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概论.
企业文化概论

企业文化概论一、概述企业文化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系统性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飞速进展并不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之集中探究,一时间出版了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专著。
国内理论界与企业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进行企业文化问题的全面探索与实践,不仅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亦积存了众多的成功企业案例。
2002年,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文化年会”,第一次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大检阅,有三十家企业获“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奖”,人们耳熟能详的海尔、联想、万科等国内成功企业文化先驱都榜上有名,其中还包含广西的玉柴机器;其后专门编辑出版的《发现企业文化前沿地带》更是系统详尽地将这些企业的文化体系之形成、进展、提升、创新、特征等进行了深入总结,就我国企业文化战略实施的基本做法、软硬件建设与运行做了全面分析,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与精心提炼。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或者实际涵义众说纷纭,有学者统计甚至不下数百种,所涉及的深度、广度既颇有差异,所运用的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
比如:群体意识论:视企业文化为企业组织所特有的一种群体意识。
组织文化论:视企业文化为一种存在于组织内部的文化现象。
广义文化论:视企业文化为企业所有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与。
狭义文化论:视企业文化为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理念。
经营哲学论:视企业文化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哲学。
事实上,学术观点上的差异只只是反映了对企业文化这一弘大课题懂得与认识的角度不一致,或者侧重点各不一样,各类论点均可从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表达企业文化的实际意义。
在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中亦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误区。
如将企业文化简单地视为企业的外在形象表现;或者将企业文化这一内涵十分丰富的命题笼统地归纳为几句空洞、泛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口号;或者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行为风俗习惯,局限于缺少实际内容支持的一些所谓理念、精神等。
企业文化学概论4

《企业文化学概论》第四章练习题[名词解释]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论述题] [案例分析题] [本章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企业礼仪2.企业文化传播渠道3.企业文化网络4.沉默者原理二、判断题1.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唯一传播主体。
(X )2.企业先进模范人物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3.企业文化网络对企业文化传播起积极作用。
(X )4.企业礼仪的实施,要发挥领导的主导作用。
(√)5.企业文化网络既包括正规传播渠道,也包括非正规传播渠道。
(X )三、单项选择题(从中选出一项标准答案)1.西方许多企业设置( C )来管理企业文化。
A.CEOB.MBOOD.WTO2.“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的是企业家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 D )作用。
A.设计者B.组织者C.创始者D.示范者3( A )是企业文化传播的主导者。
A.企业家B.企业员工C.企业英雄D.顾客4.企业英雄是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中的概念,在我国往往称之为( C )。
A.劳动模范B.一把手C.先进模范人物D.突击手5.按照肯尼迪和迪尔对英雄人物的划分,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属于( A )。
A.天生的英雄B.革命英雄C.自致的英雄D.造就的英雄6.( A )是企业成员在职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明的言谈举止、行为、仪表、仪态等。
A.企业礼貌B.企业礼节C.企业仪式D.工作仪式7.日本的松下公司每天早晨八点钟,所有职员都要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一起唱公司歌曲,这属于( D )。
A.企业礼貌B.企业礼节C.企业仪式D.工作仪式8.张瑞敏在创业之初把不合格的电冰箱当众砸掉,这属于( A )的案例。
A.管理仪式B.企业礼节C.企业仪式D.工作仪式9.( B )往往是指令性的、强制性的、例行公事式的。
A.自动沟通B.下行沟通C.上行沟通D.平行沟通10.信息在同级人员中进行流动,属于( D )。
A.自动沟通B.下行沟通C.上行沟通D.平行沟通11.企业通过正式组织和正规媒介向员工传递信息的通道叫( C )。
企业文化概论

企业文化概论结课论文题目:企业价值文化下员工与团队角色扮演学号:2013221109学生姓名:罗浩任课教师:张世洲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11月18日企业价值文化下员工与团队角色扮演罗浩1(1.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个人和团队在企业发展中的角色合理自然分配和作用的最大实现是企业价值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团队是由团队成员构成,企业价值文化能够将团队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团队优势,挖掘出团队成员的最大潜能,使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发挥作用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组织不仅要为某个项目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团队选择最佳的人员搭配组合。
这种团队和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如何磨合协调也是企业价值文化的重心所在。
关键词:企业价值文化;员工和团队;角色分配Title Under the enterprise value of cultural staff and teamrole-playingLuoHao1,(1.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rxism , Harbin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Maximum achieve personal and team roles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rational natural distribution is a major problem of corporate culture values need to be addressed. Team is a team member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enterprise value of cultural resources to be able to integrate the team, play team advantage, dig out the maximum potential of the team members, so that each person's role in the team and play a role is irreplaceable. Organization not only to choose themost suitable person for a project, and more importantly, to select the best person for the team combinations. Between this team and the individual, how run-i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individual is the center of gravity coordinate corporate value of culture lies.Key words:Enterprise Value Culture;Employees and team;Role Assignments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企业不断壮大的动力。
吉利企业文化经营哲学浅析

