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形成机制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1. 引言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过量的酸性物质,降下于地面的降水。
它不仅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也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 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污染物所致,主要包括硫化物和氮氧化物。
以下是酸雨形成的主要机制:2.1 硫化物的排放与转化当煤炭、石油等含硫化合物的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硫(SO2)气体。
这些气体进入大气后,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中转化为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然后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溶液,最终成为了酸雨的主要成分。
2.2 氮氧化物的来源与反应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燃烧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等。
其中,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进入大气后,在光化学反应作用下转化为硝酸和硝酸根离子,进而形成了构成酸雨的一部分。
2.3 大气扩散与沉降在大气中,SO2和NOx通过湿式沉降或干式沉降方式被带到地面。
湿式沉降是指降水中含有硫酸和硝酸根离子随着水滴降落到地面;干式沉降则是指污染物直接由大气悬浮态转移到地表。
3.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酸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3.1 水体污染酸雨通过降水入渗到土壤中,溶解其中金属离子并带走有机质,从而使得土壤趋向于酸性,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质污染。
3.2 植被伤害酸雨对植被造成直接和间接伤害。
直接伤害体现在叶片表面因为反应物质沉积而褪色、灼伤、枯萎等。
间接伤害则是通过土壤中铝离子释放增加引起根系受损。
3.3 建筑材料腐蚀酸雨中的硫酸和硝酸与建筑材料中的钙、镁等金属产生反应,破坏了建筑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导致建筑物老化、腐蚀加剧。
4. 防治措施4.1 科技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高效低污染的能源替代传统高污染能源,例如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引入先进节能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尾气排放等。
4.2 排放源治理措施加强工业企业排放标准管理,实行强制性减排措施;推广大规模精细燃烧技术以及湿法石膏法等污染减排技术。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酸雨是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酸雨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以增进人们对酸雨问题的认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酸雨的形成机制大气污染物排放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是大气中污染物的排放。
包括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氧气等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硫酸和硝酸等物质,从而导致降雨时出现酸性降水。
大气循环大气循环也是酸雨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污染物排放后,它们将随着大气的运动扩散至不同地区,甚至跨越国界,从而造成酸性沉降影响范围广泛。
化学反应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也对酸雨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大气中其他化合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产生酸性物质并随着降水沉淀到地表,造成土壤和水体的酸化。
酸雨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酸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酸性降水直接影响了许多树木和植被的生长,对森林构成了威胁。
土壤酸化长期受酸雨侵蚀会导致土壤酸化,许多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同时,土壤中可溶性有害金属元素会被释放出来,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水体污染酸雨将使得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变得更加酸性,影响其中栖息的生物及相关生态系统。
防治措施减少尾气排放减少工业企业等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数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防治措施。
采用洁净燃烧技术、脱硫装置等技术手段来减少尾气排放,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向大气中释放的程度。
发展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也是防治酸雨的重要举措之一。
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采用更加清洁环保的风能、太阳能等替代能源,有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加强国际合作由于污染物易于在大气中传播扩散并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影响,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唯有共同制定及执行严格环保标准,并共享清洁技术及管理经验才能真正有效解决这一全球性挑战。
结语酸雨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领域的复杂环境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酸雨是指大气中雨水和降水中的酸性物质含量超过自然界正常水平的一种降水现象。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一些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的。
