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生活在别处(随笔)

生活在别处(随笔)

生活在别处(随笔)《生活在别处》对保罗·高更进行了客观地介绍,于不拔高的前提下,还原了保罗·高更的艺术人生,给人以别样的启迪。

在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逝世一百年后的今天,他的超常天赋与传奇身世,在毛姆先生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中神奇地复活了。

一九一九年,已经小有名气的威廉·毛姆在出版了这部小说后,更在英国文坛引起了持久的轰动。

人们在阅读并感受小说魅力的同时,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生前默默无闻的保罗·高更。

经过翻译,《月亮和六便士》走向了全世界更多的国家,也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了,一位生活在世界边缘的活生生的大人物。

历史从一个世纪跨越到另一个世纪,但是,关于人类生存价值和生活态度的看法,却随着这位神秘人物的出现,而探讨得越来越激烈了。

在小说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复制了保罗·高更太多的人生传奇,除了他的疯狂、他的做作,他对爱情的冷漠无常,他对友情的熟视无睹,可能是毛姆刻意添加上去的以外,其他的情节,基本上被认定就是高更个人的生平。

在他去世后,评论界终于肯对他盖棺定论,将他的绘画作品,称为印象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对于画家保罗·高更本人,也获得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的美誉。

如果将林肯、梵高的成功,看做是一种励志,那么高更的成功,则更多的带有一种说不出口的,辛酸的滋味。

早年的保罗·高更在海轮上工作,后来又来到法国海军服务。

在他二十三岁那年,高更成为银行里的一位股票经纪人,从事着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白领工作。

由于家境富裕、收入丰厚,年纪轻轻的高更,就和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结为伉俪。

婚后,他们生有两个孩子,妻子也有稳定的工作,一家人生活得幸福而和谐。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某一年,三十五岁的保罗·高更,由于受到内心的感召,毅然决然地辞去了银行里的白领工作,跑到巴黎去学习绘画艺术。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作家艾略特·斯图尔特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成长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
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她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揭
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发了我对人生、成长和社会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中长大,但是她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在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
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她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在不同的
环境中学会了适应和坚韧,也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这让我深
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成长的艰辛,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
有的一切。

除此之外,小说中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主人公
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平等的对待。

她看
到了社会上的种种丑陋和不公,也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是她从未向这些负面因素低头,而是选择了坚强和勇敢。

这让我深
刻地反思了社会的现状和人性的本质,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
和正义。

通过阅读《生活在别处》,我受益良多。

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和成长的艰辛,也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让
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
一份力量。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374157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374157

《生活在别处》读书笔记读完这本书后,我并不是十分理解,难道这本书仅仅是为了表达生活的虚无吗?但是,经过跟同学的交流与再次品味,我对这本书想表达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真正的生活应当永远在别处。

“当生活在彼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彼处一旦变以此处时,崇高随即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昆德拉将人物放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研究人性的崇高与邪恶,透视人身上最黑暗的激情以及揭示这种激情可能导致的悲剧,浪漫主义的悲剧,毫无价值的悲剧,从而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激情的怀疑和现代愚昧的探索。

我来谈谈书中提到的一些内容:(一)在雅罗米尔偷看女仆马格达洗澡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于是他说:“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逃避此处,到别处去就成为了寻找崇高的道路。

(二)在克萨维尔与那个别墅中的女人相遇后,科萨维尔说了一句话:“相信我,再也没有比一年后仍然待在同一间教室,坐在同一个凳子上更让人悲伤的了”(三)雅罗米尔因为将红发女带回家引起母亲不高兴,然后安慰母亲。

平静以后他总结道:“自由并不始于双亲被弃或者埋葬之处,而是始于他们(不存在)之处在此,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不知是谁把他带来。

