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架构十年
因特尔

创新组织结构:内企业:内企业家,内企业,3M公司与报事贴,内部孵化器;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技术中心;动态联盟。
二.因特尔1.主要的创新产品类型和产品时间演进图英特尔公司从成立来,已经有处理器,芯片组,固态硬盘,主板,以太网产品等,但是它最主要的创新产品是处理器的创新。
根据二手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十年来,英特尔对处理器作出的改进与创新,2003年-2010年处理器的发展如下:2003年,奔腾M/赛扬M(Pentium M /Celeron M)处理器Pentium M是英特尔公司的x86架构微处理器,供笔记簿型个人电脑使用,为了在低主频得到高效能,Banias作出了优化,使每个时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数目更多,并通过高级分支预测来降低错误预测率。
还有一系列与减少功耗有关的设计:如增强型Speedstep技术;移动电压定位(MVPIV)技术;Micro-opsfusion 微操作指令融合技术等等。
所有Celeron M都没有 SpeedStep 技术,不是Centrino 的一部份。
采用了Banias-512 0.13 μm 制程技术,Dothan-1024 90 μm 制程,Yonah-1024 65 μm 制程技术等。
属于渐进性技术创新,基本沿用了之前的奔腾架构,只是性能和工艺上有所提高和改进。
2004年,奔腾4 Prescott,Intel 64Pentium 4依次采用Prescott 90 nm 制程,Prescott-2M 90 nm 制程,Cedar Mill 65 nm 制程等技术,逐渐提高处理器的性能。
Intel 64,它是64 位元架构的 x86 扩充; 几乎是 AMD64 的复制。
仍然是属于渐进性创新,采用的是之前的NetBurst架构。
2005年: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器多核心时代,英特尔的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包括采用英特尔955X高速芯片组、主频为 3.2 GHz 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
CPU接口10年变迁

技术发展晴雨表细数CPU接口10年变迁前言:CPU接口一直是消费者又爱又恨的对象,爱是因为每一次接口的变迁都代表了一次技术上的进步,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即将到来,恨的是每一次的接口变迁都要让消费者再掏一次钱来更换产品,因为原来的老产品已经不能继续使用。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处理器接口从2000年到2009年这十年来的变迁。
处理器在2000-2009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够称之为代表的也就只有Intel 和AMD两家了,虽然VIA也曾经在x86架构上耕耘过,但是从市场的表现来看就已经r让人们知道了结果。
所以这10年的CPU接口变化的幕后操纵者实质上就只有Intel和AMD。
因此我的文章也将围绕Intel和AMD进行。
处理器最新接口的代表LGA1366与LGA1156笔者简单的数了一数,在这整整10年之中,Intel与AMD总共推出了多达10个新的处理器接口。
平均下来每一年就要更换一次。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每一次接口的更新历程。
我们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将这10次接口的更新历程展现给大家。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进入新千年的2000年。
在2000年的中国处理器市场,突然间冒出了一个“全新”的处理器品牌——AMD,这在已经看惯了Intel与奔腾的中国消费者来讲是非常新鲜的。
而这个新的品牌也为DIY市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选择,速龙处理器。
虽然当时的AMD 还并没有能力与Intel直接抗衡,但是正是因为Athlon XP处理器的到来,将昂贵的CPU价格拖入了百姓价位时代。
此时的Athlon XP处理器使用的正是一代经典Socket A(462接口)接口。
Socket A(462)接口的经典作品:Barton核心Athlon XP 2500+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就是Socket 462接口。
2000年7月,AMD推出了基于K7架构设计的Duron和Athlon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随之被推广。
