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 双声叠韵

合集下载

通论十六

通论十六








(2)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 音同或音近字来表示。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旧,借用本为鸟名的舊(一种猫头鹰类的 鸟); 笨,借用本为竹白的笨; 而,本为唇下之鬚; 亦,本为腋下之腋; 其,本为畚箕的箕; 耳,本为耳朵的耳; 我,本为一种兵器。



《汉语史稿》上古6类32个声母(544页)
双声联绵词



唐棣 萑苇 匍匐 颠倒 黾勉
流离 町疃 踟蹰 趋跄 燕婉
蝃蝀 蟋率 说怿 拮据 燿燿
蝤蛴 颉颃 挑达 参差 仓卒
蒹葭 踊躍 邂逅 玄黄
叠韵联绵词

崔嵬 扶苏 绸缪 差池 夭绍
苤苢 勺药 婆娑 婉娈 偃蹇
朴樕 沮洳 栖迟 恺弟 徘徊


二、双声叠韵: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现代汉语 : 珍珠 zhēnzhū 声母:zh 光芒guāngmáng 韵:ang (韵头不同也算叠韵)


古今音比较
叠韵 不叠韵 双声 不双声
不同的例子: 芣苢 之部 知识 支职 微妙 m 威望 零声母,m


1、用字通假:即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 时候,写了一个同音或音近字。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寤本 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 八月剥枣。——《七月》。 剥,《说文》:“剥,刻割也。”剥,是攴的通假 字。攴,意思是“小击”。)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信与屈相对,本用伸)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 离娄下》“蚤” 就是通假字,本字为“早”。 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 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 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剥、信、蚤是通假字(借字),牾、攴、 伸、早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講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一、双声叠韵和上古声部关于“双声”,前人认为“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双声。

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关于“叠韵”,按照前人的说法,“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叠韵。

用现代语言解释,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

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

但古今语音发生很大变化,古代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现在却不双声或者叠韵了;现在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在古代却不是双声或者叠韵。

前边我们看过上古韵部了,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上古声部。

(一)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

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

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而第一个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異文: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指古代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

室之兩旁也。

”注音:指古代的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重文: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

《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

從人分聲。

《論語》曰:‘文質份份。

’彬,古文份。

……”諧聲字:即形聲字。

《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

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以上材料每一種都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即異文中兩種不同的書寫形式、聲訓中的被釋詞與訓釋詞、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諧聲字中的主諧字和被諧字。

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 中古的“喻”母在上古一分为二,“喻”母三 等归入“匣”母,“喻”母四等归入“定”母。 “喻”三归“匣”的结论已被大多数人接受, 按王力的结论,“喻”三在《切韵》时还没有从 “匣”母分出来。“喻”四归“定”的结论大多 数学者没有接受。从谐声材料分析,上古时期 “喻”四与“定”母等舌头的关系比较密切,其 音值应该是舌尖中音的某个音,如“地”字以 “也”字作声符,“地”属“定”母,“也”属 “喻”四;“移”以“多”字作声符,“多”属 “端”母,“移”属“喻”四;“偷”以“俞” 字作声符,“偷”属“透”母,“俞”属“喻” 四。
5、照二归精、照三归端(黄侃) 上古时期,中古的“庄”组(“照”二)与“精”组 字关系密切;“章”组(“照”三)与“端”组的关系 密切,他们在读音上很相近。 学术界对这个结论尚有不同的看法。从各种材料分析, 上古时期“照”二与“精”组、“照”三与“端”组的 关系确实很密切,“浞”字,徐邈音“在角反”,“栈” 字,徐邈音“在间反”,“浞”“栈”属於“照”二, “在”属于“精”组;“搜”“溲”用“叟”作声符, “搜”“溲”属“照”二,“叟”属於“精”组。 “嗔”“瞋”“填”“阗”用“真”字作声符, “嗔”“瞋”“真”属于“照”三,“填”“阗”属于 “端”组;“轸”“诊”“疹”“殄”同声符, “轸”“诊”“疹”属于“照”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 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根据 现在的研究,“三十六字母”并不合于唐 朝的声类,另外,守温的著述残卷也已经 被发现,上面只记述了三十个字母,而且 和“三十六字 母”有很多的不同。因此 “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 至于“三十六字母”究竟何人所创,至今 未有定论。
三十六字母读音构擬
上 古 三 十 二 声 母 表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双声叠韵和古韵通假一、什么是双声叠韵(一)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如:“蜘蛛”声母都是“zh-”“道德”声母都是“d-”但是,这两个例子有一定的区别,“道德”,“道”在古代属定母字,“德”属端母字,但两者同属舌头(舌尖中音)音,发音部位相同,也是双声。

一般来说,我们把声母相同的叫“正纽双声”;把声母相近的叫“旁纽双声”。

哪么,“纽”又是什么呢?就是声母,古代叫“纽”,是枢纽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连绵词是双声关系,如《诗经》里就有“玄黄”、“参差”、“踯躅”等等。

