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合集下载

详细有机化学常见反应机理..

详细有机化学常见反应机理..

常见的有机反应机理Arbuzov 反应亚磷酸三烷基酯作为亲核试剂与卤代烷作用,生成烷基膦酸二烷基酯和一个新的卤代烷:卤代烷反应时,其活性次序为:R'I >R'Br >R'Cl。

除了卤代烷外,烯丙型或炔丙型卤化物、a-卤代醚、a- 或b-卤代酸酯、对甲苯磺酸酯等也可以进行反应。

当亚酸三烷基酯中三个烷基各不相同时,总是先脱除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基团。

本反应是由醇制备卤代烷的很好方法,因为亚磷酸三烷基酯可以由醇与三氯化磷反应制得:如果反应所用的卤代烷 R'X 的烷基和亚磷酸三烷基酯 (RO)3P 的烷基相同(即 R' = R),则 Arbuzov 反应如下:这是制备烷基膦酸酯的常用方法。

除了亚磷酸三烷基酯外,亚膦酸酯 RP(OR')2和次亚膦酸酯 R2POR' 也能发生该类反应,例如:反应机理一般认为是按 S N2 进行的分子内重排反应:反应实例Arndt-Eister 反应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然后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酸。

反应机理重氮甲烷与酰氯反应首先形成重氮酮(1),(1)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酰基卡宾(2),(2)发生重排得烯酮(3),(3)与水反应生成酸,若与醇或氨(胺)反应,则得酯或酰胺。

反应实例Baeyer----Villiger 反应反应机理过酸先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然后酮羰基上的一个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O-O-基团中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氧原子上,同时发生O-O键异裂。

因此,这是一个重排反应具有光学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过酸反应,重排产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属于分子内重排:不对称的酮氧化时,在重排步骤中,两个基团均可迁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按迁移能力其顺序为:醛氧化的机理与此相似,但迁移的是氢负离子,得到羧酸。

反应实例酮类化合物用过酸如过氧乙酸、过氧苯甲酸、间氯过氧苯甲酸或三氟过氧乙酸等氧化,可在羰基旁边插入一个氧原子生成相应的酯,其中三氟过氧乙酸是最好的氧化剂。

有机化学中的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中的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中的反应机理一、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概述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分子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转化为产物分子的具体过程。

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对于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预测化学反应的方向和产物以及设计合成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加成反应:两个或多个分子结合成一个分子的反应。

2.消除反应:一个分子中的两个原子或基团离开分子,生成双键或三键的反应。

3.取代反应:一个原子或基团被另一个原子或基团替换的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

5.缩合反应:两个或多个分子结合成一个较大分子的反应。

6.水解反应:化合物与水反应,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分子的反应。

三、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基本步骤1.进攻:反应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识别并接近目标分子。

2.结合:活性基团与目标分子形成中间产物。

3.重排:中间产物中的原子或基团重新排列,形成过渡态。

4.断裂: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

5.生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生成产物分子。

6.离去: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基团或分子离开体系。

四、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现象,推断反应机理。

2.结构分析:利用光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分析反应物和产物结构,推测反应过程。

3.计算化学:运用计算机模拟、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研究反应机理。

4.动力学分析: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推断反应机理。

五、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意义1.预测反应方向和产物:了解反应机理有助于预测化学反应的可能产物,为有机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2.设计合成路线:通过分析反应机理,可以设计出更高效、更经济的有机合成路线。

3.优化反应条件:掌握反应机理有助于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产率和选择性。

4.指导工业生产: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行业的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六、中学生发展相关的知识点1.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及其特点。

2.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3.掌握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化学有机反应机理

化学有机反应机理

化学有机反应机理在化学领域中,有机反应机理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在反应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的关键。

它揭示了反应的基本步骤和中间体的形成,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有机反应机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有机反应的基本概念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之间或者有机化合物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这些反应可以涉及单个分子的转化,也可以涉及多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机反应机理描述了这些反应的详细步骤,包括反应物的进入、中间体的形成和最终生成物的生成。

二、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了解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解和预测反应过程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1. 稳定性研究:通过研究反应物和中间体的稳定性,可以初步揭示反应的可能机理路径。

2. 碰撞理论:碰撞理论认为,反应在分子之间的碰撞下发生。

通过分析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推断反应的机理。

3. 动力学研究:动力学研究通过测量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可以揭示反应的机理和反应势垒。