Athlon处理器的到来不仅震动了整个处理器业界,同时也为Intel敲响了警钟,因为他昭示着属于Intel垄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十年中最经典的十大CPU

十年中最经典的十大CPU十年中最经典的十大CPU中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十年中最经典的十大CPU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第十名 2005年 AMD Athlon 3000+自从x86处理器诞生之日起,AMD就以追赶者的姿态与巨人Intel 竞争。
在2005年,苦心准备了许久的K8架构问世,让AMD可以扬眉吐气,这颗千元价位的Athlon 64 3000+游戏性能和功耗上全面压制对手的Pentium 4,虽然默认频率较低,但是超频能力也相当不俗。
第九名 2005年 AMD Athlon 64 X2 3800+如果说AMD单核心的K8处理器优势并不够明显,那么当CPU 步入双核时代之时,K8架构设计理念上的领先就突显出来。
两颗核心的效率提升明显,功耗和发热控制都更为出色,一颗Athlon X2 3800+足以让Intel全部型号的Pentium D颜面无存,何况在3800+之上还有数款更高阶的型号。
凭借产品的出色,AMD在这时期能够和Intel在市场上平分秋色,丝毫不落下风,这也是AMD最为辉煌的年代。
第八名 2009年 Intel Core i5-7502006开始,CPU进入多核时代,双核甚至四核处理器开始占据主流。
而真正让四核处理器开始走上普及之路的,正是这颗Core i5-750,这也是Intel第一款i5处理器。
它的游戏性能强劲,价格适中,成为主流玩家的最爱。
同时,领先的制造工艺也让其具备相当强劲的超频能力,从默认的2.66GHz超到3.5GHz之上,提升幅度超过30%,性价比不言而喻。
第七名 2010年 Core i7-980X虽然四核心的i7凭借超线程技术已经可以傲视群雄,但是如果说能够让竞争对手绝望,让所有人哑口无言的产品,必须是这款六核心的Core i7-980X。
拥有超过3.3GHz的主频,6核心12线程超强规格,领先的32纳米制造工艺,从此以后,AMD便在高端CPU上缴械投降,再也无意挑战Intel。
英特尔处理器十年的进化

英特尔处理器十年的进化大家还记得十年前的英特尔CPU吗?美国时间2006年7月27日,渐渐从奔腾4阴影中走出来的Intel发出雷霆一击,经典地位再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Core 2 Duo处理器正式诞生,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英特尔处理器十年的进化,仅供参考。
英特尔处理器十年的进化65nm工艺、双核心双线程、2MB二级缓存、2.13GHz主频、1066MHz前端总线、65W热设计功耗……这样的规格如今看来实在太简陋,奔腾都比它强太多,但在当时却是划时代的,有媒体称“这是有史以来最为惊人的硅芯片”。
Core 2系列桌面版开发代号“Conroe”,因为谐音在国内获得了“扣肉”的昵称,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Intel高性能处理器的代名词,响彻云霄。
对比在它之前的产品,“扣肉”重新设计了几乎80%的架构、电路,如此翻新规模在历史上都极为罕见,时至今日Intel都在享受它带来的成果。
左侧为Core 2 Duo、右侧为Pentium D你猜哪个是Core 2 Duo哪个是Pentium D?一套古老的Core 2 Duo平台Core 2 Duo/Extreme首发阵容对比Pentium D这是当年的测试成绩:Core 2横扫千军,X6800至尊版天下无敌,轻松取胜任何一个测试项目。
即便是最低端型号E6300也能秒杀上代奔腾D,让后者一夜之间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同时,当时几乎如日中天的AMD也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原本十分优秀的Athlon 64 X、Athlon 64 FX家族顿时黯淡无光。
那么,十年过去了,Intel处理器如今的性能比起Core 2 Duo变化了多少呢?我们摘取定价都是224美元(当然此时不同往日)的两款产品,Core 2 Duo E6400、Core i5-6600,来正面碰撞一番。
E6400的主要规格前文已经介绍过了,i5-6600则是如今第六代酷睿Skylake家族的中端成员,14nm工艺,四核心四线程,6MB三级缓存,3.3-3.9GHz主频,HD 530核芯显卡,双通道DDR4-2133/DDR3L-1600内存,65W热设计功耗——当初可是没有内存控制器、核心显卡的。
CPU详细资料

1992年,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以下列为主:25MHz的386SX/386SL、20MHz的386SX/386SL以及25MHz 的486DX组成。
1993年,市场主要以33MHz的486DX处理器为主。
1994年,Intel推出了配备双时钟与数字协处理器的486DX2芯片,在其中运用了V oltageReduction技术,可根据运行环境自动调节电压、降低处理器功耗。
