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二首(其一)
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

第四模块:拓展提升 1、各抒己见:
当下“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 有”与诗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心心 相印”相比,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退步? 2、研究性学习课题(课后收集)
李商隐的爱情朦胧诗之特点。
刘人云设计2007、11
• 第五模块 巩固提升(课后背诵)
1、拓展背诵
李商隐情诗名句
•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无题 六首其六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暗示语多,且虚实相生, 形成扑朔迷离的意境。
探讨: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好?为什么?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问题研讨
1、“应官”写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态? 2、“嗟”和“蓬”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
1、“应官”也就是到衙门上班, 包含着无可奈何、 百无聊赖的心境。
2、 “嗟”字写出了人居下位,身不由己之感, 充满了理想破灭之感。
一条白线贯通两头。借喻相爱双方心灵 的感应和暗通。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一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 使另一队猜钩所在。 以猜中为胜 。 4、分曹:分组。
【注解二】: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 指更鼓。 7、应官:犹指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 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 李商隐曾任 秘书省校书郎。 9、转蓬:蓬草无根,随风飘转。比喻身不 由己的处境。
艺术上,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是李商隠诗歌 突出的特点。为朦胧诗鼻祖,对后世诗歌影响极深远。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
本文的《无题二首·其一》是其中的第一首。
重抒写了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无题二首·其一》原文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及注释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鉴赏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
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李商隐最经典的10首诗

李商隐最经典的10首诗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唐代〕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简析: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无题》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七言爱情诗。
全诗以“别”字为诗眼,整体氛围绵缈深沉而不晦涩,语言华丽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全诗从头至尾都充满了痛苦、失望,但又缠绵、执着的情感。
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相互衔接,纵向地展现出这种情感的心理过程。
这首诗成功地再现了诗人心底深处的绵邈深情,情感联绵往复,细微精深,令人感动。
2、锦瑟李商隐〔唐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无题二首》的赏析

