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藏戏》导学案
4、藏戏导学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圈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我会给下面这些生字注音。
___ìj____y____
吞噬脱缰演绎
____iáo ____āi____ó
獠牙优哉一鼓一钹
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时间:分钟)
趣味操练
把词语补充完整。
随( )所( )( )歌( )舞
(时间:分钟)
盘点收获
这节课,我学到了:
总结归纳,导学反思
(时间:分钟)
板书设计
藏戏
独具魅力
教学反思
巩固练习
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换一种说法)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换一种说法)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缩句)
布置练习,引导完成
(时间:分钟)
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藏戏的更多知识。
测评反馈,及时矫正
( )面( )刀行( )积( )
别无( )( ) ( )无分( )
( )堂大( )地广( )( )
( )( )游哉( )( )鼻祖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时间:分钟)
合作探究
1.读完文章后,简要说一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藏戏的特点?
3.弄清楚文中所提到的藏戏里不同人物所戴面具的颜色和表示的性格?
科目
语文
年级
执教人
课题
4、藏戏课时安排1课时学案导案学习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藏戏》导学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6篇)

《藏戏》导学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6篇)2022-12-12《藏戏》导学案(精选16篇)《藏戏》导学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自学导航: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读写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3.本文在介绍藏戏时采用什么修辞手法?4.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色。
5.向父母简单介绍藏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䥽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板书课题)二、读课文,理清思路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藏戏》导学案

4 藏戏导学案设计者:丛台区广安小学六年级安静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藏戏的。
2、理清文章脉络,找出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和丰富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藏戏的,以哪方面的内容为主。
体会藏戏的独特魅力。
知识链接:(一)藏戏介绍:藏戏,是一种藏族戏曲剧种,藏语中叫“阿吉拉姆”或“拉姆”,是“仙女姐妹”或“仙女”的意思。
藏戏被誉为“活化石”。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历史悠久,肯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肯有无法替代的地位,至今在藏族地区有较好的留存。
不过近年来,藏戏和内地的戏曲剧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革,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的出现,也面临着观众减少、剧团生存艰难、传统表演技艺逐渐流失等问题。
(二)故事人物介绍:唐东杰布,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
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一种将人物性格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形成了藏戏艺术的雏形。
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称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学习过程一、我了解的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我和道的戏曲种类有:二、读课文,学习词语1.我能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针对文中不懂的词语,我能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三、默读课文,把握结构1.思考:作者是从和两方面介绍藏戏的。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四、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色认真读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藏戏的特色的?哪些特色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作者是从、、来写藏戏的特色的,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相关语句。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藏戏》导学案

藏戏学案
预学单
1.搜集资料:了解“藏戏”的特点。
2.初读课文:读2~3遍,初步了解内容及表达特点。
3.认读词语:借助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
4.再读思考:藏戏,是什么样的一种戏剧呢?有什么独特之处?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5.精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将详写和略写的分清楚。
助学单
句子解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连续三个反问句组成了排比句,点明了藏戏的特点:戴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好几天。
从而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承上启下。
前三段总括藏戏三大特点,此处用这段话引出下文,
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句式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说明藏戏是一种简朴的、大众化的艺术。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导学案

间限制
2、句子讲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连续三个反问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也为后文具体写藏的特点埋下伏笔。
)
世界上没有几个是带着面具演出的。
②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
)“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3)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4)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四、板书设计
五、随堂练习。
1、完成练习
()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 ( ) 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导学案第【1】篇〗课文简介:《藏戏》一文系人教课标版六(下)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作者按说明事物(藏戏)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描述了藏戏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历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和主要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本文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作者行文脉络清楚,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颇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农村六年级学生在语言积累、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准,但受限于经济文化条件,孩子们眼界尚不开阔,文化风俗、地理人情了解博度不够,而阅读习惯(方法)、独立阅读、个性阅读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强,因此教学本文,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通课文,积累言语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同时,借助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之情,了解藏族文化。
重难点、教学关键:1、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
2、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藏戏面具、藏戏《诺桑王子》录像剪辑。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例纪要一、播放录像,悬疑导入1、播放《诺桑王子》短片断(2分钟)。
师:这是一种什么戏?2、简介藏戏。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在祖国的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
藏戏艺术有600年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有着怎样的特色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揭戏藏戏!3、板书课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藏戏》导学案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四、作业布置: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教学反源自思反思人: 年 月 日
二标:标出朗读节奏,生字读音。
三查:对文中不理解的字词查找工具书解决。
四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二、导课检测
我能给下列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hōng hòng )堂大笑。
2.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 qè chè )雪山狂野,有人献出钱财… 3.雪山江河作背(bēi bèi )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4.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罕,大家随心所欲,优哉(zhāi zāi )游哉,毫无倦意。
5.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bó bá)为其伴奏。
6.妖魔的面具青面獠(liào liáo)牙,以示压抑和恐怖。,和同学讨论。
三、合作探究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藏戏》导学案+优质教案