这些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而释放到大气中的。
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排放、交通运输以及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当这些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中后,它们与水蒸气、氧气和其他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其中,氮氧化物会与大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进一步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硝酸和硝酸盐,最终降落到地面。
而硫氧化物则与水蒸气反应形成二氧化硫,之后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再进一步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硫酸盐。
这些酸性物质随着降水沉降到地面,导致土壤和水体的酸化。
酸雨不仅对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还对建筑物、文化遗产等造成腐蚀。
酸雨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和防治酸雨带来的影响,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1.治理大气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源是减少酸雨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工业、交通和农业等领域的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控制。
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2.提倡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是酸雨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们应该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减少家庭和企业的能源消耗。
例如,使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灯具,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而非私人汽车等。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是酸雨防治的长期有效手段。
政府、学校、媒体等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宣传酸雨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激发公众的保护环境的热情。
4.推动国际合作酸雨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制定共同的减排目标,共同应对酸雨的挑战。
酸雨是由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形成的。
酸雨:形成机制、影响与减少途径

酸雨:形成机制、影响与减少途径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的降水形式,它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酸雨的形成机制、影响以及减少途径。
一、酸雨的形成机制:1. 主要成因:酸雨的形成主要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关,主要包括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工厂的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等。
2. 大气化学反应:SOx和NOx进入大气层后,与水蒸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降水中的酸性物质增加。
3.扩散范围:酸雨通常出现在污染源附近,但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酸雨的影响范围可以扩散到数百公里之外。
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1. 植被受损:酸雨的酸性物质直接影响植物叶片表面,阻碍植物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2. 土壤酸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反应,使土壤变得酸性,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
3. 水体污染:酸雨降水中的酸性物质会直接流入水体,导致水体的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4. 建筑物腐蚀: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腐蚀建筑物表面,损坏建筑物的外观和结构,增加维护和修缮成本。
三、减少酸雨的途径:1. 控制污染源:通过减少工厂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措施来控制酸雨污染源的排放,是减少酸雨的关键。
2.使用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减少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3.固体废弃物处理:妥善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避免废弃物通过焚烧或其他方式排放污染物质。
4.环境教育宣传: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酸雨形成机制和影响的认识,倡导环保行为,减少个人在生活中对环境的污染。
5.国际合作:酸雨是一个跨国界的环境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减少酸雨的政策和法规。
总结:酸雨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关,其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减少酸雨的途径包括控制污染源、使用清洁能源、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加强环境教育宣传以及国际合作等。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每个人的努力,才能为我们的环境创造更加清洁和健康的未来。
环境化学酸雨的形成与影响

环境化学酸雨的形成与影响环境化学酸雨是指大气中酸性物质含量过高以致落到地表的降雨,它的形成与人类活动相关,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酸雨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酸雨的形成机制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非自然源的排放引起的。
