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红旗渠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红旗渠精神是指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完成红旗渠修建的那种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集体主义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自力更生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需要依赖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自主创新,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勇于创新也是红旗渠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许多技术问题需要克服,需要不断创新。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需要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同时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的改进,实现自我创新和发展。
最后,集体主义精神也是红旗渠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积极协作,实现了共同的目标。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需要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因此,红旗渠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勇于创新、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努力。
红旗渠精神名词解释

红旗渠精神名词解释红旗渠精神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在艰苦条件下坚持自力更生、开展大规模水利工程的精神。
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位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是为了解决当时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农田灌溉问题而建设的。
红旗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和贫瘠的土地条件,但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原则,不依赖外部援助,勇往直前,坚决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力更生:红旗渠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资,但是由于当时国家条件有限,无法依赖外部援助。
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自己进行勘测、设计、施工等工作,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完成了这个艰巨的工程。
2. 开拓创新:为了解决当地缺水问题,红旗渠的建设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包括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物资短缺等。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验,开展了创新性的工程技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 团结合作:红旗渠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动员和统一全社会的力量。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和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全社会的团结合作,实现了各方面资源的共享和协同。
红旗渠精神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勇往直前、自力更生的象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成功实施大型工程的重要范例。
红旗渠精神鼓舞了全国各地的人民,激励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全力以赴,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红旗渠精神也被广泛引用于其他领域,如教育、农业、工业等,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旗渠精神的文章

红旗渠精神的文章摘要:1.红旗渠精神的概述2.红旗渠精神的来源和历史背景3.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4.红旗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5.结论正文:红旗渠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种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红旗渠的修建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红旗渠精神来源于我国20 世纪50 年代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红旗渠的修建。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一项旨在解决当地缺水问题的大型水利工程。
红旗渠的修建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过程,需要克服极端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困难,如高山峡谷、河流险滩等。
然而,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丰富,既包括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包括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一种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红旗渠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红旗渠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旗渠精神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团结协作,鼓励人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共同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目标而努力。
红旗渠精神还可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红旗渠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种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所在。
以下是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上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万丈豪情,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用十年之功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圆了林县人千百年来的盼水梦,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红旗渠被林县人民亲切地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不仅仅为林县人民带来了“一渠水、一渠粮”,打开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工程本身。
红旗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变革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是述说党和人民图存发展、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
修渠过程中孕育出的红旗渠精神,不仅早已浸润在林县人的血液里,成为了一方民风,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党和国家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红旗渠的修建,本身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没有群众的期盼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
修建红旗渠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信念。
林县缺水的历史令人悚然。
翻开林县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大旱、禾枯、绝收、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
1954年,杨贵同志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他挨着村子调研,发现群众因为缺水,打不上粮食吃不饱肚子不说,还普遍患有皮肤病、大脖子病和食道癌等多种地方病。
好多地方穷得本村的姑娘往外跑,外面的姑娘不进来,最后都快断子绝孙了,政府不得不想办法从无锡的儿童福利院里调来400多个孤儿分配给各家各户。
杨贵同志的心里异常难过,他问自己:共产党人干革命是为了什么,怎么革命胜利了,这里的群众还是这么穷?他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了不可。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内容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内容以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红旗渠,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是一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水利工程。
红旗渠的修建始于1960年代,是为了解决延安地区的灌溉问题。
