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状况(高盛报告)
高盛集团业绩报告

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 85 Broad Street ⏐ New York, New York 10004媒体关系部: Peter Rose 212-902-5400 ⏐ 投资者关系部: John Andrews 212-357-2674高盛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普通股每股盈利4.93美元纽约,2007年6月14日—高盛集团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GS )今天公布截至2007年5月25日的2007年第二季度净收入为101.8亿美元,净利润为23.3亿美元。
摊簿后普通股每股盈利4.93美元,而2006年第二季度为4.78美元,2007年第一季度为6.67美元。
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度化平均有形普通股股东权益回报率为31.2%,而2007上半年为37.8%。
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度化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回报率为26.7%,而2007年第一季度为32.3%。
业务亮点• 高盛上半年的摊薄后普通股每股盈利创历史新高,达到11.61美元,较之前的记录高18% • 投资银行部的净收入创季度历史新高,达到17.2亿美元。
并且季度末的业务储备量也达到了历史新高。
• 集团继续保持在投资银行业务中的领先优势,今年截至目前,集团在全球已公布的并购和普通股公开发行业务中排名第一。
• 股票部净收入达到25亿美元,为历史第二高季度收入,归功于所有主要业务的优秀业绩。
• 资产管理部的管理及其它费用收入实现了创记录的10.4亿美元。
托管资产规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达到758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本季度的净资产流入达到180亿美元。
• 证券服务部的净收入达到创记录的7.57亿美元,比上个记录高15%。
______________“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依然强劲。
有利的市场环境与投资者信心继续推动业务增长,发挥我们作为领先顾问、融资人和投资者的优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如是说,“我们对第二季度的业绩感到满意。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数据分析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数据分析
2024年是中国能源生产发展的关键年份,本文将对2024年中国能源
生产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本文将主要从能源产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供
应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中国主要能源的产量情况。
根据数据统计,2024
年中国的煤炭产量为3.41亿吨,比上年增长了1.3%。
石油的产量为1.46
亿吨,比上年增长了1.2%。
天然气的产量为134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了8.5%。
可见,中国的能源产量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其次,我们来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情况。
根据数据统计,2024
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为18.7亿吨,占总能源消费量的64%。
石油的消费
量为3.91亿吨,占总能源消费量的13.4%。
天然气的消费量为2060亿立
方米,占总能源消费量的7%。
此外,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也有所增加,
风能消费量为255.6亿千瓦时,太阳能消费量为66.2亿千瓦时,分别占
总能源消费量的0.9%和0.2%。
可以看出,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炭,而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也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2024年中国能源生产情况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但是,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需要进行调整,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发展清洁
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当今,世界资源需求快速增长与现有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是未来国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和铜的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第二消费大国。
未来20年我国石油缺口约60亿吨、天然气缺口约2万亿立方米,其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
实施能源安全战略要加强能源产业基础地位,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提高其竞争力;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源合作开发;规范国内资源开发行为,实行保护性开发等。
一、世界能源资源争夺日趋激烈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资源有限性和经济增长无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尽管科技进步与生产力提高使人类可利用资源的前景越来越广阔,但世界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现有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分布不均,使世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以石油为例,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60美元大关,2005年8月甚至每桶超过70美元,为历史所罕见。
与此同时,全球矿产资源逐渐形成垄断,致使矿产资源价格持续攀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10家跨国矿业公司控制着全球50%的铜矿资源,5家跨国矿业公司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镍矿资源。
尽管世界经济经过结构性改革,对石油危机的化解能力比20多年前大为提高,但国际原油价格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然很大。