4*《藏戏》导学案4*藏戏[教学目标]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教学课时]1课时一、了解地方戏曲,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1.简单介绍中国的地方戏曲: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安徽的黄梅戏明快抒情,河南的豫剧铿锵大气,东北的二人转诙谐幽默。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猜测“藏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艺术。
(西藏地区藏族的传统戏曲)3.教师相机补充:藏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4.教师指导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总结、提炼学习目标:了解藏戏的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二、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资料,理解文中与藏戏有关的词语1.学生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默读要求:(1)默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上标注的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
(2)边读边圈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藏戏的特色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文章介绍了藏戏的哪些方面?2.师生交流,梳理出文章脉络。
第1-3自然段:概括了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4-7自然段:讲述了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8-17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藏戏的特点。
第18自然段:总结全文。
四、学生自读第4-7自然段,了解藏戏的起源1.学生自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的创始人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2.学生读后,组织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
(1)交流第5自然段。
引导学生联系“野马脱缰般的激流”“咆哮的江水”想象雅鲁藏布江的凶险,理解唐东杰布修桥的志向。
(2)交流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概括每句话的意思,梳理出“用歌舞说唱的形式劝人出钱出力修桥——藏戏班子走到哪里,桥就修到哪里——随着铁索桥的修建,藏戏的种子撒遍了雪域高原”的藏戏诞生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藏戏》导学案教材分析:《藏戏》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四篇略读课文。
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颇具文学色彩。
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旷野、赞叹不已、随心所欲、优哉游哉”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1、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学前准备:通过网络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收集藏戏面具图片。
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预习提示单一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理解。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介绍了藏戏的哪些知识,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检测一】掌握生字词①指读词语: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咆哮婀娜演绎招徕吞噬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优哉游哉词语意思我会说,招徕,吞噬,哄堂大笑,婀娜优哉游哉,鸿雁,两面三刀,②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自学检测二】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1.我能用自己的话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
课文按()顺序,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接下来详细写(),紧接着介绍(),然后简略地说明(),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
二、细读课文,了解藏戏形成及特点预习提示单二1、自由读1-3段,思考藏戏的的特点是什么?2、自由读4-7段,(1)、第四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并仔细体会。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4)、用自己话说一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3、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在课文相关语句上作批注。
4、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藏戏是怎样传承下去的?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检测三】走进“1-3自然段”,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了1--3自然段,我知道了藏戏的特点是:。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读完这3段话,我发现了它们其实是三个句,这样开头的好处是突出了。
3.通过朗读,我充分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自学检测四】走进“4-7自然段”,了解藏戏的形成。
1、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我的是这个句子,它让我感受到了。
我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我想说一说我了解到的“唐东杰布”:3.读了4-7自然段,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藏戏是怎样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检测五】走进“8-20自然段”,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我能找出具体描写藏戏特点有关句子。
并能读好这些句子。
我能说出各种颜色象征了什么:()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 ) 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的面具是半白半黑的,象征其性格();()的面具是青面獠牙,以示()。
2.从“不要……不要……不要……只要……”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藏戏的。
我能读好这个句子。
重点感悟:藏戏形成:那时候,一个叫唐东杰布的年轻僧人想为百姓造福,于是通过7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雅鲁藏布江上建成了58座铁索桥。
就这样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藏戏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抓住三个排比句品读)艺术魅力: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三、回顾课文,赏析文章写作方法《藏戏》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的是藏戏的形成和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学习反馈:1、课文按事物的不同方面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先用三个反问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面具的特点,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2.课文的前三段其实是三个反问句组成的排比段,这样开头的好处是突出了藏戏的特点。
通过朗读,我充分地体会到了作者自豪的感情。
第四段“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唐东杰布是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
藏民历来把他看做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4、这个传奇故事打动人的地方有: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唐东杰布勇敢地战胜险恶的自然,七位姑娘的义举……5“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为我们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这是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个仅有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6、课文最后一段话有总结全文的作用。
藏戏由最初的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到现在,这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了藏文化的“活化石”。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藏戏的形成过程。
2、抄写并积累本课出现的新词、成语。
3、小练笔: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
针对性作业:一、我会读1、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鼻祖柔顺压抑咆哮婀娜演绎招徕吞噬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一无所有赞叹不已身无分文随心所欲优哉游哉哄堂大笑二、我会填()的容貌()的舞姿()的唱腔()的牛皮船()的江水()的急流()的情绪()的程式三、我知道(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在藏戏里,( )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 )和( )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色的,白色代表();国王的面具是()色的,红色代表();王妃的面具是()色的,绿色代表();活佛的面具是()色的,黄色代表();巫女的面具是(),象征其()的性格;妖魔的面具(),以示()和();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或()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
2、、我还知道藏戏是这样形成的。
3、课文运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五、相关链接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
是以民间歌舞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
藏语叫“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都是藏族人民对藏戏的昵称。
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达标测评】一、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hōnɡ hònɡ)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
(chè qiè)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bēi bèi )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hē hè)二、给下列句子换说法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运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为一句。
1、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2、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难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缩句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建起了58座铁索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我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
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为序,而本文以为序;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 __ ,而本文侧重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 ______ 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