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财政收入(财政学)教学提纲
财政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政府如何收入和支出以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本文旨在为财政学教学设计大纲,以培养学生对财政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正文内容:一、财政学的基础概念1.1财政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财政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关系1.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4公共财政与私人财政的区别二、财政收入与税收体系2.1财政收入的来源及其分类2.2税收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3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2.4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2.5税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三、公共支出与财政预算3.1公共支出的概念与分类3.2财政预算的基本概念与原则3.3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3.4财政赤字与债务管理3.5政府支出效益评估与优化四、财政政策与经济管理4.1财政政策的概念与目标4.2财政政策的工具与手段4.3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4.4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4.5财政政策的评估与调整五、国际财政与全球经济5.1国际财政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类5.2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5.3国际财政合作与金融危机应对5.4国际财政组织与全球经济治理5.5财政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总结: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政府收支和其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设计,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政策,培养分析和解决财政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同时,加强对国际财政和全球经济的了解,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相信通过财政学教学大纲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高。
财政学财政收入篇PPT学习教案

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不是纳税人)
第16页/共100页
二、课税对象(对什么征税)
定义:税法中规定的课税目的物,又称课 税客体,或征税对象。
课税对象是税种的基本标志。 有关术语:
1、税目 2、计税依据 3、税源
法令和征收管理法规及实施细则,是国家 向纳税人征税和纳税人向国家纳税的法律 依据和工作规程。 2、税制是国家按照一定的政策原则组成的税 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 税种的组成。 ★本章主要采取第2种含义。
第40页/共100页
第一节 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税收制度的组成两种类型 单一税制 复合税制 1)单一主体税种的复合税制 2)两种并列主体税种的复合税制 3)多种税种并重的复合税制
财政学财政收入篇
会计学
1
二、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收入:农业税、间接来自于农业的收 入(剪刀差)
2、工业收入 3、建筑业收入 4、交通运输业收入 5、商业收入 6、服务业收入 7、其他行业收入
第1页/共100页
三、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
1、C,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流动资金和折旧 2、V+M=NI(国民收入),劳动者创造的新
第9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00页
第七章 税收原理
第10页/共100页
第一节 税收的性质和特征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利用政治 权力,依据法规,强制无偿地向经济部门、 单位及居民、个人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 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行为。
第11页/共100页
二、税收的性质 税收的性质是指税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作
财政与金融PPT课件:第三章 财政收入

第四阶段,2003年以后,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 主要实现形式。2003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是与建立和完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分不 开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 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 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 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 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 监管的国有资产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 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 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 有资产流失。” • 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下,国有企业改 革进入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 革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因真正触及改革的核心 和本质而步入攻坚阶段,那就是要对传统的产权 制度进行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根本性改革。
第三章 财政收入
一 财政收入的概念与分类 二 财政收入的规模
三 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
• (1)识记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规模、国有资产收 入 • 的基本概念; • (2)掌握财政收入不同的分类方法; • (3)了解我国现行财政收入组成形式; • (4)了解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 • (1)能初步掌握运用财政收入理论与知识,分析 财 • 政收入政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 (2)能运用所学公共财政理论和财政收入知识,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概念与指 标
•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一国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 内所拥有的财政收入总水平。这通常可以用两个 指标来描述(见图3-3)。
图3-3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见图3-4)。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 素
图3-4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财政学 教学大纲

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政府如何收入、支出和管理财政资源。
它涉及到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制度、财政预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财政学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为什么这个大纲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财政学至关重要。
一、导论在财政学教学大纲的导论部分,将介绍财政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学生将了解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的发展历程。
此外,还将探讨财政学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的关系,以及财政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财政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各种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分类。
例如,税收、非税收入、国际援助等。
此外,还将探讨税收制度的设计、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相关问题。
学生将了解税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影响,并学会分析和评估不同税收政策的效果。
三、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实现经济目标的资金支出。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财政支出的分类和决策过程。
例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支出。
学生将了解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影响,并学会分析和评估不同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
四、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政府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制定的财政计划。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机制。
他们将了解预算的基本原理、预算决策的过程以及预算执行的管理方法。
此外,还将探讨预算赤字和债务问题,并学会分析和评估不同预算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五、财政学的应用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将财政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例如,如何评估和改进财政政策的效果,如何制定可持续的财政计划,以及如何应对财政危机等。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培养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六、财政学的发展与前沿在这一部分,学生将了解财政学的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
他们将学习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经典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
此外,还将介绍财政学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完整word版)《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课程编号:110001英文名:Public Fina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后置课: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学、比较财政学、国有资产管理学分:3学分课时:51课时主讲教师:蔡军、吴美华、何志敏、王红领、陈桂华、陶学荣、郭晔、蒋兆才等选定教材: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
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
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
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
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财政行为和财政制度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财政政策、税收制度、政府预算以及财政管理的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财政学,学生将能够掌握财政知识,提高对财政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税收制度、政府预算的制定和执行。
3、提高学生分析财政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课程内容1、财政学基础知识:介绍财政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财政政策:介绍财政政策的含义、类型、制定和实施,以及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3、税收制度:介绍税收制度的基本概念、税制类型、税收制度的设计和管理。
4、政府预算:介绍政府预算的基本概念、编制和执行,以及预算对政府和经济的影响。
5、财政管理:介绍财政管理的基本概念、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以及财政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网络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
四、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表现: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4、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同等学力申硕财政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同等学力申硕财政学考试是为了培养财政学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它注重考核考生对财政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目标通过本考试,检验考生是否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能力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财政收入教案