除经济因素外,国际政治因素也是促使世界资源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
有的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试图通过政治、武力等手段,控制世界战略性资源,导致世界资源争夺加剧,市场供求形势严峻。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其结果导致该地区政局动荡,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
日本在中俄石油合作问题上搅局,亦有遏制中国能源供应的战略考虑,其结果使俄罗斯提高了能源合作的价码。
这些因素对国际能源价格的走高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加剧了产油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而且影响了国际能源市场供求双方的心理预期,从而推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同时,打乱了国际能源互利双赢的合作局面,引发了世界战略资源的恶性竞争。
中国石化被高盛并购的原因

中国石化被高盛并购的原因
(原创版)
目录
1.中国石化的背景和业务范围
2.高盛并购中国石化的原因
3.并购对中国石化的影响
4.并购对高盛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化工公司之一,其业务范围涵盖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成立于 1983 年,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国有企业之一。
近期,高盛宣布并购中国石化,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高盛并购中国石化的原因主要是看中了中国石化的业务范围和市场潜力。
中国石化在国内拥有广泛的加油站网络和石油储备,这对于高盛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资源。
并购对中国石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并购将有助于中国石化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规模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其次,并购将有助于中国石化引进高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从而提高其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
并购对高盛的影响也非常积极。
首先,并购将有助于高盛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其次,并购将有助于高盛获取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从而提高其能源储备和能源安全。
第1页共1页。
中国能源状况

中国能源状况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其能源状况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根据高盛报告,可以看出中国的能源状况包括能源消费、能源结构及能源政策。
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分析。
首先,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庞大。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对能源的需求相当巨大。
高盛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所占份额达到24%。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的制造业和建筑业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占据了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较高。
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业的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最后,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中国能源状况的关键因素。
高盛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对能源领域的发展非常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和措施。
例如,中国在2024年底发布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行动计划(2024-2030)》,旨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还出台了关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标准,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能源市场化,并鼓励民间投资和外国投资者参与中国的能源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状况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消费量庞大。
同时,中国的能源结构正在向非化石能源转型,并在能源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和能源市场化。
尽管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能源供应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技术支持来解决。
高盛2024年投资报告

高盛(Goldman Sachs)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
以下是关于高盛2024年投资报告的1200字以上的简要介绍。
2024年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一年。
自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盛发布了一份投资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了对当年市场走势和机会的深入分析和建议。
首先,高盛在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正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包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通胀压力以及能源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等。
这些压力给投资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在投资时需要更加谨慎。
