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折叠知识点总结

中考数学折叠知识点总结

中考数学折叠知识点总结一、折叠的基本概念1. 折叠是指将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折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图形的过程。

2. 折痕是指将纸张折叠成新形状所需的折痕线。

3. 折叠时需要确保折线上的点重合,折线上的两个点到折线的距离分别相等。

二、折叠和几何1. 折叠与几何题目密切相关,我们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几何题目。

2. 折叠可以用来求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平行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三、折叠的技巧1. 折叠时需要仔细测量折痕的位置,可以使用尺子或折痕工具来辅助。

2. 折叠时需要保持手的稳定,避免折痕偏差,影响折叠结果。

3. 折叠后要仔细检查折线上的点是否重合,以确保折痕的正确性。

四、折纸作图1. 折纸作图是指通过对纸张进行折叠来完成一些几何图形的作图。

2. 折纸作图可以用来完成正多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的作图。

3. 折纸作图可以通过折叠来求解一些几何问题,如平行线的位置关系、角的平分线、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等。

五、折纸拼图1. 折纸拼图是指通过折叠纸张来完成一些图形拼图的过程。

2. 折纸拼图可以用来完成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3. 折纸拼图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属性和对称关系来完成,需要灵活运用折叠的技巧来完成。

六、折纸数学问题1. 折纸数学问题是指通过折叠纸张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过程。

