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理论基础第一章
网络安全(第一章)

“Flash” Threats
“Warhol” Threats
Blended Threats
几秒钟
几分钟 几小时
几天 几周/几个月
e-mail Worms
Macro Viruses File Viruses
90年代初 90年代中 90年代末
2000
2003 2004
时间
两种安全防护模型
① 响应式安全防护模型:基于特定威胁的特征,目前绝大多数安全产品均
“纵深防御策略”DiD(Defense-in-Depth Strategy)。
在信息保障的概念下,信息安全保障的PDRR模型的内涵 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信息安全保密,而是保护(Protection)、 检测(Detection)、响应(Reaction)和恢复(Restore)的有 机结合。 信息保障阶段不仅包含安全防护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增加 了主动和积极的防御观念。
通信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单机系统的信息保密阶段 网络信息安全阶段 信息保障阶段
单机系统的信息保密阶段
信息保密技术的研究成果:
① 发展各种密码算法及其应用:
DES(数据加密标准)、RSA(公开密钥体制)、ECC (椭圆曲线离散对数密码体制)等。 ②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模型和安全评价准则: 访问监视器模型、多级安全模型等;TCSEC(可信计
存储空间资源,使服务器崩溃或资源耗尽无法对外继续提供
服务。 拒绝服务攻击(DoS,Denial of Service)是典型的阻塞类
攻击,它是一类个人或多人利用Internet协议组的某些工具,
拒绝合法用户对目标系统(如服务器)和信息的合法访问的 攻击。
常见的方法:TCP SYN洪泛攻击、Land攻击、Smurf攻击、
第一章信息论基础PPT课件

2021
43
信息传输和传播手段经历了五次重大 变革:
1 语言的产生。
2 文字的产生。
3 印刷术的发明。
4 电报、电话的发明。
5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 合,促进了网络通信的发展。
2021
44
1.3 信息传输系统
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彼时彼地精确地或近似地再现此时此 地发出的消息。
各种通信系统,一般可概括的统计模型: 信息传输系统模型
2021
17
语法信息
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部分。
语义信息
考虑其中含义因素的部分。
语用信息
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部分。
2021
18
1.1 信息的概念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 三大要素。 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分 布的不均匀程度,或者说信息是关于 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
2021
19
信息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
2021
15
认识论比本体论的层次要低,因为
认识主体具有感觉能力、理解能力和 目的性,所以从认识论层次上研究信 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就 不再像本体论层次上那样简单,他必 须考虑到形式、含义和效用。
2021
16
全信息
同时考虑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 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 论层次信息。
信源
信源译码器 信道编码器
等效干扰 信道
等效信源 等效信宿
信
干
道
扰
源
信宿
信源译码器 信20道21 译码器
45
这个模型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信源 信源是产生消息的源。
2. 编码器 编码器是将消息变成适合于 信道传送的信号的设备。
第一章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GB5:访问验证保护级
B3:安全区域
E5:形式化分析
EAL6:半形式化验证设 计测试
--
A:验证设计
E6:形式化验证
EAL7:形式化验证和测
试
知识链接信息保障PDRR模型
Protect
Detect
Restore
React
网络安全与黑客攻防技术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尧刚华
课程简介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包括信息安全、网络安
全、病毒、黑客以及基本网络技术等。
基本的黑客攻击技术:包括基本命令、扫描、
监听、入侵、后门、隐身、恶意代码等。
基本的防御技术:包括系统安全、加密、防火
墙、隔离闸、入侵检测、IP安全、Web安全等。 目的是使同学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网络基本知 识,掌握初步的黑客攻击技术,提高网络安全意 识。
邮政系统的分层结构
发信者 书写信件 贴邮票 送邮箱 收集信件 盖邮戳 信件分拣 邮局服务业务 邮局服务业务 通信者活动 通信者活动 阅读信件 收信者
信件投递 信件分拣
信件打包 送运输部门
邮局转送业务
邮局转送业务
分发邮件 邮件拆包
路由选择 运输
转送邮局
运输部门的运输路线 接收邮包
分层的优点
各层功能明确,且相互独立易于实现。 各层之间通过接口提供服务,各层实
是网络安全橙皮书。
自从1985年橙皮书成为美国国防部的标准以来,
就一直没有改变过,多年以来一直是评估多用 户主机和小型操作系统的主要方法。
类别 级别
名称
主要特征
D
C
D
C1 C2
低级保护
通信网理论基础概述

动电话的用户超过固定电话用户
用户数 (单位:百万)
Source:ITU ICT key indication
00
00 03年,在国内和国际上移动
00 00
00
电话的用户都超过固定电话的 用户
世界移动电话用户
00
00 Penetration:
世界固定电话用户
00 Fixed 24.9%; Mobile 25.9%
HDSL——高速数字用户环路 两对电话线 提供E1速率接入 误码<10-7(传输距离3km)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克服近端串话 •每对线上E1速率
ADSL-NT
µçО Ö Ô¶¶ËÄ£ T
1.5-6Mb/s
R
VOD
¿é R 16-640Kb/s
T
POTS
Set-
POTS 16-640Kb/s
通信网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章 概述
一、通信系统与通信网
点点——通信系统 (含发端机 、 信道、 收端机)
二个用户:双工系统(正向传,反向传) n 用户 n(n-1)
半双工系统(时分使用正反向) n 用户 n(n-1)/2
