。 根据这份报告指出的更令人担心的情况是,有 1\3安乐死案例是因为家属没有能力继续为病人 治病,以使他们活到临终。
小z
Logo here
公共政策学家
存在根本区别
1、被动安乐死,患者死于疾病,主动安乐死,患者死 于另一人的行为。 2、主动安乐死排除了纠正误诊的可能,而撤消或终止治疗,还有发 现、纠正误诊的可能。
中国禁止主动安乐死,允许被动安乐死。重症病人可以以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要求被 动安乐死。当病人因病重无法表达意愿时,其亲属可以代替他做出决定。
05
安乐死的历史与现状
公元前300年
斯巴达人为了保持健康和活力,处死生来就存 在病态的儿童。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中表示 支持这种做法。
小z
Logo here
1976年
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一次安乐死国际讨论会, 1980年,“国际死亡权利联合会成立”
十六世纪
西方乌托邦的倡导者托马斯-莫尔认为,痛苦难 忍、救治无方的病人应该允许利用药物无痛苦 地自杀。
反对安乐死
13
现有观点
伦理
小z
Logo here
从伦理方面讲,公民在遭遇非常的不可逆的身体疾病痛苦,
自愿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条件下实施“安乐死”,本身也是 合乎道德的。宋功德认为,在这方面法律应该体现人性化。 赵功名表示,伦理原则是支持安乐死的。该作法尊重了临终 病人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相反,违反病人自主原则,是不
06
安乐死的历史与现状
2002年
5月16日,比利时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安乐 死合法化的国家。我国于1989年在上海举行了 第一次有关安乐死的学术研讨会。由于安乐死 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 学等诸多方面,中国大陆至今(2017年)尚未 为之立法。
小z
Logo here
截止2012年
10
中国安乐死立法之路
第一次尝试
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最早在全国人大上提 出安乐死议案的是严仁英和胡亚美,两人分别 是中国妇产科和儿科的泰斗,他们在议案中写 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 病人受痛苦的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的安宁 的结束他们的生命
小z
Logo here
第二次尝试
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 大代表联合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公顷尽 快制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主动安乐死
教组织都表示赞同,而且在临床医学实践中
也一直应用着,人们对其争议不大。
亡者,没有能力作出安乐死选择,他们被无痛苦的
结束生命,完全是出于监护人对患者意愿的诠释。 包括对患有严重残疾的儿童的处置和撤销对植物人 水和营养物的维持。
02
主动和被动安乐死的区别
道德哲学家
无本质区别
它们的动机都是相同的。两者都属于有意,但又是无可奈何的 行为。杀死和让其死在道德上是相同的。
三万荷
兰老人
Sanfa
出国躲 安乐死
08
婴儿安乐死合法化
小z
Logo here
荷兰规定实施安乐死的病人必须是病痛达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而且缺 乏缓解病痛的治疗方法,才能实施。但是人们对于这一法律的解释出现 了偏差,甚至只要有病人叫喊疼痛时,就可以成为法律依据,并让他死
亡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荷兰人的宽容简直让人惊叹,在对成年人实施安
符合病人利益,另外,实行安乐死,把有限的资源过多地用
于临终病人身上而使他人得不到应用的治疗,是不公正的。 安乐死有利于病人的最佳利益。他建议,国家可在某个地区、 省、市等局部性地点制定有关规范性规定和条例,加强个例 研究,作为试点积累经验,然后才逐步向全国推广。
法理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徐景和认为,《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 “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现在欧洲一些国家 所实行的“安乐死”立法都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所作的选择。因此,认为“安乐死”有背宪法,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博士宋功德提出,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 中看,做到这点有点不现实。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也有专家认为:宪法这一条款,仅仅体现了国家有帮助公民延续生命的责任,但这一点既不意 味着国家可以强制公民延续自己的生命,也不意味着国家不能帮助公民结束自己的生命。
目前(截至2012年)已立法容许安乐死的地方 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美国的俄勒 冈州、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07
荷兰安乐死立法现状
安乐死立法
德国格丁根大学最近一份调研报告对荷兰出现 的7000起安乐死案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
小z
Logo here
荷兰是最早试行安乐死合法的国家。在荷兰每年有4000被安乐死,
04
怎样实施安乐死?
