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260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

260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

260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4、《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

《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5、《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6、《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着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记不要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变风、变雅《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

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x》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变雅”,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朝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忌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注:打X的地方,我不会打。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上古文学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前人概括出的建安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

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

此时,声律说有了突破发展,诗人自觉地把声律说自觉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

这些新体诗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贬官永州期间,游览永州山水胜景后所作的八篇游记。

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考试的时候,以上写出三个就可以)。

永州八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

抒发了作者贬官的郁闷心情。

“永州八记”在古代山水文学发展有重要地位。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的感情内容;“顿挫”者,“法”也,“顿挫”是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浓度,侧重于意和思想,是指感情表达的方式。

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在杜诗中,有感情和形式两方面的体现。

在感情上,是深厚、悲怆。

感伤、郁结的,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赋、比、兴??? 赋、比、兴是前人概括出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所谓“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比”是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如《硕鼠》中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作比;“兴”是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

《尚书》以记言为主,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尚书》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左传》???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现在认为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可能的重点1、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1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上地位。

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风格特征。

主要展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同时交织着人生短暂的悲叹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浓烈情感,格调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浓烈的个性特色,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人。

这种风格特色又被称为“汉魏风骨”或“建安风力”。

刘师培把建安诗歌的风格特征具体概括为“清峻、通侻、骋词、华靡”(《中国中古文学史·论魏晋之际文学变迁》)。

建安七子▪“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

“七子”之中,陈琳、阮瑀长于章表书记,王粲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

▪山水田园诗派这是盛唐诗坛一个以描写山水风光田园情趣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重要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

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史称王孟。

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他们的诗不再一味地模山范水,而能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初唐四杰▪所谓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这种称呼在当时已经有了。

才高志雄而仕途淹蹇是他们的共同点。

他们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为代表。

他们大多有较长的入幕从军的边疆生活经历,喜欢采用七言歌行体和绝句的体裁,将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和哀怨秾丽的齐梁笔调融入诗中,洋溢着盛唐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正始之音∙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

正始之音概括了此期的文学面貌,崇尚老庄,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它否定社会现实,代替了建安文学积极进取精神。

但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这与建安文学一致,故称为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阮籍、嵇康等作家的文学创作,不免受老庄思想影响,但却能以隐晦曲折的方式感慨其事,表现苦闷彷徨的心情,形成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倾向,后世称为“正始之音”,后又被称为“正始体”。

∙“竹林七贤”又称“竹林名士”,“竹林七贤”之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分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

任情放达、脱略礼教、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点。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等。

其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按其内容可以分成以下三方面: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描写自己躬耕劳作的生活体验。

反映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太康诗风∙轻绮、“繁缛”(形式主义),是太康诗风的特点。

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

缛,指色彩华丽。

“繁缛”,语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

具体而言则表现为: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左思风力左思的《咏史》,在史与情的关系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咏叹其不满现实的情怀。

在今与古的关系上,它是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因而形成左思风力。

玄言诗人▪西晋时期,玄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西晋末年逐渐兴起了玄言诗,《诗品》:“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东晋偏安,使得文人意气更加消沉。

虚浮之风盛行,好谈老庄,“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的玄言诗赋兴盛起来,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气。

▪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庾亮等人。

他们的作品,大多空言玄理而徒具诗的形式,故钟嵘称为:“皆平典似《道德论》”。

钟嵘也因此感叹:“建安风力尽矣”。

“大历十才子”之称▪“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年间,活跃于诗坛的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倡导下发生在贞元元和时期,以文载道为内容,形式由骈而散的文风改革。

这是一次有声有色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有深远影响的运动,习惯称为“古文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首先提出的。

∙∙新乐府运动所谓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它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以反映现实为中心。

这种诗体始创于杜甫“即事名篇”的诗歌,继经元结、顾况努力实践,张籍、王建、李绅等人也积极创作,再由白居易、元稹等人大力倡导,于是新乐府诗篇迭出,蔚然成风,形成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是当时的一种风气、潮流。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诗坛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贾岛、姚合、卢仝等人。

韩、孟诗风相近。

写诗力求奇创,喜欢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形成奇崛险怪的诗风,故人们又称之为“险怪诗派”。

∙文学士族化倾向开始于两晋,最直接的结果是玄言诗和山水诗。

文学的宫廷化最直接的结果是永明体和宫体诗。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押韵、平仄和对偶,风格清怨工丽。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在周颙、沈约等人的提倡之下,促成了新体诗的形成。

新体诗的作者很多,其中成就较高的有谢脁、何逊等人。

∙“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

宫体诗是文学宫体化的结果,宫体诗到梁陈之际发展到了极端,为梁简文帝所提倡,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内容,以赏玩的心态将女性作为描写的对象,具体的题材为咏物和描写女性,表现封建帝王腐朽的心理和糜烂的生活。

在情调上伤于轻艳,在风格上比较柔糜,注重词藻、对偶、声律,语言辞彩秾丽,但是内容相对贫乏。

∙南北朝时期,人才南迁,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

北方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社会极不稳定,除乐府名歌外,文坛比较荒凉。

但在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出现了号称“北地三才”的温子昇、邢邵、魏收,但他们的诗文基本上是模仿沈约、任眆,并没有什么创新。

直到庾信、王褒等人由南入北,才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南方文学重轻绮,北方文学质朴刚健。

南方的轻绮和北方的刚健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流丽清新、苍劲悲凉的风格特色。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

主要内容为:▪1、肯定文学的地位:“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提出作家论▪3、提出文气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4、提出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

其主要贡献为:▪1、将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的变迁联系起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为文造情”。

▪3、总结文学创作经验:风骨、情采、夸饰▪4、阐述文学批评的标准、态度和方法。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全面、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思想以及愿望、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有“诗史”之称(《新唐书·文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