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文言文翻译
经典文言文短篇带译文【10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短篇带译⽂【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短篇带译⽂ 春夜宴桃李园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作者】李⽩【朝代】唐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浮⽣若梦,为欢⼏何?古⼈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块假我以⽂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觞⽽醉⽉。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酒数。
译⽂ 天地,天地是万物的客舍,光阴,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
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风云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能有多少呢!古⼈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艳丽景⾊召唤我,⼤⾃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
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谈阔论⼜转向清⾔雅语。
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雅的情怀?倘若有⼈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崇在⾦⾕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
2.经典⽂⾔⽂短篇带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岁⽽孤,母贫⽆靠,再适常⼭朱⽒。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沃⾯。
往往糜粥不充,⽇昃始⾷,遂⼤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诵⽈:当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
译⽂ 范仲淹⼆岁的时候死了⽗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的朱家。
(范仲淹)长⼤以后,知道了⾃⼰的⽣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头偏西才吃⼀点东西。
文言文经典名句翻译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是很愉快吗?解读: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温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学习也是一种乐趣,能够让人心情愉悦。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此句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他人的感受。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痛苦,不应该强加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此句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知识,只有真正喜爱它、从中获得乐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解读:此句强调虚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在我们周围,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只要我们保持谦虚的态度,就能不断进步。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颜渊》)翻译: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解读:此句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心怀宽广,为人正直,因此内心平静;而小人自私自利,总是担忧自己的利益,因此内心忧愁。
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翻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解读:此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失去了立身之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读:此句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通过温习旧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从而成为他人的老师。
总之,《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代经典文言文翻译大全【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古代经典⽂⾔⽂翻译⼤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代经典⽂⾔⽂翻译:墨池记 朝代:宋朝|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以临于溪,⽈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以长,⽈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尽⿊,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尝极东⽅,出沧海,以娱其意于⼭⽔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尝⾃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 其所能,盖亦以精⼒⾃致者,⾮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告于巩⽈:“愿有记。
”推王君之⼼,岂爱⼈之善,虽⼀能不以废,⽽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之有⼀能,⽽使后⼈尚之如此,况仁⼈庄⼠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年九⽉⼗⼆⽇,曾巩记。
译⽂ 临川郡城的东⾯,有⼀块地微微⾼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有个池⼦低洼呈长⽅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临川记》⾥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尽⿊”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出游东海,在⼭⽔之间使他的⼼情快乐。
莫⾮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概也是靠他⾃⼰的精神和毅⼒取得的,并不是天⽣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是不是后⼈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担⼼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请求我说:“希望有⼀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的⽤⼼,是不是喜爱别⼈的优点,即使是⼀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推⼴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也想推⼴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个⼈有⼀技之长,就能使后⼈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尚、⾏为端庄的⼈,遗留下来令⼈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说了! 庆历⼋年九⽉⼗⼆⽇,曾巩作记。
经典文言文大全带翻译

【导语】⽂⾔⽂的学习好⽐是另⼀门语⾔的学习,语⾔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全带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全带翻译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故⾃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若夫⽇出⽽林霏开,云归⽽岩⽳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
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穷也。
⾄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游也。
临溪⽽渔,溪深⽽鱼肥,酿泉为酒,泉⾹⽽酒洌,⼭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丝⾮⽵,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阳在⼭,⼈影散乱,太守归⽽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去⽽禽鸟乐也。
然⽽禽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知从太守游⽽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
那西南⽅的⼏座⼭峰,树林和⼭⾕格外秀美。
⼀眼望去,树⽊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
沿着⼭路⾛六七⾥,渐渐听到潺潺的流⽔声,看到流⽔从两座⼭峰之间倾泻⽽出的,那是酿泉。
泉⽔沿着⼭峰折绕,沿着⼭路拐弯,有⼀座亭⼦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的是谁呢?是⼭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是谁呢?太守⽤⾃⼰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饮酒,只喝⼀点⼉就醉了;⽽且年纪⼜,所以⾃号“醉翁”。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原⽂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原⽂及翻译 画蛇添⾜原⽂ 楚有祠者,赐其舍⼈卮酒,舍⼈相谓⽈:“数⼈饮之不⾜,⼀⼈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持卮,右⼿画蛇⽈:“吾能为之⾜。
”未成,⼀⼈之蛇成,夺其卮⽈:‘蛇固⽆⾜,⼦安能为之⾜?’遂饮其酒。
为蛇⾜者,终亡其酒。
翻译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祭祀完了以后,拿出⼀壶酒赏给门⼈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家都来喝则不⾜够,⼀个⼈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在地上⽐赛画蛇,先画好的⼈就喝这壶酒。
”有⼀个⼈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拿着酒壶,右⼿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个⼈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最终失去了酒。
画蛇添⾜,语出《战国策·齐策⼆》。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喻做了多余的事,⾮但⽆益,反⽽不合适。
也⽐喻虚构事实,⽆中⽣有。
【篇⼆】经典⽂⾔⽂原⽂及翻译 精卫填海原⽂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同“笑”)。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同“⾳”)于东海。
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海经》 翻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有⼀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
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经典高中文言文精选翻译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中⽂⾔⽂精选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中⽂⾔⽂精选翻译 ⾚壁赋 苏轼〔宋代〕 壬戌之秋,七⽉既望,苏⼦与客泛⾈,游于⾚壁之下。
清风徐来,⽔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出于东⼭之上,徘徊于⽃⽜之间。
⽩露横江,⽔光接天。
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飘飘乎如遗世独⽴,⽻化⽽登仙。
