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工概论教案1-1
能源化工课程

能源化工课程一、课程介绍能源化工是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工制造出各种能源和化工产品的学科。
能源化工课程是针对能源化工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能源化工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能源化工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 掌握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主要原料的采集、运输和加工制造方法;3. 熟悉各种能源和化工产品的生产流程及其应用;4. 具备基本实验技能,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并分析实验结果;5.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能源化工概述:介绍能源化工领域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2. 能源采集与加工: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主要能源原料的采集、运输和加工制造方法。
3. 化工产品生产:介绍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流程及其应用,包括石油化工、煤化学、气体化学等。
4. 能源与环境:探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保技术在能源化工领域的应用。
5.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包括样品制备、分离纯化、分析测试等。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PPT展示等方式,传授基本概念和知识;2.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3. 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4.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或书籍,扩展知识面。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成绩等;2. 期中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前半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4. 课堂表现: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能源化工》(第三版),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 参考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基础》(第二版),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3. 实验设备:包括分离纯化设备、分析测试仪器等;4. 实验材料:包括各种化学试剂和样品。
高中化学有关能源的教案

高中化学有关能源的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能的概念,掌握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了解不同能源的使用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化学能的概念、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不同能源的使用及环境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化学能转换公式计算能量转化的问题,理解能源选择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化学能、电能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转化过程。
2.提出引导问题: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二、讲解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15分钟)1.介绍化学能的概念,并讨论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
2.讲解化学能转化公式及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能转化的基本原理。
三、探究不同能源的使用及环境影响(20分钟)1.分组讨论不同能源的使用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化石能源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挑战。
四、应用练习(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目,提升对化学能与能源转化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5分钟)1.复习化学能的概念及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2.强调能源选择对环境的影响,提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手段: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教学评价:课堂参与、练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拓展延伸: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操作转换化学能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注:此为化学高中课堂教学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要求进行调整。
《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能源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能源工程的基本概念、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能源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支持。
二、教学内容1. 能源工程概述- 能源工程的定义和范畴- 能源工程的重要性和作用- 能源供需形势分析2. 能源类型与能源转化- 常见能源类型及其特点- 能源转化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能源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与效率问题3. 能源技术与应用- 火力发电技术与设备- 水力发电技术与设备- 核能技术与设备- 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 能源储存与输送技术4. 能源系统与能源管理- 能源系统的组成与运行原理- 能源管理与优化方法- 能源政策与环境影响5. 能源工程实践案例- 国内外典型能源工程案例分析- 能源工程实践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结合实践案例分析- 班级讨论与小组合作- 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四、教学要求- 具备基本的大学物理和化学知识- 具备基本的数理思维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五、考核与评价-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出勤、课堂参与、课堂小测、课堂作业等- 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六、参考教材- 《能源工程概论》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20年。
- 《能源工程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七、其他事项- 请学生提前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具和实验材料- 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保持课堂秩序和研究氛围- 学生请按时参加实验课程并佩戴相关安全防护用品- 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以上内容仅为课程大纲的基本框架,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根据教学需要做适当调整,教师保留做出修改的权利。
能源化学工程的概论第一章共123页

人类所认识的六种能量形式
• 机械能 动能:物体运动的能量 位能:物体因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 热 能:一种与温度有关的能量形态 • 电 能:以电流电压呈现的能量 • 辐射能:以电磁波方式呈现的能量 • 化学能:食物、化石燃料等物质储存的能量 • 核 能:粒子相互作用而释放出的能量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核能的利用
世界能源结构发生的第三次转变: 石油和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是:核裂变和核聚变
用中子轰击铀235时,铀核会分裂成大小差不多 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核裂变。
1kg铀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大 约相当于2500t的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能量.
能源化学与能源化工概论
主讲:刘艳娜 邮箱:nuo2019yahoo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能源简介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太阳能 氢能 生物质能与地热能 燃料电池 其他能源
第一章 能源简介
1.1 能源及其分类 1.2 能源利用史 1.3 能源的作用 1.4 能源储量及消费 1.5 能源化学 1.6 能源与环境 1.7 能源发展趋势
地球热 地震,火山活动,地下热水和地热蒸气, 能 (包括温泉和沸泉),热岩层
原子能 铀,钍,硼,氘
第三类能源(来自地球和 其它天体的相互作用)
潮汐能
二次 电能,氢能,煤油,汽油,柴油,酒精,甲醇,丙烷,苯胺,肼, 能源 氨,硝化棉和硝化甘油,黑色火药等。
有关能源的国际组织
国际能源机构(国际能源署、国际能源组织)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能源概述-粤教版选修1-2教案

