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复习材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
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底栖生物

8
二、底栖植物
各种各样的底栖植物固着于浅海海底或生活于 浅海沉积物中, 浅海沉积物中,所有的海洋植物都被限制在真 光带;也就是说, 光带;也就是说,它们局限于潮间带和潮下带 浅水区。 浅水区。 不同的底栖植物占据不同的潮位,这种分布在 不同的底栖植物占据不同的潮位,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吸收特定波长光谱的能 有特例] 力。[有特例 有特例
底栖动物的种数比水层中的大型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的种数比水层中的大型浮游动物、鱼 以及海洋哺乳动物的总和多。 类,以及海洋哺乳动物的总和多。
约2万多 约110种
3
一、海底的生态学划分
A B C
水层环境(浮游 游泳生物 游泳生物) 水层环境(浮游+游泳生物)
D
c a b
上层 200m 中层 1000m
底栖生物1 底栖生物1
海底生境不同于水层
1
主要内容
海底的生态学划分 底栖植物 底栖动物 底栖群落结构的测定 底栖生物群落
2
一、海底的生态学划分
深度、温度、光 照、浸没度,以 相对水层而言, 相对水层而言,海底呈现出极其多样化的物理 及底质类型
性质不同的生境 性质不同的生境
大于 100万 万
约5000
三、底栖动物
分类2
包括海星、 大型底栖动物 macrobenthos: 包括海星、 贻贝、多数蛤类、珊瑚等; 贻贝、多数蛤类、珊瑚等; 包括线虫、 小型底栖动物 meiobenthos: 包括线虫、 桡足类、介形类、腹毛类等; 桡足类、介形类、腹毛类等; microbenthos: 微型底栖动物 microbenthos:主要是原生 动物,尤其是纤毛虫。 动物,尤其是纤毛虫。
d
底栖环境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
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考核试卷

4.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助于了解物种适应性和进化历史,常用的方法是DNA测序,通过分析基因序列差异来评估遗传多样性。
A.珊瑚
B.海藻
C.海绵
D.海葵
20.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表现在()。
A.提供能量来源
B.维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促进物种进化
D.以上都是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海洋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以下哪些?()
A.作为渔业资源
B.促进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形成生物避难所
D.提供新的药物资源
15.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海洋底栖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A. DNA测序
B.分子标记
C.基因表达分析
D.蛋白质组学
16.以下哪些生物过程对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A.繁殖
B.摄食
C.竞争
D.移动
17.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A.水温适宜
B.光照充足
C.营养物质丰富
D.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8.在海洋底栖生物调查中,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估算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A.显微镜观察
B.样方调查
C.水下摄影
D.遥感技术
9.以下哪种生物是海洋底栖生物中的主要捕食者?()
A.鲨鱼
B.海豚
C.鳄鱼
D.飞鸟
10.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A.提供食物资源
B.保持生态平衡
水产饵料生物复习题

水产饵料生物学复习题第一篇浮游植物1.名词解释:水华,赤潮,囊壳,蛋白核,假空泡,异形胞,厚壁孢子,段殖体,湖靛,壳套,相连带,间生带,隔片,假隔片,壳缝,假壳缝,管壳缝,龙骨点,龙骨突,接合生殖,似亲孢子,帽壳,青苔,鞭毛藻类。
水华:有些种类在水体和潜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以外)产生的一种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它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成的。
圆形色淡,成熟时是透明的,其细胞壁在与相邻细胞相接处有钮状增厚部(极节球)。
龙骨点: 是硅藻门管壳缝目管壳缝通向细胞内的横向小管在龙骨突上的体现,呈点状称为龙骨点。
蛋白核:是许多藻类(绿藻、裸藻、隐藻)细胞中的一种结构,通常其中心部分是蛋白质体,周围一般有淀粉鞘。
蛋白核常与淀粉形成有关,故又称造粉核。
段殖体:是丝状蓝类两个异形胞或凹面体之间的一段藻丝,具繁殖能力。
鞭毛藻类:具有鞭毛的藻类统称为鞭毛藻类,如金藻、甲藻、隐藻、裸藻和绿藻门团藻目的种类。
2.何谓藻类?藻类包括那些类群?3.藻类的色素组成的特点是什么?4.简述各门藻类同化产物的类型,特点和加碘染色后特征。
5.简述藻类生活史类型及其特点。
6.试述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7.简述蓝藻的特征。
1体制:单细胞或群体,无多细胞体。
2.无典型的细胞核, 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
3.无色素体,色素均匀地散在细胞周围的原生质内。
色素成分主要为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藻胆素。