吉利企业文化经营哲学浅析部门: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岗位:企业文化岗作者:刘奕二零一零年七月三十一日免责声明本文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个人观点,对其中所论述的事情只是就事论事,不针对任何人。
下文仅供参考,笔者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摘要:本文介绍了吉利企业文化旧有体系和新体系,并对吉利企业文化的核心《吉利企业文化大纲》从经营哲学方面做了一个浅析。
文章着重分析了吉利企业经营哲学中的民主观念、社会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竞争观念等,对其中一些观念的实践也在相应章节做了简单列举和分析。
关键词:吉利企业文化吉利企业经营哲学哲学实践目录一、吉利企业文化概论(一)吉利旧企业文化概论(二)吉利新企业文化概论二、吉利企业经营哲学浅析(一)吉利企业经营哲学体系(二)民主观念(三)社会观念(四)效益观念(五)创新观念(六)竞争观念(七)其他观念参考文献2006年10月,吉利收购锰铜公司,以23%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开创中国企业控股外国汽车企业先河。
2009年3月,吉利闪电般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箱公司—澳大利亚DSI,吉利100%控股,被业界喻为金融危机中汽车行业最成功的收购案。
2010年8月2日,吉利与福特正式交割世界豪华品牌之一的沃尔沃轿车,吉利100%控股,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并购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吉利在汽车行业里一没有资金优势、二没有技术优势、三没有人才优势,在一片质疑声中不仅造出来轿车,而且还造出了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连续七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五年进入中国汽车企业行业十强,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主力军。
吉利取得上述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与吉利人优秀精神是分不开的。
或者说,在吉利企业文化潜在影响下,吉利全体员工秉承了李书福等老一辈吉利人的优秀精神,一起推动了企业目前的发展。
(一)吉利企业文化概论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有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学概论判断、多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试述企业文化为什么会让日本电器陷入泥潭日本电器企业借助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登陆中国市场,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因为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属于东方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
按照常理,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时候,一般都会进行文化整合,走本土化道路,从而节约资本投入和减少环境阻力。
可惜许多日本电器企业持有傲慢的态度,固守自己的企业文化,到中国后不肯入乡随俗,正如案例中所言:“被盲目的武士道精神所烘托的日系核心企业文化,却宠坏了日本电器商们。
他们傲慢的姿态,不近让虔诚的中国消费者大受伤害,也让自己蒙羞汗颜。
”与够没企业来华后的灵活多变的企业文化策略相比,日本电器企业可谓是化优势为劣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战略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跨国兼并组合或新建独资企业,第二步是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跨国企业在异国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文化整合首先又是以承认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差异为前提。
现在在华投资折戟沉沙的日本电器企业应该牢记其前辈的教诲。
第三步是本土化。
跨国公司资本扩张最终应该走向本土化,本土化是最有效的文化整合。
跨国公司所以要推行本土化战略,主要原因是客服文化差异和降低人工成本。
跨国公司要想抓住消费者,就必须针对本地市场,符合本地消费口味,实行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
其中,人才本土化应该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
但据案例提供的材料反映,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仍由总公司直接派出,中国员工的级别最多升至课长一职,派中国员工到总部接受培训的情况也很少出现,对中国员工的技术培训,仅仅停留在基础层面。
这种唯我主义的人才晋级机制使得日本企业在中国很难吸收到优秀的人才。
上述种种违背常理的做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市场的抛弃,日本电器企业可以说是自作自受。
用你学习过的企业文化基本理论分析南方李锦记的做法反映出什么样的企业价值理念1、说明南方李锦记的企业行为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因为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
企业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企业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综合。
文化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人及社会发展的作用。
企业文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 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
(狭义)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或文化观念。
企业哲学:企业进行各种活动、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总体观点和综合方法,是企业一切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
企业精神:一个企业中大多数乃至全体职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状态、意志状态、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
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的人格化,是企业家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品格、作风、文化修养等个人素质的结晶。
企业价值文化: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基本目标。
企业伦理:一个企业中大多数乃至全体职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特别是用以调整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一般员工与管理者,以及企业与社会等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审美意识教育:企业培养员工先进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绪,提高员工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且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的一种教育活动。
企业思维:企业大多数乃至全体职工认可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或思路。
企业思维的风格:一个企业进行辩证思维的风度和品德。
企业制度文化: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即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具有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企业领导体制:企业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主要是领导制度。
企业组织机构: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企业管理文化:企业为了球的最大利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指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
企业物质文化:由企业中的人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表现为在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生活、娱乐诸方面的环境、设施等物质要素。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原理