在此,人由一个被扔入森林的蛋来到世间。

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个世界。

”这段话其实是雅罗米尔对比克萨维尔的自由后得出的,他认为自由不在此,而在别处。

这个别处是需要去不断寻找的。

同(二)一样在别处就成为了一种寻找自由的过程。

书中确切提到“生活在别处”的是下面的一段话。

他们搞红色革命,他们到处写标语。

于是有了:生活在别处,在索邦大学的墙上,大学生曾经这样写道。

是的,他(雪莱)很清楚,这正是他为什么要离开伦敦去爱尔兰,因为爱尔兰人民正在奋起反抗。

他叫比西雪莱,二十岁,是个诗人。

他随身携带了几百份传单和宣言,这是他进入真实生活的通行证。

(进入真实生活是重点)。

因为真实的生活在别处。

大学生就进行了各种“革命”活动大学生坚决不同意与这个世界的旧主人妥协。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2篇)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2篇)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生活在别处》这本小说是描写一位天才的拙劣诗人的短暂一生。

诗人雅罗米尔并不是爱情的结晶,他父母并非真心相爱,也许只是偶然才有了雅罗米尔的出生。

“诗人究竟是在哪里被怀上的呢?”这对于他的父母都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

雅罗米尔小时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课文里面学到的方仲永,天资聪颖,出口成诗。

他的第一句诗是“外公是个大坏蛋,偷吃我的小面包”。

这样自私的话语因为语句的押韵而被盛赞。

于是就有了“保姆安娜真正丑,就像一只小山鼬”、“妈妈,生命就像是野草”这样延绵不断的拙劣的诗句。

这样被宠爱的孩子,他的生活重心只能是他自己,“他总是关注自己,想要审视自我,可是他找到的只是那个全副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审视自我的那个形象……”这个被宠爱的孩子长大之后喜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自私和占有欲,为了证明自己是革命的,竟然向警察局揭发他女朋友的哥哥要偷渡边境,其实这不过是他女朋友为了博得他喜欢的一句谎言。

这让他感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独立了,当然也让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其实故事是很简单的,我真佩服作者竟然写了24.3万字(翻译过来的汉字)。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为什么这篇小说叫“生活在别处”?直到雅罗米尔和女大学生恋爱,希望带女大学生回家,这时候,他感觉那只是妈妈的家,而不是他自己的家。

因为他不自由。

“诗人挣脱母亲怀抱而奔跑的时刻应该到来了。

”为了争取自由,他战胜了妈妈,妈妈辛苦工作一天后只能在外面游荡,为了给儿子和女朋友留出空间。

生活在别处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是现实,梦想是别处。

生活在别处就是走出家庭去追寻自己的自由和梦想。

这种自由应该是有约束的自由,诗人的妈妈也渴望爱情,但由于责任,她只能将自己追求爱情的自由圈囿在心灵深处,这是正常的多数人的“别处”。

诗人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自己的革命,不管妈妈的感受,不管是否会伤害爱情,尽管那爱情也是他自己的,毅然决然出卖自己的女朋友。

这样的“别处”只能以悲剧而终。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法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保罗的法国人,他在中国做了很多年的生意,与当地人交往甚密。

在中国的生活,对保罗来说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他不仅要适应异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还要应对不同的商业文化和交易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体验到文化的差异和矛盾,也不断地被中国的风土人情所吸引。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使我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保罗的视角,我看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勤劳朴实,也看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隔阂,保罗在中国的生活中不断地遭遇到语言障碍、商业纠纷和文化误解,这些困难让他感到疲惫和孤独。

阅读《生活在别处》,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
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
的碰撞和融合也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开
放和包容地对待不同文化,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需要更加努力地去了解和融入其他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
和融入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在读完《生活在别处》后,我深深地被小说中的故事所感动,
也对文化交流和融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相互
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才能和谐共存,才能共同发展。

希望我们每
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54161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54161