半工系统
提高效率——转接、交换——联网
通信网——通信系统的系统: 含所有通信设备,协议、标准
四、通信网的发展
世界三大网
电信部门:话音、数据 广电部门:同轴入户(700M),但单向 互联网: •发展活跃
•文字、数据、图像、话音 •问题:速度瓶颈,实时性差
三网竞争 域名,IP地址
种通信技术的发展:
X.25 链路层逐段ARQ,可靠,无差错时延大,节点 理复杂,不能传图、话
帧中继 简化差错控制,取消逐段ARQ,把复杂处理 向网络末端和用户
王燕凌电网络 - 第一章 网络理论基础资料

第一章 网络理论基础第一节 网络及其元件的基本概念一.网络基本表征量 1. 分类基本变量:)()()()(t t q t i t u ψ高阶基本变量:βαβα,()()(i u 是不为0,-1的任意整数)基本复合量:)()(t w t p2.关系ττd i t q dtt dq t i t ⎰∞-==)()()()( (1-1-1)ττψψd u t dtt d t u t ⎰∞-==)()()()( (1-1-2))()()()(t i t u dtt dw t p == (1-1-3)τττττd i u d p t W tt ⎰⎰∞-∞-==)()()()( (1-1-4)二.多口元件和多端元件 1.二端元件 多端元件 (1) 二端元件: R 、L 、C元件约束为一个方程描述,两个独立变量。
(二端网络:一个方程描述,两个独立变量。
)(2) n 端元件:有n -1个电流和n -1个电压是独立变量,共(2n -2)个,有n -1个约束方程。
2.多端元件和“端口”的概念 (1)“双口”是最简单的多口。
(2)端口:端口电流相等。
条件:端口与端口之间无任何联系。
例: N 1不是双口网络,N 2 是双口网络。
3.n +1端元件与n 端元件等效 (p2图1-1-1)例:三极管任选一点为参考点,则为二端口元件。
三.容许信号与赋定关系1. 容许信号偶(Admissible Signal Pair ) p2或:元件给定的电流(压)时的电压(流)值,记{})(),(t i t u ,是一对激励和响应的关系。
2. 赋定关系(Constitutive Relation ) p2 四.网络及其元件分类依据 1. 集中参数元件 p3分布元件附:均匀传输线特性方程:p3 本书只讨论集中参数网络。
2. 时不变元件(Time-invariant )时变元件(Time-varying ) (1) 定义:p3 (2) 应用例1:判断独立电压源t E t u ωsin )(=是否是时不变元件。
北邮-田宝玉-信息论基础-第一章

仙农在1948年指出 :
“ 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一点精确地或近似地恢复 另一点所选择的消息。通常,这些消息是有含义 的,即它对于某系统指的是某些物理的或概念的 实体。这些通信的语义方面与通信问题无关,而
重要的方面是实际消息是从一个可能消息集合中
选择出的一条消息。”
可见,仙农在研究信息理论时,排除了语义 信息与语用信息的因素,先从语法信息入手,解 决当时最重要的通信工程一类的信息传递问题。 同时他还把信源看成具有输出的随机过程,所研 究的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遵循某 种概率分布。因此仙农信息论或经典信息论所研 究的信息是语法信息中的概率信息。
信 息 论 即 仙 农 (Claude Edwood Shannon, 1916—2001 ) 信 息 论 , 也 称 经 典信息论,是研究通信系统极限性能的理 论。从信息论产生到现在几十年来,随着 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信息论的 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论的基本思想 和方法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在人类社会 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理论在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还会发挥更大 的作用。
第一层:通信符号如何精确传输?(技术问题) 第二层:传输的符号如何精确携带所需要的含义? (语义问题) 第三层:所接收的含义如何以所需要的方式有效地 影响行为?(效用问题)
• Weaver认为仙农的工作属于第一层,但他又证明 仙农的工作是交叉的,对第二、三层也有意义。
• 信息是认识主体(人、生物、机器) 所感受的和 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状态变化的方式。
可见,信息收集组是根据所得到的消 息提取出语法信息,信息处理组是根据所 得到的语法信息提取出语义信息,而信息 分析组是根据所得到的语义信息提取出语 用信息。 可以看到,研究语义信息要以语法信 息为基础,研究语用信息要以语义信息和 语法信息为基础。三者之间,语法信息是 最简单、最基本的层次,语用信息则是最 复杂、最实用的层次。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一问答题: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答: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那时,人们开始将彼此独立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完成了数据通信技术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研究,为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做好了准备,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应该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谈起。
ARPANET 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研究成果对促进网络技术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可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谈起。
70年代中期,广域网、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发展迅速,各计算机厂商纷纷发展自己的计算机网络,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标准化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推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网络协议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计算机网络理论体系的形成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也面临着TCP/IP的严峻挑战。
第四阶段要从20世纪90年代谈起。
这个阶段的典型技术是Internet与异步传输模式。