由于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当时的技术限制,修建红旗渠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和延安人民的努力,使得红旗渠得以成功建设。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指的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涌现出的一系列优秀品质和精神力量,这些品质和精神力量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并且代代相传,影响着后代人。
红旗渠精神包括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的核心是坚定的信念。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延安人民始终坚信只要有信念,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修建出一条水利工程,解决延安地区的灌溉问题,因此他们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这种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向前。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的体现是无私奉献。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延安人民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将个人的需求放在集体的利益之前。
他们主动参与到红旗渠的修建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地为了集体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奉献。
正是因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才得以顺利修建,为延安地区带来了丰富的灌溉水资源,使当地农田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还体现在艰苦奋斗上。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延安人民面临着艰苦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勇敢地面对困难。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付出辛勤的劳动,不断开凿山岭、挖掘河床,为红旗渠的修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因为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红旗渠才得以顺利建设,成为中国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还体现在团结协作上。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延安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他们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共同为红旗渠的修建而努力。
他们相互合作,分工明确,共同克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红旗渠的精神是什么红旗渠精神的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历久弥新。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克难攻坚的制胜法宝,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50年前,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
正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林县的精彩华章。
敢想敢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红旗渠的修建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更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修建初期,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总干渠修至一半,有关方面下达百日休整文件,要求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停工;因为动用县里退赔款修建红旗渠,上级派来了调查组。
面对这些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信念责任,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正值我国陷入了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一种不畏艰苦、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
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
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
红旗渠的坦春亮过程中形成的。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
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悬崖峭壁上修
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成
为的象征;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永葆理想“蓝光”,是我们这个时代必
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由此重新推出了新的红旗渠精神,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扩展资料:
的今天,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质。
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继承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利于
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为西部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
的精神动力。
弘扬红森轮旗渠精神,就是要坚持,端正党风政风。
在成绩面前,党
员应该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今天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牢记让宽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核心内容,坚决反对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享乐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
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参考资料:。
浅议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

浅议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摘要】红旗渠作为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旗渠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时代内涵体现在倡导自力更生,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现实意义体现在激励人们实现自身价值,推动国家进步,建设美好未来。
在传承与发展中,红旗渠精神需要实现与时俱进,融入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发展进步注入不竭动力。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时代内涵、现实意义、传承、发展、建设背景、产生1. 引言1.1 红旗渠的建设背景红旗渠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有其独特的建设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境,特别是黄河的泛滥严重影响着生产和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启动红旗渠工程,通过修建渠道来调节洪水,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产量,从而改善人民生活。
红旗渠工程的建设也是对封建水利制度的改革和现代化的尝试,体现了中国当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和政府的决心。
通过这个工程,中国人民展现了团结互助、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红旗渠的建设背景是中国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为了解放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红旗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红旗渠的建设背景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团结奋斗,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1.2 红旗渠精神的产生红旗渠精神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期正值中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
红旗渠是中国第一个大型引黄入晋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项伟大业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时代回响2004年10月07日,秋日的北京,天高气爽。
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红旗渠精神展”已进入第九天。
展厅内人流如织,雄壮有力的《定叫山河换新装》背景音乐在反复回荡。
当这首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鼓舞过几代人的《红旗渠》主题歌响起的时候,人们脑海中浮现出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场景。
来自辽宁盖州市的62岁的崔佳琴老人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在红旗渠精神展览上,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