财政收入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XX导学案学科:政治编号: 18 编写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课题:财政收入(第18课时)【学习目标】1、能记住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财政的三大作用;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渠道;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2,会运用材料具体分析财政的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初步掌握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辩证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感受我国财政政策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财政的作用、财政的收入与支出难点:财政的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64--68页内容,对原理,概念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由科代表统一反馈给老师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什么是财政什么是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2、国家财政的三大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如何理解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3、什么是财政收入有哪些来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三、预习自测1.我国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属于财政收入的A.利润收入B.其他收入C.债务收入D.税收收入2.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这一比喻说明A.财政收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C.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D.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3.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是财政的一个重要作用。
下列直接表明这一作用的选项是①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③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收入④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入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 ①②④4.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财政学第三章第一节 财政收入总论

(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V、M的影响) 3.收入分配政策;(V与M、财政集中率) 4.价格因素;(累进税制、通货膨胀税) 5.体制因素;(计划、市场)
6.财政政策因素 (扩张、紧缩)
第一节 财政收入总论 一、财政收入分类
(一)按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收入 (国家行政权收入)
2.企业收入 ( 国有 财产权收入)
3.债务收入( 国家信用 收入)
4.其他收入(事业收入;规费收入 管理收入; 公产收入)
; 罚没收入; 国家资源
(二)按经济成分分类
目前,我国经济是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结构。这必然反映到财政上 来,即财政收入按经济成份分类有来自于国营、集体、 个体、外资、中外合资企业收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 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同,财政收入的构 成不同。
(三)收入层次分类
1.中央收入
2.地方收入
3.共享收入
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其衡
量指标
(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
1.含义:一年内财政收入的绝对量或相对量 2.衡量指标: (1)绝对量 (2)相对量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财政收入第一节概述一、涵义1、概念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权力或经济对等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切货币收入。
两层意思:其一,公共资金分为:a、广义的财政收入——政府的一切收入。
b、狭义的财政收入——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各项定期收入。
其二,活动: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
2、作用第一,公共财政的基础环节。
第二,政府理财的重要活动。
第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第四,对经济主体影响重大。
二、分类(一)按取得收入的具体方式分——财政收入的形式1、税收收入政府以社会服务者的身份,凭借其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2、债务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收入,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信用方式有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方式:发行债券、直接借款财政收入的特殊形式——与税收比:与私债比:3、非税收入除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公共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非税收入等。
(二)按收入稳定程度分1、经常性收入在财政年度可稳定获得的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等;2、临时性收入在财政年度不稳定的收入,如公债收入和捐赠收入等。
(三)按收入来源分所有制按企业的产业与部门好处:体现不同经济主体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有助于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最佳途径。
(四)按收入征收的政府级别分中央财政收入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收入市(地级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县财政收入乡镇财政收入好处:有利于分清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有助于了解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
(五)按收入管理方法分1、预算(内)收入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如税收收入等,是国家的主导财力。
2、预算外收入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
按国家199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是国家财力的补充。
3、制度外收入又称非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之外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所形成的收入。
三、财政收入规模1、概念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财政集中的一切财政资金量。
2、判断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标准:(1)最小化的财政收入规模(2)最能体现现有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要求的财政收入规模(3)与实现“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财政分配原则相适应的财政收入规模(4)实现社会投资、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福利等最大化目标,正确处理公共部门经济与私人部门经济关系,并处于经济社会均衡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3、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A、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财政收入绝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各种财政收入的总量,主要反映政府的财力大小。
财政收入相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主要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能力。
