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汉字的形体结构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古代汉语:汉字的结构及发展详解

古代汉语:汉字的结构及发展详解


所谓“描绘”,是指以富有真实感的图象来表达 词义。这是就方法而言。 L· R·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汉字实际上是一种 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系统。” 所谓“事物”,这是就对象而言,事物可照着 画其轮廓或特征,可见它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具体 名词。
眉 文字分析要点:



1.指出造字法(六书); 2.指出形体构造;
大汶口文化(山东莒县,距今4500-5000年) 陶器符号:
(一)古文字
1.甲骨文(商朝,距今3300年左右,1899年在河 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又称“卜辞”。










2.金文(周朝,距今3000年左右)又称“钟鼎文”



3.六国古文(春秋战国时期) 4.大篆(战国时期秦国)又称“籀文” 5.小篆(秦朝)
清代小学家戴震将“六书”归为“四体二用”。他说: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 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即认为前四者是造字法,后 二者是用字法。被后世学者广泛接受。
《周礼· 地官· 保氏》:保氏教国子“以六艺: 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
班固 周礼·保氏注 郑众 周礼·保氏注
3.指出本义。
古文字 形

造字法 形体构造
象形 象形
象形
本义
酉 行

象酒坛之形 酒坛 象道路之形 路
象头之形 头
2.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纯粹符号成字 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成字




朱 亦 腋
本: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徐锴曰: “-记其处也,本、末、朱同义。”

古 代 汉 语(四)汉字的构造-六书下

古 代 汉 语(四)汉字的构造-六书下

• 形声是一种能产性最强的造字方法。《说 文·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 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孶 乳而浸多也。”
• 形声字是在独体的“文”的基础上孶生繁衍 出来的。
• 形声字都能区别出意符和声符两种 构字部件。
• 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 畴
• 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 “令”,本是号令的意思,引申指发号 令的县令之令;“长”,本是短长之长, 辗转引申指县长之长。
(汉律:县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
• 二字均属词义的引申现象,不是假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举“朋”、 “来”为假借例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东:来自袋甲骨文 金文 小篆《说文》“頰毛也。象毛之形。”
声转
“转注同族说”以清章太炎为代表。 “类”指声韵之类,“首” 指语根, 转注即声音相同相近、字义相类的 同族字。
引申即转注
朱骏声认为凡是字义的引申就属于转 注,凡是音相同相近而借用意义无 关的另一字就属于假借。
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说文》:“吟,呻也。”又:“呻,吟也。”
“桥,梁也。”又:“梁,桥 也。” “蹲,踞也。”又:“踞,蹲 也。”
而:胡须
甲骨文 金文
六国古文 小篆
万:蝎子
•我
本义为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
•而
本义为颊毛,借为连词、代词。
•来
本义为小麦,假借为来去之来。
•叔
本义为拾取,假借为叔父之叔。
•焉
本义为焉鸟,假借为疑问代词。
二、六书简评
• 六书归纳了汉字结构的基本类型,反映 了汉字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规律。
• 由于时代的局限,六书理论还不够完善、 缜密,有待修正。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

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

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

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06 汉字的结构 古代汉语课件

06 汉字的结构  古代汉语课件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整体象形字


鹿









整体象形字












局部象形字

衬托象形字











变体象形字和省体象形字
变体象形:将某一独体象形字的某些部分略加改变而构成新字。 如:


省体象形:将某一独体象形字的一部分省去而成为新字。
片 爿(pán)

2、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纯体指事字


爻凸

加体指事字





3、会意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组 同体会意字




字 异体会意字


鬥膻





组 同体会意字 并
色。” 对许慎假借例字的分析:
假借是不是造字法:
造 创造新面目的汉字书写形体

为有声的词制定记录的符号
不是造字法 是造字法
7、“六书”理论的评价
①“六书”理论的重要意义 ②“六书”理论的局限性
“六书”的阐释有些地方 含混不清。
“六书”中各种造字法的 界限不够明晰。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隶变: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习称隶变。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隶变彻底摆脱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为由笔画写成的文字。

2、什么是隶变,简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隶变将篆文形体由长圆形改造成为扁方形。