“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没有饭吃,就派专人到处挖野菜煮着吃,肚子虽然空落落的,但没有开小差的。
当时大家伙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55岁的劳模郭秋英指着展出的干野菜,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世界第八大奇迹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展览第二部分《千军万马战太行》中的一幅画,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沉思。
画中展现的是上百人在湍急的河水中奋力堵龙口的壮观场面: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龙,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看到这样感人的场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许慧芳被震撼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凝聚民族力量的信仰和精神,红旗渠精神曾经响彻历史的岁月,也同样可以振奋时代的精神。
”一起来的胡俊说:“敬业、为民、踏实、奉献。
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青年一代的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
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年红旗渠青年的豪迈与乐观,深深感染了前来参观的年轻人。
“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成为当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谈到40年后的今天,红旗渠精神再度进京展览,安阳市委副书记李民庆说,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
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
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
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
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
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
到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南北纵横,贯穿于林州腹地。
一干渠长39.7公里,二干渠长47.6公里,三干渠长10.9公里。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长304.1公里;支渠51条,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长697.3公里,合计总长1525.6公里,加农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
沿渠共建有“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灌45座,共计兴利库容6000余立方米。
利用红旗渠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
红旗渠建成通水40年来,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增产粮食15.9亿公斤,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红旗渠精神教育和生态旅游功能日益凸现,形成了以红旗渠爱国主义教育游和太行山大峡谷绿色生态游的“一红一绿”交相辉映的旅游品牌。
红旗渠年均净创效益4000多万元,40年来共创效益1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3倍。
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产生了红旗渠精神!饥寒交迫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南省的西北角,与山西、河北接壤,耕地89万亩,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水浇地仅1万余亩。
全县70万余人。
林县曾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
“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昔日林县人民世代挣扎饥寒交迫之中。
1936~1943年,大旱20余次。
1640年、1769年、1835年、1877年都曾发生国人现实的惨事。
1942年华北大旱,加上日寇扫荡,国民党抢掠,全县10800户逃荒,饿死1650人。
解放前四十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20里以外去挑水吃。
一位媳妇挑水时,因不慎摔倒,把水倒了,回家上吊身亡。
有的人被一桶水逼得妻离子散,悲剧重生。
因为缺水,林县96%的地区是光岭秃山。
1944年林县解放,党和政府给林县极大的关注,先后打了两千余口井,但对一个地域广阔的贫困山区仍是杯水车薪。
1957年县委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修建了三座小型水库和英雄渠,但仍然摆脱不了干旱的威胁。
多年同旱魔抗争的林县领导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采取引蓄相结合的方法,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到河南林县,除此别无选择。
但要用锤头、铁锨、双手在悬崖绝壁上开挖几千公里渠道及建造几千座附属建筑物并非易事。
林县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1960年2月10日,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实施大会。
11日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
37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入各段工地,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红旗渠工程序幕按照县委部署,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的干渠任务打桩立界,全部分配到15个公社。
3.7万名民工挤在峡谷、山村,一是缺少住房,二是道路不畅,天气寒冷,困难重重,尽管山西省平顺县沿渠社队群众腾出230间房子,但队伍压境,房子远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毫无怨言,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几个布蓬撑起来,就是指挥干军万马的总营帐,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
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便是“床”。
有的村庄优先照顾妇女,搭起席棚先让她们栖身。
有人赋诗曰:“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
城北大队40多名妇女挤着坐在一个席棚里,被子潮湿,不能挨身,好天到阳光下晒晒还好过,就怕阴天晒不成。
连长见有人擦眼泪,急忙安慰:“困难是暂时的,咱不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能让子孙后代一直种旱地吃糠咽菜吗?谁愿意叫孩子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呢?咱们受点潮挨点冻,为的日后有水喝,有粮吃,睡个暖和觉。
”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泽下公社几个村的民工住在山沟里,啃着冷窝头,喝着山泉水,两天没吃上热饭,谁都没发牢骚,大家心里想的是修渠,为的是建设自己的新山区。
人工天河在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
其中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的77.1%;炸药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的100%;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修的。
条件是艰苦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林县人民正是靠着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铸成了这条人工天河——红旗渠。
精神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质;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继承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为西部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坚持两个务必,端正党风政风。
在成绩面前,党员应该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今天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牢记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内容,坚决反对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享乐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修建红旗渠的十年,无数党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种奉献无私到命都可以不要,共产党就是为群众无私奉献才赢得了民心!”正如当年在修渠中光荣入党的特等劳模任羊成所言,“那时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现在一些干部吃不了苦、贪图享乐、不求进取,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对腐朽思想的警惕和免疫力,以致滑入犯罪的深渊。
因此,红旗渠精神也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
精神丰碑在今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保证。
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的新内涵,把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把艰苦创业和科学发展相结合,使红旗渠精神永葆青春和活力,体现出时代性、先进性。
同时,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红旗渠,是我们每个党员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