第二章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原理【本章重点】第一节企业文化概念及特征第二节企业文化的功能第三节企业文化的类型【本章小结】【关键概论】【复习思考题】【本章重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概念和特征的多种理解;重点掌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本书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同时,领会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具体特征;了解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的分类以及分类的划分标准,重点掌握本书关于企业文化类型的分类以及划分标准。
【引导案例】:海尔“文化先行”的强大力量第一节企业文化概念及特征一、企业文化的概念(一)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追溯四本企业文化开山之作的作者,看看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的概念。
《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的作者,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但他们通过对日美企业的对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在他们看来,前三项为硬性因素,后四项为软性因素,而企业管理更应该注意软性因素作用的发挥。
《Z理论》的作者威廉·大内认为,只有在雇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只有按工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组成效率最高的搭档,建立了亲密关系,才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企业文化》的作者迪尔和肯尼迪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五个构成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习惯仪式、文化网络和英雄人物。
在这五个要素中,他们认为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利用文化网络培育企业价值观,巩固企业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
《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经营企业的经验》一书的作者彼得斯和沃特曼,他们提出了优秀公司的八种文化品质。
他们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这几个原则就是上述优秀公司所具有的八种品质,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传统作风。
198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E·海能出版了《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认为,观察企业文化应该同时进行“双面观察”,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思想体系,即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媒介,即象征行动和象征性作品。
企业文化概论

1、企业文化: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
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
2、企业文化的作用:①“塑造人”的作用,即教化作用;②导向作用;③约束作用;④激励作用;⑤辐射作用;⑥阻抑作用。
3、企业哲学是企业进行各种活动、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总体观点和综合办法,是企业一切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
4、企业精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之源,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或文化观念。
它与企业形象中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相对应的。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即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具有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具体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企业文化的形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规范员工行为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二是员工的具体行为所折射出的“文化”。
是与企业形象中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相对应的。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中的人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表现为在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生活、娱乐诸方面的环境、设施等物质要素。
是与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相对应的。
它们的关系是: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
5、企业价值文化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
6、从股东大会来看,在欧美国家,由于股东分散性,所以,股东大会的作用十分强大,特别是对公司经营权影响极大。
由于公司决策机构和经营机构的分离,因此,一方面公司所有者与经营权的制约关系会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往往会带来决策程序过多、效率下降。
而在日本公司,法人大股东所持的股份比重很高,其意见往往就是股东大会的意见。
由于他们持股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联合和发展,因此,他们对企业决策意见一般不投反对票,法人股东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文化概论
企业文化概论
2001-08-14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界定与认识过程
“企业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从文化和企业的定义谈起。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
和。
如,南齐王融《曲水诗序》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狭义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它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意
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我国有时称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
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
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
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
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其内容大体分为:①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②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③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
它是企业领导倡
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
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
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既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
如大庆油田的“三老
四严”、“四个一样”。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
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
的变化为背景。
然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从唯理性定义向非理性定义发展
的产物。
所以说,对“企业文化”定义的表述就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各式各样。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由其传统和风
气所构成,包括一整套象征、仪式和神话,它们把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传输给