B、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1)最高限:财政收入规模增长< 国民收入增长量(2)最低限:财政收入数量>上年财政收入数量4、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剩余产品率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2)财政集中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高非国有企业——低政府职能大——高小——低●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计划体制——高市场体制——低❍政府分配政策与制度(3)价格因素四、财政收入结构1、概念收入项目组成各项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2、一般分析(1)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分析(2)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分析(3)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分析3、趋势分析4、财政收入构成的发展(1)公产收入时期(2)特权收入时期(3)税收收入时期(4)国有资产收入时期(5)公债收入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是以税收收入与公债收入为主,国有资产收入为辅的收入结构。
第二节国际税收一、产生的条件1、经济活动跨越国界;2、税收制度的普遍建立。
二、概念1、国际税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分别行使国家权力时的税收活动,反映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
广义的国际税收——对所得、财产、流转(关税)课税狭义的国际税收——对所得、财产课税2、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联系:a、国际税收以国家税收为基础;b、国家税收中有关跨国纳税人的征收要遵循国际税收的协定或惯例。
区别:a、反映的分配关系不同;b、是否具体的税收制度,有无独立的税种。
三、存在的问题1、国际重复征税(1)概念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
(2)产生的主要原因:各国税收管辖权重叠交叉行使。
税收管辖权:1、概念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所行使的管理权力及其范围,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
2、原则:(1)属人原则:也称居住国原则,指一个国家以人的概念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的指导原则。
(2)属地原则:也称来源国原则,指一个国家以地域的概念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的指导原则。
3、类型:(1)居民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其境内居住的所有居民所取得或拥有的来源或存在于世界范围内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2)公民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所取得或拥有的来源或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3)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来源或存在于本国境内的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重叠交叉方式:①居民(公民)管辖权与收入来源管辖权的重叠②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重叠③收入来源管辖权与收入来源管辖权重叠(3)国际重复征税的消极影响加重了跨国纳税人的负担违背了税负公平合理原则●阻碍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
❍影响了有关国家间的财权利益分配(4)解决的办法①免税法: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境外已纳税所得)x居住国相应税率②扣除法: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境外已纳税款)×居住国相应税率③抵免法: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居住国相应税率-允许抵免的境外已纳税款税收饶让——抵免法的发展居住国(国籍国)对跨国纳税人在国外所享受的减免优惠,视同在国外已纳税,准予抵免居住国(国籍国)纳税义务。
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居住国相应税率-包括减免额在内的境外已纳税款2、国际避税(1)概念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以种种合法手段将纳税义务减至最低限度的行为。
(2)产生的原因①主观原因②客观原因——各国税法的差异,如:税收管辖权约束差异、税率差异、税基差异及其他差异。
(3)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①避免成为一国的纳税人②避免使自己的所得或财产成为一国的征税对象(4)国际反避税的一般措施①单边反避税措施②双边或多边反避税措施——国际税收协定第三节国债一、概述(一) 涵义国债即政府举借的债(公债),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借款的办法,有偿募集一部分财政资金,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
发行债券1、筹集方式:其他借款内债——狭义国债2、按发行区域不同分为:——广义国债外债国家公债:又称“中央债”3、按发行主体不同分为:地方公债:也称“地方债”(二)特征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三)国债产生的前提条件1、需要2、资金3、信用(四)种类1.以发行区域分:内债和外债2.以发行期限分:短期国债有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无期国债3.以发行的性质分:自愿国债和强制国债4.以流动性分: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五)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基本职能2、筹集财政资金3、调节经济:(1)调节经济运行周期。
(2)改变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3)调节货币流通量。
(六)国债的负担和规模1、国债负担:由于国债的发行与偿还而给国民经济和各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压力。
①认购人即债权人的承购负担;②政府即债务人的偿债负担;③纳税人的纳税负担;④后代的负担;经济的负担。
2、国债规模(1)概念一般指政府历年债务总额。
(2)规模①累积债务总规模;②当年发行国债总额;③当年还本付息额。
(3)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①认购人负担能力;②政府偿债能力;③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4)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国债累计余额①国债负担率=-------------------×100%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当年还本付息额②偿债能力=-------------------×100%当年财政收入当年发行国债总额③债务依存度=-------------------×100%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发行国债总额④国债借债率=-------------------×100%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二、国债管理制度(一)国债的发行制度1、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2)公募拍卖方式(3)连续经销方式(4)直接推销方式(5)组合方式2、发行价格(1)平价发行(2)溢价发行(3)折价发行3、国债利率利息率 = 利息额/借入额(二)国债的偿还制度1、还本方式(1)买销法(2)抽签法(3)一次偿还法(4)调换偿还法2、还本资金的来源(1)基金偿还(2)预算盈余偿还(3)发新债还旧债(4)预算列支偿还3、付息方式一是按期分次支付法二是到期一次支付法(三)国债余额管理制度1、年度发行额管理制度年度发行额管理:立法机关通过逐年审批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的方式来管理国债筹资活动。
(1)不能准确反映国债规模及其变化。
(2)不利于合理调整国债期限结构,也不利于有效防范政府国债规模风险。
(3)国债的灵活性丧失。
2、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国债余额管理:立法机关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
国债余额1、中央政府历年预算赤字和盈余相互冲抵后的赤字累计额;2、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借款统借统还部分;3、经立法机关批准发行的特别国债累计额。
3、国债余额管理办法(1)每年向全国人大作预算报告时,报告当年年度预算赤字和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全国人大予以审批;一般情况下,年度预算赤字即为当年年度新增国债限额。
(2)年度预算执行中,如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增加年度预算赤字或发行特别国债,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相应追加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3)当年期末国债余额不得突破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4)国债借新还旧部分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自行运作。
(5)每年一季度,在中央预算批准前,由财政部在该季度到期国债还本数额以内合理安排国债发行额。
4、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的作用第一,可以更为全面反映国债余额及其变化情况。
第二,有利于改善国债期限结构,也有利于防止长期国债的膨胀。
第三,增强了财政部门对国债发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望实现短期国债发行规模的突破,展开国债的有序的滚动发行,从而提高财政调配资金运用能力,增强财政政策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