1995年,33MHz的486SL和250MHz的486DX因为性价比高,成为了市场低价机型的首选。
Mobile Pentium 75处理器则成为主流本本的配置。
1996年,市面上的笔记本电脑已大量采用Intel的Pentium处理器,其中以Pentium 100为入门型号,而Pentium133/150则装配了很多中高档笔记本。
该年Intel的处理器新技术以能自动调整处理器主频、控制发热量的ClockGating技术为亮点。
1997年,Intel推出了Mobile Pentium MMX120/133/150/166/200系列处理器。
4M速率的FIR红外开始装备笔记本。
下半年,Intel发布了代号为Tillamook的CPU,它首次采用0.25微米技术工艺制造,内部运行电压为1.8V,外部运行电压为2.5V,大幅度地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并且首次内置了512K L2缓存(只能以内存同速的66MHz访问)。
硬盘方面开始迈进过G级的台槛,高档机型已经装备达3G的硬盘了。
13.3寸的显示屏也正式开始装备笔记本。
1998年,Mobile Pentium MMX 233/266/300推出、166MHz的Pentium MMX已成为入门笔记本电脑的配置。
到年底,随着桌面Pentium II处理器系列的诞生,Intel公司其基础上研发了Mobile Pentium II、Mobile Celeron两款移动处理器。
Mobile Pentium II按主频分为:233/266/300/333/366/400Hz六种,首次采用了0.25微米的制造工艺。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此时,计算机的处理器是由许多离散的电子元件组成的,这些元件通过电子管和晶体管实现计算功能。
然而,这种设计复杂、体积庞大、故障率高且消耗能量大,限制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
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展带来了CPU的革命性变化。
Intel公司于1971年推出了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Intel 4004,其采用了发明于1968年的第一款单芯片微处理器Intel 4001的设计。
Intel 4004以全球第一款被广泛应用的微处理器而闻名,它集成了CPU的所有功能和指令,标志着计算机技术的一大进步。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CPU经历了快速发展。
随着摩尔定律的提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24个月便会翻一番,从而将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Intel先后推出了8086、80286、80386和80486等系列的微处理器,逐步提高了处理器的速度和能力。
进入21世纪,CPU的发展变得更加迅速。
2001年,Intel发布了首款Pentium 4处理器,引入了“NetBurst”架构,提供更高的时钟频率。
然而,随着处理器时钟频率的提高,散热和功耗问题也逐渐突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器制造商开始采用多核心设计。
多核处理器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提高了整体的计算性能。
同时,制程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和新的材料的应用,也使得CPU的能效得到了大幅提升。
如今,CPU的发展仍在继续。
新兴的技术如量子计算和神经网络处理器呈现出巨大潜力,并可能引领下一代CPU的发展。
不论未来的CPU如何发展,它们将继续成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商业应用和个人使用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Intel CPU的发展史

Intel 8008 & 8080 80芯片的计算机Processor Technology Sol-20 内部结构
三. Intel 8086 & 8088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 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 很快Zilog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 也宣布计划生产Z8000和68000。 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 8MHz,具有16位数据通道, 内存寻址能力为1MB。
九.Intel Pentium Overdrive
