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及其作品分析
隈研吾个人简介及案例分析

谢 谢!
展览
1999 、2000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 2000 奥尔良建筑实验室2000,法国 1997 虚拟建筑——大学博物馆,东京都文京区大学 1995 米兰双年展,意大利 1996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5 个展——传输速率,东京都港区间画廊
1997 日本建筑学会奖
1997 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 1997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5 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机构 1994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遴选的优秀建筑设计
代表作品:Z58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
1979 完成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课程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1985-86 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7 设立空间设计工作室
1990 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
1998-99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
隈研吾-著作
用水创造人与自然的连接和融合
作品二——根津美术馆
项目名称:根津美术馆 项目地址:日本东京都港区 项目面积:4,014.08平方米 空间性质:艺术博物馆 设计:隈研吾建筑事务所 客户:根津美术馆 位置:港区,东京 结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工程:清水建设 设备:清水建设 照明计划:松下电器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Seifuen 设计时间:2004年-2007年 建设周期:2007年-2010年
隈研吾这个人(一)
隈研吾
外文名:Kengo Kuma 国 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出生日期:1954年 职 业:建筑师 毕业院校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 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 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 著有《十宅论》、《负建,带有茅草的屋 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 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 这 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 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双层和纸代 替了玻璃和铝板。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 都覆以和纸。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 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大师作品分析 隈研吾竹屋

1大师介绍: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向来所秉持设计理念-------重人文,亲土地,为人着想,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
利用环境特征,运用不同的材料,寻找建筑与环境的媒介。
他不希望材料属于一种从属地位,而是把不同的材料作为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载体,并随着环境特征变化而转变建筑形态,最终达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代表作品:那须博物馆,高柳社区中心,木佛博物馆,莲屋,和北京的“竹屋”和“瑜舍”等2 基本信息:长城脚下的公社是设计在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脚下的当代建筑博物馆,是由SOHO中国有限公司和亚洲地区的12位著名建筑师合作建成的。
这个项目的宗旨是要激发和鼓励建筑师的创造性,并以此来影响亚洲新一代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而竹屋是其中的7号别墅。
建筑面积719.18平方米,两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3 场地条件:竹屋位于核桃沟,它的基地是一片斜坡,隈研吾并没有将他推平,而是保留的原有的斜坡,将分段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放置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
在视觉上山脉起伏很是壮观4 建筑外形:竹屋以竹为外形搭建,呈长条形,整个建筑面朝南,从东到西是缺了一个角的矩形体块,纯净的形式给人安定的感觉。
5 空间组织分析:(1)功能分区:建筑主入口在右后方,隐蔽而简朴,由侧坡而上通向二楼。
在未经修订的基地上放置阶梯,使建筑内部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个很好的过渡。
玄关两旁的竹子装饰将虚空间隔开,引导人从室外进入室内,同时将无关空间屏蔽。
建筑内部分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两个部分,中间以半开敞客厅作为连接。
所有的内容均统一到一个完整的屋面之下。
实体墙将私密空间和交流空间两部分分开,穿插在建筑内部的竹隔栅将整体空间分割成不同小空间。
建筑主体分为两层,主要活动区(起居室,厨房,餐厅,卧室)都在二楼,一楼在斜坡底端,可用空间较小,比较隐蔽,设计了两间卧室以及工作人员办公室(2)空间的迂回和错层:隈研吾将这个建筑依照地形进行了有机形态的空间转换。
隈研吾石材博物馆赏析

隈研吾作品:石材博物馆Work of Kengo Kuma:Stone Museum摘要:这个扩建项目的对象是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石头谷仓。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藏品也不仅仅被放置于内部空间,这间博物馆创造性地用三个石造体块的内部空间以及它们外部走道营造独特的展示空间。
在细部做法上,用芦野石进行试验,最终建造出一种半透明的石墙。
这种透明性,缩短了建筑外的大自然与建筑内的人类的距离。
关键词:石材、砌体、透明性、渐变Abstract:Expansion of rice storage built in stone80years ago.Unlike a traditional museum which exhibits only in interior space,this museum is creating exhibition space using inside of three stone volumes and external passages.An experiment with the details of transparent stone walls using the same Ashinostone as the rice storage.The transparency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Key words:Stone、Masonry、Transparency、Gradient1、石头的舞台这座以石头命名的博物馆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町。
原先是建造于1912到1926年间的米仓,此前一直由农协使用,后来有人提出不必在城中设置仓库,于是仓库就空置下来,直到业主买下它。
这位石材店老板热衷于当地盛产的一种名为“芦野石”的灰色石材,并想通过建造博物馆,展示这种石头雕刻的工艺品。
图1石头博物馆全景整个外部空间的主角是三间空置的石造米仓,硬山顶,外观厚重,体量各异,向旁人诉说曾经的一段历史。
消隐的建筑——隈研吾建筑创作手法解读与评析

