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包含了对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分析。

这两个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了解资本主义制度运作和经济不平等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并解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与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其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主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为了生存需要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超过自己生活所需的价值。

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是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利润和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工人无法享受到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而是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资本家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工人则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

这种不平等关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种基本矛盾,即资本家利润与工人工资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产生源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

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而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剥削的具体过程可以通过劳动价值论来分析。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实际上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出了对应于他们劳动时间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为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工人的劳动力转换为商品,再以商品的形式出售从而获取利润。

这种过程实质上是将工人的劳动力抽象化为价值,而工人自身则成为资本家用来获取利润的工具。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工人为了生活被迫卖出了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价值。

这种剥削程度决定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和批判得出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出售劳动力给资本家,并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使得劳动者只能得到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则由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现象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1.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不断压低劳动者的工资,使得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维持在最低限度,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丰厚的利润。

这种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的存在。

2. 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将商品卖给消费者,以此转化为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进一步积累资本。

这种经济交换过程中,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交换,而资本家则通过这种交换获得了剩余价值。

3. 剩余价值率的波动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劳动价值之比。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的波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下降;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上升。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1.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本质,即剥削和阶级矛盾。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有助于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和方向。

2. 为工人阶级的觉醒提供理论指导剩余价值理论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了解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工人阶级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诉求,通过团结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的实现。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度批判和分析的重要内容。

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机制,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路径。

剩余价值是什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劳动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其利润的获取。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殊属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来生产商品。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工人维持自身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而在工人完成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后,他们还会为资本家继续工作,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商品价值的分析。

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的本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而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商品价值的交换和流通,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而劳动力价值也就变成了工资。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占有劳动力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一定的工作强度进行的劳动所需要的时间。

在现实中,每个国家、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企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的效率和价值的变化。

而价值的量度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在交换中,用劳动来估量商品的价值大小。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剩余价值的大小。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所需的时间。

《剩余价值理论》心得

《剩余价值理论》心得

读《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心得在学完《剩余价值理论》一章后,我对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

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

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但是,在这表面之下,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是剩余价值论。

关于剩余价值规律,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雇佣劳动力,并通过剥削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价值的增殖,。

分析整个生产过程,先看资本家,他们的目的当然是通过现有的资产来实现资产的增殖。

因而他们提供各种生产资料。

,并雇佣劳动力来实现商品的生产。

从工人的角度讲,他们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方式目的是获得利益。

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资本家提供的生产资料定义为不可变资本,而工人提供的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并把剩余价值归结为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为应该属于工人,但被资本家所占有,而产生了剥削。

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并没有得到价值的提升。

而工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以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工人投入越多的劳动力越多,则他们的情况越坏,而资本家的情况越来越好。

但因为工人如果不投入劳动力,则因为得不到工资而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被迫进行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正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批判的重要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形式,而劳动者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被迫参与到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多于其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资本家能够不断扩大资本积累,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和剥削。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而资本家通过无止境的增长追求最大化利润。

这种利润至上的追求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资源浪费,而不是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此外,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公正。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劳动者则不得不忍受压迫和剥削。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不仅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也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对劳动者造成了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待遇。

基于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现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旨在通过消除私人所有制,建立公有制经济的方式来解决剩余价值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劳动者能够共同决定生产过程和分配方式,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

通过剖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现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贫富差距、商品经济扭曲和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内涵与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以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为基础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实质表现。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1. 价值与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不是由商品具有的物质特性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产生来源于雇佣劳动,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但只得到了工资的一部分,而剩余的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

2. 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并不是立即实现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体现。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获取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3. 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的产生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也是剥削的体现。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了经济利益,而劳动者则遭受了剥削。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状态。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1.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揭示阶级矛盾与剥削: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经济剥削现象,进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其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项核心概念,给予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认识。

这一学说在当代仍然具有广泛的意义和启示,对于理解和评估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当代意义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维持其自身生存所必需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并将劳动力变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方式,剥夺了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占有权。

作为对劳动力的购买者,资本家只为劳动力的维持支付对应的工资,而剩余价值则成为资本家所有。

简而言之,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用于扩大自身财富,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与激化。

其次,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是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而绝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实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技术进步、劳动组织的改革以及对劳动力的深度剥削,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程度。

同时,资本家为了增加绝对剩余价值,不断延长劳动时间,限制劳动者权利,使其承受更大的工作强度。

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激烈阶级斗争。

最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密切相关,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代社会的剥削与不公现象,为寻找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引。

其次,剩余价值学说也提供了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无限扩张的逻辑与无法满足无限增长的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

对剩余价值学说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提供了改革与调整的方向。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深刻揭示,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而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往往无法等于他所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将劳动者创造的总价值中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和再生产劳动力的那部分价值称为必要劳动,剩余部分则称为剩余价值。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所需的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在商品经济中,资本家将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而劳动者需要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价值,这部分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工资。

这种不对等的交换关系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

而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和挥霍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价值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实现,进一步深化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行为,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方式,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生产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而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又远远无法购买他们所生产的商品,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无法实现价值的实现,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周期性危机的发生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也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剩余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可以说,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特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深圳富士康员工已发生“13跳”,10人死亡、3人重伤,全国工友、农友和其他任何一个略有良知的朋友闻此噩耗,无不为之痛心疾首,无不感到心惊肉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今年以来,深圳富士康在众目睽睽之下接二连三刷新员工跳楼纪录,必有其不可告人的企业“黑幕”。