Intel Pentium OverDrive 中央处理器芯片(CPU),又是一项英 特尔造福旧计算机使用者的升级选择。 Pentium OverDrive 有两种,一种(不含MMX,5V)是给80486 升级用的,另一种(含 MMX , 3.3V )是给 Pentium 早期产品 (Socket6, 50-66Mhz)升级的。他们都有含散热器及风扇。
十七.Intel Sandy Bridge
2010年的TOCK时间,Intel推出代号为Sandy Bridge的处理器, 该处理器采用 32nm 制程。 Sandy Bridge( 之前称作 Gesher) 是 Nehalem的继任者,也是其工艺升级版,从45nm进化到32nm。 Sandy Bridge将有八核心版本,二级缓存仍为512KB,但三级缓 存将扩容至16MB。而Sandy Bridge最主要特点则是加入了game instrution AVX(Advanced Vectors Extensions)技术,也就是之前 的 VSSE 。 intel 宣称,使用 AVX 技术进行矩阵计算的时候将比 SSE技术快90%。其重要性堪比1999年Pentium III引入SSE。
ARM11CPU处理器的详细介绍

ARM11 CPU ARM11 CPU 处理器的详细介绍处理器的详细介绍处理器的详细介绍目录:产品导购资讯 人气:3729 发表时间:2010年01月29日 文章出处:车百饰汽车影音网 责任编辑:车百饰汽车影音网 作者:车百饰汽车影音网ARM11ARM11系列微处理器是ARM 公司近年推出的新一代RISC 处理器。
它是ARM 新指令架构——新指令架构——ARMv6ARMv6的第一代设计实现。
该系列主要有ARM1136J ARM1136J,,ARM1156T2和ARM1176JZ 三个内核型号,分别针对不同应用领域。
ARMv6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实现新一代微处理器的第一步就是订立一个新的结构体系。
这里所说的结构体系只是对处理器行为进行描述,并不包括具体地指定处理器是如何被建造的。
结构体系的定义提供了处理器和外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调试支持)的接口,从细节上说,处理器结构体系定义了指令集、处理器结构体系定义了指令集、编程模式和最近的存储器之间的接编程模式和最近的存储器之间的接口。
最新的ARM 处理器架构—处理器架构—ARMv6ARMv6ARMv6,发布于,发布于2001年10月,它建立于过去十年ARM 许多成功的结构体系基础上。
同处理器的授权相似,ARM 也向客户授权它的结构体系。
比如,结构体系。
比如,Intel Intel 的XScale 就是基于ARMv5TE 的处理器。
的处理器。
目标应用目标应用ARMv6架构是根据下一代的消费类电子、无线设备、网络应用和汽车电子产品等需求而制定的。
品等需求而制定的。
ARM11ARM11的媒体处理能力和低功耗特点,特别适用于无线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其高数据吞吐量和高性能的结合非常适合网络处理应用;另外,也在实时性能和浮点处理等方面ARM11可以满足汽车电子应用的需求。
可以预言,基于AMRv6体系结构的ARM11系列处理器将在上述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主要特点主要特点对于各种无线移动应用,毫无节制的提供高性能处理器是无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到2010年,Intel与AMD共推出了5种不同的架构,但考虑到AMD的K7架构的发布时间已经非常接近2000年,所以我们也将本不属于这一时间范围内的架构吸纳了进来。
作为曾经的经典一代,我想也十分有必要将这一代架构列入我们回顾的列表中。
好吧,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开始本次的10年跨越式回顾。
首先来看的是这11年间(K7在99年)两家芯片厂商都发布了哪些架构。
Intel与AMD产品架构更新时间图(图片截取自CPU-World)上图是笔者在查阅资料时,从国外的CPU-World网站中截取的一段处理器架构更替时间表。
笔者本打算自己做一个类似的表格,怎奈手懒便截取了外站的现成图。
在此感谢CPU-World的编辑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信息。
从图中可以了解到。
从99年之后开始算起,Intel与AMD先后发布了K7,NetBurst,K8,Core,K10,和Nehalem等六个架构。
这六个不同的架构便是本文的六位主角。
我们首先从诞生最早的K7架构开始谈起。
早期Slot A接口核心K7架构Athlon处理器1999年6月23日,AMD对外发布了K7架构处理器,并首次启用了Athlon(速龙)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品牌。
而K7架构的发布,更是将AMD推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成为了Intel最具实力也是唯一的桌面级处理器竞争对手。
早期的K7架构处理器采用的是Slot A接口,虽然与Intel的奔腾II处理器接口类似,但二者并不能兼容,仔细看你会发现,二者的接口方向完全相反。
