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七岁咏鹅的小故事
《咏鹅》骆宾王古诗解析

《咏鹅》骆宾王古诗解析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简介《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赏析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那一年他只有7岁。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骆宾王《咏鹅》的故事

骆宾王“咏鹅”的故事
标签:杂谈
骆宾王写这首诗那天,正是他七岁的生日。
当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也给骆宾王带来了很多好吃的。
骆宾王看见好吃的就嘴馋,他望着那些好吃的,心里想着怎么才能尽快让父亲同意他吃那些东西。
骆宾王的心思自然瞒不过他的父亲,于是父亲决定考考儿子。
正在这时候,一个丫环端了一大碗汤过来,正是骆宾王最喜欢喝的八宝银耳莲子汤。
父亲就说:“儿子,你要是能够以门前池塘里的那群鹅为题做出一首诗,我就把汤奖励给你,如果做不出来,你就回书房读书去。
”
骆宾王见父亲很严肃,生怕父亲真的让他回书房去读书。
他转过头看看那些正伸长脖子朝天叫着的鹅,又抬头望着那碗冒着热气的汤,想着要是汤凉了就不好喝了。
他正盘算着,突然灵机一动,望着那碗汤说:“鹅,鹅,鹅。
”父亲一听:“饿,饿,饿。
”有些生气,摇了摇头。
接着骆宾王又说:“曲项向天歌。
”这时池塘里的鹅正好伸着脖子朝天叫着,于是父亲点点头,让丫环把汤端到儿子面前,并对儿子说:“先让你看着,还不能喝。
”骆宾王看看汤,只见里面有几片白色的银耳漂在泛着绿色的汤上面,就接着说:“白毛浮绿水。
”父亲一听,称赞道:“好,好!”骆宾王听父亲说好,以为可以喝了,急忙用那红扑扑的小手去舀汤,可是马上被父亲阻止了。
骆宾王一着急,赶快接了最后一句:“红掌拨清波。
”父亲这才明白了儿子做这首诗的含义,禁不住笑了起来,就让他把汤喝了。
咏鹅改写作文(7篇)

咏鹅改写作文(7篇)篇1:咏鹅改写作文咏鹅改写作文七岁的骆宾王因为贪玩,逃出了枯燥无味的家,来到了湖边。
管家急忙追上来,他生怕骆宾王掉进湖里。
骆宾王看了看湖面,竟然什么都没有,就对管家说:“唉,这里什么都没有,死气沉沉的,一点儿都不好玩。
”他扭过头来,准备走时,发现湖边有一片桃花林,桃花灿烂,像一团烧红的晚霞,他就跑了过去。
管家见了,急忙边跑边说:“少爷,不要乱跑!”骆宾王没管那么多,抱着桃树,脚一蹬,身子向上一窜,就坐在了树杈上。
管家又说:“快下来吧,少爷!您要是出了什么事,我可担当不起呀!”“没关系的,我不会出事的。
”骆宾王摘了一朵桃花笑着说。
“鹅,鹅,鹅……”一群鹅游在湖面。
骆宾王听见了叫声,抬头一看,是一群白鹅在叫,他扔下手中的桃花,跳下树来,边跑边说:“哇,好多的.鹅呀!”管家也急忙跟到了骆宾王身后。
湖面上,那一只只鹅浑身雪白,只有嘴巴是红的,像红玛瑙做的。
它们伸着长长的脖子在叫唤,似乎在和白云争辩谁更雪白。
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似乎湖水下面有另一个世界。
湖水起了小小的波浪,把岸边的桃树影子照映得扭扭曲曲。
蔚蓝的天空,飞过一群的大雁,它们在这里盘旋了好几圈,似乎是在观赏这一群雪白的鹅。
岸边到处都是蝴蝶,有许多蝴蝶都在吮吸花蜜。
骆宾王想:因为一群白鹅,就可以把一幅无趣的画变得丰富多彩,我的一定要为这一幅美景写一首诗,把它描述出来。
“它们真漂亮!”骆宾王指着那群鹅说。
骆宾王一边看着这些鹅,一边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什么。
“少爷,您在写什么呀?”管家指着那些字问,管家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我在写诗的草稿。
”骆宾王回答,“我要把这些美丽的鹅描绘下来!”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写完了,说:“嗯,这些鹅在水面上不停地叫,那这首诗就命名为《咏鹅》吧!”“嗯,说得好!”管家拍着手说。
回家后,骆宾王把这首诗拿给大家看,大家都说写得非常好,纷纷大声读着,连湖里的鹅听到了,也都“呱呱”叫着,似乎也在为骆宾王喝彩。
骆宾王《咏鹅》原诗内容,注释及鉴赏