小z
Logo here
注射氰化物
12-34%
注射催眠剂使患者入眠的 情况下,注射氰化物导 致患者死亡。
注射氰化物
34-67%
口服安眠药品使患者入眠,再注 射有呼吸 抑制作用的中枢麻 醉剂,通常指一些会导致窒息 的 强力镇静药品。
注射氰化物
12-34%
先让患者以麻醉剂沉睡,再注射 凝血剂堵塞静脉。
我国学者对安乐死的定义
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 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 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01
安乐死的分类
小z
Logo here
主动安乐死是对肉体和精神上遭受极端痛
苦的人实施的一种直接的、旨在仁慈的提前结束生 命 的行为。又分为:
乐死合法之后,如今,这个国家进一步允许婴儿实施安乐死合法化,
安乐死是一种解脱
家住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弗兰克和安妮塔的女儿查诺出生了,可是这
个孩子患有一种不能治愈的病症,他们知道这个孩子活不长,还是努力 的想让孩子多活一些日子,可是。孩子的痛苦让他们更加痛苦。37岁的 安妮塔说:我们做了足够的努力,她老是哭,我每一次触摸对她都是一 种伤害,夫妻俩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死亡。这对他们和孩子都是 一种解脱。最后,医生沃哈根也同意了在孩子七个月大小的时候帮助她 死亡。虽然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死仅过了父母和医生的首肯。但是对于儿 童实行安乐死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被动安乐死被动安乐死:是指在认定
被动安乐死
治疗不再有效的情况下,停止使用延续生命
的器械或维持生命的治疗措施,仅采取止痛 办法,按病人意愿停止疗程,使其自然死亡。 目前,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以及宗
1、主动自愿安乐死:是指被无痛苦结束生命的人,
在头脑清醒时,有这样的要求。一般来说,人们谈 论的安乐死是指主动自愿安乐死。 2、主动的非自愿安乐死:是指重病者或者濒临死
生命质量与价值的冲突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生命是无价的,人不可能死而复生。通常把尊重 人的生命维护人的生命反对任何形式侵害生命称之为“生命神圣”。
12
安乐死是否应该被接受
赞成安乐死
1、本人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与其任其痛苦不堪,患者受不了痛 苦折磨之下采用服毒、自缢、跳楼、 割脉等残忍方式自行结束自己的生 命,不如以安乐死的方式使之安详、 尊严地离世。 2、患者家属来说可以解除他们心 理、精神与经济上的负担。 3、社会而言也符合社会公益原则。 使有限的卫生保健资源用于多数人 必要的常规医疗服务。
小z
Logo here
1、如何去界定某人的病情已到了 可以实施安乐死的程度 2、实施主动自愿安乐死会不会变 成“解决”患有难以治愈疾病病人 的合法办法呢,不会成为医疗技术 的一部分为人们所接受。 3、使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角色 混淆 4、易使患者产生医务人员草率医 治不负责任的忧虑,削弱医患间信 任合作的基础。
03
主动、被动安乐死
小z
Logo here
李燕,一个提交《安乐死申请》议案的女孩。 她,28岁,从1岁起就得了一种医学界称之为“超级癌症”的“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直到6岁才确诊,就是说,她的肌肉吸收不 了养分,最终导致肌肉和各种器官萎缩。到现在,她的全身只有头 和几根手指能够微微动,“我吃饭妈妈喂,我上厕所她抱,我睡觉 她要一夜给大大小小翻十多次身。” 28年,她就是这样活下来的。 她坐在轮椅上,头发清洁,向陌生人微笑,还学会了画画——虽然 画一朵花要用5个小时。她想通过全国两会代表帮她提交《安乐死 申请》议案。她把这个愿望发到了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的 博客(blog)里,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关注。她说:“我爱生命,但我 不愿活”。 她说她有信心活到40岁,但是她恐惧,“我必须死在父母的前面, 否则我的生活会很惨,我会变得很脏、很臭、很难受,而且我那时 候的生活限制要比现在的限制多上百倍千倍,我承受不起更不想那 样的死去,我很恐惧那样死去„„” 面对即将枯竭的生命,是终结还是延续?
第三次尝试
1995年第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四份有 关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第四次尝试
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 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立法 的尝试,在随后的于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 国安乐死学术讨论上,多数代表用户安乐 死,个别代表更是觉得立法迫在眉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