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它们与大气水汽结合形成酸性物质。
非自然源的排放主要包括火山喷发、沙尘暴等,它们所排放的物质也是致使大气中出现酸性物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
二氧化硫排放源头主要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如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二氧化硫可以转化为硫酸、硫酸酐和亚硫酸等,进而在水中形成硫酸根离子,导致降雨酸化。
相对来说,氮氧化物产生酸雨的能力要小于二氧化硫,但是由于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它对酸雨的贡献在不断增加。
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许多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都必须维持一定的PH值才能生存,物种对于PH值的宽容度不尽相同。
酸雨的降落直接影响到了环境中的PH值,使得一些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酸雨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水体污染酸雨的降落会使得水体的PH值下降,导致水质变差。
在水中,酸性物质进一步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毒性离子物质,对水体的污染更加严重。
特别是对于水生生物而言,它们必须生活在水中的酸碱环境中,受到的威胁更加严重。
2. 土地退化酸性降雨会在土壤中残留过量的盐分,超过土壤自身容许的限度,使得土壤酸化。
土壤酸度的增加会大幅度下降农业作物的产量,影响农业的生产。
同时,这些酸性盐分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植物长势不佳,产量减少。
3. 影响生态系统平衡酸雨会影响生态系统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动,不适宜和不喜欢酸性环境的物种在酸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会受到影响,长期下来这将导致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动植物种类数量减少,整个生态系统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结论环境化学酸雨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大气污染物,长期下来会给我们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对生态的影响

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对生态的影响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对生态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酸雨的形成机制:1. 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源自工厂、汽车尾气等排放出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
2. 大气化学反应:SO2和NOx进入大气层后,受到阳光、水汽等因素作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成二氧化硫酸(H2SO4)和硝酸(HNO3)。
3. 气溶胶形成:H2SO4和HNO3与大气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气溶胶,通过大气循环,随着雨水和气溶胶下沉,最终形成酸雨降落。
二、酸雨对生态的影响:1. 水体污染:酸雨降落后,蓄积在地表及水域中,使得湖泊、江河、水源等水体酸化,对其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
2. 土壤退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及矿物质反应,导致土壤酸化,剥夺了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农作物产量。
3. 植物受损:酸雨降落在树叶上,通过溶解营养物质和密封气孔,使树叶受到腐蚀,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4. 生物多样性下降:酸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许多敏感的昆虫、水生生物和微生物无法适应酸性环境,导致部分物种灭绝或减少。
三、应对酸雨的措施:1. 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升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水平,减少SO2和NOx的排放。
2. 促进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排放物产生。
3.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建立全面而准确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大气质量和酸性物质排放情况,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推动国际合作:跨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酸雨问题,分享科学研究成果、技术经验和治理方案,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总结起来,酸雨的形成机制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是一种在大气中形成的酸性降水。
它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和其他有害气体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产生的。
酸雨通常具有pH值低于5.6,会对生态系统、水源、土壤和建筑物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其次,自然因素也会对酸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火山喷发和地下腐蚀等自然现象释放的气体,如硫化物和盐酸,也会加重酸雨的程度。
此外,自然界中的植物在吸收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时也会释放一部分酸性物质。
酸雨形成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气候和大气传输。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量、降水频率、大气湿度和温度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酸雨的PH值和浓度。
例如,在湿度高、温度低的环境中,降水量较大,酸雨的形成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大气传输是指酸性气体经由空气中的气流扩散和传播的过程。