《生活在别处》读书笔记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生活在别处”?究竟想表达点什么,如何生活在别处,这别处又是指哪里呢?无从得知,但由不想搜索百度,因为我想要一个陌生人的角度去了解这本书,若一开始就知道了前因后果,那么看不看完这一本书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像看电影知道了她的结局一样,是多么的无趣与自欺。

所以,我懵懂地看完了这一本书。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雅罗米尔,一位天才的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悲剧的一生。

雅罗米尔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生活在别处》也是一部伦理剧。

或许世间所有的母亲都对儿子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的母亲都不太喜欢看到自己的儿媳妇,因为将有一个女人抢去她的心头肉,抢去她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男人,即使是她的丈夫,她爱得还没那么深。

因此当雅罗米尔带着一个女人住进他那间童年的房间里,房外的妈妈心神不定,她讨厌自己最爱的人被另一个女人分享。

这让我想起了结婚典礼上,父亲将女儿的手交给另一个男人,这时候我想那位父亲心情是复杂的,因为从此他不再是这个女人世界里唯一的一个男人,有一个男人将取代他的位置,成为最心爱的女儿的最爱。

只是雅罗米尔还是带着那个长相不太好看的营业员到了他那所童年的房间里,不顾妈妈的痛苦。

我们都知道有些痛苦是必需的,因为母亲不可能取代恋人的地位。

那位可怜的妈妈也确实可怜,她不知道儿子长大了就是属于别的女人,如果她明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

我们也看到了,世上母亲最爱的男人总是儿子,即使儿子最爱的不一定是母亲。

但,这注定是一段痛苦的爱。

雅罗米尔,这个被宠坏的孩子,他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个被‘命定’的人。

是的,他小小年纪天赋超群,在成人的世界里获得好评。

但他是被保护过度的雌儿,经不起一点点磨难和现实的拷打,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

而满腹的虚荣心,让他自己为是。

他用诗歌表达自己,可是那些诗歌的经不起风吹雨打,就像他的人一样,一夜的风暴便让他成为过去。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85163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85163

读书笔记之《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

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

小说主要讲述一位天才的年轻诗人拼命地想要挣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去追求美好,用自己所有的激情在那个灰色的时代谱写了一首短暂但是多彩的抒情诗。

“诗人诞生的家庭往往都离不开女人的统治,于是诗人穷尽一生的时间在自己的脸上寻找男子汉的特征。

”“诗人挤压他的心灵就像厨师在色拉是挤柠檬汁那样。

”雅罗米尔有一位过分深爱他的母亲,她为了嫁给工程师差点与父母决裂也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但是丈夫的叛离使他将一切幻想投射到其儿子雅罗米尔身上,而这种过于强烈的爱,使诗人从小虽对母亲顺从但却一直在逃离。

他对过分母爱的愤怒挥洒在他剪掉母亲为他每天准备的灰色短裤。

灰色短裤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我倒看得像是现在说的家庭伦理剧。

我想试着理解《生活在别处》昆德拉把诗人刻画成一个敏感多思却又极端理想的人,诗人在精神上追求自由与独立,而实际上他特别虚弱无力,他缺乏宽容之心,在他的意识里非黑即白、非对即错。

昆德拉告诫道,请别以为雅罗米尔是个低劣的诗人,这是对他一生的廉价解释。

写这篇读书笔记于我是有难度的,因为昆德拉太难懂了。

所以下面我非常想写写我对《生活在别处》中一些句子的心得。

【第一章诗人诞生】历史迄今一直在沉睡(至少是假装沉睡),现在它突然伸伸懒腰,站了起来,它那巨大的身影使一切黯然失色。

他不再有把握他过去的任何思想和感觉是否真正属于他自己,他的想法是否仅仅是人类思想库藏中的一个公共部分,它们永远是现成的,人们只是借用一下,就象图书馆里的书籍。

那么他是谁?他的内在自我到底象什么?他试图就近探索一下内在生命,但他所窥见的不过是他自己在觑伺的眼光。

【第二章泽维尔】最美妙的时刻是:当一个梦还很生动,而另一个他意识到的梦已经开始出现。

【第三章诗人自渎】姑娘离开了这座城市,雅罗米尔却面对着一个灼热的夏天,这个夏天就象一条长长的,令人窒息的隧道伸展在他前面。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生活在别处》是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经典小说,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富有哲理的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被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也被作者对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所打动。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主人公雅罗米尔是一个诗人,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爱情的感受。

