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7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① 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1)作:;(3)于:;(4)云: ;(5)本此:(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1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1)尝:;(2)书:;(3)反:;(4)伫立:;(5)去:(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以长绠耳。
初中课外文言文7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2)因.垢责小吏()(3)冯徐.举其右足()(4)时谓.宰相如此()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惠子家穷惠子家穷,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
王曰:夏麦方熟,请以割子可乎?惠子曰:施方来,遇群川之水涨。
有一人溺,流而下,呼施救之。
施应曰:我不善游。
方将为子告急于东越之王,简①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溺者曰:我得一瓢之力则活矣。
子方告急于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我,是不如救我于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
1.解释加点字:①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
举:②是不如救我于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
是:重:2.解释句子含义:①夏麦方熟,请以割子可乎?②简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3.短文中梁王的做法错在了哪里?答:4.我们还学过另一个与此相象的古代人物故事,请你写出人名与故事内容的概括。
答:译文:惠子(战国时哲学家,名惠施)家境很贫穷,几天没有生火而挨饿,就去见(求助)梁国国王。
梁王说:夏天麦子就要熟了,请允许(我)把麦子割了再给你好吗?惠子说:我刚刚来的时候,遇到所有的河流涨水,有一个人溺水了,顺着激流被冲下去,(他)呼喊我救他。
我回答说:我不善于游水,这就为您去向东越的国王告急,(让他)挑选他们当中善于游水的人来救您,可以吗?溺水的人说:我得到一个葫芦的(浮)力就得救了。
您现在去向东越王告急,(再)挑选他们当中善于游水的人来救我,这样还不如到深渊之下、鱼龙的腹中去救我啊。
寓意:①帮助别人就要真诚,就要尽其全力,不可敷衍了事。
②远水救不了近火,要立刻以正确而又可以令事情高效率办法解决问题。
1.举:动,此为生。
是:这样。
重:深2.句子解释:①夏天麦子就要熟了,请允许(我)把麦子割了再给你好吗?②挑选他们当中善于游水的人来救您,可以吗?3.他的回答给人一种推脱、敷衍、毫无诚意的感觉,对身处困境的人毫无帮助。
4.庄子庄周借贷(涸辙之鲋)。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戴震难师”“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震难师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1)(年纪)小,年少(2)距:距离(4分,各2分)(2分)3.热爱学习(勤学)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选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选【001篇】《赵襄主学御》所谓“赵襄主学御”是一句古时的谚语,出自《韩非子·喻老》,换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襄子向善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驾车”。
这句古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01 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02译文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
赛时,他三次改换马匹而三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
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
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
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
其实。
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
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03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哄堂大笑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3)冯徐.举其右足()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2)因.垢责小吏()4)时谓.宰相如此()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 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 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 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 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 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1)(年纪)小,年少(2)距: 距离(4 分,各2 分)2.D (2 分)3. (1)热爱学习(勤学)(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3)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 老师的理解与宽容. 写出任意三点即可)王质凛然饯别范仲淹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 “君,长者, 何自陷朋党”王曰: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廷方治 .朋党( )(3)若得.为范公党人( )2. 翻译句子。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译文: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3. 试对王质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 译文:当时,士大夫 中没有人敢去送别 范仲淹 ,独有一位曾经当过待诏的老者叫王质的,抱 病为范仲淹饯别。
有位大臣责问王质,说:“您是个忠厚长者,为什么要自己把自己和那些 朋党 分子搞到一起?”王质回答说: “范仲淹是什么人?他是天下贤者! 我怎么能够跟他比? 如果我能够成为范公的同党,那是您对我的厚赐了1、( 1)赏罚 ( 2)责备 (3)能够 (4)重2、范公是天下的贤者,我岂敢跟他相比?只有王质抱病在京郊设宴送别。
3、为人正直(有凛然正气) 、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范公天下贤者, 顾质何敢望之,2)大臣责.之曰( ) 4)公之赐质厚 .矣( )颠僧 (宋)胡舜明州妙音 ①僧法渊,为人佯狂 ② ,日饮酒市肆,歌笑自如,丐钱于人 ③,得一钱即欣然 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
能言人祸福,无不验,人疑其精于术数,故号“渊 三命”。
发言无常,及问之,掉头不顾,惟云“去,去”。
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 之,无贫富皆往,莫测其意,人以为狂,又号曰“颠僧” 。