李商隐《无题》的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的赏析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著名。
这是两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无题二首》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无题二首》原文【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其二】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译文:【无题其一】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无题其二】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注释: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
一作“画堂”。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送钩、射覆,均为古代酒席间游戏。
分曹:分组。
⑸嗟:叹词。
余:我。
鼓:报更的鼓。
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鼓响天明,即须上班。
⑹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
类:类似。
转:一作“断”。
⑺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
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
《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
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
来与权尸解药。
”《零陵县志》:“秦萼绿华,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
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
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
”⑻抵:至,到。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心有灵犀一点通 ①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 ②现多比喻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同桌的你 比划猜成语
11
【规则】
• 每组选出两人,由第一人做动作, 或作描述(描述时不能出现成语 中的字词),第二名同学猜是什 么成语
12
一箭双雕
13
井底之蛙
14
连蹦带跳
15
左顾右盼
16
张牙舞爪
17
36
挂羊头卖狗肉
37
口蜜腹剑
38
闻鸡起舞
39
狼吞虎咽
40
掩耳盗铃
41
守株待兔
42
画蛇添足
43
纸上谈兵
44
步履蹒跚
45
抓耳挠腮
46
捧腹大笑
47
翩翩起舞
48
喜极而泣
49
杞人忧天
50
望梅止渴
51
怒目而视
52
一毛不拔
53
大摇大摆
54
痛哭流涕
55
金刚怒目
56
挤眉弄眼
57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1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 玉溪生,又号樊南子。 诗工骈文,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 “小李杜” 。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
境。
2
作者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隐讳,不愿或不便 标题;另有一些诗取首句头几个字为题, 题目和内容基本上没什么联系,也属于无 题诗。
152
•落井下石
153
•五体投地
154
•举一反三
155
•心不在焉
156
•一路顺风
157
【高中古诗词阅读】《无题 (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高中古诗词阅读】《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无题(上)李商隐作者:[李商隐]世代:[唐]体裁:[七律]类别:[闺房]相见难,东风弱,百花残。
春蚕至死不可停止吐丝,蜡烛只在烧成灰烬时泪干。
小靖担心云和庙宇的变化,而《夜》则没有名字(上)李商隐作者:[李商隐]世代:[唐]体裁:[七律]类别:[闺房]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黎明的镜子担心云神庙的变化,夜吟应该感受到寒冷的月光。
没有办法去彭山。
绿色的鸟儿渴望造访。
注释:一.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锦:丝与“丝”谐音。
真丝方锦意味着思念不会结束,除非你死。
3眼泪开始变干:眼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
这里,双关的意思是相思树的眼泪。
4.小静:早上化妆照镜子;云斌:在这里,女人的秀发多而美丽,可与青春相提并论。
5蓬莱山,人们生活在海上纪念蓬莱山的地方。
6蓝鸟:神话中为西方王母传递信息的使者。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这是许多题为《无题》的诗歌中最著名的感伤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话展开,尤其是“别难懂”这三个字。
《东风》结束了这个季节,但它是人们相思病的隐喻。
因为这种感伤的感觉,人们就像春天结束时枯萎的春花一样没有生命。
3、第四句是相互忠诚和庄严誓言的写照。
5、这六句话描述了两个人的忧郁、怨恨和担忧,因为他们不能见面,他们感到寒冷,甚至丢了脸。
我们唯一能希望的是第七句和第八句中的假设:我希望绿色的鸟儿经常传播简析:李商隐创作了《无题》这首诗。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翻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注释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注解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鉴赏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鉴赏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鉴赏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著名。
这是两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无题二首》原文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转蓬一作:断蓬)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译文及注释译文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注释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
一作“画堂”。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送钩、射覆,均为古代酒席间游戏。
分曹:分组。
⑸嗟:叹词。
余:我。
鼓:报更的鼓。
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鼓响天明,即须上班。
⑹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
类:类似。
转:一作“断”。
⑺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
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
《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
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
来与权尸解药。
”《零陵县志》:“秦萼绿华,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
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
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
”⑻抵:至,到。
《广雅·释诂》:“抵至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遂从井陉抵九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认为本诗是写什么呢? 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政治上的失意 爱情 与知己的交往
首联
• 由追忆写起。
昨夜:星辰、风
幸福时光
画楼、桂堂
追忆往事
(蕴涵着诗人对韶光易逝、盛筵难再的感慨)
颔联
• 写相思之情。
无飞翼 有灵犀
突出身受阻隔的痛苦 比兴手法 悲喜交集
表明心有默契的喜悦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 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以灵犀比喻双 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 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
•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 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开成进士,曾任 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 身。
• (2)李商隐擅长七律、七绝,特别是他 的“无题”诗,包藏细密,意境朦胧, 含蓄多情,对后世、特别是对宋初的西 昆派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 (3)有《樊南文集》、《李义山诗集》。
• 描写昨晚宴会情景
颈联
隔座送钩、分曹射覆
宴会游戏
酒暖
暖度感觉
环境气氛
温和安逸
灯红 色调热烈
暗示当时诗人的甜蜜欣漾的情态。
(亦可理解为今晚的宴会,以热闹情景反衬 诗人内心的寂寞.)
• 叙述 天亮分别
尾联
• “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 赖的心境。
•
一个“嗟”字写出了人居下位,身不由己之感,充满 了理想破灭之感。
李商隐名句积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之一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 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 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
1、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 主体形象及作者意图。
2、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 诗歌感情基调。
3、从情景上的虚实把握诗歌意境。 (鉴赏、积累李商隠的其他诗歌)
哀怨的基调:诗歌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 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
迷离的意境: 诗歌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
时空次序,虚实结合,营造 的是一种朦胧的境界。
无题二(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你最喜欢本诗哪些诗句?说说你的 理由。 (提示:可以从诗句的内容、语言、 表达技巧、诗歌形象等方面去分析)
2、诗歌中哪些诗句的情景是回忆想
象的?哪些是眼前真实的情形?
实景:写作时真实情形 虚景:回忆或想象中的景象
首联:触景生情、借助映衬、烘托气氛、 美景衬哀情
颔联:比喻、一退一进、间隔与沟通、怅惘 与慰藉、微妙矛盾
颈联: 美景衬哀情、落寞抑郁、变幻迷离
尾联: 内心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感叹交汇、 内涵和意蕴得到扩大和深化
从诗歌的语言和情景入手鉴赏诗歌: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是他 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
·寄托在有无之间 ·高度的概括性 ·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善于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