消隐的建筑——隈研吾建筑创作手法解读与评析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以消隐的手法为特色,这
种手法在建筑界被称为“隐蔽美学”。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艺术品,它们融合了建筑、艺术和自然,给人们带来了独特
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常常采用消隐的手法,即将建筑物
隐藏在自然环境中,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消隐”的效果。
这种手法不仅可以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增强建筑物与自然环
境的融合度,使建筑物更加自然、和谐。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还常常采用简洁、纯粹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的形式美和空间美。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采
用大量的玻璃和钢材,使建筑物看起来轻盈、透明,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人文关怀,他的建筑作品
常常将人的需求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
他的建
筑作品还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以消隐的手法、简洁的设计风格、人文关怀和可
持续发展为特色,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艺术品,给人们带来了独
特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对隈研吾的解读(论文)

隈研吾解读论文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建筑理念,这套理念来自于他特殊的自身经历和长期建筑实践:当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全国时,隈研吾也成为其中一员,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他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从此开始流放式的经历,到偏远小镇参与小工程,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建筑的本质,他发现从前的自己做了很多意义不大的机械系工作,他说这成为了他日后脱胎换骨的关键。
他的独特理念主要包括“反造型”、“负建筑”,即把自然环境置于首位,削弱建筑的存在,与许多西方理念彻底分道扬镳,大有东方禅宗的趣味。
除此之外,对材质的独特偏爱,提倡冷静理智的对待建筑,都是他明显的建筑实践特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一一举案例分析。
隈研吾得到过许多建筑奖项,其中石造建筑奖和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最能体现出他在设计中对材质的偏爱和谨慎用心,隈研吾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材料从来不是表皮,它不仅和整个空间概念有关,有时候也和空间结构有关,材料是空间的本质。
”那须的石头美术馆是对石材运用的经典,美术馆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郡。
在此案例中,隈研吾分别运用将石材布置成条形石质的特殊百叶和在整面石墙中挖出几个空洞两种方法,在博物馆的广场中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模糊的墙,隈研吾的设计还不仅止于此,他不停的调整这些“石格栅”的间距,逐步调整出一个光线优美的空间,将石头这种材质制作的细腻精美,尽可能将材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广重美术馆)则是对木材运用的经典。
隈研吾不希望建筑突出于环境中,于是,在广重博物馆中,隈研吾想到使用当地的杉木木材,同时,希望表达出一种透明空间的感觉和产生随时变化的光线阴影效果,于是他打算在屋顶排布条形杉木,但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使用这种杉木作建筑材料的经验,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杉木松软不可做支撑、易变形、随意设置的缝隙容易被落叶遮住等,最后,通过钢材与木材的结合,加上仔细考量衫木条的间距,制作出一种光线错变,细腻隐秘的木材建筑。
浅析隈研吾作品中建筑与环境的表达

t h ou gh t i s n o t o nl y a b o u t t h e b u i l d i n g i t s el f , bu t al s o mo r e f o c u s e d o n b u i l d i n g
关键词 :
隈研吾 建筑 环境 自然
( 二) 水/ 玻璃 水/ 玻璃的设计 中采 用除水面边缘的处理 , 让水流 不着痕迹地溢出 ,
使人仿佛置 身于与 热海连接的空间 中。 其地 面被 控制成平坦的水面, 尽管 水深仅1 5 厘米 , 却因为有 了贴深 绿色 花岗岩的水底 , 使水底的存在感 在人 的视线中消失了。
方法。 Βιβλιοθήκη 建起 来之前就被水平切掉 了c 在设计该观景台前 , 隈研 吾意识到观景台 自 身所存 在的矛盾一 一 因为环境优 美, 所 以要 建观景台 ; 建 了观 景台, 环境 就会遭 受破坏, 不管观 景台 的形态 多么优美也改 变不了这个事实。 为了消 除造 型体与 观景台的矛盾 , 龟老 山展 望台设计得 看起 来像是 山谷 中的一 条狭长的裂缝 。 这是颠倒了我1 ' r ] t  ̄ 9日常生活 的观念 , 因为任 何观测平台的 特征就在于矗立于自然环境 中。
pe op l e a r e p a y i n g mor e a t t e n t i on t o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p r o b l e ms a n d e n v i r on me n t al e l e me n t s b e g i n t o p l a y a v i t a l r o l e i n ar ch i t e c t u r e de s i g n , Ke n g o
隈研吾建筑作品及介绍