藻胆素是蓝藻的特征色素,包括蓝藻藻蓝素(c-phycocyanin, C34H47N4O8)、蓝藻藻红素(c-phycoerythrin, C34H42N4O9) 和别藻蓝素(Allophycocyanin)等。
蓝藻(blue-green algae)植物体通常呈蓝色或蓝绿色4.同化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Cyanophycean starch)。
5.蓝藻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都不具鞭毛6.蓝藻类细胞壁内层纤维素和外层是胶质衣鞘,以果胶质为主。
《海洋底栖生物学》期末复习材料剖析

《海洋底栖生物学》期末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海洋底栖生物:指那些生活于海洋底部以及海中物(包括非生物体和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生物类群。
2海洋底栖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海中底栖生物生命活动的各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3污损生物:附着于船舶、码头、网箱、管道等海洋工程设施,此种破坏干扰人类海事活动和生产建设的底栖生物4二分裂:即细胞核先分裂,一般是有丝分裂,但少数情况下是无丝分裂(如草履虫的大核),然后,细胞质也平均分裂为二,因此形成2个相等的子体(如变形虫、眼虫、草履虫等为无性生殖)。
5出芽:与二分裂基本相同,但是形成的2个个体则各不相同,通常是一大一小,大的是母体,小的是芽体,子体由母体产生芽体,成熟后芽体自行脱离母体而成新个体。
有的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芽体(如夜光虫)。
6单沟型:如白枝海绵在薄的体壁上有许多孔细胞沟通外界和中央腔。
水流途径是:外界→进水小孔(由孔细胞构成)→中央腔→出水孔→外界;7双沟系:如毛壶。
这是单沟系体壁凹凸而成。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管子:一种与外界相通(流入管);另一种与中央腔相通(辐射管)。
领细胞在辐射管上,两管间的壁上有孔相通或由孔细胞组成的前幽门孔相联络,中央腔由扁平的皮层细胞包围。
水流的通道是: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8复沟型:如浴海绵。
这是最复杂和最高级的类型。
在中胶层中形成数目众多的领细胞组成的鞭毛室。
鞭毛室借流入管与外界相通,又借流出管与中央腔相通。
水流的通道是: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在水流进入体内的时候,海绵动物得到了食物,进行呼吸和排泄作用。
9逆转现象:某些海绵动物原肠胚形成过程中,具鞭毛的动物级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植物级大细胞瘤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原肠胚的形成恰好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一、填空题1.底栖动物是指栖息生活在水体底部淤泥内或石块、砾石的表面或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的、肉眼可见的。
2.底栖动物包括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水栖寡毛类、、和等大类。
3.在进行颤蚓类种的鉴别时,需要观察成熟的,故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
4.底栖动物标本一般用或固定,或采用混合固定液,可以长期保存。
5.在采集底栖动物样品时,定性采样常用的工具是,定量采样常用的工具是和。
二、判断题1.生物监测采集底栖动物时,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广泛适用于采集较坚硬的底质和淤泥底质,多用于湖泊、水库及底质非砾石且较松软、水流较缓的河流。
( ) 2.一般正常情况下,比较清洁的水体中分布的底栖动物种类多、个体数量相对少,污染水体(严重污染除外)中分布的底栖动物种类少、个体数量相对多。
( ) 3.底栖动物监测是河流和湖泊、水库水体生物监测的必测项目。
( )4.在水体受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底栖动物与浮游生物都能敏感地反映这些变化,因此其群落结构的变化对侦察和评价污染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 )5.底栖动物包括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众多门类,在环境监测时,所有物种均需鉴定到种。
( )6.底栖动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可以稳定地反映水体环境质量状况,在计数底栖动物时,除个体较大的软体动物外,皆应在显微镜下按属或种计数,并按大类统计数量。
( )三、选择题1.一般认为底栖动物是体长超过2mm、不能通过目分样筛的水生生物。
( )A.40 B.20 C. 100 D.2002.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本身移动能力差,在未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种群和群落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水生生物,是指。
( )A.浮游植物 B.底栖动物 C.浮游动物 D。
原生动物3.对底栖动物摇蚊幼虫的鉴定,需依据。
( )A.成熟的生殖器官 B.口器的结构差异C.幼虫的长度 D.幼虫的羽化时间4.在监测底栖动物封胶制片时,需用到卑瑞斯胶,它搁置的时间是——。
( ) A.不能久放 B.没有关系 C。
底栖生物名词解释