2. 折纸数学问题可以用来求解一些几何题目,如平行线的位置关系、角的平分线、相似三角形等。

3. 折纸数学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折叠的技巧和几何知识来完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七、折纸的启发1. 折纸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2. 折纸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折叠来解决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 折纸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折叠知识是中考数学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对折叠的基本概念、折叠和几何、折叠的技巧、折纸作图、折纸拼图、折纸数学问题和折纸的启发等方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折叠知识,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如图所示 在长方形ABCD 中 610AD AB ==, 若将长方形ABCD 沿DE 折叠 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F 处 则线段CE 的长为( )A .13B .1730C .103D .102.如图 在ABCD 中 将ADC △沿AC 折叠后 点D 恰好落在DC 延长线上的点E 处.若=60B ∠︒ 1AB = 则ABCD 的周长为( )A .4B .43C .6D .33.如图 在ABC 中 已知8AB = 点DE 、分别在边AC AB 、上 现将ADE 沿直线DE 折叠 使点A 恰好落在点F 处 若将线段BC 向左平移刚好可以与线段EF 重合 连接CF 若215BC CF += 则2BC CF -的值为( )A .4B .5C .6D .74.如图 矩形ABCD 中 3AB = 4BC = 点E 是BC 边上一点 连接AE 把B ∠沿AE折叠 使点B 落在点B '处 当CEB '为直角三角形时 BE 的长为( )A .2B .3C .2或3D .3或1.55.如图 将长方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后 若170=︒∠ 则2∠的度数为( )A .110︒B .115︒C .120︒D .125︒6.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中 矩形ABCD 的边5,:1:4AD OA OD == 将矩形ABCD 沿直线OE 折叠到如图所示的位置 线段1OD 恰好经过点B 点C 落在y 轴的点1C 位置 点E 的坐标是( )A .()1,2B .1,2C .)1,2D .()12 7.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已个纸片OACB 顶点10006A B (,),(,)点P 为BC 边上的动点 将OBP 沿OP 折叠得到OPD 连接CD AD 、.则下列结论中:①当45BOP ∠=︒时 四边形OBPD 为正方形 ①当30BOP ∠=︒时 OAD 的面积为15 ①当P 在运动过程中CD 的最小值为5 ①当OD AD ⊥时 2BP =.其中结论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8.如图 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 若30EDF ∠= 则长方形纸片的长宽比为( )A .2:1B 2:1C 31D .23二 填空题9.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点E F 在BC 边上 把ABE 沿直线AE 折叠 CDF 沿直线DF 折叠 使点B C 落在对角线AC 上的点G 处 若110AGD ∠=︒ 则B ∠的度数为 .10.如图 点O 是矩形ABCD 的中心 E 是边AB 上的点 沿CE 折叠后 点B 恰好与点O 重合 若9BC = 则折痕CE 长度为 .11.如图 将长方形ABCD 沿EF 折叠得到两个全等的小长方形 1210AB BC ==,, 点G 在AB 上运动 当点 A 关于DG 的对称点A '落在右侧长方形BCEF 内部(含边界)时 则AG 的长度 m 的取值范围为 .12.如图 菱形ABCD 的边5AB = 高4CE = F 是边CD 上一动点 将四边形AEFD 沿直线EF 折叠 A 点的对应点为P 当CP 的长度最小时 CF 的长为 .13.如图 把正方形纸片ABCD 进行如下操作:对折正方形ABCD 得折痕EF 连接CE 将CB 折叠到CE 上 点B 对应点H 得折痕CG .那么AG BG= .三 解答题14.如图1 点E 为矩形ABCD 边BC 上一点 且CE CD = 把ABE 沿着AE 折叠 点B 的对应点F 恰好落在线段DE 上.(1)求证:≌AFD DCE(2)如图2 延长CF 交AE 于点G 交AB 于点H .①求证:GE DF GF CD ⋅=⋅①求:GH GA 的值.15.如图 沿折痕AE 折叠矩形ABCD 的一边 使点D 落在BC 边上一点F 处.若6AB = 且ABF △的面积为24 则:(1)BF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2)BC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3)求EC 的长.16.如图1 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D 上 F 为AB 上的一个动点 G 为DC 上的一个动点 将长方形ABCD 沿直线EF EG 、折叠 点A D 、的对应点分别是点A '和点D .(1)如图2 当点A '落在ED 上时 求FEG ∠的度数(2)如图3 若54A ED ''∠=︒ 求FEG ∠的度数(3)如图4 若10A ED ''∠=︒ 求FEG ∠的度数(4)若A ED n ''∠=︒直接写出FEG ∠的度数(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17.如图 在Rt ABC △中 90BAC ∠=︒ 30C ∠=︒ 点D 是ABC 外一点连接AD BD将ABD △沿DB 折叠使点A 落在边BC 上的点1A 处 连接1A D 若1A D AC ⊥.(1)求证:四边形1ABA D 是菱形(2)连接1AA DC 若2AB = 求四边形1ADCA 的面积.18.综合探究:如图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点M 在边AD 上 直线MN AB ∥.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MN 与BD 交于点P 连接AP A P ' A P '交CD 与点F .(1)连接PC 猜想PC 与PA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 A PC '∠=________°(2)连接B D ' CA ' 两线段交于点O 移动直线MN 若CD 平分PCA '∠ 求证:CP B D '∥(3)移动直线MN 若6=BC 2B C '= 直接写出PAD ∠的度数.参考答案:1.C2.C3.B4.D5.D6.D7.C8.C9.75︒10.11.10103m ≤≤ 12.41314.(1)解:证明:CD CE =C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45CDE FDA ︒∴∠=∠= ABE 沿AE 折叠得到AEF △ 且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 AF CD ∴== 90AFE AFD B ∠=∠=∠=︒ 在AFD △与ECD 中AFD ECD CDE FDA AF CE ∠=∠⎧⎪∠=∠⎨⎪=⎩()AAS AFD DCE ∴≌.(2)①证明:AFD DCE ≌△△AD DE ∴= AF DF DC CE ===()11804567.52DCF DFC ∴∠=∠=︒-︒=︒ 45DEC ∠=︒ 180135BED DEC167.52AEF AEB BEF ∴∠=∠=∠=︒ GEF DCF ∴∠=∠ GFE DFC ∠=∠GEF DCF ∴∽GE GF DC DF∴= GE DF GF CD ∴⋅=⋅.①在Rt CED 中 45CDE ∠=︒DE ∴=DF DC CE ==)()2121EF DE DF CD CE ∴=-== 21EF CE ∴ 由①知:67.5BEA DFC ∠=∠=︒18067.5112.5EFC GEC ∴∠=∠=︒-︒=︒ECF GCE ∠=∠CEG CFE ∴△∽△21GE EF GC CE∴==. 15.(1)由矩形的性质可得:90B C ∠=∠=︒ 6AB CD == ABF △的面积为24 ①1242ABF S AB BF =⨯⨯= ①24224286BF AB ⨯⨯=== 故答案为:8(2)在(1)中已得8BF =由矩形的性质可得:90B C ∠=∠=︒ 6AB CD == AD BC =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F AD BC == 由勾股定理可得:22228610BC AF BF AB =++= 故答案为:10(3)由(1)(2)可得2CF BC BF =-=根据折叠的性质有:EF DE =设CE x = 则6EF DE x ==-在Rt CEF △中 222CE CF EF +=即()22226x x +=- 解得83x = 即83CE =.16.(1)解:由翻折得:12A EF AEA ''∠=∠ 12D EG DED ''∠=∠ ①180AEA DED ''∠+∠=︒ ①()111809022FEG A EF D EG AEA DED ''''∠=∠+∠=∠+∠=⨯︒=︒(2)解:由 (1) 知12A EF AEA ''∠=∠ 12D EG DED ''∠=∠ ①54A ED ''∠=︒①126AEA DED ''∠+∠=︒①()1632A EF D EG AEA DED ''''∠+∠=⨯∠+∠=︒ ①5463117FEG A ED A EF D EG ''''∠=∠+∠+∠=︒+︒=︒ (3)解:①10A ED ''∠=︒ ①()()11180109522A EF D EG AEA DED ''''∠+∠=∠+∠=︒+︒=︒ ①951085FEG A EF D EG A ED ''''∠=∠+∠-∠=︒-︒=︒ (4)解:如图3 ①A ED n ''∠=︒①()180180AEA DED A ED n ''''∠+∠=︒-∠=-︒ ①2A EF AEA ''∠=∠ 2D EG DED ''∠=∠ ①1802n A EF D EG ︒-︒''∠+∠= ①18018022n n FEG A EF D EG A ED n ︒-︒︒+︒''''∠=∠+∠+∠=+︒= 如图4 ①180AEA DED A ED ''''∠+∠-∠=︒ ''A ED n ∠=︒ ①180AEA DED n ''∠+∠=︒+︒①2A EF AEA ''∠=∠ 2D EG DED ''∠=∠ ①1802n A EF D EG ︒+︒''∠+∠= ①18018022n n FEG A EF D EG A ED n ︒+︒︒-︒''''∠=∠+∠-∠=-︒= 综上 FEG ∠的度数为1802n ︒+︒或 1802n ︒-︒. 