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小说
冰心问题小说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阶段:提出问题,诊查病症;《斯人独憔悴》 《是谁断送了你》 第二阶段:开出“爱”的药方进行进行疗救《超人 》 第三阶段:抛开爱的幻想,进入现实主义的大门。
逐步成熟
《超人》
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何彬在开始的时 候对一切都很排斥,拒绝交际,后来由于深夜被 一阵惨淡的呻吟所困扰,出钱给他看病,最后被 病人即小朋友禄儿的行为感化,从此改变了自己 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的故事。
第二阶段,“爱”的药方,作者通过插入可怜孩 子禄儿的呻吟来唤起何彬内心的爱
有人说,冰心对真正解决青年的烦闷并没有根本 意义上的成熟,冰心女士不是位医院的大夫,只是 一位看护妇。 冰心问题小说的本意是想引起当时阅者的注意, 激励他们去改良,从而达到“医治社会”的作用 ,虽然她“爱”的药方只能暂时缓解“病人”痛 苦却不能直接救人于根本,但她文字的力量、温 水柔情的笔调、满怀爱心的期望,对于当时苦闷 ,找不到方向的“超人”们感化、安抚的作用是 不容忽视的。
冰心 问题小说
2014.10.9
冰心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1999 年2月28日),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 之意,近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 家。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 ,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 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 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春水 》、《繁星 》,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三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照片
冰心问题小说背景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2

问题小说就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
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发展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
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
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
《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
《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3、《倪焕之》它通过一个大的时空跨度去展示社会生活。
小说从辛亥革命发生写到大革命失败。
写了十几年的历史变迁,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再现了这十年间中国社会从乡镇到都市的现实生活。
》)《倪焕之》重现了五四青年的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悲剧处境。
是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心里变迁史”中的重要一章。
问题小说的缺失与不足1. 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式等文学要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2. 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念的创作形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3. 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问题小说_精品文档

初期问题小说:鲁迅罗家伦的《是爱情 还是苦痛》,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人》,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最后的息》, 胡适的《一个问题》等。
问题小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为人生,改造国民性相一致。问 题小说充满了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 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
如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儿 童问题、青年问题、劳工问题等。
问题小说
1921年以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先后 成立并展开活动,更多的专门性新文学刊 物相继创办,小说创作趋于兴盛,并接连 形成“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 漫抒情小说”等创作潮流,标志着中国现 代中、短篇小说的初步丰收和成熟。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最要的一支。创作 主要成员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诗、语丝社 的一些成员。
3.自叙传的痕迹
(二)庐隐小说的局限性: 1.抒情性叙事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同时也嫌单 调,少含蓄。 2.叹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力量,相对削 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
3. 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王统来自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 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2、“问题小说”的产生原因
(1)“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社会矛盾的社会现 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 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 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2)“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兴盛,也是借鉴 外国文学的结果,这种借鉴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a.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文学以 及东北欧文学。 b.五四时期作过较多介绍的挪威 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c.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 说。
结构单纯,常用对比的方法,耐人咀嚼回味。 二、“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
问题小说

二)原因:
1、五四理想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是五四启蒙的 产物; 2、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人生严肃思考的结果; 3、借鉴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结 果 (三方面借鉴:俄罗斯文学和东北欧文学;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 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
三)内容: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 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 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 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 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的作品涉及到了劳动 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带来的战祸,以及儿 童、教育、劳工问题等。因此,当时“问题 小说”的题材、主题相当广泛,透露出五四 时代特有的气息。
三、题材类型
1)教育界、学校生活:《饭》、《半年》、 《一篇宣言》 2)农村题材:《多收了三五斗》 3)革命题材:《夜》、《抗争》、《城 中》、《倪焕之》 4)小市民生活:《隔膜》 5)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四、《潘先生在难中》解读
1、 梳理结构:
发生于当年九月的江浙战争。这是一次直系军阀和 1)背景:反直系军阀之间的狗咬狗的。战争发生在福建、浙 江、江苏之间。
三、问题探讨
作家们找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吗? 是什么方法?现实吗? 问题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冰 心
(一)概述:
冰心,原名 , 1900年10月 5日出生于福州, 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诗人。代表作 《 》 ,诗集《 》、 《 》等。1999年2月28日 于北京逝世,享年 岁。 1919-1920年,被五四的惊 雷炸上文坛的的冰心,最早 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表现 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 1919年在《晨报》上发表其 处女作《 》。
浅析问题小说的特征