底栖生物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底栖生物吗?底栖生物啊,那可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就好像一个神秘的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底栖生物,简单来说,就是那些生活在水体底部的各种生物啦!比如说,慢悠悠爬来爬去的螺蛳,它们可真是慢性子呢!(你想想,是不是在河边或者池塘边经常能看到它们呀?)还有那些挥舞着小钳子的螃蟹,横行霸道的样子可神气了!(你看,就像个小霸王似的。
)还有各种各样的贝类,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就像一个个沉睡的宝贝。
底栖生物可不只是这些哦!还有那些我们不太容易注意到的微小生物,比如一些藻类、细菌之类的。
它们虽然小,但是作用可大着呢!它们可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呀!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河边玩,我们在河边的石头下面发现了好多小螃蟹。
我们兴奋极了,就开始捉起螃蟹来。
(哎呀,那场景可真是热闹非凡!)那些小螃蟹跑得可快了,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几只。
然后我们把它们放在一个小桶里,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
那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底栖生物的有趣和神奇。
底栖生物就像是水下的精灵,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法则。
它们在水下构建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它们有的以吃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有的则吃其他的底栖生物。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合作,就像我们人类社会一样。
总之,底栖生物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世界,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它们虽然生活在我们不太容易注意到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存在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底栖生物呀!它们真的很了不起!。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水生生物学:广义上说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各个方面。
浮游生物:在水层区营浮游生活,个体微小,缺乏或仅具微弱游动能力的生物。
自游生物: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游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漂游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底栖生物:指生活于水底区的一类生物。
可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按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固着生物、周丛生物、钻蚀生物、底埋生物、水底匍匐动物和水底游泳动物。
潮间带: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随水的透明度而不同。
生物圈:地球表面的全部生物及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的总和。
包括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水华:藻类在条件适宜时,有些种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赤潮:有些种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无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红色的囊壳。
蛋白核(造粉核和淀粉核)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所以称淀粉核,其构造、形状、数目以及存在于色素体或细胞质中的位置等,因种类而异,故也常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壳套: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相连带:与壳套相连且与壳面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间生带: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生带,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假隔片:隔片的一段是游离的壳缝: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假壳缝:壳面上的拟纵沟即为假壳缝管壳缝: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龙骨点:管壳缝向外有1条纵裂的狭裂缝,向内侧有1列大孔和内部相通,有一打孔就是1个龙骨点龙骨突:位于壳缘,在管壳缝下复大袍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在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已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节肢动物的气管及其功能?
答:体壁内陷形成的高效的呼吸器官, 由开口于体外的气门、气管和许多分支的支气管 组成, 体内还有纵行和横行的器官。 由于气管把氧气直接输送到靶组织和器官, 所以非常有效, 是节肢动物利用空气中氧气 的一种方法。
1. 底栖动物按照摄食方式如何划分?
