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解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选编。
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词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2.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
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
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
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3.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4.理趣: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
5.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是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一统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成为建安风骨。
6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导语: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抒发方式,承载着历史、民俗、哲学等众多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周南》、《关雎》、《卫风》、《国风》等15篇组成,内容广泛涵盖了古代人们的宴饮、爱情、生活等方方面面。
诗经以其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知和思考。
2. 辞章: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以整齐、工整的辞藻和语言结构组成的文章,通常用于见礼、赠文、祭文等场合。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表达力,常常以富有感情、华丽多彩的语言,表达人们对友情、爱情、亲情等的思念和赞美。
3. 骈文: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指使用平行的句子结构、重复的修辞手法、对仗的语言形式等特点构成的文学作品。
骈文在唐宋之间较为盛行,其形式多样,无论是骈体诗、骈话还是骈文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学追求。
4.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的诗歌形式。
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因为其节奏感强、句子紧凑的特点,而且它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也值得赞扬。
七言绝句的优美旋律、准确表达和富有意象的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5. 韵文与散文:韵文和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韵文是指有一定的韵律、音调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和骈文。
散文是指不受音律约束、按照自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组织的文学形式。
韵文通常具有较高的节奏感和音韵的美感,而散文则更注重细腻的抒发和真实的揭示。
结语: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音韵之美、修辞之妙以及对社会、情感的深入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分享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来源:徐木的日志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1、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是相对于豪放派而言的重要的文学流派,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2、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3、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
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
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
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4、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5、苏辛词派:北宋的苏轼,首开宋词中的豪放词派。
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加之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推移磨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6、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
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
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驰骋百家,转益多师,而且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
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人格。
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独立存在。
他的词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色罗万象”。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唐宋)整理一、名词解释1、中兴四大家:是进入南宋以后,在现实的灾难动荡和江西诗派诗人主观求变的爱国主义诗歌创作潮流中,出现的取得重大创作成就的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他们摆脱了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2、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
“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3、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4、易安体: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5、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由江湖游士组成的一个松散的作家群,因刊印《江湖集》而得名,他们投谒交游,人品和诗风都比较复杂,风格较为多样,内容反应底层生活,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等。
6、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7、元白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
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金 1. 诸宫调:是宋辽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
因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套曲,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首尾一韵;再将多种宫调的这些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唱为主,来说唱故事,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所以称为诸宫调。
这种文艺形式创始于宋中叶的东京开封,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
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掐)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
由于它对元杂剧有直接的影响,故有“北曲之祖’’的美誉。
这一说唱形式,后来由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形成杂剧。
今存作品有佚名的《刘知远诸宫调》(残篇)、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及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三种。
2. 《董西厢》:董解元是金章宗时代的下层文人,“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一种敬称。
他根据唐传奇小说《莺莺传》进行再创作,利用宋、金民间流行的诸宫调这种民间讲唱文学形式,成功地写出了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和唱词优美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
3、院本:戏曲名称。
金元时戏曲艺人的居处称行院。
行院演出所用的脚本即称院本,体裁与宋杂剧相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4、吴蔡体:金初词的成就最高,词家首推吴激与蔡松年,时号吴蔡体元1、元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元曲”为元杂剧与元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狭义的“元曲”只指元杂剧,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只收元杂剧。
2. 元杂剧: 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以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又称为北曲或北杂剧。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对我国戏曲艺术发展有深远影响。
(“杂剧”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李德裕的文集。