隈研吾建筑作品及介绍1. 隈研吾是谁?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物——隈研吾。
如果你对建筑有点兴趣,肯定听说过他。
他是个日本建筑师,设计风格非常独特,能把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起来。
就像你在看一部老电影,但突然发现里面加入了超级炫酷的特效一样。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不仅看起来像是从梦中走出来的,还能跟自然融为一体,这才是他的绝技。
你可能会想,这家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别急,我们接下来就会深入探讨。
2. 隈研吾的设计风格2.1 自然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首先,咱们来说说他的设计风格。
隈研吾可是把自然和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的高手。
他的建筑常常让人有种在森林里穿行的感觉。
比如说,他的“浅草文化观光中心”,外观就像是用竹子编织的,大伙儿看了都觉得这设计好像能跟自然合二为一。
在他的作品中,木材、石头这些自然材料总是被巧妙地运用,看起来不仅有质感,还特别有历史感,就像你在看一幅古老的画作但却是用现代的技法创作的。
2.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且,隈研吾特别注重人的体验,他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围绕着人的生活来展开的。
他喜欢把建筑设计成一个人们可以自然地交流、互动的空间。
就像他的“北九州现代美术馆”,你可以看到设计师特别在意访客的流动路径,怎么让人走起来更舒适,甚至连坐在哪里休息都经过精心考虑。
这种设计理念,就像是为了你特别定制的服务一样,让你感受到特别的关怀。
3. 隈研吾的经典作品3.1 杭州“腾讯滨海大厦”说到隈研吾的经典作品,那可真是不胜枚举。
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杭州的“腾讯滨海大厦”。
这座大厦的外观设计得像是一朵盛开的花,光看外面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自然气息。
而且,这栋楼不仅美观,还特别环保,采用了很多可再生的材料。
真的很棒是不是?它在大厦和环境之间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一片现代的森林。
3.2 京都“东福寺塔头”另外,不能不提的还有京都的“东福寺塔头”。
这座建筑是隈研吾对传统寺庙建筑的现代演绎。
隈研吾 负建筑 简介