17.(1)证明:如图1 连接1AA 设1A D 交AC 于点E由折叠的性质得:1AB A B = 1AD A D =90BAC ∠=︒ 30C ∠=︒903060ABC ∴∠=︒-︒=︒1ABA ∴是等边三角形1AB AA ∴= 160BAA ∠=︒11906030CAA BAC BAA ∴∠=∠-∠=︒-︒=︒1A D AC ⊥190AEA ∴∠=︒1903060AA D ∴∠=︒-︒=︒∴1AA D △是等边三角形1AD AA ∴=11AB A B AD A D ∴===∴四边形1ABA D 是菱形(2)解:如图2由(1)可知 四边形1ABA D 是菱形 12A D AB ∴==90BAC ∠=︒ 30ACB ∠=︒24BC AB ∴==22224223AC BC AB ∴--1A D AC ⊥∴四边形1ADCA 的面积=1AA C ADC S S + 111111232232222AC A E AC DE AC A D =⋅+⋅=⋅=⨯= 18.(1)解:①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①AB BC CD DA === 90BAD ABC BCD CDA ∠∠∠∠====︒ 四边形ABCD 是轴对称图形 BD 所在直线是其一条对称轴①45ADP ∠=︒ PA PC = PAM PCF ∠∠= ①MN AB ∥①90PMD BAD ∠∠==︒①MN AD ⊥18090A DF CDA '∠=︒-∠=︒①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①MN AA '⊥①点A D A '三点共线同理:点B C B '三点共线①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①PA PA '= PA D PAM PCF '∠=∠=∠ 90CB A B A D ABC BAD ''''∠=∠=∠=∠=︒ ①PC PA '=①90A DF '∠=︒ 180A DF PA M DFA PCF PFC A PC ''''∠+∠+∠=∠+∠+∠=︒ PA M PCF '∠=∠ DFA PFC '∠=∠ ①90A D A PC F '∠=︒'∠=故答案为:PC PA '= 90(2)证明:由(1)得PC PA '= 90A PC '∠=︒ ①45PCA PA C ''∠=∠=︒①CD 平分PCA '∠①22.5OCD PCD ∠=∠=︒①90CB A B A D ''''∠=∠=︒ 90A DF '∠=︒ ①四边形A B CD ''是矩形①OA OD OB OC ''===①ODC OCD ∠∠==22.5︒①45A ODC O A OD PC CD ''∠=︒=∠+∠=∠ ①CP B D '∥(3)解:如图 在AN 上取一点N 使得AN =①四边形A B CD ''是矩形 ①2,A D B C ''=①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①MN 垂直平分AA ' ①62MA MA +'== 90PMD PMN ∠∠==︒ ①MN AM AN =-=6232662+-=①45PDM ∠=︒ ①904545MPD PDM ∠∠=︒-︒=︒= ①PM DM AD AM ==-62626+-==①在Rt PMN 中6232tan 326PM PNM MN -∠===-①30PNM ∠=︒ ①262N PN PM A === ①PAD APN ∠∠==130152⨯︒=︒.。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分类讨论、存在性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分类讨论、存在性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分类讨论存在性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如图 ABC 中 90A ∠= 7AB = 24AC = 点D 为边AC 上一点 将ABC 沿BD 折叠后 点A 的对应点A '恰好落在BC 边上 则线段AD 的长为( )A .407B .214C .16825D .3262.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 已知6AC = 10AB = 将纸片沿AD 折叠 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C '处 则折痕AD 长为( ).A .5B .35C .3D .323.已知2OA = 2OB = 将AOB 沿着某直线CD 折叠后如图所示 CD 与x 轴交于点C 与AB 交于点D 则点C 坐标是( )A .()0.4,0B .()0.5,0C .()0.6,0D .()0.7,04.如图 长方形纸片ABCD 中 6AB = 18AD = 将此长方形纸片折叠 使点D 与点B 重合 点C 落在点H 的位置 折痕为EF 则ABE 的面积为( )A .6B .18C .24D .485.如图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60B ∠=︒ 4AB = 6AD = E 是AB 边的中点 F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 将EBF 沿EF 所在直线折叠得到EB F ' 连接B D ' 则B D '的最小值是( )A .4B .6C .2D .26.将长方形纸片ABCD 如图折叠 B C 两点恰好重合在AD 边上的同一点P 处折痕分别是MH NG 若90MPN ∠=︒ 3PM = 5MN = 分别记PHM PNG PMN 的面积为1S 2S 3S 则1S 2S 3S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A .312S S S =+B .312322S S S =+C .32155S S S =-D .2123S S S =-7.如图 直角ABC 中 90C ∠=︒ 3AC = 4BC = 将ABC 沿AB 折叠得ABD △ 点C 的对应点为点D 则点D 到BC 的距离为( )A .125B .245C .9625D .125或245 8.如图 在Rt ABC △纸片中 9043A AB AC ∠=︒==,, 将Rt ABC △纸片按图示方式折叠 使点A 恰好落在斜边BC 上的点E 处 BD 为折痕 则下列四个结论:①BD 平分ABC ∠①AD DE = ①DE EC = ①DEC 的周长为4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B .2C .3D .4二 填空题9.如图 Rt ABC △中 90ACB ∠=︒ 30B ∠=︒ 4AC = 点P 为AB 上一个动点 以PC 为轴折叠APC △得到QPC 点A 的对应点为点Q 当点Q 落在ABC 内部(不包括边)上时 AP 的取值范围为 .10.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长方形ABCO 的边OC OA 、分别在x 轴 y 轴上 3AB = 点E 在边BC 上 将长方形ABCO 沿AE 折叠 若点B 的对应点F 恰好是边OC 的三等分点 则点E 的坐标是 .11.如图 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 两直角边18cm AC = 24cm BC =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 使它落在斜边AB 上 且与AE 重合 则BD = cm .12.已知直线l 为长方形ABCD 的对称轴 5AD = 6AB = 点E 为射线DC 上一个动点 把ADE 沿直线AE 折叠 点D 的对应点D 恰好落在对称轴l 上.则点D 到边CD 的距离是 .13.如图 把长方形ABCD 沿直线BD 向上折叠 使点C 落在C '的位置上 BC '交AD 于E 已知4CD = 8BC = 则EC D '的面积为 .三 解答题14.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ABC 纸片 90C ∠=︒ 6AC = 8BC =.(1)在图1中 将直角边AC 沿AD 折叠 使点C 落在斜边AB 上的点E 处 求CD 的长(2)在图2中 将BFG 沿FG 折叠 使点B 与点A 重合 求BF 的长.15.一数学兴趣小组探究勾股定理在折叠中的应用 如图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A 与原点O 重合 顶点B D 分别在x 轴 y 轴上 P 为边CD 上一动点 连接BP 将BCP 沿BP 折叠 点C 落在点C '处.(1)若4AB = 3AD = 如图1 连接BD 当点C '在线段BD 上时 求点P 的坐标.(2)在(1)的条件下如图2 当点P 与点D 重合时 沿BD 将BCD △折叠得BC D '△ DC '与x 轴交于E 点 求BDE 的面积.(3)若8AB = 4BC = 当ADC '为等腰三角形时 求点P 的坐标.16.如图1 ABC 中 90,BAC AB AC ∠=︒= D E 是直线BC 上两动点 且45DAE =︒∠.探究线段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 将ABD △沿AD 折叠 得ADF △ 连接EF 看能否将三条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 …请你参照小明的思路 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1)猜想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2)如图3 当动点E 在线段BC 上 动点D 运动在线段CB 延长线上时 其它条件不变 (1)中探究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请说明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17.已知ABC CDE △≌△ 且90B D ∠=∠=︒ 把ABC 和CDE 拼成如图所示的形状 使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 若4AB = 3DE =.(1)求AE 的长(2)将ABC 沿AC 折叠 点B 落在点F 处 延长AF 与CE 相交于点G 求FG 的长.18.如图 在ABC 中 90C ∠=︒ 把ABC 沿直线DE 折叠 使ADE 与BDE 重合.(1)若38A ∠=︒ 则CBD ∠的度数为________(2)若6AC = 4BC = 求AD 的长(3)当(0)AB m m ABC =>,△的面积为24m +时 求BCD △的周长.(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1.B2.B3.B4.C5.C6.C7.C8.C9.234AP <<10.25⎛- ⎝⎭或2⎛- ⎝⎭11.1512.1或9/9或113.614.(1)3CD = (2)254BF15.(1)点P 的坐标为5,32⎛⎫ ⎪⎝⎭ (2)7516(3)当ADC '为等腰三角形时 点P 的坐标为()44,或4⎫⎪⎪⎝⎭.16.(1)222DE BD EC =+(2)不变 222DE BD EC =+17.(1)AE =(2)9418.(1)14︒ (2)133AD =(3)BCD △的周长为4m +.。