从现实主义浅析问题小说的特征文学院11级汉语言文学(4)班:陈慧摘要: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小说。
这类小说多以知识青年的生活为题材,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定义的问题,讽刺黑暗现实,支持社会改造,追求个性解放,鼓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观念。
代表作家主要有有冰心、卢隐、王统照、许地山等人。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果,后来的问题小说不断发展,但始终没有脱离作家关心现实的这一优良传统。
问题小说作为时代的特殊产物,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本文主要从现实主义分析冰心,王统照等问题小说家的作品特征。
关键词:问题小说五四现实主义爱的哲学一、问题小说的出现“五四”时期,随着大量的翻译,介绍西方现实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文章作品的出现,使得现实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这些文学作品反响很大,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兴趣。
而受到“五四”时期我国国情影响,这些西方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传播到中国并被消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带上了浓重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点。
这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和写实。
“为人生”强调文章应该直面人生,直面劳苦大众。
文章应该摈弃无用的华丽和粉饰,应该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为重点。
“写实”则强调了文章应该以客观反映现实的写法,反对无病呻吟,以文学为游戏,卖弄文笔艺术。
文学研究会致力于反抗昏暗的封建社会制度,这和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中反抗资本主义是不同的,这也是由我国封建制度作为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第一大阻力及根本原因的国情决定。
问题小说体现了文学研究会早期的成果。
以冰心、卢隐、王统照、许地山等作家为主要力量,问题小说在文坛上开始发展。
二、问题小说的写作内容从描写内容上看,青年知识分子问题是五四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而“问题小说”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也主要反映在青年对其人生路径的探讨和在追求人生理想过程中出现的迷茫。
庐隐的《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就是描写知识青年对“人生是什么”所发出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
问题小说名词解释