、将篆文笔画由线条化改造成为笔画化。

同时许多形体由于省简、合并、讹变,以至于破坏了原来的结构。

如:“香”小篆从“黍”从“甘”,隶书变成从“禾”、“甘”也与“日”相混。

隶变也把篆书中的几个偏旁合并成了新的偏旁。

如:“肠”小篆从“肉”,“朗” 小篆从“月”、“服”小篆从“舟”、“胄”小篆从“ ”,隶书都变成了“月”。

隶变也将篆书中的偏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写成了不同的形体。

如:“手”旁作“扌”。

隶变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隶书奠定今天汉字的笔画系统和结构系统。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被称作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3、什么是六书,它有哪些缺陷?六书是关于汉字构造法的传统理论。

具体指的是: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淖,日、月是也;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宜,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以声托字,会、长是也。

六书的缺陷: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

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字。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

关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缺陷。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 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汉字的构造

汉字的构造
p 50
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形旁即意符,它只表示一个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
义范畴,表示大的义类概念,而不表示该形声字 的确切含义。例如,以“水”为形旁的字,都与 河流或流淌于河流之中的液体即通常的“水”的 意义有关:“江”是长江,“河”是黄河,“淮” 是淮河,“洛”是洛河,“洪”是大水,“涓” 是小流,“汭”是河流相入之貌,“汪”是又深 又广的水,“活”是水流之声,“波”是“水涌 流”,“湍”是水在沙上急速流淌,“洞”是急 速的水流,“浅”是水不深,“涅”是水中的黑 泥,等等。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 意,上下是也。”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
造字法。
p 23
“指事”二字,是动宾关系,“指”是
“指明”、“指出”之义,“事”表示 “具体的含义”;“指事”是“指明具体 含义所在”的造字方法。“视”是“看” 的意思,“识”表示“认识”、“识得”, “察”表示“仔细审察”、“细致地察 看”,“见”表示“看出”、“领会”之 义。许慎的意思是:“指事这种造字方法, 就是人们一看到所造的字的形体就能识得, 经过仔细地辨认审察,就能看出或领悟到 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用这 种方法造的字。”
汉字的构造
古代汉语讲义
1
1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 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 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 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 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 附。” 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 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 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 字的形体结构。
p 51

声旁即声符,它表示一个形声字初造之时的 读音。凡声旁相同的字,古代的读音都相同 或相近。如“江”、“虹”、“空”、 “缸”、“项”、“红”、“邛”、“肛”、 “贡”、“杠”等字,都从“工”得声,古 代音同或音近。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金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金文包括殷 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时期的銅器銘 文,狭义的金文仅指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 由於金文多數出現在鐘鼎彝器上,鑄造鐘鼎 彝器的材料是吉金(上好的金屬叫吉金,主 要指青銅),所以金文又有“鐘鼎文”、 “彝器文字”和“吉金文字”之稱。
和殷商甲骨文相比,金文特點爲:
中多数都容易辨别,也有少数较难区别。大体可以 分为以下八类:
(1)左形右声:江 棋 詁 訪 飽 握 松 結 理 (2)右形左声:攻 期 胡 邵 頂 敵 難 甌 救 (3)上形下声:空 箕 罟 苔 草 房 霧 簡 茅 (4)下形上声:汞 基 辜 照 背 架 翁 恐 姿 (5)内形外声:辯 哀 問 閩 鳳 讎 岡 (6)外形内声:閣 國 固 裹 術 匱 街 衷 (7)形占一角:勝 栽 聖 荊 穀 雜 賴 條 脩穎務佞疆
3、會意
❖ 許慎對會意的解釋是:“會意者,比類合誼, 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比,組合;類,指 某一類種
❖ 異體會意 ❖ 同體會意
(一)異體會意
❖ 異體會意就是會合兩個不同意思的形體,例 如:
(二)同體會意
❖ 同體會意是重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同符號, 表示一種新意。比如:
象形脫胎於圖畫,古文字中的象形 字大多保留圖畫的味道。例如:
(鳥) (魚)
(馬)
(鹿)
有時還可把肢體部分省掉, 只畫頭部,例如:
(牛)
(羊)
象形字例舉
少數象形字有輔助性符號:


葉 瓜雨 齒
掌握象形字的關鍵在於能從古文字形 中看出這個字所像何物之形,有的象形 字形象性很強,一眼就能看出來,有的 卻比較隱晦曲折,這就需要我們多接觸 一些有關古文字研究的資料,目前對初 學者較有指導意義的古文字學專著是李 圃的《甲骨文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声。”
(2)省形字 所谓省形字是指构形时将形符的一部分
省去了。例如:
弑:《说文》:“臣弑君也。《易》曰: ‘臣弑其君。’从殺省,式声。”
屦:《说文》:“履也。从履省,娄声。 一曰鞮也。”
(3)亦声字 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如: 娶:《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 取亦声。” 婚:《说文》:“妇家也。礼,取妇以昏
❖ 秦系文字是通行于秦國的文字,由西周金 文發展而成,或稱“西土文字”、“籀 文”、“大篆”。
❖ 秦系文字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是小篆 的先河,相傳周宣王時期的太史作了大篆 《史籀》十五篇,故名。大篆主要包括籀 文、石鼓文、詛楚文等。
❖ 六國文字是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齊、楚、燕、韓、 趙、魏等六國的文字,或稱“東土文字”、“東 方六國文字”、“六國古文”、“古文”等,它 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部分。
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 亦声。”
琀:琀《说文》:“送死口中玉也,从玉, 从含,含亦声。”
三、四體二用
❖ 清代戴震認為六書中只有前四種才與造字有 關,後两種是與用字有關而不是造字法,故 提出“四體二用說”。
四、三書說
❖ “三書說”的提出者是近人唐蘭。三書指:一、 象形文字,二、象意文字,三、形聲文字。
形聲是一種能產性最強的造字方法, 許慎在《說文·序》中說:“倉頡之初作 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 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 形聲字是在獨體的“文”的基礎上孶生繁 衍出來的。 《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约占 80%以上,在现存的汉字中形声字约占 90%。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即声符和意符的结合形式,其
❖ 六國文字主要包括漢武帝時期在孔子舊宅中發現 的“壁中書”古文、《說文解字》、曹魏時代 《三體石經》、宋郭忠恕《汗簡》、宋夏竦的 《古文四聲韻》上所收錄或刻寫的古文以及後代 新出土的六國簡帛金石文字和陶文等。其中《說 文》共保留六國古文百多個。六國文字在結構和 書寫風格上不僅與秦系文字有著明顯的不同,而 且互相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 兩木為“林”,三木為“森”,二屮為 “艸”,三屮為“卉”,四屮為“茻。兩口 為“吅、三口為“品”,兩虫為昆,三虫為 “蟲” 。三魚為“鱻” 三日為晶兩人相隨為 从,兩人相北為背,三人為众。
❖ 类似的有:猋驫毳犇羴等
4、形聲
❖ 許慎對形聲字的解釋是:“形聲者,以事為 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物。 名,即字,這裏指形符。譬,指與所要造的 形聲字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 丁、合文大量減少,比甲骨文少得多,且組合方式 相對固定,常見的是上下組合式。
(三)戰國文字
❖ 戰國文字是指戰國時期周王室和各諸侯國所 使用的文字。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政 令不一,“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 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導致各 國文字在內部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存在著很 大的差異。根據今人王國維的研究,戰國文 字共分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兩大系統。
❖ 甲、筆劃豐滿粗壯,多用肥筆和曲筆。字形長圓, 莊嚴厚重。行款多直書左行,排列整齊。
❖ 乙、新的象形字很少出現,原有象形字的象形色彩 開始減弱,趨向線條化和符號化。形聲字大量增加, 一些字如“走、言、金、廠”等作為部首被使用。
❖ 丙、書寫日趨規範,偏旁逐漸定型,異體字減少。 如“彳”旁基本處於字的左方,辵旁基本處於字的 左下方。
❖ 發 甲文: 小篆:發 《說文》:“ 發, 射發也。 从弓,宇 聲。”
关于形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1)省声字 ❖ 省声字是指为了书写的方便或构形的美观,在造字
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部分,例如: ❖ 家:说文》:“居也。从宀,豭省声。” ❖ 珊:《说文》:“珊瑚色,宀色赤,生于海,或生