5 刺细胞为 海绵动物 所特有。
6 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 角质层
棱柱层
珍珠层 。
7 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 腔肠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
动物甲壳类 和 棘皮动物 5 个主要类群。
8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调节水分的平衡 。
9 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
棱柱层 和 珍珠层 。
10 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 鞭毛 纤毛 和 伪足 。
B 担轮幼虫
C 钩介幼虫
D 浮浪幼虫
12 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 是科学研究中的好材料, 下列哪种叙述是不
正确的( C )。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D 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
13 底栖生物群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研究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对象,目前对
答:浒苔为同形世代交替生活史,包括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藻体中空分枝管状体, 鲜绿色;株高 5-100cm。藻体分为固着器、主枝和分枝 3 部分。固着器盘状,主枝和分枝 均由单层细胞构成中空管状,细胞排列较整齐。有性生殖为同配或异配,配子也可进行单
性生殖。藻体断裂后可进行营养繁殖。生态分布:生于上潮间石沼或中潮带和下潮带岩礁,
3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答:① 海绵动物体形多样,多无一定对称形式,全营原始的固着生活;② 无明显组织和 器官系统的分化,无消化系而行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而反应迟钝,只有生殖细胞的形成 而无生殖系统等;③ 有由中胶层内的骨针形成的骨骼,是海绵动物分纲的依据;④ 具特 殊的水沟系,是对固着生活很好地适应;⑤ 生殖方式简单,形成芽球是海绵动物特殊的 无性生殖方式,受精作用在中胶层内完成,亦为特殊之处;⑥ 再生能力强,说明其原始 性。
一 名词解释
海洋底栖生物(benthos) 是指生活在自潮间带至海底的表面和沉积物中营底栖生活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类 最多、生态学关系最复杂的生态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异形胞 是丝状蓝藻类(颤藻目除外)产生的一种与生殖有关的特殊类别的细胞,由普通的营养细 胞特化而来。 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 体腔囊并不扩大, 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 而 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疣足 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生物发生率 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由德国学者 Haechkel 提 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同形世代交替 在形态构造上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 四分孢子体 为真红藻纲中由果孢子萌发产生的二倍体的孢子体,是其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四分孢子体 上产生四分孢子囊,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单倍体的四分孢子。 刚毛 环节动物的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 刚毛囊底部一个大的形成细胞分泌几丁质物质, 从而 形成刚毛。它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外套腔 指软体动物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外套腔内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 口。 刺丝泡 原生动物纤毛虫类表膜之下整齐排列且与表膜垂直的结构, 有孔开口于表膜上。当动物 受到刺激时,刺丝泡放出刺丝,有防御的机能。
六 论述题
1 试述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
答: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通过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扰动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所在的生态系 统。底栖生物类群参与水体生态系统的大多数物理化学、地质和生物过程,其生态作用主 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对污染物的代谢、转化和迁移能力 底栖生物通过对水中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或直接对有毒物质的降解来增加或降低水体污染 物的浓度,底栖生物通过摄食细菌和真菌调整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底栖生物可以通过影 响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和繁殖速率而刺激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大型底栖动物可以通过一系 列过程从水中搬运污染物,如通过滤食或将污染物结合在体表。大型底栖动物也可以通过 混合作用影响污染物在垂直方向的迁移。 2)对沉积物移动和稳定性的影响 底栖动物通常通过生物扰动、有机物耗竭、结合剂的产生改变沉积物质量。底栖动物的潜 穴、爬行、觅食、避敌等活动都能破坏沉积物结构,严重的可使层理变形或断裂。有些动 物可以通过形成管状或丝状团粒将沉积物黏合起来,降低其在系统中的移动性。底栖动物 的粪便也是沉积物的重要成分,使沉积物胶结成团块,增加其稳定性。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渠道 底栖动物是水体的次级生产者,对食物网中的能量进行再加工分配,底栖动物以低营养级 的浮游植物和颗粒有机物为食,同时又被更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取食。因而,底栖动物成为 水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中间环节。
A 受精与受精卵
B 卵裂
C 囊胚的形成
D 原肠胚的形成
E 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 F 直接发育
G 间接发育
16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有那些: (ABCDEF )
A 辐射对称
B 两胚层,原始消化腔
C 组织分化
D 神经网
E 刺细胞
F 具两种形态
G 刺丝胞
17 下列那几种类群属于扁形动物门: (ABC ) A 涡虫纲 B 吸虫纲 C 绦虫纲 D 线虫纲。
五 简答题
1 底栖动物按照体型大小如何划分?