隈研吾,1954年出生,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
他曾受邀参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设计了竹屋。
一.书名解释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新作《负建筑》,一经出版,就在业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时间《负建筑》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里的畅销书目。
《负建筑》也是隈研吾的代表作。
可能大家会对这样的一个名字感到奇怪,负建筑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胜建筑”的反义词。
建筑作为凸出来的超大物体,它打破了自然物理结构,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割裂了与自然界的天然联系,与文化出现差异性。
高大的建筑,往往浪费资源巨大,加上,建筑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性,赋予了人类对征服自然的心理。
所以建筑,总是以“胜”的姿态的出现。
而负建筑,则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还原建筑本身的建筑。
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
该书的序言将负建筑,理解为适宜的建筑,我认为解释为“和谐的建筑”,或许更贴切一点。
这就是本书书名的定义。
二、内容介绍《负建筑》一书是隈研吾在1995年以后发表的文章的文集。
在第一节《分割、批判、形式》里,主要讲解了建筑存在,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形式?1.在隈研吾看来,建筑令人生厌主要有三点理由:一是体积庞大,越建越大,越大越障眼,也越受到人们的厌恶。
二是对物资消耗巨大,地球资源有限,并开始枯竭,对资源浪费巨大的建筑没有理由不受到人们的厌恶。
三是不可逆转性——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轻易拆除。
建筑的长寿,与人的生命相比,似乎是在嘲笑人类短暂的生命,由此可见,建筑物这种时刻张扬的不可逆转性实在令人生厌。
但反过来,由于以上三点,又是建筑长处,与其他事物相比,强者的建筑毕竟显的稀少,因此又能得到宽容。
2.论述经济、政策对房屋建设的影响。
从分析了欧洲的公共集体住宅和美国住房贷款抵押政策,重点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大建筑方案”的利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冈市政厅 2012年
长冈是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旅游型小城 市,这里的市政厅被隈研吾塑造成了一 个带有顶棚的开放广场,能够让人们经 常在此聚集、相遇。在这里,办证反倒 成为一个很小的功能,5000人的体育馆 位于其中供人使用。
在建造时,甚 至征求孩子们 的意见,并依 据他们的意见, 在市政厅内种 上了许多树木。 由于市民对于 它的满意度非 常高,使用频 繁,也让这幢 建筑有了极大 的活力。
时代周报:作为在中国已有十余年项目经验的著名建筑设计师, 有什么想法可以给中国建筑业借鉴? 隈研吾:建筑师必须具备社会责任。在日本,原来有城乡矛盾, 作为建筑师,就有责任去积极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有类似情 况,中国建筑师也可以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使用当地的 建筑材料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等等。
“我总是试图捕捉建筑物周 边的环境氛围。设计前,我 们首先会发掘当地人们的生 活方式,以及他们使用的材 料。当我们体会到当地的环 境氛围,就会思考如何让建 筑与环境相互融合。”
时代周报:“作为一名建筑师,却希望建筑 “消失”,矛盾吗?”
“谦逊对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建筑中的某个细节过于强 烈、抢眼,势必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同时,我也希望我的 建筑作品能够以谦逊的姿态矗立于它所在的环境。我认为,我 的建筑具有一种自然的属性,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 与大自然的亲密。”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 2012年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位于东京早期木结构建筑保留最多的地区,隈研吾 在这座建筑上,也大胆地使用木头。他纵向排布木头,来让建筑显得 纤细、透明,还可以滤减光线,使之更加节能。在文化中心的顶层, 你还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遥望浅草寺对面的东京晴天塔。隈研吾说: “这里是东京最棒的地方!”
隈研吾 丹下健三
“我总是试图捕捉建筑物周 边的环境氛围。设计前,我 们首先会发掘当地人们的生 活方式,以及他们使用的材 料。当我们体会到当地的环 境氛围,就会思考如何让建 筑与环境相互融合。”
“谦逊对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建筑中的某个细节过于强 烈、抢眼,势必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同时,我也希望我的 建筑作品能够以谦逊的姿态矗立于它所在的环境。我认为,我 的建筑具有一种自然的属性,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 与大自然的亲密。”
“竹屋” 2002年
按传统做建筑,首先要“三通一平”,“七通一平”, 但“竹屋”建在一条山沟上,“如果平整土地,会破 坏原有的自然平衡,反而容易引起山体滑坡”。隈研 吾充分地利用地形,“竹屋”的下一层在山沟的底下, 上一层在山沟的上面,外表用当地的竹子包围。
碧绿幽静的山野 中,如果没有一 幢竹子搭建的小 楼,便失了一些 灵气。竹屋似乎 为了弥补这个缺 憾而应声而出, 但又好像是先有 了竹屋,其他的 别墅都是来作配 角的。
“这是一个以桥形设施连接两个公共建筑的项目 ,这两个公共建 筑长期被马路阻隔。它的功能不仅是两个建筑之间的通道,同样 也是住房和工作间,是艺术家创作中心的理想地点。在这个项目 中,我们挑战一项由小部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参考古代中国和日 本经常使用的悬臂结构。它是可持续设计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因 为你可以不使用大尺度的材料来实现一个巨大的悬臂结构。”
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 子都会想到中国。
梼原木桥博物馆 2010年
梼原是日本一个以林木业为主的小镇,隈研吾希望做一个具有 雕塑感的建筑,以此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他利用当地的大量 木材,造出了一座木桥美术馆,它在山谷中横跨而出,与小镇、 山谷、树林形成了和谐的关系。
木材的使用是为了平衡大量使用的钢材和玻璃
建筑立面同样使用这些废弃的屋瓦,固定在交织的不锈钢丝上。 这样的立面帮助控制外部视野,并形成了有趣的室内光影效果。
成都知美术馆
我所做的将建筑融入于环境中,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利用 光线营造建筑的通透感。
时代周报:作为一名建筑师,却希望建筑“消失”,矛盾吗? 隈研吾:我倒并不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矛盾之处。毕竟早在20 世纪,许多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就已经非常重视建筑物与环境的融 合问题。
“我的老师们总会批评丹下健三的作品太过宏大,他 们认为,尽管丹下健三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但城市 并不需要里程碑式的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人性的 空间。” 人性空间远高于里程碑式建筑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 2015
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博物馆的 建筑形式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呼应,以温和的 形式嵌入到绿色环境中。为了将建筑与景观相 融合,建筑物的屋顶由一些废弃的屋瓦覆盖着, 使建筑别有一番当地乡村小镇风情。
隈研吾及其作品分析
隈研吾 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
著有《十宅论》、《负建筑》。
1954年 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 1979年 获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硕士学位 1985年—198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客座研究员
2001年—2009年 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2008年 任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2009年 任东京大学建筑学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