综述为探讨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
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
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
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
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
”(《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像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着问号,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背景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
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
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Nhomakorabea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三、问题小说的缺失与不足: 1. 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 式等文学要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 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 2. 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 念的创作形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3. 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 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 了作品的感染力。
得失随缘、逆来顺受的宿命论式人生哲 学;异乎寻常的坚强性格与生活意志,佛 教的忍让和基督的博爱。
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命命鸟》:在尘世难以实现的爱情用平静地双
双赴水殉情来实现;(缅甸的仰光)
《换巢鸾凤》:宦门小姐与一位当差私奔,落
草为王,官兵围剿而调崖殉情;(新加坡、印度)
《枯杨生花》:一对年轻时的情人,40年后再
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叶绍钧问题小说的特点: 一方面客观地揭露问题 ‚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 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 另一方面主观地想用“爱”和“美”来解决问 题。 ‚他以为‘美’(自然)和‘爱’(心与 心相印的了解)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而且是 ‘灰色’的人生转化为‘光明’的必要条件‛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 导言》)
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但冰心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深刻,态 度也不是很激烈,冲突是平缓的,人物 也是很软弱的。 冰心具有‚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 ‚极端派的思想,她是不喜欢的‛,其 人物是一些‚软脊骨的人‛。 ——茅盾《论冰心》
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问题小说出现在1919年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叶绍钧、许地山、冰心、庐隐、王统照等。
代表作品有《倪焕之》《斯人独憔悴》《海滨故人》等。
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
题材广泛涉及到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社会习俗等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追求一些哲理色彩,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冰心《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以爱、童心、自然构成其“爱的哲学”。
特色:不事情节铺张,着力于揭示人物的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
文字清新、细腻,具有淡淡的忧愁、温柔的抒情和委婉有致的叙述语气。
王统照的初期小说《雪后》《沉思》《微笑》等多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掺杂并存,执着地追求“爱”与“美”。
《沉船》《刀柄》显露出从问题小说向乡土文学的专向和发展。
他是中长篇小说的最初实践者,他的长篇并不成熟,在揭露封建家族丑恶的同时流露感伤的意绪,写实笔调不够纯正,几个人物组成的单线条结构也显得简单,但他控制小说气氛的笔力是充足的,展露了现代长篇草创期的一般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景:反江直、系江军 苏阀之之间间。的狗咬狗的。战争发生在福建、浙
2)人物: 潘先生——小学校长
仓皇逃命 冒险回乡
3)事件: 逃难
洋房避难
4)结构: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
来写人物。
A
23
2、思考、讨论: 潘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
24
善于把握时机
灵敏
有条理
潘先生
细致
顾家
有主见
有胆识
开药方”; 社会功利化追求所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
倾向。
A
16
五、评价:
1、“五四”问题小说集中、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 社会现实,尤其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因 此,问题小说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具有了历史文 献的价值。
2、问题小说中非文学因素过多,社会问题被摆在首 要位置,问题小说的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它的 审美价值。
A
有责 任心
25
唯唯诺诺
卑琐自私
庸俗猥琐
奴性
怯懦麻木
潘先生
甘心屈辱
善于逢迎
苟安侥幸
精于计算 表里不一
A
临虚惊而失措, 暂苟安而又喜
26
衍生问题:
为什么对潘先生的评价有如此明显 的两极现象?
潘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
27
潘先生:
从个人及家庭来看,潘先生细心、周到地对待自己 的妻子及儿女,可以算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 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 三个主要因素。
A
14
《命命鸟》
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最乐的宗教
精神。
《缀网劳珠》
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爱、博爱 与道德、人性的冲突,表现了
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观点。
A
15
四、问题小说特点
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 哲理性强; 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问病源,不
(叶圣陶小说整体艺术风格?)
A
29
记忆要点:
1、什么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 说”?其特点是什么?
2、把握冰心、许地山、叶绍钧等作家的基 本创作情况。
3、把握《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的人物 形象分析。
4、《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点。
A
30
A
5
二、分期:
文研会成立之前: 主要作家有鲁迅的《狂人日记》、《药》、《伤 逝》,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 《这也是一个人》,冰心的《斯人独憔悴》、 《最后的安息》,胡适的《一个问题》等。
后: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 的一般问题”,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了高潮,形 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题材热。 主要作家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3、当它试图回答和解决社会问题时,则表现出较明 显的主观理想色彩,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因素。, 作家们不惜从主观臆想,去建造一些美妙然而虚幻 的空中楼阁,从而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 力。
A
17
六、“问题小说”的衰落
1922年后,世代推进,现实变化了, 热烈讨论人生问题的气氛已不复存 在。问题小说作家纷纷走出个人圈 子,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始更 具体深入的反映社会人生。
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表现
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 1919年在《晨报》上发表其 处女作《 》。
A
9
(二)分期:
早期:
————批评
1、《两个家庭》 《斯人独憔悴》 ——
揭示旧社会、旧家 庭的不良状况
《秋风秋雨并愁煞人》
2、《去国》 —— 关注知识分子、人才问题
3《最后的安息》——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
《三儿》
1)冷静地观察,客观地描写,对人物内心活动 和精神状态作细致具体的描摹,使人物灵魂真实 地暴露出来,是这篇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征。
2)作品善于运用富有特征的动作和典型细节来 突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 格;(例:两次喊黄包车)
3)作品的语言纯净洗练,准确严谨而富于表现 力和感染力。
A
18
叶 圣 陶
A
19
二、创作发展阶段:
1)初期问题小说主要以“爱”与“美”为题材, 回答严峻的社会问题,作品有《这也是一个人》 《阿凤》《韩晓的琴歌》
2)问题小说创作成熟后过渡到对小市民灰色人 生的表现,这是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如 《饭》、《潘先生在难中》
3)1925年在五卅惨案的冲击下看到了抗争的一 面,小说产生新的趋向,如《夜》、《抗争》、 《城中》、《倪焕之》
A
21
三、题材类型
1)教育界、学校生活:《饭》、《半年》、 《一篇宣言》
2)农村题材:《多收了三五斗》 3)革命题材:《夜》、《抗争》、《城
中》、《倪焕之》 4)小市民生活:《隔膜》 5)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A
22
四、《潘先生在难中》解读
1、 梳理结构:
发生于当年九月的江浙战争。这是一次直系军阀和
A
三、问题探讨
作家们找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吗? 是什么方法?现实吗? 问题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A
7
冰 心
A
8
(一)概述:
冰心,原名
, 1900年10月
5日出生于福州, 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诗人。代表作
《 》 ,诗集《 》、
《 》等。1999年2月28日 于北京逝世,享年 岁。
1919-1920年,被五四的惊 雷炸上文坛的的冰心,最早
问题小说
A
1
一、 什么是“问题小说” ?
“问题小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 来说,凡是明确接触某一社会现象或 人生现象,有意识的提出问题,甚至 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 题小说”。
A
2
二、问题小说形成:
一)倡导: 周作人: “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
解决的,是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所提倡的,必是尚未成立,却
A
20
一、概述
叶绍钧(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小说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早期 问题小说家。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之一。创办了 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是新文学开创期最 早取得较高创作成就的作家之一。因其常年任教, 对学校和教员极其熟悉,故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 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评的矛头指向整 个旧社会,是叶绍钧教育小说的基调。作品有 《隔膜》、《火灾》、《线下》、《潘先生在难 中》、《倪焕之》(长篇小说,写于1928)。
A
11
——从“爱的哲学”到怀疑,转向
后期 阶级思想。
《分》
童话体小说,写两个 刚刚出生的小孩(教 授的儿子和屠夫的儿 子)的对话,揭露当 时阶级、贫富的差距 和对立。
A
12
许地山
A
13
概述:
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生于台湾,文学 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命命鸟》、《缀 网劳蛛》、《玉官》、《春桃》、《商人 妇》等。作品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 充满了南国情趣,作品风格独特,卓然不 群,具有宗教情怀。
A
10
变化: ————安抚:爱的哲学
《超人》 ——
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 的问题,信奉尼采“超人” 哲学的青年何彬,被禄儿 的行为所感动,在“母爱” 与童心的夹击下虔信“世 界上的母亲与母亲都是好 朋友,世界上的儿子与儿 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 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 的。”(反超人)
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
A
4
三)内容: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 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 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 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 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的作品涉及到了劳动 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带来的战祸,以及儿 童、教育、劳工问题等。因此,当时“问题 小说”的题材、主题相当广泛,透露出五四 时代特有的气息。
但是,将他放置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时,潘先生便 显现出其唯唯诺诺、庸俗猥琐、甘心屈辱、苟安侥 幸而又表里不一的真面目。
他的灵魂是灰色的,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 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不要人的尊严,没有 社会意识,卑怯的利已主义者的典型,是一个具有 奴性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
A
28
3、怎样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不可不有的将来的道德” “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的出产物。”
A
3
二)原因:
1、五四理想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是五四启蒙 的产物;
2、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人生严肃思考的结果; 3、借鉴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
结果 (三方面借鉴:俄罗斯文学和东北欧文学;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 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