答:根据通过网筛孔径大小,可分为: 1)将不能通过 500μm 孔径网筛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 2)能通过 500μm 孔径网筛但不能通过 42μm 孔径网筛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能 通过 42μm 孔径网筛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
2 浒苔的生活史特点及生态分布?
2 环节动物多毛纲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幼虫阶段是( C )。
A 浮浪幼虫
B 牟勒氏幼虫
C 担轮幼虫
D 钩介幼虫
3. 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B )。
A 海绵动物门
B 原生动物门
C 腔肠动物门
D 扁形动物门
4 下列藻类植物中具原核细胞的植物是( BA、发菜源自B 、海带C、石莼
二 填空题
1. 海洋底栖生物包括 底栖植物 和 底栖动物 ,依据底栖动物的不同生活 方式,可将其划分为 固着生物 周丛生物 底埋生物 穴居生物 爬行动
物 和 钻蚀动物。
2 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 端细胞法 裂体腔
法。
3 麒麟菜属种类在分类地位上属于_红藻__门_杉藻_ 目,其藻体是提取 _卡拉 胶_的原料。 4 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 植物性营养 动物性营养 和 渗透性营养。
2 坛紫菜的生活史特点及生态分布?
答:坛紫菜生活史为异形世代交替,由叶状配子体世代和丝状孢子体世代构成。藻体匍匐, 单生,膜质,披针形或长卵形。颜色呈紫色或红褐色,野生群体体长 10-20cm,养殖群体 最长可达 1-2m。藻体分为固着器、柄和叶片 3 部分。固着器盘状,叶状体单条带状,藻体 较厚,由一层细胞构成,外被较厚的胶质层。坛紫菜不能形成单孢子,有性生殖叶状体大 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株。生态分布:生于风浪大的中高潮带岩礁,为中国特有 物种,自然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有哪一下几种方法( AB )。
A 分析长期的实测数据
B 对历史积累数据进行比较
C 分析短期的实测数据
D 对现场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4 原生动物门分为那几类: ( ABCD )
A 鞭毛纲
B 肉足纲
C 孢子纲
D 纤毛纲
E 线虫纲
F 涡虫纲
15 胚胎发育分为那几个阶段: (ABCDE )
答:海洋底栖动物按食性和摄食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①滤食性动物,依靠各种过滤器官滤取水体中的悬浮有机碎屑或微小生物,如双壳类。 ② 沉积食性动物,能摄食底表的有机碎屑,吞食沉积物,在消化道内摄取其中的有机物 质,如海胆等。 ③肉食性动物,摄食小型动物和动物幼体,如对虾。 ④寄生性动物,能吸取寄主体内营养,多缺乏捕食器官。
四 判断题 1. 环节动物为同率分节。( √ ) 2. 红藻门植物的果孢子均是单倍体的。( × ) 3. 马尾藻的有性生殖为同配生殖。( × ) 4. 浒苔生活史中具同形世代交替。( √ ) 5. 褐藻门的藻体都是多细胞体。( √ ) 6. 胚后发育仅包括幼体的生长发育。(× ) 7. 红藻门植物的果孢子均是单倍体的。( × ) 8. 褐藻门在营养时期细胞不具鞭毛。( √ ) 9. 假体腔来源于中胚层。( × ) 10. 海带的孢子为异型孢子。( × )
3 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坚厚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作用。 (2)身体分节和附肢分节:实现运动和支持作用。 (3)强健的横纹肌:加强运动的机能。 (4)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作出反应。 (5)高效的气管呼吸: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6)高效的马氏管排泄:及时有效地排除废物。
11 环节动物具有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其结构由 心脏 动脉 和 静脉 。
12 软体动物的身体由壳、足、内脏团和 外套膜 构成。。
毛细血管
三 选择题
1 海洋底栖生物的早期研究,1873 年 12 月至 1876 年 5 月由英国皇家学会组织 的( A)被认为是海洋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A “挑战者”号环球调查; B “自然”号环球调查; C “科学”号环球调查; D “海洋”号环球调查。
D 、原绿藻
)。
5 无脊椎动物的前肠和后肠来源于(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