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以王僧虔《笔意赞》和《书赋》画论为路径

南北朝书法的审美路径和艺术延展——以王僧虔《笔意赞》和《书赋》画论为路径张凯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王僧虔《笔意赞》和《书赋》两篇精短论文的解析,论述了我国古代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书法审美从老庄哲学到与自然物形及形神、元气的几方面阐释,说明了以王僧虔为代表的书法审美的创造及具时代背景和艺术的代表性。
阐明了南北朝对于书法史来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在魏晋形势的审美风格基础上又突出神、情、意的审美风尚。
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重要的审美路径。
文章中对于王僧虔关于心手对“忘”的创造关系和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艺术审美剖析,得出“凝神”“绝欲”“坐忘” 是书法创造的重要途径。
文章还对王僧虔书论中的笔墨形态“骨肉”审美进行了老庄之道的阐释,反映了王僧虔在其上祖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王洽、王珣等家族性书法审美及书体形态的影响下,所具有的超凡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老庄哲学审美功底,同时,也反映了南北朝的书法审美趣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美学水平。
[ 关键词 ]审美风格;书法艺术;书法创造;技艺表达;形神[ 中图分类号 ] 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7)01-0146-04引文王僧虔的《笔意赞》原文: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於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乃为《笔意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
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先临《告誓》,次写《黄庭》。
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开张凤翼,耸擢芝英。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历代书法论文选)《书赋》原文: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
心经于则,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风摇挺气,妍靡深功。
尔其隶也,明敏婉蠖,绚蒨趋将;摛文斐缛,托韵笙簧;仪春等暖,丽景依光;沈若云郁,轻若蝉扬。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2篇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2篇书法艺术论文范文一: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
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
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8 ]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
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
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
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
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
”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
书法论文参考书目

方闻著《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邱振中著《书写与关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邱振中著《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关田著《唐代书法家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
华人德著《六朝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
华人德白谦慎主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
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华人德著《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
王元军著《六朝书法与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
王元军著《汉代书刻文化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
黄惇著《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刘恒著《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丛文俊著《书法史鉴》,上海书画出版社
丛文俊著《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曹宝麟著《抱瓮集》,文物出版社
白谦慎著《傅山的世界》,三联书店
傅申著《海外书迹研究》,紫禁城出版社
王镇远著《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
孙洵编著《民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丛文俊著《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华人德著《中国书法史·两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刘涛著《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曹宝麟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
马宗霍著《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
书法专业必读经典理论书目30本

1、《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马宗霍著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3、《中国文字与书法》民国 ·陈林龢著。
4、《益州书画录》民国·薛天沛编著。
5、《书学史》民国 ·祝嘉著。
6、《中国书法简论》潘伯鹰著。
7、《古代字体论稿》启功著。
8、《历代书法论文选》,崔尔平,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
9、《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崔尔平,上海书画出版社10、《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1、《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编选。
12、《历代印学论文选》·韩天衡编订。
13、《中国古代印论史》,黄惇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14、《古玺通论》,曹锦炎。
15、《印学史》,沙孟海著。
16、《篆刻学》,邓散木著17、《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熊秉明著。
18、《日本书法史》日 ·榊莫山著,现代·陈振濂译。
19、《海外书迹研究》 ,(美)傅申著,葛鸿桢译。
20、《书法史鉴》,丛文俊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1、《中国书法理论史》,中田勇次郎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2、《中国书法美学》,金学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3、《中国书法理论史》,王镇远著,黄山书社24、《傅山的世界》,白谦慎,三联书店2006年6月第2版25、《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26、 《美学散步》,宗白华27、《书法空间论》,白砥28、《国宝沉浮录——故宫散逸书画见闻考略》,杨仁恺29、《民国书法史》,孙洵30、《书画碑帖见闻录》,马宝山。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辩提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大多数人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书画同源” 。
正因为影响深远,所以启功先生在《谈诗书画的关系》一文中提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是一个“大马蜂窝”,不可随便乱捅。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论者津津乐道于“书画同源”,以为只此四字便可道尽书画关系的精髓。
可是,书画真的同源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观点不仅盛行于古代而且流行于当前?等等。
为回答这诸多问题,不妨先追溯一下“书画同源”说的历史。
研究中国书画理论的人,都认为“书画同源”说的创始人是唐代张彦远。
其实,真是冤枉了古人。
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两处提到书画关系。
一为:“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先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1)另一则是说:“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其后陆探微亦做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2)(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两则丝毫不谈同源。
前一则中,图识和象形,确实是对具体物象的高度概括。
可“六书”中还有指事、会意,尤其是指事字,与绘画无关。
颜光禄以八卦、文字、绘画皆出于“图载”,尤如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范围过大。
又言“异名同体”,体与名相对,源与流相应,张彦远称异名同体,而不言异流同源,是从哲学的高度谈书法与绘画在本质上的相同。
这不仅是治学严谨的表现,也明示张彦远并没有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观点。
其二仅言“用笔同法”。
己是具体分析书法和绘画的相近性。
在书法、绘画艺术中,相同的用笔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法”与“源”,字既不同,意思也不相同。
虽然如此,张彦远把书法和绘画放在一起从哲学的高度上做深入的比较,己为后来书画同源论者开了一个头。
宋代时,由于文人画的兴起,“书画同源”的赞成者多了起来,郑樵在《通志》中说:“书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2篇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2篇书法艺术论文范文2篇书法艺术论文范文一: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
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
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8 ]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
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
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
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
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
”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
米芾书法鉴赏论文