大觉禅师初住育王,开堂,僧 倔然出问话,人莫不窃笑。
大觉问: “颠僧是颠了僧,僧了颠?”答云: “大觉是大了觉, A 日饮酒市肆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 B 、 故号“渊三命” 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C 、众皆惊愕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 全品中考网 D 忽于市相别 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 3、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 1)从“得一钱即欣然以为足, 得之多, 复与道路废疾穷者” 和 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两件事可以看出颠僧是一个怎样的和尚?答:(2)除上面两件事外,请从文中再选取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译文: 明州妙音寺僧人有个叫法渊的 , 为人假装疯狂 , 每天在酒店中饮酒 , 唱歌发笑自如 , 向别人乞讨钱财 , 得到一文钱就高兴满足了 , 讨到钱多了 , 就在路上给那些残疾与穷苦人 . 能说中他人的祸福 , 没有不灵验 , 他人怀疑他精通奇门 异术 , 所以叫他外号“渊三命”, 说 话不按常规,等到别人问他,他就转头不回头看,只说“去,去。
”遇到别人家有丧事, 他一定到主人家哭丧,下葬时他也一定送葬,不论人家贫穷还是富有都前往送葬,没有 人能知道他的意思。
别人认为他疯狂,又叫他“颠僧”。
大觉禅师当初住育王,开堂, 颠僧倔然出来问话。
人没有不暗自发笑。
大觉问, “颠僧是颠了成僧, 还是成僧后颠了?” 回答说:大觉是大了以后觉道,还是觉道以后了大?大觉沉默不语,众弟子也都惊愕。
一天,颠僧忽然在市上与世相别,携带一壶酒,到郡守府前,坐在地上饮酒,观看的人 有一千多人。
颠僧喝完了酒,从心中唱出一首偈语,想坐化而去,众人都扯着噪子大声 呼喊:不可在这里升天而死。
于是回到妙音寺,双腿盘坐坐化,唱道:咄,咄,平生颠 蹶。
欲问临走时什么话,炉中大雪。
他的画像到今天还保存着。
1、 B 2 、 D3、( 1)不看重钱财;同情百姓疾苦(善良) ;认为众生平等;有怜悯慈悲之心。
(意对即可) ( 2)要点提示: 第一件事, 饮酒市肆, 歌笑自如 (或: 喜欢饮酒);第二件事, 言人祸福, 无不验(或能预知凶吉) ;第三件事,发言无常用(或:说话不合常规) ;第四件事,智对大 觉(或:巧妙应对大觉问话) ;第五件事, 欲至郡守宅前化去 (或: 想在太守门前坐化) ;⋯⋯觉了大?”大觉默然,众皆惊愕。
一日,忽于市相别,携酒一壶,至郡守宅前,据地而 饮,观者千余人。
酒尽,怀中出颂一首,欲化去,众皆引声大呼云: “不可于此! 妙音,趺坐而化。
颂曰: “咄咄,平生颠蹶。
欲问临行,炉中大雪。
”真相至今存焉。
【注】①明州:地名,今指宁波。
妙音:寺名。
②佯狂:假装痴颠。
③丐钱于人:向别 人要钱。
④育王:庙名。
⑤趺( f ú)坐而化:盘腿打坐,灵魂升天而死。
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文中画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及问之,掉头不顾 A 、醉翁之意不在酒(C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 D2、下旬加点词语意思不出的一组是(醉翁亭记》 ) B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唐雎不辱使命》 邹忌讽齐王纳”遂归 全有丧之家, 必往哭之,课外文言文[ 甲 ] 元岳柱字○1 ,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 2 ,诘之曰: “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 3 也?”何大惊异。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 乙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 初非偶语○4 ,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
宋子京○5 于《李 靖传》乃○6 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 7 矣。
雷 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
○ 2 金钏:金手镯。
○3 为:即“为 之”,做那样的事。
○4偶语: 随便结合的词语。
○5 宋子京: 即宋祁, 宋朝史学家。
○6 乃:却。
○7 安:妥当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金钏可易(换)酒B 疾(快)雷不及掩耳9.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11. [ 甲 ][ 乙 ]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译文: 岳柱字止所。
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 手腕上有金镯子 , 问画家说 : “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 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 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 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 这是军事上的格言, 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 古今的有志之士 从没有改动过它。
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 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 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
雷声音为迅疾, 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 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 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 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19. D20.C21. 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22. 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东野稷驾车东野稷 ① 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 ②弗过也,使之钩 ③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 “稷直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子何以知之?”“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注释】①御:驾车 ②文: 线条交错的图案、花纹。
引申为“绘画” 。
③钩:来回兜。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东野稷御见.庄公 () 公密而不应.( ) 2. 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少焉,果败而反 C 复何暇(空闲)塞哉 D 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雷以(因为)其疾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A、少了一匹马,果然失败了B、过了一会儿,果然马回来了C、稍停片刻,马果然走反了D、过了一会儿,马果然疲困而返3. 颜阖认为“稷直马将败”的原因是(用文章语句回答)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译文:东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