2023年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折叠问题》培优练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折叠问题》培优练习(含答案)

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折叠问题》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 )A.50°B.60°C.75°D.85°2.如图,将长方形ABCD纸片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BC/交人D于点E,若∠DBC=22.5°,则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图中45°角(虚线也视为角的边)共有( )A.3个B.4个C.5个D.6个3.如图,将矩形ABCD沿EM折叠,使顶点B恰好落在CD边的中点N上.若AB=6,AD=9,则五边形ABMND的周长为( )A.28B.26C.25D.224.如图,有一块矩形纸片ABCD,AB=8,AD=6,将纸片折叠,使得AD边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再将△AED沿DE向右翻折,AE与BC的交点为F,则△C EF的面积为( )A.12B.98C.2D.4 5.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8.将矩形的一角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的B ´点处,若AB /=4,则折痕EF 的长度为( )A.8B.4 5C.5 5D.106.将矩形ABCD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E ,EG ,FG 为折痕,若顶点A ,C ,D 都落在点O 处,且点B ,O ,G 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点E ,O ,F 在另一条直线上,则AD :AB 的值为( )A.65B. 2C.32 D. 37.如图矩形ABCD 中,AB =3,BC =33,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现将△PCD 沿直线PD 折叠,使点C 落在点C 1处,则点B 到点C 1的最短距离为( )A.5B.4C.3D.28.将一张宽为4cm 的长方形纸片(足够长)折叠成如图所示图形,重叠部分是一个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面积的最小值是( )A.833cm 2B.8cm 2C.1633cm 2 D.16cm 2二、填空题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4),B(3,0),连结AB,将△AOB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x轴上的点A'处,折痕所在的直线交y轴的正半轴于点C,则直线BC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10.将正方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对折,使边AD与BC重合,折痕为EF,连接AE,将AE折叠到AB上,折痕为AH,则BH:BC的值是.11.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6,BC=10,点E在CD上,将△BCE沿BE折叠,点C恰落在边AD上的点F处;点G在AF上,将△ABG沿BG折叠,点A恰落在线段BF上的点H处,有下列结论:①∠EBG=45°;②△DEF∽△ABG;③S△ABG =32S△FGH;④AG+DF=FG.其中正确的是.(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选上)1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BC=a,点E在边BC上,且BE=35a.连接AE,将△ABE沿AE折叠,若点B的对应点B′落在矩形ABCD的边上,则a的值为.13.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ABC,∠ACB=90°,AB=10,AC=6,点D为BC边上的任一点,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直角顶点C落在斜边AB上的点E处,当△BDE是直角三角形时,则CD的长为.14.如图,把一个矩形纸片OABC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OA、OC分别落在x轴、y 轴上,连接OB,将纸片OABC沿AC折叠,使点B落在D的位置上.若AC=5,OC=2BC,则点D的坐标 .三、解答题15.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中,E是边CD的中点,将△ADE沿AE折叠至△AFE,延长EF交BC于点G,连结AG.(1)求证:△ABG≌△AFG;(2)求BG的长.16.将矩形ABCD折叠使A,C重合,折痕交BC于E,交AD于F,(1)求证:四边形AECF为菱形;(2)若AB=4,BC=8,求菱形的边长;(3)在(2)的条件下折痕EF的长.1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使点B落到点B′的位置,AB′与CD交于点E.(1)试找出一个与△AED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2)若AB=8,DE=3,P为线段AC上的任意一点,PG⊥AE于G,PH⊥EC于H,试求PG+PH的值,并说明理由.18.小王剪了两张直角三角形纸片,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操作一:如图1,将Rt△ABC沿某条直线折叠,使斜边的两个端点A与B重合,折痕为DE.(1)如果AC=6cm,BC=8cm,可求得△ACD的周长为;(2)如果∠CAD:∠BAD=4:7,可求得∠B的度数为;操作二:如图2,小王拿出另一张Rt△ABC纸片,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若AC=9cm,BC=12cm,请求出CD的长.19.矩形AOBC中,OB=8,OA=4.分别以OB,OA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是BC边上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过点F的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与边AC交于点E.(1)当点F运动到边BC的中点时,求点E的坐标;(2)连接EF、AB,求证:EF∥AB;(3)如图2,将△CEF沿EF折叠,点C恰好落在边OB上的点G处,求此时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0.将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A与CD边上的点M重合,折痕交AD于E,交BC于F,边AB折叠后与BC边交于点G(如图).(1)如果M为CD边的中点,求证:DE∶DM∶EM=3∶4∶5;(2)如果M为CD边上的任意一点,设AB=2a,问△CMG的周长是否与点M的位置有关?若有关,请把△CMG的周长用含DM的长x的代数式表示;若无关,请说明理由.21.如图,抛物线L:y=﹣x2+bx+c经过点A(1,0)和点B(5,0),已知直线l的解析1式为y=kx﹣5.的解析式、对称轴和顶点坐标.(1)求抛物线L1(2)若直线l将线段AB分成1:3两部分,求k的值;(3)当k=2时,直线与抛物线交于M、N两点,点P是抛物线位于直线上方的一点,当△PMN面积最大时,求P点坐标,并求面积的最大值.在x轴上方的部分沿x轴折叠到x轴下方,将这部分图象与原抛物线(4)将抛物线L1剩余的部分组成的新图象记为L2①直接写出y随x的增大而增大时x的取值范围;有四个交点时k的取值范围.②直接写出直线l与图象L2答案1.C2.D3.A.4.C.5.C.6.B.7.C.8.B9.答案为:y=﹣12x+32.10.答案为:52﹣12.11.答案为:①③④.12.答案为:53或53.13.答案为:3或24 7.14.答案为:(﹣0.6,0.8)15.证明:(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90°,AD=AB.由折叠可知,AD=AF,∠AFE=∠D=90°,∴∠AFG=90°,AB=AF.∴∠B=∠AFG=90°.又∵AG=AG,∴Rt△ABG≌Rt△AFG(H.L.).(2)解:∵△ABG≌△AFG,∴BG=FG.设BG=FG=x,则GC=6﹣x,∵E为CD的中点,∴EG=x+3,在Rt△CEG中,由勾股定理,得32+(6﹣x)2=(x+3)2,解得x=2,∴BG=2.16.证明:(1)∵矩形ABCD折叠使A,C重合,折痕为EF,∴OA=OC,EF⊥AC,EA=EC,∵AD∥AC,∴∠FAC=∠ECA,在△AOF和△COE中,∴△AOF≌△COE,∴OF=OE,∵OA=OC,AC⊥EF,∴四边形AECF为菱形;(2)①设菱形的边长为x,则BE=BC﹣CE=8﹣x,AE=x,在Rt△ABE中,∵BE2+AB2=AE2,∴(8﹣x)2+42=x2,解得x=5,即菱形的边长为5;②在Rt△ABC中,AC=45,∴OA=12AC=25,在Rt△AOE中,AE=5,OE=5,∴EF=2OE=25.17.解:(1)△AED≌△CEB′证明:∵四边形ABCD为矩形,∴B′C=BC=AD,∠B′=∠B=∠D=90°,又∵∠B′EC=∠DEA,∴△AED≌△CEB′;(2)由折叠的性质可知,∠EAC=∠CAB,∵CD∥AB,∴∠CAB=∠ECA,∴∠EAC=∠ECA,∴AE=EC=8﹣3=5.在△ADE中,AD=4,延长HP交AB于M,则PM⊥AB,∴PG=PM.∴PG+PH=PM+PH=HM=AD=4.18.解:操作一:(1)14 (2)35º操作二:∵AC=9cm,BC=12cm,∴AB=15(cm),根据折叠性质可得AC=AE=9cm,∴BE=AB﹣AE=6cm,设CD=x,则BD=12﹣x,DE=x,在Rt△BDE中,由题意可得方程x2+62=(12﹣x)2,解得x=4.5,∴CD=4.5cm.19.解:(1)∵四边形OACB是矩形,OB=8,OA=4,∴C(8,4),∵AE=EC,∴E(4,4),∵点E在y=kx上,∴E(4,4).(2)连接AB,设点F(8,a),∴k=8a,∴E(2a,4),∴CF=4﹣a,EC=8﹣2a,在Rt△ECF中,tan∠EFC===2,在Rt△ACB中,tan∠ABC==2,∴tan∠EFC=tan∠ABC,∴∠EFC=∠ABC,∴EF∥AB.(3)如图,设将△CEF沿EF折叠后,点C恰好落在OB上的G点处,∴∠EGF=∠C=90°,EC=EG,CF=GF,∴∠MGE+∠FGB=90°,过点E作EM⊥OB,∴∠MGE+∠MEG=90°,∴∠MEG=∠FGB,∴Rt△MEG∽Rt△BGF,∵点E(,4),F(8,),∴EC=AC﹣AE=8﹣,CF=BC﹣BF=4﹣,∴EG=EC=8﹣,GF=CF=4﹣,∵EM =4,∴=,∴GB =2,在Rt △GBF 中,GF 2=GB 2+BF 2,即:(4﹣)2=(2)2+()2,∴k =12,∴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 =12x . 20.证明:(1)DE 为x ,则DM =1,EM =EA =2﹣x ,在Rt △DEM 中,∠D =90°,∴DE 2+DM 2=EM 2x 2+12=(2﹣x)2x =34,∴EM =54.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由(1)知,DE =34,DM =1,EM =54∴DE :DM :EM =3:4:5;(3)△CMG 的周长与点M 的位置无关.证明:设DM =x ,DE =y ,则CM =2a ﹣x ,EM =2a ﹣y ,∵∠EMG =90°,∴∠DME +∠CMG =90°.∵∠DME +∠DEM =90°,∴∠DEM =∠CMG ,又∵∠D =∠C =90°△DEM ∽△CMG ,∴△CMG 的周长为CM +CG +MG =. 在Rt △DEM 中,DM 2+DE 2=EM 2即x 2+y 2=(2a ﹣y)2整理得4a 2﹣x 2=4ay ,∴CM+MG+CG==4a.所以△CMG的周长为4a,与点M的位置无关.21.解:(1)∵抛物线L1:y=﹣x2+bx+c经过点A(1,0)和点B(5,0)∴y=﹣(x﹣1)(x﹣5)=﹣(x﹣3)2+4,∴抛物线L1的解析式为y=﹣x2+6x﹣5对称轴:直线x=3顶点坐标(3,4);(2)∵直线l将线段AB分成1:3两部分,则l经过点(2,0)或(4,0),∴0=2k﹣5或0=4 k﹣5∴k=52或k=54.(3)如图1,设P(x,﹣x2+6x﹣5)是抛物线位于直线上方的一点,解方程组,解得或不妨设M(0,﹣5)、N(4,3)∴0<x<4过P做PH⊥x轴交直线l于点H,则H(x,2x﹣5),PH=﹣x2+6x﹣5﹣(2x﹣5)=﹣x2+4x,S△PMN =12PH•x N=(﹣x2+4x)×4=﹣2(x﹣2)2+8∵0<x<4∴当x=2时,SPMN最大,最大值为8,此时P(2,3) (4)如图2,A(1,0),B(5,0).由翻折,得D(3,﹣4), ①当x ≤1或3≤x ≤5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②当y=kx ﹣5过D 点时,3k ﹣5=﹣4,解得k=13, 当y=kx ﹣5过B 点时,5k ﹣5=0,解得k=1,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在BD 之间时有四个交点,即13<k <1, 当13<k <1时,直线l 与图象L 2有四个交点.。