(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兮天⼀⽅。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之嫠妇。
苏⼦愀然,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东望武昌,⼭川相缪,郁乎苍苍,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驾⼀叶之扁⾈,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
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客亦知夫⽔与⽉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盖将⾃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尽也,⽽⼜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吾之所有,虽⼀毫⽽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间之明⽉,⽿得之⽽为声,⽬遇之⽽成⾊,取之⽆禁,⽤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尽藏也,⽽吾与⼦之所共适。
”(共适⼀作:共⾷) 客喜⽽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中,不知东⽅之既⽩。
译⽂ 壬戌年秋天,七⽉⼗六⽇,我与友⼈在⾚壁下泛⾈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中“窈窕”这⼀章。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
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
”
“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
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
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
说得好。
”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孙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我的子孙都是些下等之才,有个叫九方皋的人,他识别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可以告诉他识别天下最好的马的方法。
请让我引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
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
找到好马了。
”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
”
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
报知秦穆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天下最好的马呢?”伯乐说道:“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
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
”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魏郑公(魏征)进谏劝阻唐太宗前往泰山封禅,说:“如今有一个人,患病十年,经过治疗将要痊愈。
此人瘦得皮包骨头,却想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肯定做不到。
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不止是十年的时间,陛下作为天下良医,百姓的疾苦虽然已经解除,但还不很富裕。
要祭祀天地(向它)报告大功完成,我心里还是有疑虑。
”唐太宗无言反驳。
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都不敢前去告别,只有待制顾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搅进朋党里面去?”顾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我哪敢和他比,如果让我做了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
”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
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
”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
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郑纟因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
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纟因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
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
郑纟因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
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
郑纟因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
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
随行的人对郑纟因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
”郑纟因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
“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起了兴致,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
”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
郑纟因赞叹了很久才离开。
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郑纟因对自己的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人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一起到学院,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
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指使。
”三年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华美,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
郑纟因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
从前秦王喜好打猎因此扰民,有一次他下令在北郊打猎。
头一天,百姓都离开回避他。
有个叫韩生的人制止他们说:“国王的爱子病了三天了,国王担心他,必定不会出猎。
”
后来果然。
有人问他说:“我住在卫王宫,尚且不知道国王的爱子病了。
您怎么知道他病了呢?”
韩生说:“我听说国王的爱子喜欢放风筝,我登高望见王宫之上,三天不见风筝了,所以知道。
”
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且公开宣布谁能搬走那根三丈长的木杆,就赏给五十金。
这天,突然有一个人将这根木杆搬走,商鞅知道后,马上下令赏给那个人五十金。
并且施行法令,布告天下。
吴起在魏国做西河(今陕西大荔)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就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任命做长大夫的官。
”老百姓听到这些宣传,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是绝对不可相信的,哪有这样的好事。
”也有人说:“不管是真是假,不妨去试一试,如果将那根表杆推倒,最多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妨碍。
”说完,就来到都城的南门外,一下子就把那根表杆推倒了。
之后,他去求见吴起,告诉自己推倒了南门外的表杆。
吴起当即宣布任命他为长大夫官。
经过这件事之后,魏国的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改革法令及赏罚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搬移木杆取信于民的做法,大概是仿效吴起的计谋。
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所知。
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次做梦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
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如今无愧鬼神。
阎王讥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
但是要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还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啊!”阎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得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有负于民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有负于国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无功就是罪啊!”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锋棱顿减。
樵髯,姓程,名骏,世代居住在桐城县西部边远地方。
性情疏阔放达,不受礼法或世俗之见的束缚,从不矫揉造作,而多髭须,因此,自己命名为“樵髯。
”
小时候读书很聪明,超出同辈的人,在技艺、术道工匠嬉戏游玩等等方面,没有不涉猎的,但是都不肯学透,说:“我只是自我娱乐而已。
”尤其喜欢下棋,常常与邻居下棋。
他不善于苦思冥想,邻人有时注视棋局,认真思考,他便皱眉不高兴地说:“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
只是仿效小孩那样,勉强懂点下棋的技艺!”他偶尔为
人治病,也不很在意。
一些富家曾经与之交往的人,有病了,希望他能为其治病,派僮奴等候。
翁正为棋局而争吵,竟不去。
翁(是人名或尊称)的叔父到建宁做官,翁跟随住到官署,可以有机会尽情游览山水,他说武夷山曲折幽邃非常可爱,让人忘却世间的琐事,真想到那里一游啊!
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
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
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
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
”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
使者大惊,十分惭愧。
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
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
客人神色很惭愧。
吕僧珍当官,不偏私于亲戚。
他的侄子把贩卖葱作为职业,在吕僧珍回到故乡做官时,于是就放弃卖葱的职业,想要在州府求得官职。
吕僧珍说:“我承担国家重大的恩情,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效的。
你本来就有正当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请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呢?你只应当赶快回到葱店里。
”吕僧珍的家住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
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是官府的房子,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搬迁官署的地方来扩大自己的住宅呢?”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
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
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衰竭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一、之二。
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
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
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
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
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