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与发展历程一、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的城市出现在河流流域和肥沃的河谷地带。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聚落。

这些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防御设施、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城市发展古代的城市发展与统治者的意志、宗教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这些城市通常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随着贸易的发展,一些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长安、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中世纪城市演变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这些城市通常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为主要产业,并形成了自治的市民社会。

中世纪城市的典型特征包括城墙、市集、教堂和市政厅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些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要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交通、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五、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逐渐兴起。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区域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旨在建设更美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六、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如建筑、艺术、音乐、文学和民俗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城市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修缮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游客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七、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 位置: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 客观存

在的东西的总和。
❖ –赤道和本初子午线
(БapaHckun )
–自然地理因素(山、海)
—数—理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
–具有经济意义的内容
经济地理位置
–国际关系方面内容
政治地理位置
❖ 概念: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 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 的结合必然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 从不同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城市对较大范围内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 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中位置:介于大小位置之间的一种类型。
太仓
上海
天津
天津市
❖ 根据城市和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区分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央 与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较近
• 二十世纪后,城市发展进入现代阶段,工业在 城市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开始有所减弱。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城市发展
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动摇。
– 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 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全部实现 工业现代化的路还很长
– 即使在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工 业仍然是创造城市财富的根本手段,城市成 长的有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扩展
v 区域地理条件是结合在一起综合对城 市产生作用的。试分析:
•江苏南部长三角地区与北部徐淮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和分 布格局有明显差异
•四川城市分布有盆地内与盆地外的显著差异,而云南的 城市分布基本均匀,无集中区域
•我国城市化水平是东北地区最高,而西南地区最低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 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 —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 起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 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 换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 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 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 蒙古高原面上。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 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三、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是⼈类⽂明的象征,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产⽣的,其⼀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候、⽔⽂、⼟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先作为⼈类⽣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候因素⽓候的主要要素是⽓温和降⽔。

地球上⽓温和降⽔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长,⽽且更适于⼈们的居住、⽣存。

世界⼈⼝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泛分布,如今没有受⼈类活动影响的⾃然环境⼏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温适中,降⽔适度的温带⽓候区,近⼏年有缓慢向亚热带⽓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城市绝⼤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城市绝⼤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以上的⼤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们的出⾏和⽣产。

所以⼈们的聚集⾸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原地区或⼭间盆地区,由于⽓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们⽣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温低,纬度低⽓温⾼。

所以世界⼤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的城市,其⼀般都受⼤洋暖流的恩惠。

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纬度但受惠于北⼤西洋暖流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1
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定居和永久性聚落;专业生产提高生产率;出 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积存。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财富占有不均衡,私有 财产形成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农业分离。 商人阶层产生;出现了不求可耕种只求交通便 利的用地选择;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 存方式的居民点,即以市为中心的人口聚集。
16
2.2城市化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2.2.2城市化的动力 2.2.3城市化的类型

17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内涵

狭义上:
城市化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中,居住 于城市区的居民数之比重增加的过程。


广义上: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本教材对城市化问题的分析采用广义的解释。
13.7 30.1 31.4 35.0 38.3 41.1 44.5 45.7
[资料来源: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上)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9页,71页,有些计算是新加的。]
27
世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化与大城市化趋势图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 17 22 13.3 7.8 26 21.5 31 24.6 10.8 53.4 44 37 27.7 15.1 29.1 19.5 60.1 66.3 71.3 75.7 79.5
6
市与城市



(1)城市:city与country相对的概念,是指人口稠密、 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理区域,无 法定分界线,具有边界模糊性,属于社会、经济、地 理概念。 (2)市:municipality,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相对应 的政治法律概念,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 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有明确的边界和确定 的管理范围. (3)城市:从管理的角度界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形成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域,它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是 第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城市起源与发展动力

2.城市起源与发展动力
199001 年 2003 年
2005 年
2007 年
0.0%
5.0%
中国城市化水平
英国南部城市带 欧洲西部城市带
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带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3、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郊区化: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开始出现人口 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现象。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 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 负增长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会产生逆城市化现象呢?