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图形变换——折叠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图形变换——折叠问题【含答案】

二轮复习:图形变换(一)—折叠图形变换历来是中考必考点之一。

考试大纲要求:会运用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作图与计算,并能解决相关动态需求数学问题,并能进行图案设计。

图形变换一般包括,折叠、平移、旋转、对称、位似和图形的探究。

在图形变换的考题中,最多题型是折叠、旋转。

在解决折叠问题时,应注意折叠前后相对应的边相等、角相等。

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三角形折折叠、特殊平行四边形折叠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图形折叠三大类进行。

(一)三角形的折叠:题型1、一般三角形的折叠:1、如图,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的一角折叠,使点A落在△ABC外的A'处,折痕为DE.如果∠A=α,∠CEA′=β,∠BDA'=γ,那么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A.γ=2α+βB.γ=α+2βC.γ=α+βD.γ=180°﹣α﹣β2、(2019•江西)如图,在△ABC中,点D是BC上的点,∠BAD=∠ABC=40°,将△ABD沿着AD翻折得到△AED,则∠CDE=°.3、如图,在△ABC中,AB=10,∠B=60°,点D、E分别在AB、BC上,且BD=BE=4,将△BDE沿DE所在直线折叠得到△B′DE(点B′在四边形ADEC内),连接AB′,则AB′的长为___.题型2、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折叠:4、如图,在△ABC 中,AB =AC ,BC =24,tanC =2,如果将△ABC 沿直线l 翻折后,点B 落在边AC 的中点E 处,直线l 与边BC 交于点D ,那么BD 的长为_____.5、如图,D 是等边△ABC 边AB 上的点,AD=2,DB=4.现将△ABC 折叠,使得点C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且点E 、F 分别在边AC 和BC 上,则CF CE=_______.(利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AED 相似△DBF)题型3、直角三角形的折叠:6、如图,在Rt △ABC 中,∠ACB=90°,BC=6,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将△BCD 沿直线CD 翻折至△ECD 的位置,连接AE .若DE ∥AC ,计算AE 的长度等于.7、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C=90°,D为BC的中点,将△ABC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EF为折痕,则sin∠BED的值是(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折叠:题型1、矩形折叠:1、(求角).如图,将矩形沿对角线折叠,点落在处,交于点,已知,则的度为A. B. C. D.2、(求三角函数值)如图,将矩形ABCD沿AE折叠,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如果AB:AD=2:3,那么tan∠EFC值是.3、(求边长)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E为BC的中点,将△ABE沿AE 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内点F处,连接CF,则CF的长为4、(求折痕长)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折痕为EF,若AB=4,BC=2,那么线段EF的长为5、(求边的比)如下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AC上的点B′处,又将△CEF沿EF折叠,使点C落在EB′与AD的交点C′处.则BC:AB的值为。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如图 在矩形纸片ABCD 中 将BCD △沿BD 折叠 C 点落在C '处 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 )A .2对B .3对C .4对D .5对2.如图 对折矩形纸片ABCD 使AB 与DC 重合得到折痕EF 将纸片展平 再一次折叠 使点D 落到EF 上点G 处 并使折痕经过点A 展平纸片后DAG ∠的大小为( )A .40︒B .60︒C .55︒D .75︒3.如图 在矩形ABCD 中 5AB = 8BC = 点E 和F 是边BC 上的两点 连结AE DF 、 将ABE 和CDF 沿AE DF 、折叠后 点B 和点C 重合于点M 则EF 的长是( )A .2.5B .3C .1.5D .44.如图 在矩形纸片ABCD 中 已知8AD = 折叠纸片使AB 边与对角线AC 重合 点B 落在点F 处 折痕为AE 且3EF = 则ABE 的面积为( )A .10B .9C .8D .75.如图 在矩形OABC 中 9OA = 15AB = E 是BC 上一点 沿AE 折叠 使点B 恰好落在x 轴的点D 处.E 点坐标是( )A .()5,15B .()3,15C .()15,2D .()15,4 6.如图 在矩形ABCD 中 点E 是边CD 的中点 将ADE 沿AE 折叠后得到AFE △ 且点F 在矩形ABCD 的内部 将AF 延长后交边BC 于点G 且45CG GB = 则AB AD 的值为( )A .43B .56C .1D .77.如图 把矩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 设重叠部分为EBD △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B CD = B .BAE DCE ≌△△C .EB ED = D .30ABE ∠=︒ 8.如图 在一张菱形纸片ABCD 中 2AB = 30B ∠=︒ 点E 在BC 边上(不与B C 重合)将ABE 沿直线AE 折叠得到AFE △ 连接BF EF DF 有以下四个结论:AE EF =① 105BFD ∠=︒② ③当AE BC ⊥时 FD AC = ④当FE 平分AFB ∠时 则23FD = 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是( )A .1B .2C .3D .4二 填空题9.如图 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12 E 是边CD 上一点 连接AE 折叠该纸片 使点A 落在AE 上的点G 并使折痕经过点B 得到折痕BF 点F 在AD 上.若5DE = 则GE 的长为 .10.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按如图所示方式折叠 AE AF 为折痕 点B D 折叠后的对应点分别为B' 'D 若''4B AD ∠=︒ 则EAF ∠的度数为 .11.如图 在长方形ABCD 中 3AD = 2AB = 点F 是AB 上一点 1AF = 点E 是BC 上一动点 连接EF 将BEF △沿EF 折叠 记点B 的对应点为点B ' 连接DB ' 则FB DB '+'的最小值是 .12.如图 在矩形ABCD 中 5AB = 8AD = 边AD 上有一动点P 连结BP 把ABP沿BP 折叠当点A 的对应点A '刚好落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时 点A '到AD 的距离为 .13.如图所示 在完全重合放置的两张矩形纸片ABCD 中 8AB = 16BC = 将上面的矩形纸片折叠 使点C 与点A 重合 折痕为EF 点D 的对应点为点G 连接DG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三 解答题14.如图 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12AB = E 是DC 上一点 5CE = 折叠正方形纸片 使点B 和点E 重合 折痕为FG 试求FG 的长.15.如图 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折叠起来 使其对角顶点A 与C 重合 D 与G 重合 若长方形的长BC 为8 宽AB 为4(1)求DE 的长(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16.如图1 将矩形纸片()ABCD AD AB >折叠 使点C 刚好落在线段AD 上 且折痕分别与边BC AD 相交 设折叠后点C D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G H 折痕分别与边BC AD 相交于点E F .