但是双声的不一定是联绵字。

双声是就某一时期具体的音系而言的,如“唐棣”,在古代是双声关系,现代则分属很不相同的声母,而不能算双声。

(二)叠韵:亦作“迭韵”。

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例如:“窈窕”的韵母都是“iɑo”,“螟蛉”的韵母都是“inɡ”,各自构成了叠韵;再如“彷徨”,前者没有韵头,后者有韵头,但韵腹、韵尾相同,也是叠韵。

古代汉语有很多连绵词是叠韵关系,如《诗经》中就有“绸缪”、“仓庚”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有很多在古代汉语中是双声或叠韵的词,在现代汉语已经不是了,反之亦然。

如:“芣苡”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

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而“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

所以叠韵也是就某一时期的语音系统而言的。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

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

(三)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他们将汉字按声母相同的归为一类,并在每一类里找出一个字来代表声母。

chapt8(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chapt8(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语音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可以加强 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深 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古音通假不同于假借字和古今字,它是在特定语境下临时借 用,而不是永久替代。
古音通假的形成原因
语音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不断发生 变化,导致一些字的发音与古代 不同,从而产生了通假现象。
方言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方言, 方言间的差异导致一些字在特定 语境下被借用来表示不同的音节 或意义。
书写习惯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 • 古音通假 •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的关系 • 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双声叠韵
双声
定义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芳香”中的“芳”和“香”,它们都以“f”为声母,属于双声。
叠韵
定义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
例子
如“彷徨”中的“彷”和“徨”,它们的韵母都是“ang”,属于叠韵。
04
实例分析
双声叠韵的实例分析
双声
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如 “玲珑”、“蜻蜓”。这些音节中的 声母都是“l”,因此它们是双声。
叠韵
叠韵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如“徘 徊”、“崔嵬”。这些音节中的韵母都 是“ai”,因此它们是叠韵。
古音通假的实例分析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些音节 由于发音相似或相同,可以互相替代 的现象。如“罢”通“疲”,“蚤” 通“早”。
对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目前对双声叠韵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双声叠韵的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等 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语料调查和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深入探 究双声叠韵的规律和特点。

通论双声

通论双声

二,关于声母的名称 1,声纽:又称音纽或纽. ,声纽:又称音纽或纽. 最早提到" 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 韵序》. 序 2,字母:就是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字母:就是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唐末守温创制,共有三十个:不芳并明, 唐末守温创制,共有三十个:不芳并明,端透 定泥来,知彻澄,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日, 定泥来,知彻澄,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日, 见溪群泥,影喻晓匣. 见溪群泥,影喻晓匣.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 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 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 声母是[m]. 声母是[m]. 受梵文字母"悉昙" 受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
三,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1.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 钱大昕的" 钱大昕的 古无轻唇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 奉微合并到帮滂并明中. 奉微合并到帮滂并明中 2.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 钱大昕的" 钱大昕的 古无舌上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 澄娘合并到端透定泥中. 澄娘合并到端透定泥中 3.黄侃的"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三十六字母 黄侃的" 黄侃的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中的照穿床审禅分为两组:一组为庄初崇山俟, 中的照穿床审禅分为两组:一组为庄初崇山俟, 称为照二,在上古与精清从心邪相近, 称为照二,在上古与精清从心邪相近,一组为章 昌般书禅称为照三,在上古与端透定泥相近. 昌般书禅称为照三,在上古与端透定泥相近. 4 .曾运乾的"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三十六字 曾运乾的" 曾运乾的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母中的喻母,在上古应分为二, 母中的喻母,在上古应分为二,喻母三等归入匣 喻母四等与定母接近,称为余母. 母;喻母四等与定母接近,称为余母.

通论二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通论二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在一起表示共同的意思。 從古音上來說,聯綿字 多有雙聲或疊韻的關係 。
4.聯綿字 如果兩字同屬一韻部, 爲疊韻關係。 若上古兩字的韻部屬於四 種親近關係之一,它們爲 準疊韻關係。 一些聯綿字在上古雙聲 兼疊韻。
三、古音通假
1.定義
2.假借
1.古音通假的定義 古音通假,即古代漢語書 面語言裏同音或音近的字 的通用和假借。 關鍵:上古音同或音近
疊韻:兩個字韻母相同
2.雙聲疊韻爲一歷史概念
現代漢語的雙聲疊韻與 古代漢語不同。
此處主要指上古漢語的 雙聲疊韻。 要瞭解此情況應查表。
3.如何識別兩字在上古是否雙聲 疊韻? 查表 之、子——疊韻——之部 得、德——疊韻——職部 笛、幼——疊韻——幽部 學、工——不疊韻
3.如何識別兩字在上古是否雙聲 疊韻? 查表 注:疊韻:主要元音、韻 尾同則可,不管韻頭。
通論二 雙聲疊韻與古音通假
一、上古的聲母 1.紐
2.傳統36字母
3.上古32字母
4.上古漢字的歸紐
1.紐 古代無拼音字母,古人用 漢字來代表聲母,這些代 表聲母的字叫紐,或叫聲 紐,或叫字母,或簡稱爲 母。
2.傳統36字母
大致反映了中古漢語(唐 末宋初)聲母系統情況。
3.上古32字母
反映上古漢語聲母系統情 況。
四、古音通假在訓詁學上的運用 1.訓詁學 訓詁學,今叫詞彙學。 解釋詞語的學問叫訓詁 學。
2.在訓詁學上,要識別一字是不是通 假字(甲通乙),有兩個要求:
(1)聲音相同或相近(指 上古音)
(2)必須有證據
①該語言現象在古書中有很多 例子。 ②或要有異文。
上古的兩個字: (1)音同:同聲紐,同韻部
①同紐,韻部相 近 ②同韻部,聲紐 相近(旁紐) ③聲紐相近,韻 部相近