富士康在我国台湾被称为鸿海集团,1988年投资祖国大陆,是专业生产6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

自1991年至今集团年均营业收入保持超过50%的复合增长率,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连接器和计算机准系统生产商,连续9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2005、2006年排名第二),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内地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

多年来集团杰出的营运成绩和扎根大陆、深耕科技的投资策略,深为国家与地方领导肯定: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瑞环、李长春、吴仪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集团视察,给集团“扎根中国,运筹全球”以巨力支持。

只是显得另类的是,以富士康这样的企业规模、企业名气、企业实力,员工的收入居然还只能无限接近最低收入线。

当然,这与富士康"代加工大王"的企业定位有关,富士康为国际很多知名电子品牌生产产品,但它从来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出厂后,被贴上惠普、苹果等著名品牌后,高价卖出,而富士康没有自己的品牌价值,它所能做的只是榨取自己工厂工人的剩余价值。

这就像建筑工地的包工头,虽然是他们带着广大的建筑农民工盖起了高楼大厦,但这些永远不属于他们,包工头们所能攫取的也只是这些最底层劳动力的剩余价值。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

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

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马克思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说"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只有在不劳动时才感到自由,感到舒畅。

这种劳动制度使人扭曲成为机器,人沦为了物。

80后女孩青桐毕业后进入富士康做一名基层员,亲历过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和职场斗争,2009年辞职。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富士康工作期间,我也曾想自杀。

"她说,自己进入富士康的第一年,每天穿着一件白白厚厚的只能看见眼睛的无尘衣,埋头工作12小时,出现一点差错,面临的是上级主管的批评,还要扣工资。

工作时,有巡视人员突然出现在你背后,面无表情的看着你,吓你一大跳。

除了工作就是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与外界是一种隔绝的状态,即使住在同一宿舍,大家也不怎么说话。

那些试图或成功自杀的员工在劳资博弈中处于极端弱势地位,有时需要遵守种种不合理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规章制度,必须用透支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来换取勉强糊口的薪水,不少时候还被克扣拖欠。

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主眼里,他们和冰冷的机器设备别无二致,都是换取利润的工具,都叫成本。

在泰罗制的劳动过程中,人被异化为兽,这样的劳动活动被异化为痛苦的折磨,幸福指数几乎为零。

连以后一月为主管的青桐姑娘就几乎自杀,更何况挣扎在一线的工人呢?难怪当青桐的自传体小说《毕业出狼窝,工作入虎穴》一书刚上市就反映强烈。

一个员工跳楼,可能是个体的原因,如果连续有员工跳楼,那么显然富士康有问题。

富士康的员工以80后、90后为主力,必须认识到,新一代打工者和他们的前辈不一样了。

虽然报酬是重要的考量,但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不再只满足于报酬,他们更关心发展空间和人的自由与尊严。

上升通道被堵塞,对未来的想象被挤压,头顶看得见而冲不破“玻璃天花板”,就会产生形而上的绝望。

前员工马丽群,有一个特别身份,她是今年1月富士康跳楼员工马向前的姐姐。

马丽群介绍:"我们的基层员工很辛苦,每天就像机器一样做来做去,可以说被训练成了一台机器。

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不尊重我们员工的自尊心。

有的时间,说不好就骂,有时候骂你都很正常。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富士康基层员工的生存境况。

据称,富士康十分重视成本控制。

2008年,深圳市把最低工资标准从750元增长到900元,这就让富士康感到受不了。

为此,特地把手机生产基地转移到河北廊坊等地区。

在一份名为《富士康调研报告》中,专门讲述了富士康工作时间的“超现实主义”。

调查报告中对富士康工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5%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为4天,8%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少于4天。

此外,73.3%的工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

工人月平均累计加班时间为83.2小时。

“每条生产线都有生产指标,如果完不成任务,大家都要加班,在下班的晚课上,我们还要自我检讨。

”仔细算算,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只休息4天,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富士康工人,一个月的上班时间要达到260个小时,甚至更多!260个小时里,一个工人可以创造多少的价值!但是,再看看每个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作为普通工人,即使算上全部加班费,每月也只能拿到一千五百元至一千六百元的工资,而这还是富士康针对连环跳事件推出“加薪30%”举措后的数字。

甚至有工人透露,在上调工资后,原先的奖金被取消或减少,实际上收入“明升暗降”。

由此可见,资本家从这些工人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趋势,我们不得不过早的作好就业规划。

或许你想过进入外企或国企,每月领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工资,对外称这是一份稳定的收入;或许你已将目光投向海外,指望着出国深造,做一个海归或争取一张绿卡;或许你下决心自主创业,创办自己的公司。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我们将在自己的公司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让我们看到,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会领着满意的工资,多年以后甚至可能在公司有自己的团队,在某些方面不可替代,但却始终摆脱不了被剥削者这一角色。

随着科学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我们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我们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们领着工资,却也在无偿地为公司创造着不可计数的剩余价值。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真正价值,不能被职位和工资衡量。

或许我们中有少数会坚持自主创业,扮演剥削者的角色,这也是摆脱被剥削身份的有效途径,自主创业的成功无疑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吸取富士康现象的教训,我们不应被利润蒙蔽良心,忽视员工的感受,无论在何时何地凝聚力对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去,才能使企业更有活力和创造力。

当然,作为有理想有目标的新一代青年,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残酷地摆在眼前,如果不能适应就应该尝试着去改变,这个时代,还不需要我们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反抗去斥责。

面对多变的社会,我们应保持思考,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指导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最明智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