(1)求证:四边形CEGF 是菱形(2)如图2 若3AB = 9BC = 当点G 与点A 重合时 求折痕EF 的长.17.如图 在四边形纸片ABCD 中 AD BC ∥ AD CD > 将纸片沿过点D 的直线折叠 使点C 落在AD 上的点C '处 折痕DE 交BC 于点E 连接C E '.(1)请确定四边形CDC E '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2)若30BCD ∠=︒ 2CE = 过点C '作C F BC '⊥于F 连接CC '交DE 于点M 连接FM : ①四边形CDC E '的面积为①2FM = .18.已知矩形ABCD 中 4AB = 6AD = 点P 是边AD 的中点.(1)如图1 连接BP 并延长 与CD 的延长线交干点F 问:线段CF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FQ △是以PF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若存在 请直接写出DQ 的长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2)①如图2 把矩形ABCD 沿直线MN 折叠 使点B 落在点D 上 直线MN 与AD BD BC 、、的交点分别为M H N 求折痕MN 的长.①如图3:在①的条件下 以点A 为原点 分别以矩形ABCD 的两条边AD 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若点R 在x 轴上 在平面内是否存在点S 使以R M N S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 请求出点S 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3)如图4:若点E 为CD 边上的一个动点 连结PE 以PE 为边向下方作等边PEG △ 连结AG 则AG 的最小值是______.(请直接写出答案)参考答案:1.C2.B3.B4.B5.D6.A7.D8.B9.491310.43︒111012.213.72514.解:如图 过点F 作FM BC ⊥ 垂足为M 连接BE .①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①AB BC CD AD === 90A ABC C D ∠=∠=∠=∠=︒①90A ABC BMF ===︒∠∠∠①四边形ABMF 为矩形①12MF AB BC ===①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 使点B 落在边CD 上的点E 折痕为FG ①90C FMG ∠=∠=︒ BE FG ⊥①90BNG C ∠=∠=︒①90MGF CBE BEC CBE ∠+∠=∠+∠=︒ ①MGF CEB ∠=∠在FMG 和BCE 中 MGF CEB FMG C FM BC ∠=∠⎧⎪∠=∠⎨⎪=⎩①()AAS FMG BCE ≌①MG CE =.又①5CE =①5MG =.在Rt MFG 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13FG == 即FG 的长是13.15.(1)设DE EG x == 则8AE x =- 在Rt AEG △中 222AG EG AE +=所以()22168x x +=-解得:3x =即3DE =(2)过点G 作GM AD ⊥于M 则1122AG GE AE GM ⨯=⨯4AG AB == 5AE = 3GE = 所以1143522GM ⨯⨯=⨯⨯所以125GM = 所以11825CED S GM DE =⨯=△. 16.解:(1)证明:①四边形ABCD 是矩形 ①AD ①BC①①GFE =①FEC①图形翻折后点G 与点C 重合 EF 为折线 ①①GEF =①FEC FG =FC EG =EC ①①GFE =①FEG①GF =GE①GE =EC =CF =FG①四边形CEGF 为菱形(2)当G 与A 重合时 由折叠的性质得AE =CE ①①B =90° AB =3 BC =9 BE =9-CE ①Rt ①ABE 中 AE 2=AB 2+BE 2即CE 2=32+(9-CE )2解得 CE =5.AC 222239310AB BC ++=由(1)知四边形CEGF 为菱形 ①12CEGF S EF AC CE AB =⨯=⨯菱形 ①10310EF == 17.(1)解:四边形CDC E '是菱形 理由如下: 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CD C D C DE CDE '∠=∠ CE C E '= ①AD BC ∥①C DE CED '∠=∠①CDE CED ∠=∠①CD CE =①CD C D C E CE ''===①四边形CDC E '为菱形(2)①①四边形CDC E '是菱形 ①2C E CE '== C E CD '∥ CM C M '= ①30C EF DCB '∠=∠=︒ ①C F BE '⊥ ①112C F C E ''== EF F '=①四边形CDC E '的面积212CE C F '=⨯=⨯= 故答案为:2①①EF = 2CE =①2CF =①(2222218C C C F CF ''=+=+=+①C F BC CM C M ''⊥=, ①12FM C C '=①22124FM C C '==故答案为:2 18.(1)解:存在 理由如下: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90A ADC ∴∠=∠=︒ AB CD = 90FDP ∴∠=︒点P 是边AD 的中点 AP DP ∴=又APB DPF ∠=∠ ()ASA ABP DFP ∴△≌△ PF PB ∴= AB DF = 4,6AB AD ==4DF AB ∴== 132AP PD AD === 90A ∠=︒在Rt ABP 中:2222345PB AB AP +=+=5PF ∴=PFQ △为等腰三角形 以PF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分为两种情形: ①当PF PQ =时 此时点Q 与点C 重合 故4DQ DC == ①当FP FQ =时 如图:5PF = 5FQ = FD =4541DQ FQ FD =-=-=综合①① DQ 的长为:4或1(2)解:①如图:连接BM DN根据题意可知:MN 垂直平分BD ,MN BD BH DH ∴⊥= ,NB ND MB MD ==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N ∴MDH HBN ∴∠=∠ 又MHD NHB ∠=∠MHD NHB ∴△≌△MH HN ∴= MD NB =∴四边形MBND 是菱形设AM b = 则6MD MB b ==-在Rt AMB △中222BM AM AB =+即:222(6)4b b -=+ 解得:53b = 5513,6333AM BM ∴==-= 在Rt △ABD 中BD 12BH BD ∴=MH BD ⊥∴在Rt MHB △中MH ==2MN MH ∴== ①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由①知:53AM = 133BN MD MB ===4AB = MN = ①5130433M N ⎛⎫⎛⎫- ⎪ ⎪⎝⎭⎝⎭,,, R M N S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点R 在x 轴上当MR 为对角线时 MR NS ⊥,M R 都在x 轴上 ∴,N S 关于x 轴对称 1343S ⎛⎫∴ ⎪⎝⎭, 当MN 为对角线时 MN RS ⊥ 由(2)知 四边形MBND 是菱形 则S 与点B 重合 ∴此时(0,4)S -当MS 为对角线时 则MR SN ∥ MR SN =MN = 13(,4)3N -①1343S ⎛⎫- ⎪ ⎪⎝⎭综上可知 存在点S 使得以R M N S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点S 坐标为:134134⎫--⎪⎪⎝⎭ 134134⎫+-⎪⎪⎝⎭ 13,43⎛⎫⎪⎝⎭ (0,4)- (3)解:如图:分别以PD PC 为边向下方作等边,PDF PCH △△ 过点F 作FI AD ⊥垂足为I 连接AF HF P 为AD 中点 ∴132AP PD AD ===PDF △为等边三角形1322PI PD ∴== 60DPF ∠=︒ PD PF =PA PF = 60DPF ∠=︒30PAF PFA ∴∠=∠=︒120APF ∴∠=︒92AI AP PI ∴=+=点E 为CD 边上的一个动点 以PE 为边向下方作等边PEG △ 当点E 与点D 重合时 点G 与点F 重合 当点E 与点C 重合时 点G 与点H 重合 ∴点G 在线段FH 上运动 当AG HF ⊥时 AG 最小 PEG △为等边三角形60EPG ∴∠=︒ PE PG =60 FPG FPE FPE EPD∴∠+∠=∠+∠=︒FPG DPE∴∠=∠∴FPG DPE△≌△PDE PFG∴∠=∠90PDE∠=︒∴90PFG∠=︒PF FH∴⊥当AG HF⊥时AG PF120,30APF PAF∠=︒∠=︒18012060PAG∴∠=︒-︒=︒603030 FAG PAG PAF∠=∠-∠=︒-︒=︒IAF GAF∴∠=∠FI AD⊥90AIF∴=︒在AFI和AFI中AIF AGFAF AFFAG FAI∠=∠⎧⎪=⎨⎪∠=∠⎩∴()ASAAFI AFI≌AG AI∴=∴当AG HF⊥时92AG AI==故答案为:92.。