Internet作为世界性的信息网络,在当今经济、文化、科研、教育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A TM技术为代表的高速网络技术发展,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准备。
2.什么是公用数字网PDN?为什么要发展公用数字网?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开始出现由邮电部门或通信公司组建和管理的公用分组交换网,即公用数据网PDN。
公用分组交换网为计算机网络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通信条件,它可以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
3.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特征?答:(1)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2)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
(3)联网激素啊你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
4.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答:从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角度看,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
《Internet技术与应用》第一章 Internet基础

根据不同层次的抽象分层; 每层应当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 每层功能的选择应该有助于制定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 各层边界的选择应尽量减少跨过接口的通信量; 层数应足够多,以避免不同的功能混杂在同一层中,但也不能太多, 否则体系结构会过于庞大。
随着TCP/IP协议的标准化,ARPAnet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在美国国 内,世界上的很多其它国家也将本地的计算机和网络接入ARPAnet,并 采用相同的TCP/IP协议。
2020/10/23
1.2.4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7年~1994年,这一阶段实际上只是国内少数高等院 校、研究机构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X.25线路实现和 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的互联,还谈不上真正的Internet。
为Internet的一份子。
2020/10/23
返回本章首页
1.5 Internet 的协议结构
1.5.1 ISO/OSI参考模型
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表了著名的ISO/IEC 7498标 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7层框架,这就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即ISO/OSI RM,如图1-2所示。
2020/10/23
2020/10/23
(1)网络接口层(Host to Network Layer)
事实上,TCP/IP参考模型并没有真正定义这一部分,只是指出在 这一层上必须具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包含了多种网络层协议,如以太网协议(Ethernet)、令牌环网协 议(Token Ring)、分组交换网协议(X.25)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 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 本 成
物理传输链路
指在物理传输媒介(如双绞线、 同轴电缆、光纤、微波传输系统、 卫星传输电路等)上利用一定的 传输标准(它通常规定了电气接 口 调制解调的方式 数据编码 口、调制解调的方式、数据编码 的方式、比特同步、帧格式和复 分接的方式等)形成的传输规定 速率(和格式)的数据比特通道。
网络节点
用户终端(电话机、传真机、 计算机) 路由器 程控交换 计算机),路由器、程控交换 机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网络的协议体系
• What is th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 a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is the set of standard rules for data representation, signaling, authentication
国家重点实验室
Evolution of Network - Network
– 电信网络的发展
• PSTN-》ISDN(2B+D)-》BISDN
• 网络模式的发展
–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 LAN,WAN-》 》Internet
– 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
• AMPS-》GSM,IS_95-》IMT2000(3G)-》4G
Layer n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协议
是为终端用户提供服 务的,只与终端用户 相关,而与网络无关
主要提供网络服务, 每个网络节点都必须 有实现这些功能的协 议
国家重点实验室
OSI协议的体系结构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 由物理通信信道连接的任一对节点之间, 提供一个传送比特流(比特序列)的虚拟 比特管道。在发端它将从高层接收的比特 流变成适合于物理信道传输的信号,在收 端再将该信号恢复成所传输的比特流。物 理信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无线电信道等。
Mobile Telephone p Mobile Internet • 2000s, 2G/3G
• most people connected • Voice, SMS, MMS, email, Web, ……
Mobile Multimedia • 2010s, 3G/4G
• all the people connected • Voice, SMS, MMS, email, Web, TV, VoD……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网络的协议体系
• Example:SMTP and E-mail
• Here a mail client application interacts with a local SMTP server to initiate the delivery of an e-mail message.