能源概述-粤教版选修1-2教案一、知识目标1.理解能源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能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及现代能源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3.了解并掌握现代能源技术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4.反思自己的能源消费行为和对可持续能源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1.能源的概念及分类。
2.现代能源技术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3.可持续能源的概念与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能源消费行为。
2.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能源的概念与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探究法3.自主学习法五、教学过程1.概念澄清:1.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能源的概念。
2.分类介绍主要的能源种类。
2.能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及现代能源的发展背景与现状1.请同学们探究自己所熟悉的能源,了解发展历程及现状。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可持续能源的现状。
3.现代能源技术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1.团队合作探究现代能源技术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2.分享探究结果。
4.个人行为的影响和可持续能源的贡献1.分析个人行为的影响,并探究如何通过行为改变减少能源消耗。
2.探究可持续能源的贡献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为了能够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我们会使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和分享的方法来鼓励参与和交流。
2.考试可能会包括已经涉及到的主要主题,包括能源概念,可持续能源,现代能源技术,以及影响个人能源消耗和途径减少消耗的行为。
考试形式可能包括答题和阅读理解等。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并注重个人思考和反思。
我们把学习科学和探索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价值,而不是简单的流传知识。
高中化学能源物质总结教案

高中化学能源物质总结教案
主题:化学能源物质总结
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能源物质,理解其在能源转化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化学能源物质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在能源转化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化学能源物质的反应机制和能源释放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回顾能源的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课的主题:化学能源物质总结。
二、讲解(15分钟):介绍化学能源物质的种类和特点,包括但不限于燃料、化学电池
和化学发电机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结合实际案例讨论不同化学能源物质在能源转化中的作用和
应用,如汽车燃料、电池等。
四、实验操作(20分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演示化学能源物质的反应过程以
及能源释放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加
深对化学能源物质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包括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思考题或完成实验报告等。
七、课堂检测(5分钟):进行简单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能源物质及其在能源转化中
的作用,增加对化学能源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的意识。
能源概论课程设计

能源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能源概念及其应用的基础课程。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能源状况,掌握能源消耗、转换和利用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类能源的发展,认识能源安全问题,学习可再生能源技术等。
二、课程目标1.理解能量的概念,并认识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熟悉不同能源的发展现状、问题与优势,理解能源转化及机理。
3.掌握基本的能源利用技术和应用案例。
4.了解能源政策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能源的安全问题。
5.学习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能源基础知识1.能量的概念2.能源分类3.能源与经济关系4.能源转化与机理第二章化石能源1.石油、天然气、煤的分布与储量2.燃烧及其环境影响3.化石能源的消耗现状与问题第三章核能1.核反应基本原理2.核电站技术及其应用3.核能与安全问题第四章可再生能源1.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基本性质2.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前景3.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环境和社会问题4.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应用实例第五章能源政策与应对策略1.能源政策及其发展趋势2.能源安全问题与应对措施3.能源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以及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
初步计划以每周一次的授课形式进行,课间讨论与作业设计亦将分别为本课程的重要环节。
五、学习要求及评分1.学生应认真听讲和做好笔记。
2.课程设计中会布置论文或小组项目作业,学生应按时提交。
3.期末考试将占总成绩的50%。
4.讨论次数、作业质量、小组项目、参与度等占总成绩的50%。
六、参考教材1.《能源概论》(第4版)。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2.《能源概览: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看》。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
3.殷鸿福.《能源:挑战与机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七、教学日程安排课程章节授课内容时间第一章能源基础知识第1周第二章化石能源第2-3周第三章核能第4-5周第四章可再生能源第6-8周第五章能源政策与应对策略第9-12周—综合提高第13周八、总结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学一年级能源工程课程教学案