报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前景。
高盛预测,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将放缓,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其中,中国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因为该国拥有强大的内需和出口能力。
然而,报告也提醒投资者,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些风险,如通货膨胀、资本流动以及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在投资建议方面,高盛建议投资者注重分散资产配置,即将资金投入不同的资产类别和地区,以降低风险。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一些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如消费品、能源、科技和医疗保健等。
在消费品领域,高盛认为亚洲地区的中产阶级消费将继续增长,这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而在能源领域,高盛预测油价将继续上涨,并推荐投资相关的能源公司和基金。
此外,高盛还指出科技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医疗保健行业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也将有良好的增长前景。
最后,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投资者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应对风险。
其中包括加强风险管理、关注市场流动性和利用新的交易工具等。
总的来说,高盛2024年投资报告对全球经济的分析和对投资机会的建议给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尽管当年的经济环境充满挑战,但在投资中注意分散风险、抓住细分领域的机会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并取得长期回报。
中国能源产量、进出口及消费量分析

中国能源产量、进出口及消费量分析一、分类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未来国家命运取决于能源的掌控。
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费量是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能源产量情况《2021-2027年中国能源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能源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2020年中国一次性能源产量为40800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8%。
1、原煤、原油和天然气原煤产量略有增加,原油生产增速加快,天然气保持快速增长。
2020年中国原煤产量为38.4亿吨,同比增长2.4%;中国原油产量为1.95亿吨,同比增长2%;中国天然气产量为19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3%。
其中,2020年中国焦炭产量为 4.7亿吨,同比下降0.3%;汽油产量为13171.7万吨,同比下降6.7%;煤油产量为4049.4万吨,同比下降23.3%;柴油产量为15904.6万吨,同比下降4.4%;燃料油产量为3406万吨,同比增长37.9%。
2、电力产量情况中国电力发电量逐年增加。
2020年中国电力发电量为77790.6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3.7%。
其中,2020年中国水力发电量为13552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3.9%;中国火力发电量为52201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4%。
三、进出口情况2015-2020年中国原煤及原油进口数量逐年增加。
2020年中国原煤进口数量为30399万吨,同比增长1.5%;中国原油进口数量为54239万吨,同比增长7.3%。
其中,2020年中国汽油进口数量为48万吨,同比增长43.7%;中国煤油进口数量为255.23万吨,同比下降28.8%;中国柴油进口数量为119.17万吨;中国燃料油进口数量为1271.7万吨,同比下降14.4%。
2020年中国汽油出口数量为1600万吨,同比下降2.3%;中国煤油出口数量为998万吨,同比下降43.4%;中国柴油出口数量为1976万吨,同比下降7.6%;中国燃料油出口数量为1587万吨,同比增长42%。
中国能源市场分析

中国能源市场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市场的发展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能源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能源消费结构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为主。
目前,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清洁能源的推广,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同时,石油和天然气作为较为清洁的能源形式,正在逐渐增加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此外,中国政府还在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
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巨大,将对未来能源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二、能源市场供需状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生产的增加,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然而,供给方面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煤炭资源已经逐渐枯竭,需要进口大量的煤炭来满足国内需求。
其次,国内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难以满足需求,也需要大量进口。
另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还面临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
因此,中国能源市场的供需状况依然不平衡,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度较高。
三、能源市场政策与规划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规划以推动能源市场的发展。
首先,加大清洁能源的建设和利用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绿色和可再生能源项目。
