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八上语文期末测试
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卷》及答案

20. 下面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什么?
A.父亲朝我摆摆手,说算了算了,人家也有人家的难处.
B.在雾气氤氲的车站,父亲摆摆手,说“不用陪我了,赶快回去上课吧!功课要紧”.
21. 阅读全文,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22. 下面两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有点相似,说说两段文字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二、阅读(45分)
(一)古诗词赏析(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9. 下阙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请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D.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已而之细柳军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3.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6)但是它___________,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茅盾《白杨礼赞》)
7.文学名著
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A___________”.在这本书中,B___________在地下“潜伏”四年;C___________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D________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的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的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
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⑤明代江西所承担 夏税和秋粮总额居全国第一位.
A. ②③①⑤④B. ②③⑤④①C. ①⑤④②③D. ①⑤②③④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B. 平凡 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第一学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阅读下列句子,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2分)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2)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无消息了。
3)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sè)的行旅。
4)这些石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2.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后改正在括号里。
(2分)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必将锤炼前行。
改为() ()改为()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2分)A.呼和浩特市每年四月十五日的大型招聘会现场,来找工作的人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B.在当地人心目中,李大夫是一位医德高尚、妙手偶得的好医生。
C.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别具一格,别有一番风味。
D.曹雪芹殚精竭虑,历时多年,终于写出了不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B.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5.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借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C.《三峡》作者郦道元,北宋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著作。
D.新闻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有时可以根据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判断,比如《“飞天”凌空》全篇以记叙为主,则归入通讯类新闻。
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卷》附答案

A. 通过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使人们深刻思考是什么原因酿成这次悲剧.
B.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我市义务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
C.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制止和干预欺凌行为.
D. 为了营造更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开展了“文学名著阅读”系列活动.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濒临(bīn)鲜腴(yú)洗涤(tiáo)春寒料峭(qiào)
D.题跋(bá)簇拥(cù)擅长(chàn)自出心裁(cái)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赋闲 记载 开恳 张目结舌 殚心竭虑 一丝不苟
B. 马褂 飓风 倦怠 摩肩接踵 杳无消息 深恶痛绝
C. 暴晒 田畴 防御 惟妙惟俏 油光可鉴 为富不仁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6分)
诗歌赏析.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 诗中“____”一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塞上燕脂凝夜紫”从____方面(角度)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二、说明文阅读(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附参考答案)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 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鸡枞(zōnɡ)濒临(bīn)盎然(àn)禁锢(ɡù)B. 鲜腴(yú)俯瞰(kàn)侏儒(rú)佃农(diàn)C. 洗涤(tiáo)炽热(zhì)锃亮(zènɡ)镌刻(juān)D. 遏制(è)窒息(zhì)酒肆(sì)悄然(qiāo)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年十一假期, 前来秦始皇陵兵马俑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B. 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 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C.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 情节起伏跌宕, 抑扬顿挫。
D.上海一人工湖惊现巨幅“中国地图”, 这一巧妙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当我走到路口时, 看到一片热闹的景象。
B. 一进屋子, 我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油画。
C.这次比赛的胜利, 将决定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D.从咿呀学语, 到走入学校, 再到进入社会, 学习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一触到水, 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 似乎他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句中加点词语都是动词)B. 挑拨离间、目眩神迷、有益无损、人情世故。
(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一样)C.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致知。
”(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D.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 就像丽江古城中, 一个银匠, 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塑料袋虽小, 但折射着环保的大命题。
②“一个人对待塑料袋的态度, 直接反映出他的环保意识的强弱”。
部编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请注意:本卷共有23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一)默写,完成1—4题(10分)1.烽火连三月,。
(《春望》)2.,绿水逶迤。
(《采桑子》)3.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A同学面对车水马龙的城市街景,心中却感受到宁静与祥和。
此情此景,正如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
(二)阅读下列诗文,完成5—10题(15分)【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②。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③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尔也:而已。
③圹(kuàng):原野。
5.解释下列剧中加点字(2分)(1)委而去.之()(2)兽之走.圹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统治者想要的就要给他们,并使他们有一定的聚集,统治者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B.人民所想要的东西,就把它们聚集起来给人民,人民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C.人民所想要的就要给他们,并使他们有一定的聚集,人民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查试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查试卷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A解析:根据文中描述,可以推测作者是在冬天写这篇文章的。
选项A“冷风呼呼地吹着”与文章内容相符。
2. 答案:C解析:根据文中描述,“我发现用手指弹一下玻璃窗户,就会发出‘咯噔’的声音。
”可以推测选项C“砰砰作响”是与此类似的声音。
3. 答案:B解析:根据文中描述,“冰雪在地上闪闪发光,就像银子铺开的地毯。
”可以推测选项B“地面闪闪发光”是对这个景象的形容。
4. 答案:A解析:根据文中描述,“天空中云朵已经变得又大又厚,白云变成了灰云。
”可以推测选项A“云朵变大变厚”是对这个变化的描述。
5. 答案:C解析:根据文中描述,“一条小溪流的水变成了坚实的冰。
”可以推测选项C“水变成了冰”是对这个变化的描述。
二、填空题1. 答案:冰雪解析:根据文中描述,“冰雪在地上闪闪发光,就像银子铺开的地毯。
”可以推测填入的词语是“冰雪”。
2. 答案:湖面解析:根据文中描述,“天空中云朵已经变得又大又厚,白云变成了灰云,不久,飘下了雨点,砸在湖面上。
”可以推测填入的词语是“湖面”。
3. 答案:寒风解析:根据文中描述,“寒风呼呼地吹着,吹进我的被窝。
”可以推测填入的词语是“寒风”。
4. 答案:窗户解析:根据文中描述,“我发现用手指弹一下玻璃窗户,就会发出‘咯噔’的声音。
”可以推测填入的词语是“窗户”。
5. 答案:纸条解析:根据文中描述,“我发现地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冬天来了!’”可以推测填入的词语是“纸条”。
三、简答题1. 冬天的特点有哪些?答案:冬天的特点有寒冷、降雪、天空阴暗、冰冻等。
2. 写出你喜欢冬天的理由。
答案:冬天的理由有:雪景美丽、可以堆雪人、滑冰等。
3. 你在文章中体验了哪些冬天的变化?答案:在文章中,我体验了冬天的变化有:天空中的云朵变大变厚、白云变成了灰云、飘下了雨点;小溪流的水变成了坚实的冰;地上的冰雪闪闪发光等。
4. 文章中的纸条上写着什么?答案:纸条上写着:“冬天来了!”5. 你觉得冬天与其他季节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答案:冬天与其他季节相比,特别之处在于寒冷的天气、降雪的景象以及冰冻的水面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A. ③②④①⑤B. ③④①②⑤C. ②④①⑤③D. ②③④⑤①
6.名著阅读
(1)选出对《昆虫记》相关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
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几十年时间写成的科普巨著.