班级:2015级:学号:目录一、米芾介绍(一)生平简介 (3)二、书法鉴赏(一)名家点评 (5)(二)用笔变化 (6)(三)书法成就 (7)三、米芾代表作欣赏【摘要】: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
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结晶。
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
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继承、发展及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师。
在宋代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个性、独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米芾。
关键词:行草、狂傲、个性、古怪、创新一、米芾介绍(一)生平简介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人又称“米南宫”。
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
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
芾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
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
与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著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
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
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的书法富有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宣和年间,米芾因书画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荐,召为书画学博士。
黄庭坚书法艺术杂谈

黄庭坚书法艺术杂谈1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朝代之一。
在这个强大与懦弱并存的朝代中,不仅将“词”发展成为堪与“唐诗”相媲美的文学形式,而且这个朝代又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和人物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但相比之下,宋代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就显得十分逊色,这种情况又以宋初为甚,书史称“宋初书家,不逮唐初远甚”。
(一)故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亦痛心疾首地叹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二)究其本来,实乃是因贴学大行,书道陵迟之故。
由于宋代贴学的盛行,而且又仅是以《淳化阁贴》为书法宗标楷模,使得宋人书学囿于阁贴藩篱,不思体变而作茧自缚,没有形成时代特色,这便是宋代书坛的悲哀!另一方面,由于庆历以讫熙宁元丰之间独具慧眼的“宋四家”特别是宋四家中黄庭坚的异军突起,书学上提倡弃贴师唐,更由唐而溯魏晋,宋人书法又转得晋人笔意,宋之书坛又为之一振,给死气沉沉千篇一律几近没落的宋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宋代书坛又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这又是宋代书坛的大幸!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四家不仅拯救了宋代书坛,也拯救了宋代以后的中国书坛。
宋四家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特殊的书法群体(包括其后的追随者),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特别是宋四家中的黄庭坚,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天才的创造力所演绎出的那种前无古人的独特的书法风格,将书法这种线条艺术的神秘莫测渲染得淋漓尽致,其书可谓鬼斧神工。
读黄庭坚的书法,着实令人感觉到他那种“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和“于无佛处称尊”的超俗绝尘,洒脱飘逸的绰约风姿。
因此,黄庭坚的书法观念和书法倾向更是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的。
历来论黄庭坚书法者,则必曰其“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三)溯其书法渊源时,又多云其取法颜平原、僧怀素、杨风子等人。
且因黄庭坚尝自谓其书法尤得力于焦山《瘗鹤铭》,且又在《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一诗中说了这么一句“大字无过瘗鹤铭”,于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是在学习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书法的基础上,再参以《瘗鹤铭》有别于一般的用笔和结体的恣肆,从而形成其以纵代敛、以散寓整、以欹代平、以锐兼钝、中宫紧缩、四面开张、顿挫分明、节奏强烈,即最终以瘦削与欹侧为其书法特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草书(赵壹)
笔论、九势(蔡邕)
隶书体(成公绥)
四体书势(卫恒)
草书势(索靖)
笔阵图(卫铄)
题衞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羲之)古今文字志目(王愔)
采古来能书人名(羊欣)
论书表(虞龢)
论书、笔意赞(王僧虔)
论书表(江式)
与梁武帝论书启、论书启(陶弘景)
古今书评(袁昂)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萧衍)
书品(庾肩吾)
心成颂(释智果)
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欧阳询)
笔髓论、书旨述(虞世南)
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李世民)
书谱(孙过庭)
书后品(李嗣真)
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张怀瓘)述书赋(窦臮)
「述书赋」注、「述书赋」语例字格(窦臮)
法书论(蔡希综)
论书(徐浩)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颜真卿)
二字诀(李华)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陆羽)
授笔要说(韩方明)
拔镫序(林蕴)
送高闲上人(韩愈)
临池诀(卢携)
论书(释亚栖)
书述(李煜)
五十六种书并序(韦续)
试笔(欧阳修)
论书(苏轼)
续书断(朱长文)
论书(黄庭经)
海岳名言(米芾)
翰墨志(赵构)
负暄野录(陈槱)
续书谱(姜夔)
秦汉魏四朝用笔法(陈思)
衍极(郑杓)
「衍极」注(刘有定)
翰林要诀(陈绎曾)
春雨杂述(解缙)
书诀(丰坊)
书法雅言(项穆)
画禅室随笔(董其昌)
钝吟书要(冯班)
书筏(笪重光)
书法约言(宋曹)
评书帖(梁巘)
初月楼论书随笔(吴德旋)
书学捷要(朱履贞)
书学(钱泳)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阮元)艺舟双楫(包世臣)
艺概(刘熙载)
临池管见(周星莲)
临池心解(朱和羹)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
宣和书谱‧叙论(佚名)
永字八法(佚名)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