其次,实施能源效率提升计划,推动能源消费的合理化和减少浪费。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鼓励能源市场的竞争,推动市场体系的建设,促进能源市场的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
四、能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国能源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清洁能源将迎来快速发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逐渐增加。
第二,中国将加大在能源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第三,能源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不仅在国内市场,还将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
第四,能源供需状况的不平衡问题仍需要解决,通过加大能源资源的开发和供应保障国内能源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能源市场正面临着供需矛盾、能源结构调整和政策变革等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盛中国研究报告:2003年10月31日“中国能源产业”------一些经常提及的问题关于中国这下一个能源消耗大国10个经常提及的问题及回答。
随着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自1993年以来,中国就成为石油的净输入国,迄今已成为第二大原油消耗国。
市场改革石油天然气的进口石油天然气的消耗炼油产业的扩大石油天然气的定价能源短缺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入世的影响石油的战略储备目录问题一:中国现今的石油消耗量是多少?其增长会有多快? (2)问题二:中国石油产品消费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3)问题三:中国天然气的消耗量是多少?其增长会有多快? (4)问题四: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前景如何?对油气的进口需求如何? (6)问题五: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地位是什么? (8)问题六:在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定价的? (8)问题七:中国的炼油能力状况如何?将有何改变? (8)问题八:中国的入世对能源产业已经或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9)问题九:关于油品的批发和零售,政府的相关政策已经做出如何改变? (10)问题十:导致最近电力短缺的原因是什么?今后这一问题是不是会经常发生? (10)中国:下一个耗油大国随着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巨大需求,中国已经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国,相信其对石油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自1993年以来,中国就是个石油净输入国,预计今后将越来越依赖进口。
问题一:中国现今的石油消耗量是多少?其增长会有多快?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耗油国,每天的需求量为540万桶,占全球消费量的7.1%(见表一)。
1990至2002年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以每年平均7.5%增长,其增长率超过了其它所有耗油大国;而此期间,世界范围内石油需求的每年平均增长值为1.1%。
考虑到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刚起步的高增长阶段,中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不足为奇。
从1990到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年平均值为9.3%,高盛经济研究小组预计中国2003年经济成为将为8.4%,2004为9.5%。
根据美国能源咨询局的估计,到2025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达每天1090万桶,占全球消费量的9.2%(见表一)。
表一: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耗油国,到2025年其消耗量预计将翻一番2002年和2025年的石油消耗情况按国家先后顺序2002年每天的需求量(百万桶)占世界的比重(%) 1990-2002平均年增长率(%)美国 19.7 26.0 1.2中国 5.4 7.1 7.5 日本 5.3 7.0 0.1 德国 2.7 3.6 0.0 俄罗斯联邦 2.5 3.3 -5.7韩国 2.3 3.0 6.8 印度 2.1 2.8 4.7 加拿大 2.0 2.6 1.0法国 2.0 2.6 0.2 意大利 1.9 2.6 0.0巴西 1.8 2.4 3.2 墨西哥 1.8 2.4 1.7英国 1.7 2.2 -0.4 西班牙 1.5 2.0 3.2沙特阿拉伯 1.4 1.8 1.9全球总计75.7 1.12025年每天的需求量(万桶)占世界的比重(%) 2000-2025年综合年增长率(%)美国 29.2 24.6 1.6中国10.9 9.2 3.3 日本 6.5 5.5 0.7 前苏联 6.2 5.2 2.0印度 5.5 4.6 3.9 墨西哥 4.1 3.5 2.9非洲 3.5 2.9 1.4 韩国 3.3 2.8 1.8 德国 3.1 2.6 0.4 加拿大 2.4 2.0 0.5法国 2.2 1.9 0.4 意大利 2.1 1.8 0.4英国 2.0 1.7 0.71.7 1.42.1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土耳其 1.3 1.1 2.5全球总计118.8 1.8 注:2002年的数据源自英国石油《2003年世界能源的数据回顾》,2025年的估计数据源自美国能源咨询局。
因此,有些国家的归类有所不同(例如:“俄罗斯联邦”相对于“前苏联”)问题二:中国石油产品消费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耗量大约为540万桶。
其中,汽油占26%,中间蒸馏品(包括柴油、航空煤油、煤油)占33%,燃油占12%(见图2)。
该比例并不是一直如此。
直到80年代,燃油占35%左右, 汽油占18%左右,其它仅占15%。
对中间蒸馏品需求的增加是和所有油品需求总体增加同步的,因此,中间油品所占的比重是相当稳定的,在过去的20年中平均占32%。
随着中国汽车数量的猛增,汽油的消费强劲(见图三)。
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汽车数量增加了4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这种趋势仍会持续。
中国现在13亿人口中汽车的数量约为2050万辆,因此汽车数量增加的空间还很大。
我们相信,在今后几年中,私人轿车(使用汽油并非柴油)销售的增长将会促进中国汽车数量的增长。
我们的汽车研究小组预计2002至2005年间中国私人轿车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0%,其间所有汽车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