通论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通论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 2、准确理解同义、近义词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近义词之间,也往往存在音同音
近的联系。

课本546页的例证。再举一些例证。

“逗留”,叠韵。逗,定母侯部。留,来母侯部。
• “背”“负”:“背”,并母职部, “负”,帮母之部, ,阴入对转。

“焚”“燔”:“焚”并母文部,“燔”并母元部,
双声、旁转。
2、古音相近 从声、韵的角度看,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 部相近;“旁纽双声”,指的是发音部位相同的同类声母彼此 相近。请参考课本544页。
四、利用古音知识判定上古音同音近字
另外,有些不同类的声母在上古也往往相近、相通,如喉 音和牙音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影”的声符是“景”,属牙音 见母;“匣”的声符“甲”也是牙音见母字。又如“见”字有 两读,一作“见”,属牙音见母;一作“现”,属喉音匣母。
声训:《释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姨,弟也。言 与己妻相长弟也。”“姨”,以脂切,喻四,“弟”,徒礼切, 定母。(喻四归定)
6. 照二归精
这是黄侃提出来的。 照系二等字归“精”系。照系二等字来源于“精清从心”。 证明材料: 谐声:责、箦、帻,庄母;積,精母。
梢、捎、稍,山母;消、逍、霄,心母。
3.娘日归泥
• 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
二母,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来的,在上古都属
于“泥”母。
• 证明材料:
• 谐声偏旁: “涅”从“日”声,中古属泥母;乃,中古 属泥母,仍,中古属日母。
• 声训:《释名》:“男,任也”;“尔,昵也。”“男 ”、“昵”,中古属泥母;“任”、“尔”,中古属日 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芣苢”在上古是叠韵,同 属之部,但现在既不是双声,也不 是叠韵。 “知识”在今天是叠韵,在上古却 不是,“识”字属有韵尾-k的职部, “知”字却属没有韵尾-k的支部, 今天的广州话反映这种情况。
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 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 “威”字在先秦属于零声母,而“望” 字的声母是m。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 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 “栗烈”古今都是双声。但是在许多 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 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 系。例如: 双声:玄黄、说怿、洒埽(同 “掃”)、饥馑、亲戚、妻妾、 肯綮 叠韵:涕泗、经营、贪婪、刚强
值得注意的是: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 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前人对上 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 因此在具体分析某字是否双声叠韵时, 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例如脂微不分 的古音学家就认为“伊威”不但是双 声,而且是叠韵;质月不分的古音学 家就认为“栗烈”、“觱发”也都是 双声兼叠韵。
名词解释: 字母:古代的字母就是声母,古代 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一定 的汉字作为代表,这些声母的代表 字称作字母。据说唐末和尚守温首 创字母,他参照佛教梵文,创制三 十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 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至于上古的声母 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拿 三十六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有 的压迫分出一些。 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 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 奉微要与帮滂並明合并,都是双唇音。
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禅 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精清从心, 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 舌音。 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 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
《诗经· 周南· 关雎》:“参差荇菜,左 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朱熹注:“参差,长短不 齐之貌。” 这种词,古人称为“连绵字”。连绵 字虽然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如浩 荡、滂沱),但是,属于双声叠韵的 连绵字占绝大多数。
第六单元 古汉语通论
第十六节 双声叠韵
什么是双声叠韵呢? 所谓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所谓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不是 韵母)相同。 例如,在现代汉语里,“珍珠”是双 声,因为“珍”和“珠”的声母都是 zh;“光芒”是叠韵,因为“光”和 “芒”的韵都是ɑnɡ(韵头不同也算 叠韵)。
双声:参差、踟蹰、栗烈、觱发、 缤纷、侘傺、容与、憔悴、突梯、 滑稽、犹豫、便嬖 叠韵:窈窕、虺隤、窈纠、忧受、 须臾、觳觫 双声兼叠韵:辗转
除了形容词性的连绵字外,还有 名词性的连绵字。例如: 双声:蟋蟀、蝃蝀(dìdōnɡ,彩 虹)、伊威(虫名,一种湿生虫) 叠韵:崔嵬、芣苢、仓庚、薜荔 (植物名,又称木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