4. 光谱学方法:光谱学方法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可以通过分析反应中物质的吸收光谱,来研究反应的机理和中间体的生成。

三、常见的有机反应机理1. 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反应,其中一个官能团被另一个官能团所取代。

常见的取代反应机理包括亲核取代和电子亲核取代。

2. 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反应物结合形成一个反应物的反应。

加成反应的机理可以是电子亲和力或亲核。

3. 消除反应:消除反应是指一个分子中的两个官能团被去除,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

消除反应的机理可以是酸碱催化、加热或者光照等。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原子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的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涉及电子的转移。

四、有机反应机理的应用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和了解对于有机合成、药物设计和催化剂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反应机理,可以设计更高效、环保和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

(完整版)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完整版)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双分子反应一 步活化能较高
O
H+
CH3C-OH
+OH CH3C-OH HOC2H5
按加成--消除机理进行 反应,是酰氧键断裂
加成
OH CH3-C-OH
HO+ C2H5
质子转移
四面体正离子
OH CH3-C-O+ H2
OC2H5
-H2O 消除
+OH
-H+
CH3C-OC2H5
O CH3C-OC2H5
*2 碳正离子机理
OH
H+
(CH3)3C-OH
+OH R-C-OC(CH3)3
(CH3)3CO+ H2 -H2O (CH3)3C+
O=C-R
属于SN1机理
O -H+
R-C-OC(CH3)3
按SN1机理进
行反应,是烷
氧键断裂
* 3oROH按此反应机理进行酯化。 * 由于R3C+易与碱性较强的水结合,不易与羧酸结合,
故逆向反应比正向反应易进行。所以3oROH的酯化 反应产率很低。
1 自由基取代反应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基团被其 它原子或基团所置换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若 取代反应是按共价键均裂的方式进行的,即是 由于分子经过均裂产生自由基而引发的,则称 其为自由基型取代反应。
自由基反应包括链引发、链转移、链终止三个
阶段。链引发阶段是产生自由基的阶段。由于键的 均裂需要能量,所以链引发阶段需要加热或光照。 链转移阶段是由一个自由基转变成另一个自由基的 阶段,犹如接力赛一样,自由基不断地传递下去, 像一环接一环的链,所以称之为链反应。链终止阶 段是消失自由基的阶段。自由基两两结合成键。所 有的自由基都消失了,自由基反应也就终止了。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详解(共95个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详解(共95个反应机理)

一、Arbuzow反应(重排)亚磷酸三烷基酯作为亲核试剂与卤代烷作用,生成烷基膦酸二烷基酯和一个新的卤代烷:卤代烷反应时,其活性次序为:R'I >R'Br >R'Cl。

除了卤代烷外,烯丙型或炔丙型卤化物、a-卤代醚、a- 或 b-卤代酸酯、对甲苯磺酸酯等也可以进行反应。

当亚酸三烷基酯中三个烷基各不相同时,总是先脱除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基团。

本反应是由醇制备卤代烷的很好方法,因为亚磷酸三烷基酯可以由醇与三氯化磷反应制得:如果反应所用的卤代烷 R'X 的烷基和亚磷酸三烷基酯 (RO)3P 的烷基相同(即 R' = R),则 Arbuzow反应如下:这是制备烷基膦酸酯的常用方法。

除了亚磷酸三烷基酯外,亚膦酸酯 RP(OR')2和次亚膦酸酯 R2POR' 也能发生该类反应,例如:反应机理一般认为是按 S N2 进行的分子内重排反应:反应实例二、Arndt-Eister 反应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然后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酸。

反应机理重氮甲烷与酰氯反应首先形成重氮酮(1),(1)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酰基卡宾(2),(2)发生重排得烯酮(3),(3)与水反应生成酸,若与醇或氨(胺)反应,则得酯或酰胺。

反应实例三、Baeyer----Villiger 反应反应机理过酸先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然后酮羰基上的一个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O-O-基团中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氧原子上,同时发生O-O键异裂。

因此,这是一个重排反应具有光学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过酸反应,重排产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属于分子内重排:不对称的酮氧化时,在重排步骤中,两个基团均可迁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按迁移能力其顺序为:醛氧化的机理与此相似,但迁移的是氢负离子,得到羧酸。

反应实例酮类化合物用过酸如过氧乙酸、过氧苯甲酸、间氯过氧苯甲酸或三氟过氧乙酸等氧化,可在羰基旁边插入一个氧原子生成相应的酯,其中三氟过氧乙酸是最好的氧化剂。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然后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酸。