这将持续支持强劲的汽油需求。
由于许多的车辆还用的是柴油(包括卡车、出租车和一些老式的车辆),所以车辆的增加也将增加对柴油的需求量。
此外,电力消耗的巨大增长也推动了柴油的消耗。
从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的发电量以每年平均8%的速度增长着,本年度至今增长为14%(见图四)。
由于石化产品需求的急速增长,石脑油的需求量也在上升。
中国乙烯的生产能力从1994年的230万吨增长到2002年的490万吨。
图二:90年代以来燃油比重下降汽油和其它油品比重上升1965-2002年中国石油产品的消费结构汽油中间蒸馏产品燃油其它图三:随着中国汽车数量的猛增汽油的消费强劲1983-2002年中国汽车的数量和汽油的消费量图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发电量的提高1996-2002年中国的发电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问题三:中国天然气的消耗量是多少?其增长会有多快?中国天然气的消耗量和阿根廷一样,2002年是326亿立方米,只占全球需求量的1.2%。
然而,美国能源咨询局预计,到2025年,中国天然气的消耗量将达到1730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2002至2025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见表五)。
我们相信,中国政府的政策制度将会持续支持生产者,这将有利于国内天然气需求的增长。
中国的目标是,到2005年,天然气的消耗量增长60%左右,达到400亿立方米——从2001年的250亿立方米——并计划到2010年把天然气的产量提高到1000亿立方米,为现有水平的三倍。
这些努力旨在把天然气在国内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在现有的不足3%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10年达到6%至8%(见图六)。
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资金将用于国家巨大的天然气储备以及采用煤以外的清洁燃料来改善环境问题,从而降低中国对原油(在整个中国能源结构中占25%左右)的依赖。
我们认为,政府2008年“绿色奥运”的愿望成为提升天然气消耗的又一动力。
然而我们认为,下游产业基础设施的缺乏可能阻碍需求速度的提升。
此外,我们的分析表明,天然气的价格对消耗大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电力部门,这些部门所能支付的价格比民用的、工业和商业用途的要低得多。
为了提倡天然气的使用,许多天然气的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当中,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西气东输项目(从塔里木和鄂尔多斯盆地输出天然气)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广东和福建的液化天然气的进口站建设项目。
表五:中国现在的天然气消耗尚低,但美国能源咨询局预计中国到2025年的消耗量将达到1730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2002至2025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
2002年2025年天然气的消耗情况按国家先后顺序2002年每月10亿立方米占世界的比重(%)26.3 美国 64.615.3俄罗斯联邦 37.63.7 英国 9.13.3 德国 8.03.2 加拿大 7.8日本 7.53.12.8 乌克兰 6.82.7 伊朗 6.62.5 意大利 6.22.2沙特阿拉伯 5.5乌兹别克斯坦 5.1 2.11.7 墨西哥 4.1法国 4.11.71.5 荷兰 3.81.4印度尼西亚 3.41.2 阿根廷2.9中国 2.9 1.2世界总量245.42025年每月10亿立方米占世界的比重(%)21.9前苏联 105.819.8 美国 95.63.5 德国 17.0中国16.7 3.53.2墨西哥 15.63.0 非洲 14.52.8加拿大 13.72.8 英国 13.72.0 意大利 9.92.0 日本 9.91.9 印度 9.31.9 巴西 9.31.8 法国 8.81.3 荷兰 6.3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5.5 1.11.1 韩国 5.20.7 土耳其 3.6世界总量481.9图六:天然气在国内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预计将翻一番,到2010年达到6%至8%中国1998年和2010年的天然气消耗情况中国1998年的能源结构煤炭75%石油20%天然气2%氢气2%核能和其它能源1%(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2010年的能源结构煤炭62%石油27%天然气8%氢气2%核能和其它能源1%(来源: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问题四: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前景如何?对油气进口的需求如何?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日产量为340万桶(见表七)——但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
图八表明中国自1993年以来就已经是个石油净输入国。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耗油国,中国现有油田的产量已经呈下降趋势,主要是随着油田的成熟度日高而可采量逐渐下滑。
中国现在30%的石油产量产自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2002年平均每天100万桶)。
然而,从1963年以来大庆油田就为中国提供相当大一部分的石油,随着油田的成熟,从1998年以来大庆的产量以平均每年减少2.2%,2002年下降了3%。
中国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它的产量也在不断的减少(2002年的平均产量为每天25.9万桶)。
现在中国所需石油的35%以上源于进口。
然而,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到2030年,中国可能需要进口84%的石油需求量。
尽管这么高的进口比例并不是没有听说过(日本和韩国所有的石油都是进口的),但是我们注意到中东地区的任何石油供给危机都将会对中国造成较大的影响。
表七:2002年,中国石油日产量为340万桶,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2002年世界主要的产油国2002年日产量(万桶)占世界的比重(%)沙特阿拉伯8.7 11.710.4俄罗斯联邦 7.710.4 美国 7.74.8墨西哥 3.6中国 3.4 4.64.6 伊朗 3.44.5 挪威 3.34.5委内瑞拉 3.3加拿大 2.93.93.3 英国 2.53.1 阿联酋 2.3伊拉克 2.02.72.7尼日利亚 2.02.5 科威特 1.9阿尔及利亚 1.72.2世界总量73.9图八: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明显上升1965-2025年中国的原油产量和消耗量2002年,中国的天然气产量为326亿立方米,足以满足国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