气体的传输会受到大气环流、风向、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会导致气体在远距离传输过程中逐渐混合,并进一步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产生酸性物质。
酸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对水源的污染和对建筑物和文化遗产的腐蚀。
首先,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酸性降水通过酸化土壤影响了重要的土壤营养元素的可利用性,削弱了植物的营养摄取能力,导致植物的枯萎和死亡。
其次,酸雨还对水体产生了污染,使得水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受到了毒害。
最后,酸雨还会导致建筑物和文化遗产的腐蚀和损坏。
经过长时间的酸性降水,建筑物表面的石头和金属会逐渐被侵蚀,文化遗产受到永久性的破坏。
为了减少酸雨的形成,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工厂和电厂应当采用更清洁的燃料,汽车应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更环保的燃料。
其次,应当鼓励植被的种植,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减少其形成。
此外,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而言之,酸雨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产生的。
酸雨形成的原理

酸雨形成的原理
酸雨形成的原理是大气中的污染物排放与化学反应的结果。
酸雨主要是由氮氧化物和硫化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氧气等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而形成。
首先,车辆和工厂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NOx)和硫化物(SOx)。
这些气体在排放到大气中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
随着大气中水蒸气和氧气的存在,这些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会进一步与水蒸气反应,形成亚硝酸和亚硫酸。
这些化合物进一步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和硫酸。
当这些硝酸和硫酸溶解在大气中的水蒸气中时,形成酸性的溶液。
这些酸性溶液随着大气中的气流下降,与地表的水体如雨水、雪等结合,形成了酸雨。
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它可以导致土壤酸化,破坏植物生长环境;对水体中的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对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腐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雨的形成机制摘要: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给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研究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及途径,对于防止、减少、乃至消除酸雨带来的危害将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酸雨区域 酸雨的形成机制 双重来源机制正文:所谓酸雨简单说,是指因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2SO 气体平衡,酸度pH 低于5.6时,降水即为酸雨。
【1】广义的是指酸性物质的干、湿沉降。
前者干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对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一、我国酸雨分布主要区域我国环保部2011-06-03发布的关于2010年全国大气环境状况中关于酸雨的消息:监测的494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249个,占50.4%;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160个,占32.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54个,占11.0%。
我国现在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的大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安徽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及广东中部地区。
【2】如图长江图1-1 2010年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域由以上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酸雨覆盖区域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酸雨现象更是严重。
成为了继欧洲,北美之后成为了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过去人们曾经一度认为,中国所有的酸雨区都在秦岭、淮河以南, 但是目前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大气致酸污染物的中长距离传输, 酸雨区已经向北越过秦岭。
【3】二、酸雨的生成原理: 形成酸雨的必要条件是有致酸污染物的来源。
正常情况下,自然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在大气土壤中被中和掉,而不至于形成酸雨。
而人类下垫面活动,大量如化石燃料发电厂、工业锅炉、有色金属冶炼厂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无法被土壤,大气,江河湖水中碱性物质中和掉,在大气中发生了其他反应结果与降水结合,便成为了酸雨。
监测工作表明,我国酸性降水中-24SO 和-3NO 是酸性的主要贡献者,-24SO /-3NO 一般在5 一10 之间,所以我国酸雨是硫酸型的。
由于中国向大气排放的硫主要来自煤的燃烧, 中国酸雨也可以叫作煤烟型的酸雨。
【4】酸雨的前提物质主要是2SO 、x NO 和DMS ,包括自然起源和人工起源。
在大气中能够氧化2SO 和x NO 的氧化剂中.OH 自由基对2SO 和x NO 的氧化具有最大的意义 。
氧化过程可以简单表示为:.OH + 2SO ( + M) →2HOSO ( + M) →42SO H (1).OH + x NO + M →2HONO + M (2)上面两个反应的速度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
在夏季的白天, OH#自由基的浓度可以达到最高值, 从而使得产生的硫酸和硝酸在夏季达到最大值。
硫酸和硝酸又可以通过均质核化和非均质核化过程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42SO H +3NH 44HSO NH +44)(SO NH ( 3)2HONO + 3NH → NH4NO3 ( 4)42SO H + O H 2+ 粒子→硫酸盐粒子 ( 5) 2HONO + O H 2+ 粒子硝酸盐粒子 → ( 6)DMS 的氧化过程非常复杂,其反应机理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 但是研究已经表明它在大气中的主要氧化产物是甲磺酸。
