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探讨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要名词。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中医学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如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以及相应的调节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等。

2. 内科疾病内科疾病指的是发生在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上的各种疾病,如心脏病、肺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内科学专门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3. 阴阳平衡中医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阴阳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节阴阳,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对疾病进行治疗。

4.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是由天然草药制成的药物,具有调节人体机能、治愈疾病的独特作用。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疾病的症状、病因等综合因素,开具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经络系统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6. 调节饮食中医内科学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预防和改善一些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如合理的膳食搭配、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7.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内科学认为,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睡眠、适量的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都对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医生会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衄血:凡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于口鼻眼耳诸窍者成为衄血。

其中,从鼻腔渗出者称为鼻衄,从牙龈渗出者彻骨挪威齿衄咳血:因损伤肺及气道脉络而引起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时出的病证称为咳血吐血(呕血):血从胃肠道而来,从口中吐出的病证称为吐血或呕血,吐血常伴有血色紫红、紫黯及血中夹有食物残渣的证候。

便血(清血、圊血):血从肛门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的病证,称为便血或圊血或清血。

尿血(溲血、溺血):从尿道尿出血液或尿中夹有血丝、血块而无疼痛者称为尿血或溲血或溺血。

紫斑(肌衄、葡萄衄):如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或肌衄或葡萄衄。

大衄:如口逼眼耳皮肤出血和咳呕便尿血一并出现的病证,临证称之为大衄。

A癌病是指在脏腑阴阳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病证。

B痹病指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机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不寐是因为阳不如阴所以引起的,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C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主能力。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D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志失常的疾病,皆因痰迷神窍,神机逆乱而致。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1.感冒是指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表卫失和,肺卫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2.咳嗽是指由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多由宿痰伏肺,遇诱因引发,以致痰阻气逆,痰气相击。

4.喘证是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诸因,致肺气升降出纳失常,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导致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持久胀满,不能蔹降的一种病症。

6.肺痈是指由于风寒毒邪壅肺,热壅血淤,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

7.心悸是指由于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导致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8.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9.不寐是由于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10.眩晕是因清窍失养而引起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11.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语为主症的病症。

12.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13.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邪犯胃、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出现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4.泄泻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致脾胃受损,水湿困脾,传导失司。

水湿清浊不分,临床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中内名词解释50个

中内名词解释50个

中内名词解释50个名词解释1.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2.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3.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

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

4.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5.自汗,盗汗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6.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7.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8.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9.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10.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11.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12.噎膈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食物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紧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重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出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本领等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神色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斥责,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紧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气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紧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1.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2.中医内科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的理念阐述内科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问题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3.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4.施护:根据辩证的结果,遵循辩证的理论确定相应的调护措施。

5.辩证护理: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并根据其不同的证候给予相应的护理。

6.感冒:感受触冒风邪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相当于现在医学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

7.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8.血症:凡因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射,致使血液不循环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所形成的疾患。

9.鼻衄:鼻腔出血,是血症最常见的一种,鼻衄多有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

10.齿衄:牙龈出血。

11.呕血/吐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

12.便血: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

13.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症。

14.肌衄: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成为肌衄,亦称为紫斑或葡萄疫。

15.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16.黄疸:以自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身的主要特征。

17.胃痛: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18.中风: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锅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锅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蓦地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气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气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青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孱弱无力,不能随便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猛烈而长期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青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
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
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
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
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19.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20.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1.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2.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
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3.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4.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25.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病证。

26.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27.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
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8.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29.梅核气:是指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症。

如梅核塞于咽喉,咳之不出,咽之不
下,时发时止为特征的咽喉疾病,该病多发于青壮年,以女性居多。

30.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噎膈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病。

31.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32.自汗: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33.战汗:指急性发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之全身汗出,谓之战汗,为邪正交争之象。

34.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病症。

分而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35.葡萄疫:即紫斑,血证的一种,指血溢出肌肤之间,皮肤见青紫斑点,色若葡萄而得名。

36.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
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

37.萎黄:临床表现为双目不黄,周身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小便通畅而色清,倦怠乏力,眩晕耳
鸣,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濡细。

多由虫积、食滞、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所致。

38.尿浊:是以小便浑浊,白如泔浆,尿时无涩痛不利感为主症的疾患。

39.痫证: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症。

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至跌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
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有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40.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41.脏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
等,舌质淡,脉弦。

42.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43.疫毒痢: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为疫毒痢。

44.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45.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46.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
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47.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48.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49.疟母:久疟不愈,痰浊淤血内结,壅阻于左胁下形成痞块者。

50.癫狂: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漠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
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51.劳淋:是淋证的一种,是以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为主症的病
证。

52.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