当时基于这一接口的核心有Argon, Pluto/Orion,Thunderbird。
其中最后的Thunderbird后来衍生成为Socket A也就是462接口产品,我们所熟知的雷鸟速龙便是采用这一核心。
Slot A接口早期的K7架构处理器频率仅为500MHz-700MHz,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默认主频在不断的攀升,并且成为了首个将主频突破1GHz的桌面级处理器。
K7架构所经历的制造工艺有0.18微米和0.13微米两个时代,虽然在当前来看那时的制作工艺非常落后,但在当时已经是绝对领先的技术了。
主频突破1GHz后AMD转用了462接口在K7架构时代,AMD主要针对浮点运算进行了改进,引入了超级流水线浮点运算单元概念,使得每个Athlon CPU内部集成了3个浮点运算单元,每个单元都能够自己选择计算最佳类型的指令,为使用率高的指令提供冗余。
由于拥有多个单元,同时执行多条浮点指令成为可能。
此外,K7架构还引入了修订过的3DNow!多媒体指令集,即“增强3DNow!”,新添加了DSP指令集和一些Intel SSE指令集中有关扩展MMX的指令。
正是基于这些新的改造,才使得AMD处理器首次在浮点性能上超过了Intel的奔腾处理器。
AMD也由此开始了巅峰之作。
当时的Athlon(速龙)有两个不同的高速缓存。
一级缓存的容量突破了x86的历史纪录——分离的128KB的2路关联缓存,其中64KB用于存储指令,另外64KB用于存储数据。
相当于K6架构一级缓存的2倍,奔腾II和奔腾III的4倍。
正如Intel奔腾II和以“Katamai”为代号的奔腾III,Athlon也有512KB的二级缓存。
不过此二级缓存不是封入CPU内部的,而且在比CPU低的速度下运作。
它插在一个64位的总线上,类似于AMD 的K6-III和Intel的奔腾Pro。
此64位的总线允许CPU同时访问缓存和内存,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带宽。
改善了在K6-2架构中,由于二级缓存和内存共享前端总线而造成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代超频经典巴顿核心速龙2500+处理器采用Slot-A接口的K7速龙处理器还是首款将倍频锁死的AMD处理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不法经销商对处理器进行频率更改而打磨销售。
这一做法虽然很好的将市场进行了划分。
但却令使用者失去了更改倍频提高频率的机会。
当然,锁定倍频的出现并不是说AMD处理器就彻底与超频决裂。
玩家仍然可以通过调节外频的方法提高处理器的主频,之后推出的巴顿核心速龙2500+处理器便是一款超频能力非常强悍的产品,并且广受超频玩家的喜爱。
可使用铅笔破解成为速龙的毒龙处理器K7架构不仅面向主流级用户推出了速龙这一品牌,同时有面向于低端用户的毒龙和闪龙两个品牌。
其中闪龙这一品牌在2004年被推出,同时取代了毒龙的市场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AMD处理器破解概念,早在K7架构时代就已经流行,虽然并不是现在的双核/三核变四核,但其效果还是相同的。
当时的硬件爱好者通过对毒龙处理器L2金桥加以改造,可以使处理器的二级缓存翻倍成为速龙处理器。
正是这一发现,让毒龙处理器成为了当时的抢手货。
这一现象直到毒龙处理器下市才终止。
462接口历代速龙处理器2003年9月,AMD推出了首款K8架构64位处理器,这也预示着64位时代的到来,同时这也预示着属于32位处理器K7架构时代的结束。
2005年K7架构处理器正式停产,这也正式宣布了32位K7架构时代的终结。
K7架构虽然在功耗的表现上并没有超过同期的Intel奔腾III处理器,但在性能上已经与对手打成了平手。
再凭借着价格和“作弊”(毒龙破解成速龙),AMD一举成为了桌面级处理器的领导厂商。
“高主频就是高性能”,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问题啊。
没错,由于工艺制程和架构设计等问题。
高主频已经不再是高性能的代名词。
但这一看起来人人皆知的错误概念在2000年可是高性能处理器的代名词。
主流级别处理器也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更新的。
而“高主频就等于高性能”一直到K8架构的出现,才正式将这一神话终结。
我们接下来回顾的这一代架构——NetBurst便是笼罩在“高主频等于高性能”这一“神话”下的产物。
因为AMD K7架构的大获成功给Intel敲响了警钟,一向凭借垄断市场来发展的业界老大也感受到了身边的威胁。
为了尽快摆脱AMD K7架构的影响。
Intel决定推出一款超高性能的处理器,从而将AMD的成功扼杀。
作为提升处理器性能的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手段,尽可能的提高主频被Intel列为了下一代处理器的首要位置。
于是NetBurst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了。