重氮甲烷与酰氯反应首先形成重氮酮(1),(1)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酰基卡宾(2),(2)发生重排得烯酮(3),(3)与水反应生成酸,若与醇或氨(胺)反应,则得酯或酰胺。

1.Baeyer----Villiger 反应过酸先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然后酮羰基上的一个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O-O-基团中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氧原子上,同时发生O-O键异裂。

因此,这是一个重排反应具有光学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过酸反应,重排产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属于分子内重排:不对称的酮氧化时,在重排步骤中,两个基团均可迁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按迁移能力其顺序为:醛氧化的机理与此相似,但迁移的是氢负离子,得到羧酸。

酮类化合物用过酸如过氧乙酸、过氧苯甲酸、间氯过氧苯甲酸或三氟过氧乙酸等氧化,可在羰基旁边插入一个氧原子生成相应的酯,其中三氟过氧乙酸是最好的氧化剂。

这类氧化剂的特点是反应速率快,反应温度一般在10~40℃之间,产率高。

重排肟在酸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相应的取代酰胺,如环己酮肟在硫酸作用下重排生成己内酰胺:在酸作用下,肟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脱去一分子水,同时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所形成的碳正离子与水反应得到酰胺。

迁移基团如果是手性碳原子,则在迁移前后其构型不变,例如:例还原芳香化合物用碱金属(钠、钾或锂)在液氨与醇(乙醇、异丙醇或仲丁醇)的混合液中还原,苯环可被还原成非共轭的1,4-环己二烯化合物。

首先是钠和液氨作用生成溶剂化点子,然后苯得到一个电子生成自由基负离子(Ⅰ),这是苯环的л电子体系中有7个电子,加到苯环上那个电子处在苯环分子轨道的反键轨道上,自由基负离子仍是个环状共轭体系,(Ⅰ)表示的是部分共振式。

(Ⅰ)不稳定而被质子化,随即从乙醇中夺取一个质子生成环己二烯自由基(Ⅱ)。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整理版)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整理版)

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然后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酸。

反应机理重氮甲烷与酰氯反应首先形成重氮酮(1),(1)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酰基卡宾(2),(2)发生重排得烯酮(3),(3)与水反应生成酸,若与醇或氨(胺)反应,则得酯或酰胺。

反应实例1.Baeyer----Villiger 反应反应机理过酸先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然后酮羰基上的一个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O-O-基团中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氧原子上,同时发生O-O键异裂。

因此,这是一个重排反应具有光学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过酸反应,重排产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属于分子内重排:不对称的酮氧化时,在重排步骤中,两个基团均可迁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按迁移能力其顺序为:醛氧化的机理与此相似,但迁移的是氢负离子,得到羧酸。

反应实例酮类化合物用过酸如过氧乙酸、过氧苯甲酸、间氯过氧苯甲酸或三氟过氧乙酸等氧化,可在羰基旁边插入一个氧原子生成相应的酯,其中三氟过氧乙酸是最好的氧化剂。

这类氧化剂的特点是反应速率快,反应温度一般在10~40℃之间,产率高。

重排肟在酸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相应的取代酰胺,如环己酮肟在硫酸作用下重排生成己内酰胺:反应机理在酸作用下,肟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脱去一分子水,同时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所形成的碳正离子与水反应得到酰胺。

迁移基团如果是手性碳原子,则在迁移前后其构型不变,例如:反应实例还原芳香化合物用碱金属(钠、钾或锂)在液氨与醇(乙醇、异丙醇或仲丁醇)的混合液中还原,苯环可被还原成非共轭的1,4-环己二烯化合物。