大学一年级能源工程课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能源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系统学习和能力训练,使他们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能源工程的概念和定义;2. 掌握能源转换的基本原理;3. 熟悉各种能源的特点、产业链和开发利用方式;4. 理解和掌握能源工程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5. 具备分析、解决能源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能源工程导论1.1 能源工程的定义与范畴1.2 能源转换与能源系统1.3 能源工程的历史与发展2. 传统能源2.1 煤炭资源与利用2.2 石油资源与利用2.3 天然气资源与利用3. 可再生能源3.1 风能资源与利用3.2 太阳能资源与利用3.3 水能资源与利用3.4 生物质能资源与利用4. 核能与核工程4.1 核能的基本原理与应用4.2 核能与环境影响4.3 核工程的安全与管理5. 能源工程与环境5.1 能源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5.2 能源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实践5.3 能源工程与气候变化三、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能源工程领域的图表、实验结果和模拟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形成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与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能源工程技术和实际工作,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5. 课堂互动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问、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与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平时评价,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评价:设置期中考试,覆盖学期内所学内容,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期末考试,覆盖整个学期的内容,占总评成绩的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1.能源及其分类
二、一二次能源分类法
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
一次能源加工或转换而转变了 形态的能源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电力,蒸汽,柴油,汽油,煤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波浪 油,焦炭,沼气,重油,酒精,
能,水力,核能,生物质能, 石油液化气,氢气,甲醇,炸
根据其来源可分为: 矿物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核燃料(如铀、钍等) 生物燃料(如木材、秸秆、沼气等) 化学燃料(甲醇、酒精、丙烷、铝、镁 等)
根据其形态可分为: 固体燃料(如煤炭、木材等) 液体燃料(如汽油、酒精等) 气体燃料(如天然气、沼气等)
燃料能源的利用途径主要是通过燃烧将其中所含的各种 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热能。燃料能源是人类的主要能源。
17
1.能源及其分类
五、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
非燃料能源 无需通过燃烧而直接提供人类使用的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非燃料能源所含有的能量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光能、热能
等。
18
1.能源及其分类
六、商品能源与非商品能源
➢ 商品能源 具有商品的属性,作为商品经流通环节而消费的能源。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电力等。
4
1.能源及其分类
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三大基础): 物质(或称材料) 能量(或称能源) 信息
哈佛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安瑟尼•G•欧廷格教授 把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的关系描述为:
5
1.能源及其分类
科学史观: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没有物质,世界便虚无
飘渺;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3
引言
➢ 能源化工?
能源化学工程的缩略。
跟石油、煤炭、风能、水能等能源有关的化工工艺过程,通
过这类工艺,对能源的后续加工,使之成为可为人类所利用
的资源。
➢ 能源化工的重要性
新兴的专业
常规能源(煤炭)在未来将仍旧处于主导地位,其开采及加 工的工艺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非常规能源的利用也依赖于化工技术的发展。
15
1.能源及其分类
四、常规能源与新能源
➢ 常规能源 以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为基础,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 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能等一次能源,以及煤气、焦炭、汽油、
酒精、电力、蒸汽等二次能源都属于常规能源。
➢ 新能源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
10
1.能源及其分类
能源单位换算
国际单位
11
1.能源及其分类
分类法 ➢ 来源分类法 ➢ 一、二次能源分类法 ➢ 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分类法 ➢ 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分类法 ➢ 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分类法 ➢ 商品能源与非商品能源分类法 ➢ 含能体能源与过程能源分类法 ➢ 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分类法
地热能,潮汐能
药,煤气
14
1.能源及其分类
三、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分类法
➢ 可再生能源 自然界可连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 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生物质能、水力能、
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 非再生能源
不能连续再生的、短期内无法恢复、可耗尽的能源。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裂变核燃料铀等都是经过自 然界亿万年演变形成的有限量能源,它们不可重复再生, 最终可被用尽。
12
1.能源及其分类
一、来源分类法
(1)来自地球外天体的能源,如太阳能及宇宙射线 1)太阳能直接辐射产生能源(狭义太阳能) 2)经生物质转化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
草木、 沼气等矿物燃料。 3)经空气或水转化的能源:风能、水能、海洋能等。
(2)地球本身蕴藏的能源(地热能和核能) 1)地震、火山;地热水或地热汽、岩浆;热岩层;核能
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系统地研究开发,但是尚未大规模使用的能源。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都属于新能源。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新能源将成为世界 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成为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
16
1.能源及其分类
五、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
➢ 燃料能源 用作燃料使用,主要通过燃烧形式释放热能的能源。
能量则是物质运动的度量。
爱因斯坦著名质能转化方程表征了物质和能量之 间的相互转化 :
E mc2
6
1.能源及其分类
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 ①能源的人均占有量; ②能源构成; ③能源使用率; ④能源对环境的影响
7
1.能源及其分类
能量的定义 物质的属性 物质运动的度量 作功的能力
能量的形式 机械能 热能 电能 辐射能 化学能 核能等
2)能源的实物量单位:用能源的实物量来表示,如煤用吨 (t),石油用(桶),天然气用立方米(m3)。
3)当量单位:
用能源的当量值表示,常见的如煤当量ce(coal equivalent) 和油当量oe (oil equivalen)。 “标煤”:低发热值为7000 Kcal/kg的煤 “标油” :低发热值为10000 Kcal/kg的油。
➢ 非商品能源 不作为商品交换的能源。
常指来源于植物、动物的能源,如农业、林业的副产品秸 秆、薪柴等,人畜粪便及由其产生的沼气,太阳能、风能或未并 网的小型电站所发出的电力等。
非商品能源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占有很大的
比重。
19
1.能源及其分类
七、能体能源与过程能源
能源化工概论
讲课老师:刘凤 邮箱: 手课机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 教材:陈砺学、时王:红32林学、时方(利2学国分等)编《能源概论》化 学工业出版社
课程主要内容
2
第一章 概论
1. 能源及其分类 2. 能源利用史 3. 能源的作用 4. 能源储量及消费 5. 能源化学 6. 能源与环境 7. 能源发展趋势
能量基本属性 状态性 可加性 转换性 传递性 做功性 贬值性。
8
1.能源及其分类
➢ 能源是能量的来源或源泉。 ➢ 能源定义: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某种
形式能量的资源称为能源 (Energy Sources)。
9
1.能源及其分类
能源计量单位
1)能量单位(用热功单位来表示英国热量 单位(BTU, British Thermal U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