NetBurst首代核心Willamette2000年11月,首款采用NetBurst架构处理器诞生,核心代号为Willamette,默认主频为1.4GHz。
由于Willamette采用了与奔腾III完全不同的设计,因此Intel决定将Willamette进行重新命名,于是一个新的品牌由此诞生,这就是统治市场长达5年之久的奔腾4处理器,而NetBurst架构的市场统治时间更是长达8年。
恐怕这一纪录在未来很难被打破了。
采用423接口的Willamette奔腾4处理器NetBurst架构除了统治市场时间长,同时还是横跨工艺次代最多的架构。
在NetBurst架构成为市场主流的年代。
期间经历了0.18微米,0.13微米,90nm,和65nm四个工艺代。
在Intel转入Tick-Tock策略之后,横跨四个工艺次代的架构也成为了历史。
所以说NetBurst架构还是一个创纪录的产物。
早期的Pentium 4处理器采用的是0.18微米制造的Willamette核心,为了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Intel设计了全新的Socket 423接口,此时的CPU 前端总线已经到达了当时惊人的400MHz,不得不说Socket 423接口的奔腾4处理器是当时的典范。
不过随着处理器主频的逐步提升,423接口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它严重制约了奔腾4处理器的主频提升。
为了能够突破2GHz主频,Intel不得不放弃了Socket 423接口,启用了全新的Socket 478接口。
Socket 478接口这一时期采用了Willamette核心的奔腾4处理器虽然主频得到了提高,达到了2GHz主频,且在性能上也重新压制了AMD的K7架构速龙处理器。
但其市场表现力却非常糟糕。
一方面是奔腾4处理器过高的主频带来了较高的发热,另一方面是Intel推广昂贵的Rambus内存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所以在这一阶段奔腾4看似取得了成功。
而实质上却并未达到Intel预期的结果。
Willamette核心的主频虽然已经达到了2GHz,并力压AMD的K7架构处理器,但其表现力并没有达到Intel的预期。
为此更高主频的核心Northwood 被推上了舞台。
这款核心使用了更先进的0.13微米制造工艺,并且保持了Willamette的20条流水线设计,还在后期版本中首次引入了超线程技术。
随着主频的逐步攀升,处理器的前端总线频率也随着水涨船高,最终版本的前端总线频率已经达到了800MHz,最终成为了当时桌面级的最强者。
Northwood核心照片在吸取了Willamette核心因受到Rambus内存价格过高而无法进行市场推广的经验教训。
Intel取消了Rambus内存的限制,加入了对DDR内存的支持之中。
同时Socket 478接口的应用也让处理器摆脱了主频的限制,Intel终于将奔腾4的主频推上了3GHz以上的高度。
早期的Northwood奔腾4处理器为了能够力压AMD的产品,除了将主频进行提升外,还将二级缓存容量进行了翻倍。
从256KB增加到了512KB (晶体管数量从4200万增加到5500万),为了能够降低功耗还使用了0.13微米先进制造工艺。
但新的Northwood奔腾4有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
那就是上市没多久就被放弃的Socket 423平台无法进行升级。
为了照顾老用户,Intel推出了一个能够让Socket 423主板使用Northwood处理器的转换器。
带有HT标志的奔腾4告知消费者这是可以支持双线程的处理器超线程技术是Northwood核心的又一大特点,有了这项技术的帮忙,使得单核心的Northwood奔腾4处理器拥有了当时非常前卫的双线程支持能力。
在早先发布的Northwood处理器中,只有3.06GHz的一款处理器支持该项技术。
随后Intel发现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卖点,为此又推出了一系列频率范围从2.4到3.0GHz的新款800MHz前端总线处理器,这些处理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部加入了对超线程技术的支持。
此时的Intel凭借着超高主频和超线程技术的帮忙,终于在高性能上超越了AMD的K7架构。
也将绝大部分市场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支持超线程技术的3.06GHz奔腾4处理器然而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
由于Intel一味的追求高主频,Northwood核心奔腾4的漏电和发热现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当内核电压超过1.7V时,处理器将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得不稳定,直至最后坏掉完全不能再用。
人们认为这是由于电子迁移这种物理现象导致的,其中CPU的内部通路由于过度的电子能量随着时间逐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