然而,他的诗歌往往过于直白,缺乏真正的情感和内涵,这使得他的作品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他也始终未能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导致了他与女友的关系破裂。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雅罗米尔的诗歌虽然看似简单直白,但却反映出了人类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情感。

他的爱情经历也反映出了人类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作者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此外,小说中的叙事风格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将现实和虚构、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想象力,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主人公雅罗米尔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总的来说,《生活在别处》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小说。

它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叙事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精神财富。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品味这部经典之作,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通过雅罗米尔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让我认识到爱情的真谛在于理解和尊重。

这部小说也让我意识到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能够揭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需求。

此外,《生活在别处》还让我反思了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在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们是否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未能理解生活的本质?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在别处》读书笔记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其中一部代表作,相对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来说,可能影响力要差一些。

但是,整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是非常发人深省。

就像米兰昆达拉的一贯的写作风格一样,整篇作品的阅读其实并没有很多的难点,但是想要真正读懂总是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仔细回味,总是能够引起很大的感慨。

因为不论是怎样的生活,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体验是不完整的。

就好像彼岸花一样,最美的永远是在那个看起来很近但是又很远的地方。

那样的美丽是最动人的,同时也是最难得到的。

因为这份美丽永远都是停留在那个触手可及但又永远得不到的地方。

生活在别处其实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感悟。

正是因为生活还在别的地方,所以我们的人生应该是不能够永远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

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对于别处的人生也是应该有一个体验的过程。

这份体验不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消极躲避,而是一种积极面对。

只有拥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在不同的地点留下了自己存在的足迹,整个的人生才能够得到最适当的解说词。

而且,别处的人生其实有的时候就是别人的人生,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加入更多的一些作料,自己的人生才会更加的精彩。

这样的人生阅历的丰富也是一种荷尔蒙旺盛时期的冲动,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学会承受更多。

生活还是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延续着。

人总是在挫折中学着长大,思想也会伴随着忧伤潜滋暗长、慢慢成熟。

尽管过去的都已成了永久的回忆,但是,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又何曾远去!茫然、无助、黯然神伤正悄悄得趁虚而入,有时,太多太多的感伤纠结在一起,让人始终无法逃离,连每一次的呼吸都显得异常的无力,就这样沉浸在悲伤中,犹如迷失了方向的羔羊找不到归途。

突然感悟到了一些人生的真谛:生命是帆,它带领着人们在穿越险滩的同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无助;生命是桨,让人们在摇摆中感受到人生
的起起落落;生命是船,承载者人们乘风破浪,在浪尖上领略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生命是歌,唱响了生活中所有的喜怒哀乐。

但是,回首过往,一切都成了过眼的云烟,也无所谓痛,也无所谓伤,也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

所有的所有也都成了我们人生的财富。

人生如风,悲欢离合,岁月如风,浮浮沉沉,往事如风,起起落落。

时间的演变,承载着记忆的画卷,如冰冻的水晶,轻轻的一碰,碎成了一地的晶莹。

行走在红尘,回首已是淡定;笑立在风中,看尽风景。

伸出手,想握住眼前的一切,殊不知,手握得越紧,得到的却是满手空;放开手掌,眼前的一切却是那么真实,我们可以和虚空同在,心纳须弥,量周沙界。

笑看人间的千年故事,采撷一缕清晨的幽香,给自己一季的芬芳,放下所有的过往,以零状态的心情迎接那即将升起的朝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