D. 学校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杜绝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5.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将给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和电影的普及提供可能.
②目前,用手机在线玩VR游戏、看VR电影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4G网络达不到AR、VR技术所需的网速.
③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等特点,应用前景空前广阔.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13. 周亚夫和李广都称得上是“真将军”,但两文表现人物性格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各找一个角度简要说一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下起“塑料雪”
①人们心目中洁白无瑕的北极下起“塑料雪”,这是怎么回事?据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在北极发现了塑料微粒的踪迹,数量之大令人震惊.尽管北极人迹罕至,但每一升雪中大约有超过1万颗塑料微粒.这意味着,即使在北极,人们也可能从空气中吸入塑料微粒,而目前塑料微粒对健康有何影响尚不清楚.
⑧美联社报道称,新研究表明,塑料微粒与尘埃、花粉、汽车废气中的微粒一样,可随空气飘散.塑料微粒正在被吸入大气,并被带到地球上一些较为偏远的角落.研究人员推测,北极的一些塑料污染可能源自船只与冰面的摩擦,也可能与风力涡轮机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志者事竟成2018-2019学年上学期重点中学八年级期末检测卷班级: 姓名: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
(26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池沼.(zh ǎo ) 诘.问(ji é) 追溯.(s ù) 蟾蜍..(ch án ch ú) B.洨.河(ji āo ) 丘壑.(h è) 跋.涉(b á) 绥靖..(su í j ìng ) C.伛.身(y ǔ) 孕.育(y ùn ) 遒.劲(qi ú) 蹒跚..(p án sh ān ) D.绮.丽(q ǐ) 殷.红(y ān ) 藩.篱(f ān ) 轩榭..(xu ān xi 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阻遏 鲜腴 无动于衷 张皇失措 B.惶急 琐屑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C.缅甸 推祟 销声匿迹 巧妙绝伦 D.镂空 繁衍 相安无事 自出心裁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敌人节节败退。
B.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
C.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D.他触目伤怀....(触碰到自己的眼睛,心里不高兴),自然情不能自已。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且焉置土石? B.已而之细柳军。
C.改容式车。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比较)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分类别)C.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列数字)D.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举例子)6.按要求填空。
(4分)(1) ,长河落日圆。
(2)故渔者歌曰:“ , 。
” (3)《春望》中表现诗人念亲思家的诗句是 , 。
(4)《赤壁》中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是 , 。
中学八年级语文第3页,共10页中学八年级语文第4页,共10页7.校团委开展以“我与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7分)(1)校园门口的绿化区经常被踩踏,同学们觉得需要立一块牌子,提醒人们爱护花草。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四个,组成对偶句,作为牌子上的宣传语。
行人花草文明爱护踩踏绕道彰显含笑(2)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环境,九年级(1)班参加了植树活动。
班级向学校总务处借了36把铁锹,8个水桶。
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
(3)组织社会调查之后,校团委举行“我看环保”的演讲比赛。
下面是李华同学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刚才,我已列举出种种破坏环境的现象和事实,大家从中可以看到破坏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
那么,我认为,首先人类必须增强环保意识,其次政府要重视环保,采取有力的方法,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为环保贡献力量。
①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
②“采取有力的方法”这句话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改为“”。
③画线句中,有两处逗号应改为。
二、阅读理解。
(44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3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1分)9.后三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愿望?(2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1分)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有删改)有志者事竟成【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
③龙丘苌(cháng):人名。
④窭(jù):贫穷。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伯珍少.孤贫() (2)学书.无纸()(3)山水暴.出() (4)建武四年,卒.()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12.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10分)【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3.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2分)14.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15.“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2分)16.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2分)17.“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为什么?(2分)(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分)点燃一个冬天游睿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
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
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
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中学八年级语文第7页,共10页中学八年级语文第8页,共10页“瘟天,又是下雨。
”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
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
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
“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
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
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哧地划了根火柴。
“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没法过了。
”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
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
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
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
这声音渐行渐近。
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
孙老师轻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
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
”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
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
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儿回。
住远一点儿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
”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
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
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啊。
”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放学很早的。
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
”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
孙老师才回来。
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放学是得早点儿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
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去。
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
”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那点儿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
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有志者事竟成“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儿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
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
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
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
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
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
”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
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
都可以烧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删改)18.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4分)早上: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按时回家。
晚上: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9.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虽然嘴上爱抱怨,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