原因: 大城市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 人口向空气清新、生活闲适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交通、通信的发展。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差别缩小。
此外还因为城市地价过高、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2.2 现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2/2)

四次发展浪潮的动力分析:前两次靠的是政治的推力 ,而后两次靠的是市场取向的推力。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推力; 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城市发展的第二推力; 注意:市场的推力也不完全是自发调节的,需要政府从宏观上 进行规划和调控。
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 选取考察未来5年内吴江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哪 里?将遇到的哪些主要瓶颈?
经济学解释
三大主要因素: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 聚集经济效益
贸易交换 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大城市的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规划原理》等)
生产力 发展
城:防御
市:交易
市的 形成
生活需求 多样化
城市产生
商业与手 工业从农 业中分离
巴比伦城平面图
提姆加得城平面图
观点二:“城市是新石器文化和旧石器文 化结合的产物……在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 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主 要的参变因素是王权制度”(芒福德)。
1、概念 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
系的总和。 2、地理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的空
间关系
— 经济地理区位: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
市的空间关系 —政治地理区位:影响城市的发展
3、类型 — 大、中、小位置 — 中心、重心位置 —邻接、门户位置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4、三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方法(单要素)? 路径(单路径?) 目标(大城市?)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 2、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3、地形与城市分布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3、城市起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 平原,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关于城市起源的探讨,对我们有何启发?
城墙最初的用途很可能是宗教性质的,为了表明 圣界的范围,或是为了避邪,而不是为了防御敌人。
城堡要塞的象征性意义要早于其军事作用,当 时人们劳师动众大兴土木完全是为了敬奉他们的神 明。如最古老的城市中的克尔萨巴德(公元前7世纪) 城墙厚度厚达75英尺(22.86米),对于当时的攻城 军事手段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神灵、祭祀 实际生活需要
非永久性聚落 起源形式
在城市成为人类的永久性规定居住地之前,它最 初只是古人类聚会的地点,古人类定期返回这些地点 进行一些神圣活动:这些地点首先具备磁体功能,而 后才是容器功能。
--来自墓地与圣祠的信息
原始宗教仪式与纪念地
圣山:德尔法神庙
驯化动物和村庄的形成--人类的居住形式永久化…… 村庄的秩序和稳定性,连同她母亲般的保护作用和安适 感,后来流传给了城市,即使这些东西在城市的过度发 展中整个失去,他们仍会残存在寓所内或邻里之间。
“ 城市产生的原因,不能由目的论的方 法推断,不能说工商业就是城市产生的原因” (郑也夫)。
我们必须掠过历史的天际线去考察那些依 稀可辨的踪迹,去了解城市更远古的结构和更 原始的功能,沿着城市经历的种种曲折和所留 下的印痕,统考5000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直至看到正在展现的未来。但城市的起源至今 不甚了然,它对发展史,相当大一部分还埋在 地下,或已消磨得难以考证了,而它的发展前 景又是同样难以估量。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 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在考察城市起源时,人们很容易把注意力集 中于城市的物质性遗址。但是,我们在古人类研究 总一样,当我们主要研究古人类的遗骨残片、工具 和武器时,我们却不应当地忽略了那些如今几乎已 不留任何物质性遗迹的创造发明,如语言、礼俗等。 远在我们如今可以称之为城市的任何形式都还没有 产生的年代,城市的某些功能可能就已经在发生或 发挥了……”
“远在城市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小村落、圣 祠和村镇;而在村庄之前早已有了宿营地、贮藏 场、洞穴及石冢;而在所有这些形式产生之前则 早就有了某些社会生活的倾向,一种人类同许多 动物所共有的倾向-游动与定居。”
--来自动物的提示与预兆
古人类对死亡现象具有虔诚观念和忧惧心理,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不安定的游动生涯中,首先获 得永久性居住地的是死去的人,远在活人形成城 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
许多极度繁荣而今失落的伟大文明,现今 留给我们的也多是一些庙宇和陵墓。
从岩洞仪式中我们更能看出古代社会的社 会性和宗教性推动力,正是这两种推动力的协 同作用,人类才最终形成了城市。
--定居的非物质动机
如同人类最早的坟墓、墓葬一样,从旧石器时代 这些古老的圣地中,我们看到,人类文明生活方式那 时已经萌动,而当时永久性的村庄聚落形式可能尚未 出现踪影。
村庄助长了权利和责任的分离……在完整、充分发 育分化的城市还根本没有踪影的时候,在一个相当 长的孕育时期内,城市的坯胎构造已经存在于村庄 之中了。
文脉传承 驯化动物 犁耕技术 灌溉技术
城市的出现是旧 石器文化成分和 新时期文化成分 结合的产物
--王权制度的诞生及其影响力
农人与 猎人
聚落形成 阶级分化
农民 王

猎人
工作性质
财富不均等与 需求的发展
城市
游动与定居
雅典的权力与形式
我们现今所熟知的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的工业化 和商业化,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只是一种附属现象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中根本找不到“商人” 这个 词汇)
在城市的集中聚合过程中,国王占据中心位置,他 是城市磁体的磁极,把一切新兴力量吸引到城市文明的 心腹地区来,并置诸宫廷和庙宇的控制之下(据古埃及 文献记载,建造城市是各地国王们的普遍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