反应机理首先是钠和液氨作用生成溶剂化点子,然后苯得到一个电子生成自由基负离子(Ⅰ),这是苯环的л电子体系中有7个电子,加到苯环上那个电子处在苯环分子轨道的反键轨道上,自由基负离子仍是个环状共轭体系,(Ⅰ)表示的是部分共振式。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1 亲电加成反应
通过化学键异裂产生的带正电的原子或基团进 攻不饱和键而引起的加成反应称为亲电加成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可以按照“环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碳 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离子对中间体机理”和“三中心过渡 态机理”四种途径进行。
(1)环正离子中间体机理(反式加成)
E
+
C=C
+ E Y
+
-
Y
-
Y
1, 2- 环氧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开环反应的反应机理
H H O CH 3 CH 2CH 3
H+
H H O+ H
CH3 CH2CH3
H H O + H
H H
+
CH3 CH2CH3
H218O
H
H
18 +
OH2
-H+
OH
18OH
CH 3 CH 2CH 3
OH
CH 3 CH 2CH 3
1,2 - 环氧化合物碱性开环反应的反应机理
酯化反应的机理
*1 加成-消除机理
双分子反应一 步活化能较高
O CH3C-OH
+
H
+
OH
CH3C-OH
HOC2H5
OH CH3-C-OH HOC2H5
+
质子转移
按加成--消除机理进行 反应,是酰氧键断裂
加成
四面体正离子
+
OH CH3-C-OH 2 OC2H5
+
-H2O
OH
CH3C-OC2H5
-H+
环氧乙烷类化合物的三元环结构使各原子的轨道不能正面充 分重叠,而是以弯曲键相互连结,由于这种关系,分子中存在一 种张力,极易与多种试剂反应,把环打开。酸催化开环反应时, 首先环氧化物的氧原子质子化,然后亲核试剂向C−O键的碳原子 的背后进攻取代基较多的环碳原子,发生SN2反应生成开环产物。 这是一个SN2反应,但具有SN1的性质,电子效应控制了产物,空 间因素不重要。碱性开环时,亲核试剂选择进攻取代基较少的环 碳原子,C−O键的断裂与亲核试剂和环碳原子之间键的形成几乎 同时进行,并生成产物。这是一个 SN2反应,空间效应控制了反 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对于均裂反应来说:反应物既提供电子又接受电子注意:提供和接受的电子均为单电子
对于异裂反应来说: 提供和接受的电子为电子对
反应物的分类:亲核试剂:电子云密度高的中性分子或带负电荷的原子、原子团或
分子(又为Lewis 碱)。

亲电试剂:电子云密度低的中性原子、原子团或分子或带正电荷的
任何分子、原子、原子团(Lewis酸)。

•取代反应:SN1 和SN2
•伯卤代烃= SN2
•仲卤代烃= SN1 和SN2 !
•叔卤代烃= SN1
•离去基团:大多数是卤素
•亲核试剂:许多亲核试剂!!
邻基取代:在离去基团的邻位上能够进行邻基参与的基团
酯基、羧基、羟基、苯基、稀基、卤素。

.波谱特征
红外光谱
红外特征吸收峰是C-X键的振动吸收,都在指纹区,其中C-F 键的吸收频率在1400~1000 cm-1,C-Cl键为800~600 cm-1,C-Br 键为600~500 cm-1,而C-I 键的吸收频率在500 cm-1附近。

核磁共振谱
1H-NMR谱中,卤素电负性较大,因此与卤素直接相连的碳上的氢的化学位移移向低场
卤代烃及亲核取代反应
反应活性次序: 叔卤烷>仲卤烷>伯卤。

用于卤烷的定性分析.
卤素相同、烃基结构不同的卤代烷,其活性顺序为:1°>2°>3°。

此反应也可用于鉴别卤代烃,反应最快的是伯卤代烷,其次是仲卤代烷,反应最慢的是叔卤代烷。

Saytzeff 规则
如果分子内含有几种β-H 时,主要消除含氢较少的碳上的氢,生成双键碳上连有较多取代基的烯烃,这一经验规则称Saytzeff 规则。

RX AgNO 3
C 2H 5OH RONO 2AgX ++RBr + NaI RI + NaBr RCl + NaI RI + NaCl 丙酮丙酮R-X ROH ROR'R-CN R-NH 2O H 2NaOH ,,NH R-R
R'COOR
R'C CR CNa R-O-NO 2AgX AgNO 3+

烃基结构不同的卤代烷进行消除时,活性顺序为:3°>2°>1°
竞争反应
竞争反应是指相同的反应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可发生二个或多个不同的反应,生成多个不同产物的反应。

当碱(如OH-)进攻卤代烷的α-C时,则发生取代反应,碱进攻β-H时,则发生β-消除反应。

SN2反应的特点:
反应一步完成
反应速度与反应物及亲核试剂的
浓度都有关.
动力学表现为二级反应
经SN2反应得到的产物,构型100%翻转,
即发生walden转化。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特点
在亲核取代反应中,在决速步骤中发生共价键变化的只有一种分子,把这种反应称为单分子反应历程(SN1)
A.反应分二步进行
B.反应速度只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C.反应有碳正离子产生。