其中提到“杂剧丈夫二人” 。
后称杂剧的有:宋杂剧、南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等。
在多数场合,杂剧即指元杂剧。
)3. 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乐府或词,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配乐的长短句。
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的诗歌形式,同时也吸收了宋词的成就。
以尖新生动,说尽道透为尚,追求诙谐的韵味,内容通俗,形式自由,是古代韵文史上的最后一种形式。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由两支以上相同宫调的只曲联结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
4. 小令(叶儿):散曲体式的一种,即独立的片曲,因短小而得名。
元人又称为“叶儿”。
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重复各自用韵,可以互异,有些小令可带同一宫调的一两支曲子,叫“带过曲”,如【雁儿落】带【得胜令】。
5. 套数:散曲体式的一种,又叫“散套”或“套曲”。
通常同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成套,也可"借宫",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长的多达二三十支,一韵到底,套末有一尾声。
称【尾】或【尾煞】。
6. 曲牌:元明以宋各种曲调名的泛称。
曲牌各有专名,如《窦娥冤》中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等等。
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
也有基本定式,可据以填写曲词。
元剧五大家(元代五个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 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
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8.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9. 北曲:古代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
同韵以《中原音韵》为准,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伴奏以弦乐为主,故又有“弦索调”之称。
元杂剧基本用北曲,故又把元杂剧一本四折称为“北曲四大套”。
10. 元曲四大家:指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杂剧作家,简称“关马郑白” ,见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分别的代表作为《窦娥冤》《梧桐雨》《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11.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
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2. 宫调戏曲,音乐名称。
我国古代称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
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
戏曲里实际常用的是五宫四调,仙侣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和越调。
通称“九宫”,南北的曲牌分属于各个宫调。
13. 《录鬼簿》:为元钟嗣所作,共二卷。
书中记载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一百余人的姓名、小传及作品目录,是研究元曲的重要史料。
另有续编一卷,元明间人作,记载元明杂剧作家及作品名目,体例与《录鬼簿》相同。
14. 酸甜乐府: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
贯云石散曲风格豪放中见清逸,徐再思散曲风格婉约清丽,今人任讷将二人之散曲合辑为《酸甜乐府》。
(贯云石,维吾尔族人,号酸斋。
绝大部分散曲作品作于归隐杭州后。
主要分为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
在元代后期流行的崇尚清丽雅正的曲坛上,贯云石以豪放、俊逸、较为质朴自然的作品独树一帜。
15. 《赵氏孤儿》:是一出以张扬正义、鞭挞邪恶而著名的古典悲剧作品。
纪君祥对《史记》所提供的史料进行了必要的改动和艺术化的处理,故事情节更曲折生动,矛盾冲突更集中尖锐。
正面人物比历史记载更为生动、崇高,是正义的化身;反面人物也更阴险毒辣。
但基本精神并没有脱离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本质真实。
16. 《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剧中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开放思想,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
17. 《中原音韵》:周德清著,主要是一部研究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同时兼有曲韵、曲论、曲谱、曲选四种作用,也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北曲创作主张。
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从文字的音韵和造语符合曲律声腔的角度,阐述了写作北曲曲词的一般要求和创作方法。
这不仅对当时的元杂剧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曲学理论和戏曲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18.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他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创作出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还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
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
代表作有《潼关怀古》、《过金山寺》。
19. 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产生于两宋之交的浙东沿海一带,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剧本由若干“出” 组成,“出”数不规定,曲调的宫调也没有规定,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
改末为生,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最高成就是高明的《琵琶语》,代表作品还有《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20. 四大传奇: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简称“荆、刘、拜、杀”,也称“四大南戏”。
21. “讲史”:是宋人“说话四家”里较为重要的一家,其特点之一是篇幅较长,类于后来长篇历史小说,大多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其大事据历代书史文传编写,而细节描写则多出于说话人的虚构增饰。
流传至今的宋人讲史话本很少,仅《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两种。
22. 平话: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主要用平常语讲述故事,一般不加以弹唱。
平话大多根据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
关目曲折生动,文词却比较质朴,具有提纲性质。
23. 话本:指宋元间说话人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
流传下来的作品,一般可分小说、讲史两大类。
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
由于话本韵、散并用,韵文多为通俗的诗话,故话本又有“诗话” 词话”之称。
24. 元诗四大家:指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并称为“虞杨范揭”,语出清代宋荦《漫堂说诗》。
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是题咏赠寄之类,内容较空泛,仿效唐诗,而风格各异。
25. 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
他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情性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
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其诗关心现实,揭露时弊,而在艺术上则受李贺的影响,奇辞异想,诗风瑰奇绮丽,当时称之“铁崖体”。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
26. 西域诗人:在元代后期,一批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诗人崛起于诗坛,他们中较著名的有马祖常、适贤、泰不华、余阙和丁鹤年等。
他们都是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历史上称他们为西域诗人。
西域诗人的崛起,是元代后期诗坛的一大景观。
明 1. 吴中四杰:明初吴中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其中以高启成就最高。
2. 台阁体:指明永乐至成化约半个多世纪,文坛上以当时馆阁重臣人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他们的诗文内容均以粉饰太平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歌功颂德为主旨,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大多比较贫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是诗歌发展的逆流。
3. 茶陵派:明代前期重要的诗歌流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陆代、邵宝等人。
他们论诗讲究“法度” 推崇杜甫,强调法度音调,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虽未尽除台阁遗风,却首开复古运动的先河,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