【5】三、我国酸雨形成的双重来源机制1、局地冲刷大气污染较严重的某些山区城市的酸性降水主要来源于城市高浓度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冲刷。
这些地方煤中含硫量很高,可以达到2%-5%,而且城区面源密集,燃煤排放的大量2SO 等致酸污染物积聚在底层大气中,进入降水就造成其严重算话。
比如重庆市、柳州市的情况就是如此。
2、中长距离的传输广阔区域和清洁地区的酸性降水则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物的中长距离传输。
在最近二三十年,推动净化城市大气的结果是建筑高大烟囱把污染物较好的扩散进大气层。
这些烟囱发射出高水平的排放物,它们把污染物发送到数百公里远处,然后落到地面和水上,使下风区域云水和降水酸化。
例如加拿大国际镍公司的380m 的“超级烟囱”替代了1972年三种较低的烟囱,以后的测定表明实际上所有的硫和40%的重金属都从冶炼厂发射到六十公里外的空中。
但是现在环绕这个重工业污染源四周较远地区显露处大片森林衰退现象。
这说明该污染源通过污染物的中长距离的传输,对四周中远距离的都有影响。
但是,多数酸性降水为局地冲刷和传输双重来源。
当云水酸度相同时,各个城市酸性气体的浓度和气溶胶的缓冲能力就决定了局地冲刷和传输对降水中酸的相对贡献。
【6】四、酸雨形成的因素1、致碱物质对酸雨的缓冲作用1.1碱性气体的缓冲作用大气中的气体主要是3NH ,它在中和酸性物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排入大气中的2SO 经过氧化作用产生酸,具有很低蒸汽压,只要大气存在3NH ,就会很快反应生成难分解的硫酸铵。
另外大气中的氨进入云水和雨水后, 能有效地增加pH 值, 在过氧化氢氧化4 价硫的速率无明显变化时, 能加速臭氧对4 价硫的氧化, 从而维持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断产生硫酸, 最终加2速了二氧化硫的湿去除。
1.2碱性粒子的缓冲作用作用大气中的碱性粒子主要来源于土壤和沙尘。
其中,+2Ca 对酸雨的中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2Mg .这些碱性粒子的存在, 会使降水的pH 值升高, 使降水的酸性降低。
沙尘对于致酸物质也起着重要的中和作用。
例如1995 年4 月东亚地区的沙尘暴, 由于黄沙的中和效应, 中国北方月平均降水的pH 值显著增加了0.6~1.8, 在日本和朝鲜降水的pH 值也增加0.1~ 0.2。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未受沙尘暴影响的南方降水pH 值增加不到0.1。
2SO , x NO 等酸性气体只能输送几百公里, 在起源地区浓度很高。
而黄沙和形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却可以输送几千公里, 从而减少起源地区致酸物质-24SO 和-3NO 的浓度。
1.3海盐氯循环的缓冲作用海盐氯循环使经过海洋上空输送的致酸大气污染物转化为中性盐, 这一机制缓冲了经过海洋上空输送的致酸前提物的酸性, 使受体点降水中出现氯亏损、硫富集, 并伴随有降水中氯亏损和氢离子浓度的负相关。
产生的原因是大气污染物和/ 或由大气污染物生成的硫酸和硝酸与海盐气溶胶发生下列反应:NaCl( s) + x NO ( g ) +O H 2 → 3NaNO ( s) + HCl( g )NaCl( s) + 2SO ( g) +O H 2 →3NaNO ( s) + HCl( g)2HONO g) + NaCl( s) → NaNO 3( s) + HCl( g)42SO H ( g ) + NaCl( s)→42SO Na ( s) + HCl( g)这些反应使大气污染物以及硫酸和硝酸转变为中性盐 。
由于HCl 的沉降速率是细粒子的2 倍、2SO 的4 倍, 这一过程极大缓冲输送污染物的酸性。
【7】2、其他影响因素 某一地区降水的酸性强烈的受到当地的土壤性质、气象条件、年降水量、地形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土壤的酸碱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大陆上方大气中的颗粒物大部分来自土壤,土壤的化学性质强烈的影响降水的组成,降水的酸性时期中多种离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土壤的化学组成及其酸碱性直接影响降水的酸性。
影响降水酸性的另一重要自然因素是气象条件,其中主要是大气扩散能力。
内蒙、河北大部、东北三省处于强的大气扩散区,属于非酸雨区。
贵州,广西,湖南、四川东部、江南南部、湖北西部、广东东部和云南中部大气扩散能力弱或最弱,基本上都处于重酸雨区。
年降水量与降水酸性有一定联系,降水量最大的地区植被好,土壤颗粒不易进入大气;降水量小的北方地区干燥,碱性土壤颗粒容易被带进大气。
中国的酸雨区主要在年降水量大于800nm的区域,重酸雨区则主要在年降水量大于1200nm的区域。
此外,较高气温有利于致酸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想硫酸根,硝酸根转化。
中国长江以南年平均气温高于16C ,基本都处于酸雨区。
所以尽管黄海,渤海沿岸省市有最大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源,但一般并无区域性酸雨;而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和四川盆地虽没有二者强烈排放源,但多种自然条件均有利于酸雨的形成,所以出现酸雨。
五、结语酸雨的危害是巨大的,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使森林死亡,鱼虾绝迹,改变土壤性状,使作物减产,腐蚀建筑物,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
因此防治酸雨,治理酸雨,改善酸雨区环境刻不容缓。
然而目前对酸雨形成机制的研究,大多数限于对雨水成分和大气粒子采用总体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使得粒子混合很容易发生反应,从而搞不清酸雨形成的真正机理。
因此为搞清酸雨的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单个粒子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开发研究单个粒子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1】《酸雨》孙崇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酸雨的定义)【2】/dq/kqzl/201106/t20110603_211634.htm【3】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2 3 卷199 7 年第3 期9 月《中国酸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仁北【5】【7】环境2003 年第22 卷第4 期) 41《酸雨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蓝惠霞, 周少奇, 廖雷, 吴娟【6】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大气污染、酸雨和森林的未来》1985年37期(探索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