骆宾王《咏鹅》原诗内容,注释及鉴赏咏鹅作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⑴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⑵项: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脖子。
⑶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拨:划。
赏析《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骆宾王七岁作诗的故事骆宾王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
《咏鹅》骆宾王

咏鹅骆宾王〔唐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鉴赏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
第一句三个“鹅”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
曲,弯曲。
项,就是脖子。
曲项,弯着脖子。
歌,唱歌。
这两句让人想象出,一个7岁的儿童在对鹅作诗,他指着鹅说:鹅,鹅,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
一下子抓住鹅脖子长的特征,写出它欢叫时洋洋自得的神态。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
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骆宾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骆宾王七龄咏鹅名人故事

骆宾王七龄咏鹅名人故事骆宾王,字观光,是我国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他出生于公元640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卒年不详。
骆宾王因七岁能作《咏鹅》诗而被称为“神童”。
骆宾王之所以七岁就能写出震惊后世的《咏鹅》诗,当然和他的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后天勤奋学习、刻苦努力的结果。
骆宾王出身于书香门第。
他的祖父是一个诗赋爱好者,熟读《诗经》和《汉赋》;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善于作诗习文。
特别是他的父亲骆一度,虽然主读经史,但也喜欢赋诗写文章。
骆宾王出生后,祖父见他生得皮肤如脂,眼睛有神,便预测他将来是一个做诗人的材料,对他格外注重培养。
从他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开始,没有先教他识字,而是教他背诗;他的母亲虽然知道应该先教字后教诗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但她不愿意扫老人的兴,便乘老人不在时,偷偷地教他识字。
骆宾王在长辈的影响和教育下,对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祖父教给他背的诗歌,只要祖父教一遍,他自己背一遍,再用母亲私下教给他的字默写一遍,便能记住,而且再也不会忘记。
开始,祖父每天教他一首诗,他能记住;后来,祖父每天教他两首诗,也能记住;再后来,祖父每天教他三首、四首、五首诗,他仍能记得住。
父亲见儿子一天能学会四五首诗,仍精力充沛,便又夹杂着让他学古文,读经书,骆宾王同样兴趣浓重,学习刻苦,并且开始模仿着写诗、精选作文章。
当他五六岁的时候,因为他善于观察,喜欢动脑,不仅掌握了上千首诗和几百篇古文,而且写出的诗歌也意新词美,作出的文章气势豪迈,成了当地远近有名的小才子。
公元647年七月,唐太宗下令全国各地选拔人才。
来浙江义乌县选才的官员独出心裁,在正式举行考试之前,要召开一次赛诗大会,以进行初选。
骆宾王听说后,也非要去参加不可,可是他的父亲骆一度却不同意。
他认为,这次赛诗会是朝廷所派官员举办的,一个刚刚学会写诗精选作文的孩子也去,岂不是胡闹?万一朝廷怪罪下来,自己如何担当得起?后来,在骆宾王的反复要求下,他的爷爷发话了:“你父亲就是这样胆小怕事。
骆宾王写《咏鹅》的故事