雇员。
有人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它代表着公司
存在的意识。
而普遍的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
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
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
在我国,许多学者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
一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个复合概
念,由“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组成。
“外显”指的是文化设
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活动等;“内隐”是总目标的倡导,要求遵循
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或指这些内容融汇
而成的风貌或企业精神。
第二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精神风格;
第三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反映的是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
价值观、目的、行为准则和习惯。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性概念,更多
的是体现它的“社会性”,不仅包括传统观念和积淀,也包括现代概念的冲击
影响。
当然,也有人从“广义”与“狭义”两种形式来分别定义,认为企业文
化由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行为文化三部分组成,这和把企业文化分为“硬
件”和“软件”或“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区分法没有太大的差别。
可
见,“企业文化”概念具有很大的弹性,其内涵与外延有时可以非常广泛,大
到无所不包,有时又可以十分具体,细致到某个事物。
上述“企业文化”的概念几乎都是从表象特征性出发来定义,回答的是“这是
什么?”而运用主义者却认为,这还不够,必须回答“它做什么用?”和“怎
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两个课题,笔者完全支持这一立场。
因为任何理
论只有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才有实际指导意义,才得以检验是否具有科学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把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描述如下: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包含价值观、最
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
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
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理性上的认知是件普通的平常事。
但对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要有刻骨铭心的认识,倒是非经历实践和品味它的历
史总结不可。
“文化”在战争中具有摧枯拉朽之功能。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粮食局尽,汉军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
歌,项王乃大惊日:‘汉军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他中了刘邦的谋士之计。
,多声鹤泪兵败如山倒,抗战时期,日寇以强大的攻
势掠我中华,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数以万计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小米加步*终于击败武装到牙齿的顽敌。
作为民族文化的雷锋精神培育了新中国几
代新人。
作为创业文化的铁人王进喜,应当是新中国艰苦创业的典范和化身。
作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重要体现形式,中国和外国,近代或将
来,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非凡作用。
如哈佛大学、斯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和一批经营管理咨询公司等研究机构都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特别是针对经营
业绩持续增长的日本公司和面临激烈竞争的美国公司,以及一些困难重重的公
司,分成三种类型进行分析比较。
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
和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当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更是如此,这
种文化的影响甚至大于企业管理研究和经营策略研究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那些
作用因素——经营策略、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体制、企业财务分析手段以
及企业管理领导艺术等。
美国、日本企业界的最优秀的总经理们总是不惜耗费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营造、维护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
他们从企业文化的实践中
捞到不少好处,对企业文化情有独钟。
如日立公司奉行的哲学“和,诚,开拓”精神。
“和”即强调全体员工以和为贵,心心相印,主张开展非正式讨论
在内部形成风气,公司一年内收到建议421万条;“诚”则批对用户的态度,以诚相待、诚实信用;“开拓”则要求勇于创新,争取更大成果的一种旺盛的
斗志,以“向新领域挑战,百折不挠”的精神调动员工的感情。
美国的惠普公
司则以“自己就是企业”作为精神支柱。
传颂甚广的有一则故事:参观者看到
该企业员工江满头大汗,而把电风扇直吹机器,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员工回
答很干脆:“要保持公司机器的洁。
”这种爱护设备,保证工作而不顾自己的
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理论相比更为深刻,有独到之处。
企业文化产生所需要的条件具有共通性。
企
业成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互间交往,并且无论从事哪些具体的生产
经营活动,均可获得一定的成就。
在人际关系中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相联系,不断发生矛盾和碰撞,又不断地得到调和、妥协,达到统一。
企业文化就
是这样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行为活动,不断进化集聚而成。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
扎根于企业,依附于企业,最活跃的因素是人。
离开人去谈企业文化,就是无
源之水。
3.目的性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紧紧围绕企业自身为其终极目标服务。
惟此,别
无其他选择。
这是因为,其一,企业文化与该企业生存发展同生死、共存亡;
其二,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实践的主体是该企业的员工,其中决策者的主导性意
见占有很高的地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盈利性程度息息相关,不利于企业
发展的文化在企业无立椎之地,纵使外来文化的干扰影响,也没有太多的市场。
当然,当具体的某个企业目的与社会发展目标相悖时,企业的目的性必须
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例如,企业文化必须适应环境文化,企业分配制度要
适应于现行国家推行的分配体制的总格局等。
3. 社会性。
企业植根于社会,属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细胞。
细胞依附肌体而生存。
企业文
化属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联,它们之间相互产生影响。
企业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重脱离社会文化的企业文化没有生存的可能,与社会文化背道而驰的企业
文化必然遭到取缔。
5.普遍性与差异性。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企业作为法人,就具有拟人性,不仅表现在承担民事权利义务与责任这个主要方面,还表现在自己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经营目标等。
企业文化的这些内容对于企业都具有运用的普遍性,但对具体的企业之间来说,企业文化具有差异,甚至千差万别。
差别在于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凝聚企业的全力;差别在于针对各自存在的不同的薄弱五一节;差别在于企业都有处于不同行业、生产不同产品、不同服务对象、经济效益处于不同阶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