2024成都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之第七章 微专题 图形的折叠 练习课件

2024成都中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之第七章 微专题 图形的折叠 练习课件
2
第3题图③
微专题 图形的折叠
∴DH=CH=
15 2
.
在Rt△CHG中,GH= (17)2 (15)2 =4,
22
∴S△CHG=
1 2
CG·HE=
1 2
CH·GH= 1
2
× 15 ×4=15,
2
∴四边形MKGA的面积=AG·HE=CG·HE=30.
E
第3题图③
同理可证DG=AG.
第3题图②
微专题 图形的折叠
∵AB=AC, ∴AE=DE=DG=AG, ∴四边形AEDG是菱形;
第3题图②
微专题 图形的折叠
问题解决: (2)如图③,将图②中左侧折叠的三角形展开后,重新沿MN折叠,使得 顶点B与点H重合,折痕分别交AB,BC于点M,N,BM的对应线段交DG 于点K,求四边形MKGA的面积.
2. (2023赤峰)如图,把一个边长为5的菱形ABCD沿着直线DE折叠,使点
C与AB延长线上的点Q重合,DE交BC于点F,交AB延长线于点E,DQ交
BC于点P,DM⊥AB于点M,AM=4,则下列结论:①DQ=EQ,②BQ
=3,③BP= 15 ,④BD∥FQ.正确的是( A )
8
A. ①②③
B. ②④
微专题
图形的折叠
微专题 图形的折叠
1. (2022营口)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M在AB边上,把△BCM沿直线
CM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E处,连接EC,过点B作BF⊥EC,垂
足为F,若CD=1,CF=2,则线段AE的长为( A )
A. 5 -2
B. 3-1
C.
1 3
D. 1
2
第1题图
微专题 图形的折叠

2025年河南省九年级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特色专题课件:专项13+几何图形的折叠问题

2025年河南省九年级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特色专题课件:专项13+几何图形的折叠问题
1.如图,在矩形ABCD中,AD=nAB(其中n>1),E是AB边的中点, 将∠A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C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点A与点C的对 应点重合于点O.若E,O,D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n的值为___2_.
本章知识导图
2.如图,在矩形ABCD中,BC=12,点E为射线DC上一点,且CE=5, 点F为AD的中点,连接BE,EF,将△DEF沿直线EF折叠,若点D的 对应点D′恰好落在BE上,则AB的长为__9_或__4_.
本章知识导图
方法总结 折叠问题中求线段长的一般方法:找不变的角和边,设未知线段的长, 利用勾股定理或相似三角形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本章知识导图
典例4 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中,E为边AB上一动点(不与 A,B重合),沿DE将△ADE翻折,点A落在点A′处,当△A′BC为等腰 三角形时,△A′AD的面积为_9___3_或__9_.
①K型相似:△CB′E∽△DAB′; ②在Rt△CB′E或Rt△DAB′中,利用勾股定理 求解
本章知识导图
典例1 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4,BC=8,将△ABC沿AC折 叠,使点B落在点E处,CE交AD于点F,则DF的长等于_3__. 提示:设DF=x,则AF=CF=8-x. 在Rt△CDF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本章知识导图
③DA1 的最小值为 2 5-2;
④DA1 达到最小值时,MN=5- 5.
你认为小王同学得到的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C )
A.1
B.2
C.3
D.4
本章知识导图
【解析】由折叠,可得A1E=AE=BE=2,则A1E的长度恒为2,故① 正确;在△A1DE中,A1D随着∠DEA1的增大而增大,当DA1达到最大 值时,点N与点D重合,过点A1作A1H⊥AB,A1G⊥AD,如解图1,则 ∠AEN=∠A1EN有最大值,∠A1EH有最小值,在 Rt△A1EH 中, ∠EA1H有最大值,EH有最大值,A1G=AH=AE+EH有最大值,故 ②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叠图形的性质,会利用其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2、能力训练目标: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证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利用折叠图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三、教学方法讲、练、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练、测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的全线突破。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1、巧设情景,设疑引入观察与发现:小明将纸片ABC (AB>AC )沿过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D, 展开纸片;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展开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1)。