骆宾王写《咏鹅》的故事
骆宾王写《咏鹅》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村里来了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见7岁的骆宾王聪明伶俐,就想出了一道难题来考他。
客人走到池塘边,指着正在池塘里游着的白鹅对骆宾王说:“你能够以池塘里的白鹅作一首诗吗?”骆宾王略微思索后,回答道:“当然没问题!”于是他缓缓地吟出了这首《咏鹅》。
《咏鹅》的内容: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用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了白鹅游水时的优雅形态,表达了他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咏鹅》的创作背景:
骆宾王在7岁时写下了这首诗,以池塘中的白鹅为题材,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天赋。
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古诗咏鹅骆宾王]骆宾王咏鹅
![[古诗咏鹅骆宾王]骆宾王咏鹅](https://img.taocdn.com/s3/m/18ae524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4.png)
[古诗咏鹅骆宾王]骆宾王咏鹅骆宾王咏鹅篇1:骆宾王《咏鹅》原文及翻译《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
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咏鹅》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翻译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
一身雪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之上,用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咏鹅》注释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
这里指鹅的脖子。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拨:划动,拨开。
《咏鹅》赏析鉴赏一:骆宾王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他小时候就很喜欢学习,7岁时就能写诗作文。
正因为这个原因,家中的一些客人来了之后,都爱试试他的才艺。
有一次,家中远道而来的一位客人,对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儿能作诗,不太相信,就问他:“听说你会作诗,是真的么?”小宾王一听,有些生气:“这还有假,你请出题吧。
”客人心想:这娃娃口气不小,大概是真有些学识,何不出一题考考他呢?于是就说:“那我就出个题目,看你能不能做出来?”小宾王毫不胆怯的回答道:“可以,什么题目?”客人四下一看,见池中几只白鹅在戏水玩耍,说:“就已这鹅为题吧!”小宾王对客人挑剔的口气,有些不满,正想露一手,于是点点头,思索片刻,便高声吟诵出了《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鉴赏二:《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宾王年少才高, 很小就喜爱文学。
他善於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抓住特征去描绘。
他童年时的诗歌, 天真率直, 很富灵性, 素来脍炙人口。
一天, 骆宾王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玩耍, 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见惯的鹅.它们像几位绅士在河面上悠游自在地游着。
雪白的羽毛, 长长的脖子, 青枝绿叶般的水, 红红的鹅掌, 慢慢地拨动着清亮的水波。
突然, 一只鹅伸长脖子, 脆亮的叫一声”鹅”, 紧接着其他的鹅也都对天歌唱起来, 骆宾王看到这情景, 内心怦然一动, 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 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 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 不仅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画面, 而且仿佛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 孩子的唤鹅声, 鹅儿引颈高歌声、戏水声。
我们读了会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 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甜美。
“孤灯课读含苦
辛,望尔修身为万
民,勤俭家母慈母
训,他年富贵莫忘
贫。
”这是宋朝《寇
母课读图》中的一首
诗。
宋朝寇准,幼年丧父,母彻夜纺织助子攻读,无灯油,进山采松香以助之,风寒病故。
后寇准高官,做寿大摆宴席,其家女佣人刘婆深明大义,十分焦虑:“如此豪华,倘若上行下效,焉能清廉自守?”于是寻机取出《寇母课读图》劝寇准。
寇读后领悟,乃辞宾客,停歌舞,罢宴停觞。
寇准听说家乡有旱情,可是从地方官的奏折里,却看不出灾情的严重程度。
听说后方知,顿感自己失职,愧对乡里。
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厅,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为戒,永不夜宴。
第二天早朝,寇准将故里旱情如实奏给太宗,并请旨回陕西督赈和询察民情。
他回陕西后,为家乡办了一些好事,还把关中的赋税免征三年。
王维十七岁那年,决定上京去考状元。
父母为他准备好了行李,兄弟、朋友们闻讯后纷纷赶来为他送行。
在一片祝福声中,王维踏上了通往京城赶考的路。
王维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
王维被京城的繁华惊呆了,街上那川流不息的车辆,密密麻麻的人群,让王维大开眼界,以为到了人间仙境。
王维找到了一间安静的客栈住了下来,每天都在这里安心学习,也无心去观赏京城的美丽景色。
每当他看见别人朋友齐聚,在树下饮酒作诗时,王维感觉到自己好孤单、好寂寞,于是十分思念家中的亲人。
一晃,九九重阳节到了,王维想:“在家乡的时候,每逢节日,朋友们便相约到高高的山峰玩耍,而今年朋友们中却单单少了我一人。
”王维便放下书本,登上了京城的高处,眺望远方的家乡,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诗句。
王维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
后来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成为我国盛唐时
期一名伟大的诗人。
一个冬天的某一天,下着鹅毛大雪,杜甫有事要去一个叫梅岭的地方。
他雇了一顶四人抬得轿子,就上路了。
行进途中,雪越来越大,鹅毛似地雪片飘飘洒洒,天地间的一切都被皑皑白雪笼罩,一位轿夫突然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片片片片片片片。
接下来,轿夫就不知道怎么接了。
憋红了脸苦想。
杜甫在轿里看看了不远处的梅岭,苍茫隐晦,巍峨壮观,就接道:“雪落梅岭形不见。
那轿夫一听,觉得对的非常好,就是啊,虽然在空中是鹅毛般的雪片,可落在山岭之上,便和地上的大雪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哪片了。
他就想这个坐轿的是谁啊,当今只有诗圣杜甫杜少陵有这样敏捷的才思,他也接道:“此人莫非杜少陵?”
杜甫笑了笑,就接出了最后一句:“然然然然然然然。
那么把这四句合起来,就变成了一首比较有意思的诗。
片片片片片片片
雪落梅岭形不见
此人莫非杜少陵
然然然然然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