低层模块(通信系统黑盒子)本身由更低层的对等模块和更低层的通信系统黑 盒子组成。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网络的协议体系
Layer n+1
Peer Interface (n+1)-PDU n-SAP n-SDU SDU n-SDU H n-SAP n-SDU SDU
•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er processes is usually virtual in the sense that no direct communication link exists between them. •The behavior of the layer n entities titi is i governed d by b a set t of f rules or conventions called the l layer n protocol. t l
国家重点实验室
Evolution of Network- Rate
DWDM SONET OC-48 T-4 carrier T-1 carrier
1.0E+14 Trans smission rat te (bits/s) 1.0E+12 1.0E+10 1 0E+08 1.0E+08 1.0E+06 1.0E+04 1.0E+02 1.0E+00 1850 Baudot multiplex Printing telegraph 1875 1900
service: the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between users located at various
• What is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geographical points.
国家重点实验室
Evolution of Network - Traffic
3. The communication parties confirm the manner in which data exchanged.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协议体系
• Example:SMTP and E-mail
• Here a mail client application interacts with a local SMTP server to initiate the delivery of an e-mail message.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网络的协议体系
• A protocol is a set of rules that governs how two or more communicating parties are to interact. When dealing with networks we run into a multiplicity of protocols such as HTTP protocols, HTTP, FTP FTP, and TCP TCP. The purpose of a protocol is to provide some type of communication service.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网络的协议体系
1. The user prepares an e-mail message that 1 includes the recipient’s e-mail address, a subject line, and a body.
• Example:SMTP and E-mail
• 清华牛志升教授的《通信网络基础》课件 • 先修课程《通信网络基础》、《随机过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章 章 概述
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通信网络概述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its simplest form, is a set of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that provides a
4. Set up a TCP connection to the local SMTP server.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网络的协议体系
由于信息的交换必须双方进 行,通信的双方必须有相同 (或相应)的功能块才能完成 给定的通信功能。 在每一层双方两个功能相对 应的模块就称为对等(peer) 模块或对等过程。
• 1990s, 1G/2G
• partial people connected • Voice and SMS only
Mobile ?
• 2020s 2020
• wireless in everything • Ubiquitous service..
国家重点实验室
Evolution of Network - Traffic
and error detection required to send information over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channel.
在计算机网络中,为了使计算机或终端之间能够正确地传递信息,必须 有 整套关于信息传输顺序 信息格式和信息内容等的约定 这 整套 有一整套关于信息传输顺序、信息格式和信息内容等的约定,这一整套 约定称为通信协议 。
宽带无线网络追求的目标
传输目标: 高速(100Mbps~1Gbps) 高效(5~30 bps/Hz) 网络目标: 高用户容量、组网灵活、无缝覆盖 高用户容量 组网灵活 无缝覆盖
国家重点实验室
Evolution of Network
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和协议 基本 成
国家重点实验室
The improvement in transmission bit rate over the last 150 years. In this time we have gone from telegraph systems that operated at tens of bits/s to modern optical systems that operate at terabits/s.
1925 1950 1975 2000
1837年Morse code,数字传输系统 数字传输系统 1851, the first submarine cable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London and Paris./routing, switch 1874 Baudot system 1874,Baudot system, multiplex multiplex,/1876, /1876 Bell ,telephone telephone 1901,Marconi, send and receive radio signals across the Atliantic,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网的发展方向
• 未来十年网络容量提升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