小明认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引出课题。

2、运用性质,折叠问题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归类探究。

归类一:折叠后求角的度数典例解析: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得D 点与B 重合,点C 落在点C'处,折痕为EF,如果∠ ABE =20°,则∠ EFC'=()A. 125 °B. 80 °C. 75 °D. 无法确定评析:本题只要抓住折叠的本质特征,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找出翻折前后的一些不变量,其次要注意利用矩形的性质,如矩形的每个角都是90°、对边互相平行等。

体验感悟: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和体会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纸条ABCD 沿AF 折叠,已知∠ ADB=20°,那么,∠ BAF 为多少度时,才能使AB' ∥BD?(∠ BAF =55°)利用折叠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当条件中有某些角的度数时,综合题中的其他条件,找已知角和未知角的关系,从而求的未知角的度数。

若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的度数已知时,该怎样思考?2、如图,四边形ABCD 是一张矩形纸片,AD=2AB ,沿过点D 的折痕,将A 角翻折,使A 落在BC边上的A1处,则∠ EA1B=(本题和上题的区别在于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的度数是已知的,要把线段之间的关系转化角的度数,然后求得未知角的度数。

在难度上有所加深,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折叠的性质,除了可以求角的度数之外,还可以求线段的长度引出。

归类二:求线段的长度例2、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8,BC=10,经折叠,A 点落在BC边的F 点处,折痕DE 与AB 的交点是E ,求EF 的长。

解:连接DF,设AE =X根据题意,AE=EF=X,DF=AD =BC =10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CF=6 所以BF=10-6=4因为BE=8-X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8-X )2+42=X 2所以 64-16X +16=0解得X =5所以 EF 的长是 5(这道题基础性强,且有一定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应的练习题的设置,在上题的基础上综合性又 有所提升,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同时又为综合运用做好了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本题把折叠问题转化成轴对称问题,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连结两对称点即可得到相等的线段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未知线段体验感悟:1、将矩形 ABCD 纸片沿 EF 折叠,使 D 点与 BC 边的中点 D ′重合,若BC = 8,CD = 9,则 EF = .2、已知矩形纸片 ABCD , AB=2 ,AD=1 ,将纸片折叠,使顶点 A 与边 CD 上的点 E 重合。

(1)如果折痕 FG 分别与 AD 、AB 交与点 F 、G (如图 1),求 DE 的长;(2)如果折痕 FG 分别与 CD 、AB 交与点 F 、G (如图 2),△AED 的外接圆 与直线 BC 相切,求折痕 FG 的长。

FG 是折痕,点 A 与点 E 重合,根据折叠的对称 长,从而将求线段的长转化到求 性 , 已知线段 AFDEF 的一条直角 的长,可得到线 边 DE. 图②中 M ,连结 MO ,则 MO=DE ,且 MO ∥CD ,又 AE 为 Rt △AED 的外接圆的直 径,则 O 为圆心,延长 MO 交 BC 于 N ,则 ON ⊥ BC ,MN=AB, 又 Rt △ AED 的外接圆与直线 BC 相切,所以 ON 是 Rt △AED 的外接圆的半径,即 ON=AE ,Rt △ 平分 AE ,点 A 、 E ,则折痕FG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 DE=,OE= . 通过 Rt △FEO ∽Rt △AED ,求 得 FO= ,从而求出 EF 的长。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对称点既可以得到相等的线段, 也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 本题把折叠问题转化为轴对称问题, 利用勾股定理和 相似求出未知线段,最后把所求的线段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处理。

归类三:综合运用1、将边长 OA=8,OC=10 的矩形 OABC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顶点 O 为原点,顶点 C 、A 分别在 X 轴和 Y 轴上。

在 OA 、OC 边上选取适当的点 E 、 F ,连接 EF ,将△EOF 沿 EF 折叠,使点 O 落在 AB 边上的点 D 处。

求证: EO=D ;T(3) 在(2) 的条件下,设 T(x , y) ,写出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 (4) 如图③,将矩形 OABC 变为平行四边形,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且 OC=10,OC 边上的高等于 8,点F 与点 C 不重合,过点 D 作 DG ∥y 轴交 EF 于点T ,交 OC 于点G ,求出这时的 T(x ,y)坐标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 求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1) 5(2) 证明:∵△ EDF 是由△ EFO 折叠得到的,∴∠ 1=∠2.又∵ DG ∥y 轴,∠ 1=∠3.∴∠ 2=∠3.∴ DE =DT .∵DE =EO ,∴EO =DT .(3) y 1 x 24 .16 (4) 解:连接 OT ,1) 如图 2) 如图②,当C(F 点) x F 与点 C O O ( OC 于点 G 。

不重合时G ,过F C 点 D x 作 DG ∥O y 轴交 EF G 于F 点C T ,交x DE F 与点 C 点 图 E 的长度为重合yA D E 图③由折叠性质可得 OT =DT .∵DG =8,TG =y ,∴ OT =DT =8- y .∵DG ∥y 轴,∴ DG ⊥x 轴. 在 Rt △OTG 中,∵ OT 2 OG 2 TG 2, ∴(8 y)2 x 2 y 2∴y116x 2 4.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部分一定全等,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两个全等形的对称轴,对称线段所在的夹角相等,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以上结论, 借助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形锐角三角函数解折叠题,可以使解 题思路更加清晰,解题步骤更加简洁。

体验感悟:将平行四边形纸片 ABCD ,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 C 与 A 重合, 点 D 落在 D ′处,折痕为 EF ,( 1)求证:∠ BAE=∠D ′AF(2)求证:△ ABE ≌△ AD′F(3)连接 CF ,判断四边形 AECF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证明你的结论。

(通过写出分析过程,整理解题思路,根据分析过程,写出证明过程。

整个 解题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读信息、定方法、找条件、理思路、写解题过程 五步。

使学生有章可循,从而避免学生手足无措,无处下手的现象发生。

)五、课堂小结 解决折叠问题,要认真审题,弄清那些是翻折部分,哪些是翻折后重叠 部分,要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的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充分挖掘图形中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 来,并迅速求解。

六、板书设计(一)折叠的性质: 课后折检叠测图:形中折叠部分在折叠前后 一1、对折应叠角后相求等角度 12、、把对一应张线矩段形相纸等片 ABCD 沿EF 对折,使 C 、3 D 点分别落在 C1、D1的位置上, EC1交 AD 于 G ,已知∠ EFG=5°8 ,那么∠ BEG=_ _ 。

(二)运用:1、求角的度数;2、求线段的长度2、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按如图方式折叠,FM为折痕,折叠后的B点、C点落在B′M或B′M 长线上,那么∠ EMF的度数是()。

A 85°B 90°C 95°D100°3、如图Rt △ABC中,∠ B=90°,AB=3cm,AC=5cm,将△ABC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得折痕DE,则△ ABE 的周长为__。

二、折叠后求点的坐标4、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放入一边长OC为6 的矩形纸片ABCO,将纸翻折后,使点B恰好落在x轴上,记为B′,折痕为CE,已知tan∠OB′C=34。

(1)求出B′点的坐标;(2)求折痕CE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3)作B′∥GAB 交CE于G,已知抛物线y= 通过G点,以O为圆心OG的长为半径的圆与抛物线是否还有除G 点以外的交点?若有,请找出这个交点坐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