于山,从玉,删省声。” ❖ 夜:《说文》:“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
(一)甲骨文
❖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殷商時期,人們 以為神靈主宰著一切。所以每逢大事諸如天氣、收 成、戰爭、田獵、婚娶等都要通過占卜向神問吉凶 然後才做出決定。占卜材料用的是甲骨(龜甲和獸 骨)。占卜結束後,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 占卜結果、應驗等情況一一用文字記錄下來刻在甲 骨上,這種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簡稱甲 文。由於甲骨文記錄的主要是占卜內容,最早的出 土地是殷墟,記錄方式大部分是用刀刻,所以又有 “卜辭”、“殷墟書契”、“甲骨刻辭”等名稱。
繼唐蘭之後,陳夢家、裘錫圭等人也先 後提出了各自“三書說”。
❖ 陳夢家的“三書”是指象形、假借和形聲 (《殷虛卜辭綜述》),
❖ 裘錫圭的三書是指表意字、形聲字和假借 字(《文字學概要 》)。
指出下列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是 形声字的请指出其形符和声符
❖豆 亦 寒 疆 向 徒 颖 棄 藝 聲 ❖斤 朱 珥 寸 男 融 雖 初
甲骨文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甲、从構形的角度看,甲骨文已經相當成熟。 ❖ 乙、尚保留著早期文字的特徵,圖畫意味濃。每個
字都像是用線條勾勒出來的“簡筆劃”或“寫意 畫”,形象逼真,一望便知其所表示的事物。
❖ 丙、形體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同一個字有多種寫 法,筆劃可繁可簡,構件部位隨意、選擇自由、多 少無礙,故異體字很多。
❖ 丁、合文較多。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 成一體,形似一個字,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 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出現在數目字 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五十 一百 三百 四百 四千
❖ 戊、筆劃多為細瘦的直筆。由於甲骨文是用 刀刻寫在堅硬的甲骨上,所以線條瘦硬,多 為直筆,轉彎的地方也都是硬角。
(二)殷周金文
2、指事 許慎對指事的解釋是:“指事者,視而可 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1)純粹符號性質的指事字
例如:
一:
《說文》:“惟初太始,道
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
屬皆从一。”
二: 《說文》:“地之數也。从偶
一。”
三: 《說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數。”
(2)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指示符 號的指事字,例如:
唐蘭解釋說:“象形象意是上古期的圖畫文字,形聲文字 是近古期的聲符文字,這三類可以包括盡一切中國文字。……
凡是象形文字:一、一定是獨體字,二,一定是名字,三、一 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別的意義。……象意文字是圖畫文字的主 要部分,在上古時期,還沒有發生任何形聲字之前,完全用圖 畫文字時,除了少數象形文字,就完全是象意文字了。象意文 字有時是單體的,有時是複體的。……形聲字的特點是有了聲 符,比較容易區別。不過有些聲化的象意字,雖然也幷在形聲 字的範圍裏,就它原是圖畫文字的一點,我們依舊把它列入象 意字。有些形聲字因為聲音的變化,已經很難認出它諧什麼 聲。……真正的形聲字都是近古期的新文字,是用聲符的方法 大批產生的。……象形,象意,形聲,叫做三書。足以範圍一 切中國文字,不歸於形,必歸於意,不歸於意,必歸於聲。” (《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六國文字的主要特點如下:
❖ 甲、書寫風格上存在著地域的差異,例如韓、趙、 魏三國的文字形體端莊,用筆細膩,楚國的文字縱 橫恣肆,疏闊遒勁,燕國文字筆法刻板,多呈方折, 齊國文字修長勻稱,喜加裝飾。隨著這些差異的加 劇,進而引起了內部結構的變化。
❖ 乙、 異體、俗體字比較普遍。其中異體字的差異不 僅表現在不同的國家之間,而且在同一國家同一地 域內部也相當嚴重。有時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存在 著多種異體。例如《侯馬盟書》中的“敢”字竟有 九十多種寫法,而“嘉”字竟有有一百多種寫法
❖ 丙、字形變化的隨意性很大,省變嚴重,缺乏 規律性,不少字已難以看出前後的傳承關係, 难以对其構形理據做出解釋。
❖ 丁、部分字的裝飾性很強,表現出了追求審美 效果的強烈傾向。从春秋末年開始,齐、吳、 越、蔡、楚等國往往在儀仗用的兵器上鐫刻美 術字體,力求工整美觀,或者在筆劃上加一些 圓點,或者故意寫成波折,或者在筆劃外附加 鳥形裝飾。這種追求审美效果的作法和戰國 “百家爭鳴”的時代特点密切相关,其结果导 致了裝飾性筆劃和構件的产生。
(8)声占一角:徒 寶 旗 從 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