可以得到“构型保持”和“构型转化”两种产物(卤代烃中卤素所连的碳为手性碳,经SN1反应后,得到的产物基本上是外消旋化的)。

有重排产物(SN1 反应的标志).。

同一分子内一个基团参与并制约另一基团发生的反应,称为邻近基团参与(简称邻基参与)。

只要两个基团处于反式共平面,其位置适当,都可发生邻基参与反应。

1. 烃基结构对SN2反应的影响:
空间阻碍越大,SN2反应速率越慢,以致不能进行
烃基结构对SN2反应速率的影响为:①CH3X>1°>2°>3°;②β-碳上连的取代基越多,体积越大,反应速率越慢。

1. 烃基结构对SN1反应的影响:
对于SN1反应,电子效应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烃基结构对SN1反应的影响为:3°>2°>1°>CH3X。

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主要决定于X的电负性和X-的稳定性;电负性越小,C-X键断裂越容易;
X -的碱性越弱,形成的X -负离子越稳定,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越强。

卤代烷中卤素的离去能力为: I >Br >Cl
SN1反应速率与亲核试剂无关
在SN2 反应中,亲核试剂向中心碳进攻形成过渡态,故亲核试剂的亲核性越强, SN2反应速率越快.
亲核试剂的亲和性
① 在质子溶剂(如H2O ,ROH 等)中,具有相同原子的不同基团,其亲核性与碱性是一致的,碱性强,亲核性也强;带负电荷的基团比中性分子亲核性强。

RO ->HO ->ArO ->RCOO ->ROH >H2O >ArOH >RCOOH
② 同一周期中的各种原子的碱性与亲核性是一致的。

从左到右,各原子的碱性逐渐降低,其亲核性也逐渐降低。

如:
H2N ->HO ->F - , R3C ->R2N ->RO ->F -
H3N >H2O
③ 同一主族中的各原子,从上到下其碱性逐渐降低,但其亲核性却逐渐增大,
碱性强弱:
I -<Br -<Cl -<F -; RS -<RO -; RSH <ROH
亲核性强弱: I ->Br ->Cl ->F - ; RS ->RO -; RSH >ROH 试剂的亲核性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给电子能力,即碱性;另一个是可极化性,即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云的变形性。

试剂的空间体积大,亲核性降低。

溶剂极性越大,对SN1越有利,对SN2反应越不利。

1.乙烯型卤代烯烃
一般情况下,乙烯基型卤代烃与NaOH 、C2H5ONa 、NaCN 等亲核试剂不起反应,与AgNO3也不生成卤化银沉淀。

不同的取代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为:
((CH3)2C=C(CH3)2>CH3CH=CHCH3>CH3CH=CH2>CH2=CH2>CH2=CHX
2.烯丙型卤代烯烃
烃基结构不同的卤代烃在发生SN1反应时的活性顺序为:
RCH=CHCH2X>R3CX >R2CHX >RCH2X >RCH=CH-X
SN2
不同类型的卤代烃在发生SN2反应中的相对速率顺序为:
CH 3O CH 3CH 2O (CH 3)2CHO (CH 3)3CO ----碱性增强
8.7.2 卤代芳烃 除硝基外,其它的吸电子基团如-SO3H ,-CN ,-NR3,-COR ,-COOH ,-COH 等也能影响卤代苯的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

上述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为加成-消除历程 苯炔机理 卤代烃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
注意:所用的卤代烷一般为伯卤代烷, 如为仲或叔卤代烷,在强碱性有机锂试剂的作用下易发生消除反应。

炔氢具有一定的酸性,与氨基钠反应可生成炔钠
可与卤代烷发生偶联反应生成C —C 键:
炔氢的酸性可使烷基格氏试剂分解,生成炔基格氏试剂;也可使锂试剂
Cl
Cl NH 2NH 3苯炔
***NH
2
①②②①
NH 2NH 2**NH 3NH 3**Cl NH 3R-M R'-X R-R'
+NaNH 2 + RC RC +-+ NH 3液氨CH C 2H 5C C 2H 5C CNa C 2H 5C CNa C 3H 7I
C 3H 7C CC 2H 5 + NaI NaNH 2++ NH 3+
分解,生成炔基锂试剂
RC≡CH + R′MgX →RC≡CMgX + R′H
RC≡CH + R′Li →RC≡CLi + R′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